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偶頭雕刻(江加走木偶頭雕刻)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Ⅶ-44
江加走木偶頭雕刻一般指本詞條
江加走木偶是福建省傳統手工藝品之一。泉州早期的木偶頭雕刻是由雕刻佛像的專業作坊兼營的,所能追溯到的清代較著名的木偶頭雕刻作坊是“西來意”和“周冕號”。“西來意”作坊雕刻的傀儡頭,額線較高、個頭較小,其技法洗鍊,線條柔和、明快,肌肉感強,而且神態意蘊,含蓄深沉,令人百看不厭,是傳統傀儡頭的...
江加走出生於一個亦農亦藝的清貧家庭、木偶頭雕刻世家,師承於其父。江加走本名長清,泉州北郊花園頭村人,其父江金榜,既是農民,又是雕刻神象、布袋戲頭和兼事家具漆畫的藝人,他一面種田,一面從事雕刻、粉彩木偶神像作業,也為木偶戲班雕刻粉彩木偶頭像以維持家庭生活。江加走與哥哥江凹司(字雨水)幼時都讀...
木偶頭的雕刻以江加走大師的製品為極品,其遺作280多種,被作為國家一級文物保管。藝術名師輩出,現有面譜達300多種,造型優美,彩繪生動,性格鮮明,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的地方色彩。聲譽 泉州木偶藝術飲譽環球。文物簡介 泉州地處東南沿海,古老文化藝術源遠流長。泉州木偶頭雕刻源自木偶神像雕刻,是深受世人喜愛的民間...
江加走(1871年11月12日—1954年10月11日),木偶製作藝術家。又名家走,字長青。福建泉州人。人物生平 江加走(1871~1954年),字長清,泉州北郊花園頭村人,清同治十年九月三十日(1871年11月12日)生。父親江金榜是民間雕刻粉彩神像的藝人。。因刻《封神演義》中許多奇形怪狀的木偶頭。江加走聲名大振。從此...
提線木偶戲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傳統戲劇形式,主要發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線木偶戲。其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唐代,古時被稱作“懸絲傀儡戲”,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溝通”等性質;同時,傳統的提線木偶戲劇目採用了木偶頭雕刻工藝,隱含了民間信仰及婚喪喜慶等習俗,是泉州人民和閩南語系地區人民生老病死禮俗中的重要...
該遺址距今6000年左右,出土29件雕塑人像和動物像。有滑石雕和陶塑兩種,都是獨立的小型圓雕和圓塑。人像中有人鳥合一與人猴合一的形象,還有幾件是底部中間有孔或上下有孔貫通的人像,研究者認為可能是插在木棍上手擎舞弄或穿入線帶,在巫儀中作為崇拜的對象,是後世杖頭木偶與提線木偶的萌芽。玉飾舞人和樂舞...
民間雕塑 近代各類民間雕塑藝術相當繁榮,出現一些傑出的民間藝術家。比較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天津泥人張藝術的代表作家張明山作的《蔣鬥神》、張玉亭作的《鐘馗嫁妹》、張景祜作的《惜春作畫》,江西南昌范振華的木雕人像,廣東石灣劉傳的人物陶塑、區乾的動物陶塑,福建泉州江加走的木偶頭像,以及北京湯子博(見面人湯...
鳳冕齋神像木偶頭戴製作技藝歷史悠久,與泉州豐厚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關,其製作的各種頭戴基本沿用明朝官職風格,對其製作技藝的形成、傳衍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陳天波的木偶頭盔,與當時的江加走木偶戲頭配套,是木偶戲班不可缺少的道具,其神像木偶頭戴製作技藝精湛,工藝獨特,是閩南名牌手工藝品,是閩南文化的重要...
2016年01月22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國發〔2016〕5號)取消61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其中包括影視木偶製作員。項目前景 泉州為木偶之鄉,木偶製作藝術技藝精湛,名師輩出。木偶雕刻大師江加走聞名於世,木偶頭的雕刻藝術達到了爐火純真的境地,作品為世界各國藝術館相爭收藏...
三、木偶的製作工藝(以福建漳州木偶頭雕刻為例)1、製作工具及材料 2、製作工序 四、木偶在我國的分布狀況及代表性產地 1、福建漳州布袋木偶 2、福建泉州提線木偶 3、廣東潮州鐵枝木偶 4、浙江泰順藥發木偶 5、四川川北大木偶 6、陝西合陽提線木偶 7、陝西漢中木偶 五、木偶頭雕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1、江加走 ...
“范振華”還載入了中國雕塑史。《中國雕塑·中國現代雕塑》一書這樣寫道:近代各類民間雕塑藝術相當繁榮,出現一些傑出的民間藝術家。比較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天津泥人張、江西南昌范振華的木雕人像、廣東石灣劉傳的人物陶塑、福建泉州江加走的木偶頭像以及北京湯子博的麵塑等。由此看來,“范振華”當時是一個毫不遜色於...
第二章中國木偶戲藝術特色 第一節中國木偶造型藝術 一、造型特色 二、發展階段 第二節中國木偶舞台美術 一、傳統舞台形式 二、當代舞台發展 第三節泉州傳統木偶的製作工藝 一、傳統傀儡頭的製作工藝 二、傳統傀儡構造與製作工藝 三、其他相關器具和製品 四、泉州木偶雕刻大師江加走 第四節漳州木偶頭雕刻 一、簡要...
繼之,有塗門街的“周冕號”木偶頭雕刻店,所刻頭像儀態豐滿,形象多變,大小適宜,便於表演,但洗鍊略遜些。“周冕號”雕刻的木偶頭,在閩南一帶都有很大的名氣,可惜無後人繼承下來。近代泉州木偶頭雕刻,是由江加走繼承和發展的。他融匯“西來意”“周冕號”兩家之長,並有許多創新和發展,終於成為現代泉州...
晉江布袋木偶戲藝術風格獨特,行當腳色分工細緻,木偶頭雕刻形神兼備,表演細膩,動作傳神。2005年10月31日,泉州南派布袋戲(晉江布袋木偶戲)入選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92。歷...
紫金提線木偶戲 廣東省紫金縣的木偶戲屬於提線木偶,1885年由龍窩鎮寶洞村鄧木村等人從福建引入,並成立榮華堂戲班。至清末民初,當地有榮華堂、崇華堂、新艷華等8個木偶戲班,活躍在紫金縣鄉村,以及周邊的五華、惠陽、陸豐等客家地區。龍窩提線木偶造型精細,高度約60-70厘米,所用木偶的頭、手、腳皆以樟木雕...
江朝弦 [近現代](一九一一至?)福建泉州木偶頭雕刻老藝人。福建晉江人。祖父江金榜,是清末木偶頭雕刻藝人。父親江加走,是著名的木偶頭雕刻藝術家,傳至江朝鉉是第三代。他繼承父親二百八十多種木偶頭的雕刻絕技,並創作了三十多種木偶頭的新產品,豐富了泉州木偶頭的雕刻藝術。他還創作了難度極高的《封神演義...
江碧峰,1951年2月生,1958年讀書 ,1964年7月隨父江朝鉉在泉州工藝公司木偶頭雕刻組學習祖父江加走木偶雕刻藝術。2015年被評為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個人簡介 1981年8月成立泉州木偶頭雕刻工藝廠本人擔任廠長兼木偶雕刻創作設計工作.1993年木偶工藝廠和劇裝玩藝廠合併本人辭責在家和父親江朝鉉全面繼承...
泉州市鯉城區文化館,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所獲榮譽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泉州市鯉城區文化館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傳統舞蹈“泉州拍胸舞”,傳統美術“剪紙(泉州(李堯寶)刻紙)、木偶頭雕刻(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和傳統技藝“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項目的保護單位...
布袋戲(閩南語讀音:boo dei hi)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是最常看到的漢族民間戲曲表演之一。是閩南語系的傳統地方戲劇之一。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木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
藝術館收藏有江加走先生的原作,以及江派木偶傳人薪傳發展的作品,這裡有些都是國寶級的珍品。錦繡莊掌中木偶均由資深工藝師手工精製而成。偶頭樟木雕刻飾以彩繪,盔帽採用傳統漆線雕工藝製作,戲服以手工精細刺繡而成。每件木偶都是雕刻藝術、刺繡藝術、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極具收藏價值。本產品在中國美術創作大賽...
木偶頭雕刻人師——江加走 江加走創作的部分木偶頭 泉州提線木偶《馴猴》漳州布袋木偶《雷萬春打虎》晉江木偶劇團李伯芬在排演 歌劇《阿美姑娘》安溪茶歌 畲族對歌 莆田大妃樂團表演祭祀樂舞 人民人會堂國賓廳屏風《松青鶴白東方紅》國畫《晨雞圖》國畫《稻熟鴨肥》《觀音菩薩》《春光月月遍人間》《朱竹》《雛...
各地都有著名的民間藝術家,如天津的泥人張、北京的面人湯、福建的木偶雕刻藝術家江加走、剪紙藝人王老賞、陶塑藝人劉傳、玉雕藝人潘秉衡等。有些民間工藝品在國際博覽會獲獎,為中國贏得了榮譽。但在戰爭年代,這些民間藝術都遭到嚴重破壞,有的逐漸絕跡。它們的繁榮與衰落,也大都不被高雅的知識階層和政府部門所注意...
徐聰亮,男,漢族,1950年生,福建漳州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漳州木偶頭雕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自1979年徐聰亮在省藝術學校從事木倆頭雕刻教學十餘載,培育出了一大批木偶雌刻學員,學員遍布全國從事木偶雕刻事業,大部分已被評上中高級藝術大師,有的學員榮獲國家、省市地區等藝術類獎項,例如...
徐竹初,男,1938年10月出生,漢族,福建省漳州市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漳州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2022年12月31日,著名木偶雕刻藝術家,徐家木偶第六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漳州木偶藝術大師徐竹初因年邁去世,...
季天淵,女,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木偶雕刻),現任職於泰順縣工藝玩具研究所。人物經歷 出生於泰順木偶雕刻世家,師承父親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季桂芳。現為泰順縣工藝玩具研究所工藝美術師,從事木偶雕刻30年。所獲榮譽 作品多次獲得各種金獎、銀獎和被收藏。其中,提線木偶《戲劇人物造型》獲得2007年中國木雕創作大獎賽...
並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和精美絕倫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製作工藝。泉州傀儡戲,以其悠久的傳承史和豐厚的藝術積累,成為中國懸絲傀儡藝術的珍稀範本,並成為當今中國提線木偶藝術無可爭議的代表。在泉州傀儡戲傳統劇目中,保存著大量古代泉州地區民間婚喪喜慶及民間信仰、習俗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