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縣任弼時中學

永新縣任弼時中學

任弼時中學,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是江西省教育廳確定的第一批省級重點中學,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任弼時中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現校址為前清建於嘉慶十七年選拔秀才的考棚,1921年永新社會賢達劉彭齡始創的禾川中學,1931年8月在校內設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學校。1949年7月更名為永新聯合中學,1950年更名為江西省立永新中學,1985年4月3日更名為任弼時中學,2018年9月份整體搬遷至河東新校區,重新更名為永新中學

坐落於革命搖籃井岡山下永新縣城內,前有烈士公園,後處禾水河畔,綠樹成蔭,環境優雅。學校占地面積約為120畝,校舍建築面積約6萬平方米。校園內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任弼時故居,有烈士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子珍亭。

永新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在永新縣城東新規劃區重建一所現代化的新永新中學任弼時中學),新學校占地約300畝,校舍建築面積20餘萬平米,學校辦學規模為120個教學班,可容納學生8000人。

2017年11月,永新縣任弼時中學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新縣任弼時中學
  • 簡稱:任弼時中學
  • 校訓:勤奮向上、求實創新
  • 創辦時間:1812年
  • 所屬地區:江西省永新縣
  • 類別:全日制公辦學校
  • 學校屬性:省重點中學
  • 主要獎項: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 
    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 現任校長:郭新
  • 知名校友:歐陽自遠、龍慶忠、王子玕
  • 占地面積:120畝
  •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公園路33號
歷史沿革,辦學規模,辦學特色,文化傳統,校訓,教風,學風,辦學成果,成果,榮譽,高考成績,發展規劃,現任領導,所獲榮譽,知名校友,

歷史沿革

任弼時中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在現任弼時中學的校址創建了選拔秀才的考棚。耗資1.5萬餘貫,費工4.2萬多個,歷時六年始成。“周百三十餘丈,號舍堂楹,宏廠裝備,前設重門,四周厚頭牆垣。”
民國十年(1921年)永新社會賢達劉彭齡、肖輝錦在此基礎上創辦了禾川中學。董事長肖輝錦,校長劉彭齡。次年春季開始招生,起初只招國中1個班,40餘名學生。
1993年11月22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恩茂在任弼時中學考察1993年11月22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恩茂在任弼時中學考察
1924年(民國13年),前清舉人龍鐘泄(永新縣人),在縣城大成殿創辦私立永新職業學校,招收高小畢業生,開設普通科、職業科、女子部3個班級,學生130餘人,校長賀夢周,辦了4年即停辦,1926年夏,縣城私立職業學校併入禾川中學,學校規模擴大,學生300餘人,校長先後是龍國榛、龍錦樓。土地革命期間,學校停辦。
1928年6月25日,毛澤東在禾川中學(現任弼時中學)禮堂召開紅四軍連以上幹部大會;
1929年春,民國政府派賀登雲在原禾川中學內創辦縣立初級中學,招生5個班,學生172人(男167人,女5人)。同年底,縣立中學停辦。
1931年4月,駐縣紅軍第七軍和紅軍二十軍組成臨時指揮部,抽調200多名幹部和戰士,組成河西教導隊,旨在培養造就紅軍中的軍政幹部。是年8月間,湘贛臨時省委成立,河西教導隊改名為湘贛蘇區紅軍學校,後又改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四分校。校址開始設在縣城福音堂內,1931年8月,在禾川中學校內設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學校。
1937年底南京市私立華南中學(初級中學)遷入永新縣城東穆如堂,1938年春開始招生,學生100餘人,抗日戰爭勝利後,學生增至300多人,1949年並為永新聯合中學。
1938年春, 肖輝錦邀董集資,恢復私立禾川中學於原址, 肖輝錦任校長。最初,招收國中學生7個班、300餘人,1940年秋增辦高中班。到1943年,有國中班 6個,高中班4個,共400多名學生。
1938年春私立葆靈女子中學遷入縣城東門台上顏家村,初級中學,學生170多人,校長周藍青,在永新辦理一年後部分遷往贛南寧都縣,部分併入禾川中學。
1938年秋,江西省立南昌第二中學遷入縣內東鄉夏陽、環滸兩村,完全中學,校長車駒,每個年級3班,共18個班,學生700多人。1940年暑假,部分遷往泰和縣爵譽村,部分併入禾川中學。
1939年4月私立扶園中學(初級中學)從吉安遷入縣城東門塔下村,學生150人左右,名譽校長劉經扶(劉峙),校務主任陳啟昌,1944年秋,部分遷回吉安廟背村,部分併入禾川中學。
1938年秋私立章貢中學從南昌遷澧田聯珠書院。校長龍雲樓。設有國中3個年級,1個年級1個班。學生100餘人。1944年併入禾川中學。
1944年春創辦永新縣立中學,校址設縣城左家祠,招收初一。初二年級共2個班,學生80多人,縣長王斌兼校長,譚家湛為校務主任。是年秋,增招國中3個班、高中3個班,連同附設的師資訓練班、簡易師範班,共10個班,學生近500人,1949年並為永新聯合中學。
1944年,尹敬讓開辦私立四維中學,1945年秋,遷入永新縣城與私立華南中學合併,校長賀維玉;1946年從華南中學分出遷三門前村,開設高、國中6個班,學生約300人,董事長王子玩校長歐陽升;1948年秋,遷西門外社稷壇,校長譚家湛,1949年8月並為永新聯合中學。
1948年由陳宗海開辦私立如心中學,校址在聯珠書院,僅辦初一、初二年級2個班,學生80餘人,1949年夏初併入禾川中學。
1949年8月,縣人民政府以禾川中學為基礎,將永新縣中、四維中學、華南中學合併為永新聯合中學,由縣長馬健兼任校長。。校址分設二處:高中在原縣立中學內,國中在原禾川中學內。共有國中12個班,高中8個班,學生828人。
1950年,經省政府批准,定名為“江西省立永新中學”,校長肖家麟,面向江西的永新、寧崗、安福、蓮花四縣和湖南的茶陵攸縣等地招生,一度成為湘贛邊區文化教育中心。
任弼時中學老校門任弼時中學老校門
1952年秋,校長陳士斌,學生增至國中18個班,高中5個班,共1008人。高中班招收永新安福蓮花寧岡4縣學生(1960年以後,只招縣內學生)。
1954年。王濟龍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隨新建教學大樓和教職工、學生宿舍的落成,高、國中合辦一處,校址在原禾川中學內,計有國中23個班,高中7個班,學生1403人,教職工115人。
1958年8月,永新縣工農業大學(簡稱永新大學)創辦,校址設在今永新縣委黨校內,是年初辦5個班,分工學、農學2個系;設農業、畜牧、林業、冶金、電 機等5個專業,學生200人。1960年9月,調整了專業,設農業、畜牧、電機、機械4個 專業,增招為12個班,學生560人。1961年4月部分併入永新中學。
1959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省重點中學。
1964年10月,縣創辦江西省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永新縣三灣分校;1965年初,遷至蓑衣嶺,改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永新分校(簡稱共大永新分校);1981年11月曾決定撤銷,1982年5月恢復,定名為永新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簡稱永新共大),後併入永新中學
1967年至1968年,中學為“文革”所衝擊,“停課鬧革命”,連續2年未正式上課,學校未招生,大部分學生在籍未在校,教師大部分下放農村勞動;
1984年8月7日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王震提議,1985年4月3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決定以無產階級革命家任弼時的名字命名,將永新中學更名為任弼時中學。
1986年,任弼時中學被評為吉安地區中等學校體育先進單位。同年任弼時中學教學大樓竣工,鋼混框架結構,5層,建築面積3023平方米。11月1日隆重舉行命名大會,任弼時之女任遠志親臨大會。
2003年被江西省教育廳評為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
2017年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永新縣任弼時中學
永新縣任弼時中學

辦學規模

學校占地面積約為120畝,校舍建築面積約為30437平方米。有科教大樓,其中有一個多媒體演播廳,兩個60座電腦室,兩個多媒體教室,一個教師電子閱覽室、一個課件製作室,兩個語音室,兩個豪華物理實驗室,安裝了雙控系統;有美觀大方可容納30個教學班教學大樓;有符合現代化教學要求的實驗大樓;有約5000平方米的學生食堂;有藏書近10萬冊、報刊400多種的圖書館;有可容納1000多人住宿的男生公寓;有實用舒適的三棟教工宿舍樓。校園內還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任弼時同志的故居,有烈士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子珍享,構成了一個較為系統的革命傳統教育資源。
校園中心矗立著一棟兩層八間的老式樓房。1929年6月25日,毛澤東同志曾在這棟樓房裡召開紅四軍連以上的幹部會議,研究分步發動民眾和邊界土地革命的有關問題。1932年1月,湘贛省軍區成立,軍區總指揮部就設在這裡。紅四分校也在此辦公。1933年6月任弼時同志受中央委派來湘贛省擔任省委書記時,也居住在這裡。當年毛澤東、任弼時、王首道、肖克、王震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運籌帷幄,指揮作戰,創建了湘贛邊區革命根據地。此樓房於1959年11月被江西省人民委員會列為革命文物,加以保護,成了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任弼時故居
校內任弼時故居校內任弼時故居
任弼時中學按照省重點中學的要求,於1999年開始分三年剝離國中,截止2016年12月16日,學校共5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00餘人。全校教職工240人,專任教師205人。其中高級教師82人,本科以上學歷教職工209人;男教職工155人,女教職工85人;中共黨員66人。

辦學特色

任弼時中學是全日制公辦學校,按照教育部頒布的新課程方案,開足了所有課程。學校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形成了革命傳統教育的優良傳統。有將軍書法家李真同志親筆題寫的校訓:勤奮向上,求實創新,形成了“嚴教愛生、敬業務實”和“尊師守紀、勤學奮進”的學風。
特別是近幾年來,學校全面實施“制度化和德情化並舉”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嚴謹而不死板,量化而不繁瑣;分工而又合作,競爭而又和諧”的管理格局,使學校管理更具制度化、系統化、科學化、民主化、人文化。在教育教學上,以培養高 素質的教師隊伍為重點,以課堂教學改革為主陣地,以狠抓集體備課為突破口,形成了“備課—說課—聽課—議課”系統化的集體備課系統,使教學教研更趨自主性、廣泛性、合作性、實效性。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團結拼搏,勤奮向上,勇於創造,與時俱進的良好校風。

文化傳統

校訓

勤奮向上,求實創新

教風

嚴教愛生、敬業務實

學風

尊師守紀、勤學奮進

辦學成果

成果

解放後,又為高等學校輸送了5000多名優秀大學生。現在大多數成為各條戰線的骨幹力量,其中高科技人員已逾千人,現仍在外留學的有30多人。特別是新時期以來,辦學質量和效益迅速提高,在教師中,有特級教師,有全國優秀教師,有全省優秀班主任,有陳香梅獎、張果喜獎獲得者;有市學科帶頭人;在國家、省、市各級教育教學論文比賽和佳課比賽等活動中有100多人次獲獎;在各級報刊上發表教育教學等文章200多篇。在學生中,參加國家、省、市各級各學科競賽有300多人次獲獎,其中國家級獎有30多人次。有4個學生獲陳香梅獎,有兩位同學被評為全國“希望之星”。

榮譽

近幾年,學校先後獲得“全省教育系統規範管理年活動先進集體”“全省綜治工作先進單位”“省精神文明單位”“省平安校園示範學校”“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市精神文明單位”“全市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市級人才工作示範點”“吉安市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吉安市安全文明校園”“南京軍區國防生源中學”“中南大學優秀生源基地”等省市級榮譽。
截止2016年12月18日,全校共有教職工260人,專任師235人。其中高級教師92人,有特級教師2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省級以上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16人,市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8人,縣級名師、學科帶頭人12名。有陳香梅獎、張果喜獎獲得者。在國家、省、市各級教育教學論文比賽和佳課比賽等活動中有上千人次獲獎,在各級報刊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數千篇。

高考成績

2016年高考創歷史最好成績:一本上線(不含藝體)342人,比去年淨增96人,二本上線(不含藝體)1030人,首次突破千人大關。其中600分以上48人,比去年淨增10人。理科狀元劉佩瑤同學669分,全市排名第4,有望錄取北大清華,文科狀元吳霞同學602分。另外,有一個班一本上線100%,5個班二本上線100%,13個班二本上線80%。
2017年高考再創佳績:吳智海同學686分(含加分),後被清華大學明確表示可以錄取;陳立新同學659分、樊清同學656分,均上了國家專項北大清華線;600分以上人數32人,一本上線347人,本科上線980人,成績名列全市前茅。
任弼時中學2018屆高考再創佳績:張麗晨656分(文科省排名38) 龍嘉674分(理科省排名224)龍禹圻645分(文) 段佳芳660分(理)以上4人在國家專項中有望被清華、北大錄取。周鴻強空軍招飛上線過關有望進入清華大學就讀。600分以上118人,淨增86人;一本上線409人,淨增61人本科上線1144人,淨增163人;近100人有望錄取到985名校高考多項成績創歷史新高,名列全市前茅。

發展規劃

目前永新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決定在城東新規劃區重建永新中學,新學校占地約280畝,學校辦學規模為120個教學班,預計可容納學生8000人。學校將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銳意改革、強化管理、加快發展、提高影響力,以質量立校、科研興校、名師強校為辦學宗旨,團結奮進,開拓創新,努力把學校辦成讓永新人民滿意的學校。

現任領導


郭新(校長):主持學校全面工作,主管政教工作,掛點2018屆。
王清宇(黨支部書記):主持學校黨支部工作,主管黨風廉政工作、教學教研工作,掛點2020屆。
洪兵先(副校長):分管教學教研工作,掛點2018屆。
王惠民(副校長):分管財務、後勤、工會及新校區建設和搬遷工作,掛點2020屆。
劉小雄(副校長):分管辦公室、政教、治保、團委工作,掛點2019屆。

所獲榮譽

2007年5月 全縣中國小校“萬名學生紅歌會”活動三等獎;
2007年10月 縣金鼎杯國慶籃球賽縣直男子組第三名;
2007年10月 全縣黨報黨刊發行工作一等獎;
2007年11月 學校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
2007年12月 中考優秀考點;
2007年12月 《好一片美麗的茉莉花》獲吉安市第四屆學校藝術節文藝演出重點中學組舞蹈類二等獎;
2007年12月 《紅旗頌》獲吉安市第四屆學校藝術節文藝演出重點中學組聲樂類二等獎;
2007年12月 《永新兒女鑄風流》獲吉安市第四屆學校藝術節文藝演出重點中學組創作獎;
2008年3月 教育重點工作先進學校高中組第一;榮獲2008年度全縣組織工作先進單位;
2009年 榮獲全省教育系統“規範管理年活動”先進集體;榮獲全縣中小學生英語口語大賽團體總分第一名;
2016年 評為“江西省精神文明單位”、“江西省中國小平安校園示範學校”、“吉安市安全文明校園”、“南京軍區優秀生源基地”、“華中師範大學優秀生源基地”、“南昌大學優秀生源基地”,在全縣教育系統重點工作考評中獲“綜合考評一等獎”、“黨風廉政建設工作一等獎”、“安全工作考評第一名”、“校建工作考評一等獎”。
2017年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知名校友

王恩茂:原國家政協副主席;
賀敏學:無產階級革命家;
賀怡:無產階級革命家;
李治: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曾任一野衛生部副部長、南京軍事學院任衛生部部長、中國醫科大學名譽教授。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八一勳章、自由勳章、解放勳章。
袁文才:革命烈士,曾任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主席,紅四軍軍委委員、紅軍32團團長;
歐陽自遠:中國科學院地質部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我國天體化學學科的開創者;
劉時藩:著名的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專家,主要參與的項目曾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他主編的《史前氣候學》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退休後還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化石》科普雜誌的主編。
龍慶忠:國內外著名的古建築學家,1946年赴廣州,任中山大學教授、建築系主任、工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當選為廣州市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廣東省第二、三屆人大代表,任華南工學院教授,繼續從事建築歷史與理論的教學和研究,並進行防風、防震、防洪、防火的調查研究。他還兼任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從事古建築的保護和保修工作。在古建築學研究方面成績卓著,享有“北梁南龍”(“北梁”指北京梁思成先生)之美譽。他編寫的專著有:《建築圖解力學》、《建築論》、《園林學》、《營舍法》、《中國古建築防災措施》、《中國古代建築結構設計論》等;
王千:飲譽南北的醫學家王子;
唐學泳:音樂家;
唐恢一:父親唐學詠,先後就讀於實驗國小與縣立中學(現任弼時中學),1988年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任教授。2000年被特批為國家一級註冊規劃師。自1996年以後,遵照我國傑出科學家資深院士錢學森的建議及其指導思想和學說,參與創建新“城市學”學科的工作,並在國內高校研究生院首先開出該課程,正式出版了專著《城市學》;
賀大行:音樂家;
尹權:1946年升入永新縣立中學(現任弼時中學)讀國中。1949年夏永新解放,升入永新聯合中學讀高中。1952年畢業。當時,只在專區設立高校統一招生考點,他步行到吉安參加高考,被錄取到武漢大學化學系,1957年畢業。1973年調到武漢大學化學系任教,編著的《分析化學》(第二版),1988年獲得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1989年獲得第一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國家級特等獎,同時獲得湖北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分析化學》(第三版)1997年獲得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於1996年從教學第一線退下來,擔任武漢大學教學顧問;
尹忠海:畢業於任弼時中學,現任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科研副院長,江西省社會學學科帶頭人。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社會學學會理事,中國中世紀史學會理事;
周波:廣州工業大學教授、研究員、研究生導師,中國計算機領域多種學會的會員或高級會員,理事或副理事長。曾榮獲廣州華南計算公司1984年度萬元重獎和廣州“五一”勞動獎;
李報厚:1953年畢業於花溪國小考入永新中學學習,1959年高中畢業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高級工程師,曾任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高純分析實驗室主任,曾獲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
李年貴:1955年9月考入永新中學,1961年考入江西大學新聞系,1965年6月入黨,同年8月畢業後分配到新華社工作。曾任新華社國內新聞編輯部黨委專職書記、國內部工商編輯室副主任等職,現任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所長、中國記者協會新聞學術委員會委員、記者協會新聞學術委員會新聞媒體研究所協作會主任委員;
尹承德:1954年~1960年在永新中學學習,1960年以江西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大學畢業後被保送到外交學院研究生班深造,1967年分配到國務院外交部工作。曾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國際政治處處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參贊和國家核心刊物《國際問題研究》主編等職;
朱文祥:1953年秋考入永新中學,1959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系副主任、無機化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北京化學會秘書長、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化學教育》雜誌主編、《大學化學》編委;
謝楚發:於1935年11月,永新西鄉沙市村人,新中國成立後考入永新聯合中學(現任弼時中學)。武漢教育學院教授;
徐萬明:曾任《星火》文學月刊主編,《風情》雜誌主編、兼任《新潮報》主編、江西省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等。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西省作家協會常務理事、省文聯常委,是位有一定影響的資深作家;
尹承國:原江西財經學院教授,現在廣東省江門市五邑大學工作,任該校經濟管理系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吳志龍:曾任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法律系教授、經濟法專業碩士生導師,湖北省政治學會理事,華中師範大學律師事務所律師;
劉樹貽:現任中南工業大學礦物加工工程(選礦)專業教授;
王樹林:1966年在高中畢業於永新中學,1970年被推薦、選拔上了大學,1973年他從江西師範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化學系團總支部副書記、校團委書記、政教系、外語系黨總支書記、黨委辦公室主任、宣傳部部長,1993年聘為副教授,同年聘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教育碩士生導師,1994年1月任江西師大黨委副書記,1998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02年提升為江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正廳級)。1994年4月,王樹林的名字和業績又被載入《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世紀珍藏版)之中;
賀佐智:1962年考入永新中學,曾任華中電業聯合職工大學校長,先後兼任能源部電力高校招生計畫管理研究會副主任、湖北省高校招生計畫管理研究會副秘書長、武漢凱迪電力股份公司董事、武漢瑞泰電力科技公司副董事長等職;
劉貽樟:曾任微機計算機系統公司(MP-SI)工程師,通用汽車公司(GM)高級工程師,LUCASVARITY公司技術專家,北方技術公司總裁,前中商社副總裁,中華廣場開發公司副總裁、底特律市中國人協會理事等;
劉惠蘭:1955年永新中學畢業考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現任天津大學建築學教授、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建築材料教研室主任,1986年後當選為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材料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建築材料學科研究會委員,並擔任天津市兩個有關學會的副主任委員;
劉永厚:1952年考入永新中學,1958年考取江西農學院。現為江西農業大學國土資源與環境學院土壤農化專業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92年經江西教委審批為江西省中青年土壤學科帶頭人;
周立平:1953年考入永新中學,156年免試保送升入高中,1959年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77年被選調到中共中央毛澤東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先後參與完成了《周恩來選集》上下卷、《劉少奇選集》上卷、《朱德選集》和《鄧小平文選(1975—1982)》等書的注釋工作。1984年又轉調到鄧小平研究小組(處),擔任小組長,並參加了大型文獻記錄電視片《鄧小平》的攝製,任監製;
唐滿先:1952年保送入永新中學,1958年保送升入江西師範學院中文系。1962年畢業留校至終,現任江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林蘇文:1951年考入永新中學,1956年高中畢業後考入南京航空學院,因院校調整於翌年轉入北京航空學院航空發動機系學習。1962年畢業,被分配到原國防科工委總字九三0部隊,後更名為航空部625所。1978年晉升為工程師,1985年評為高級工程師,1993年評為在工程技術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並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年評為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員;
文子祥:1952年由縣立第六國小保送到永新中學上學,1958年7月高中畢業錄取在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經濟地理專業。1989年提升為副研究員,不久晉升為中科院蘭州沙漠所研究員,兼任甘肅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蘭州大學西北開發綜合研究所客座教授、蘭州沙漠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導師等職;
郭蘭忠:1952年6月免試保送進了永新中學,1958年高中畢業, 1960年7月,他錄取在江西中醫學院。1989年晉升為中醫學副教授,1992年起擔任江西中醫學院醫學碩士研究生導師,1995年晉升為中醫學教授。郭蘭忠還擔任了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西中醫藥》與《江西中醫學院學報》雜誌常務編委,世界醫藥研究中心研究員,大型國際醫學交流系列書刊特約顧問、編委等職;
劉龍芳:1953年考入永新中學,1959年考取江西農學院畜牧專業。現任江西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養豬研究室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農大及省農業專家小組成員。社會兼職有:中國畜牧獸醫學家畜生態學分會理事、中國養豬行業協會江西省分會常務理事、江西省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江西省家畜家禽品種鑑定委員會委員等;
劉琳惠:1950年考入永新中學,1958年考取江西大學化學系。曾任電子工業部第十八研究所科技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高級工程師。1990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其事跡入編《當代中國科學家與發明家大辭典》;
周永生:在永新中學讀完高二上學期隨班轉到吉安一中完成高中學業,1953年考取蘭州大學數學系。現任廣東民族學院數學系主任、教授。兼任廣東省數學學會理事、廣東省工業與套用數學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工業與套用數學學會副理事長;
汪木蘭:現任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中文系主任,並任當代文學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校學位委員會委員,兼任江西中國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江西電影評論研究會副會長、江西民俗學會副會長、江西文藝評論委員會委員、江西省文學創作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等職;
史震古:別名凡仙,筆名凡夫、雨辰,1946年考入永新縣中,1951年未畢業,以同等學力考入南昌大學水利系。1973年調到江西理工大學水利系,曾任水工專業教研室主任、土建系副主任。後江西理工大學與江西大學合併為南昌大學;
校友資料來自任弼時中學官網《名校友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