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中學(永新縣任弼時中學)

永新中學(江西省永新縣永新中學)

永新縣任弼時中學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江西省永新中學,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是江西省教育廳確定的第一批省級重點中學,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永新中學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嘉慶年間,現校址為建於嘉慶十七年(1812年)選拔秀才的“科士場”(考棚)。1920年永新社會賢達蕭輝錦、劉彭齡等始創私立禾川中學,1931年8月在校內設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學校。1949年8月,禾川中學、縣立中學、四維、華南等中學合併成為永新縣聯合中學;1950年下半年,易名為“江西省立永新中學”;1953年,省教育廳規定公立學校一律取消“省立”冠名,又改名為“江西省永新中學”;1985年4月3日,更名為任弼時中學,王震將軍親筆題寫校名;2018年9月,學校整體搬遷至河東新區,復名“永新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新中學
  • 外文名:Yongxin Secondary School
  • 簡稱:永中、任中
  • 創辦時間:1920年(1921年春開始招生) 
  • 創辦人:蕭輝錦、劉彭齡、龍國榛 、李正誼 、李孟萊等 
  • 辦學性質:全日制普通高級中等學校
  • 學校類別:公辦學校
  • 現任領導:郭新(校長)、王清宇(黨支部書記)
  • 校訓:勤奮、向上、求實、創新
  • 校歌:同學少年 
  • 校慶日:2021年12月26日(永新中學建校100周年校慶) 
  • 地址:江西省永新縣河東新區
  • 主要獎項: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 知名校友歐陽自遠賀子珍王恩茂袁文才李治賀敏學龍慶忠賀怡唐學詠
  • 學生人數:8000人
  • 占地面積:145000 m
  • 原名:禾川中學、永新聯合中學、任弼時中學
  • 教學班:120個
學校大事件,辦學條件,辦學成果,師生成績,高考成績,學校榮譽,辦學特色,現任領導,知名校友,學校地址,

學校大事件

1920 至 1927

私立禾川中學創辦並招生

1920年蕭輝錦、劉彭齡等人創辦,1921年春季招生。校址在原縣試院“科士場”(現任弼時中學)。1926年夏私立永新職業學校併入禾川中學。
1928年6月25日

毛澤東召開紅四軍連以上幹部大會

地址在原禾川中學禮堂(現任弼時中學內的“中廳”),討論分兵發動民眾和邊界土地革命的有關問題。
1929年1月

國民黨政府創辦縣立初級中學

國民黨永新縣政府派賀登雲創辦,校址在原禾川中學內,年底因共產黨農工武裝反攻而停辦。
1931-8

河西教導隊改名湘贛蘇區紅軍學校(後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四分校)

校址開始設在縣城福音堂內,後原禾川中學校址也設立中國工農紅軍學校。
永新中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在現任弼時中學的校址創建了選拔秀才的考棚。耗資1.5萬餘貫,費工4.2萬多個,歷時六年始成。“周百三十餘丈,號舍堂楹,宏廠裝備,前設重門,四周厚頭牆垣。”
民國十年(1921年)永新社會賢達劉彭齡、蕭輝錦在此基礎上創辦了禾川中學。董事長蕭輝錦,校長劉彭齡。次年春季開始招生,起初只招國中1個班,40餘名學生。
1924年(民國13年),前清舉人龍鐘泄(永新縣人),在縣城大成殿創辦私立永新職業學校,招收高小畢業生,開設普通科、職業科、女子部3個班級,學生130餘人,校長賀夢周,辦了4年即停辦,1926年夏,縣城私立職業學校併入禾川中學,學校規模擴大,學生300餘人,校長先後是龍國榛、龍錦樓。土地革命期間,學校停辦。
1928年6月25日,毛澤東在禾川中學(現任弼時中學)禮堂召開紅四軍連以上幹部大會;
1929年春,民國政府派賀登雲在原禾川中學內創辦縣立初級中學,招生5個班,學生172人(男167人,女5人)。同年底,縣立中學停辦。
1931年4月,駐縣紅軍第七軍和紅軍二十軍組成臨時指揮部,抽調200多名幹部和戰士,組成河西教導隊,旨在培養造就紅軍中的軍政幹部。是年8月間,湘贛臨時省委成立,河西教導隊改名為湘贛蘇區紅軍學校,後又改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四分校。校址開始設在縣城福音堂內,1931年8月,在禾川中學校內設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學校
1937年底南京市私立華南中學(初級中學)遷入永新縣城東穆如堂,1938年春開始招生,學生100餘人,抗日戰爭勝利後,學生增至300多人,1949年並為永新聯合中學。
1938年春, 蕭輝錦邀董集資,恢復私立禾川中學原址, 蕭輝錦任校長。最初,招收國中學生7個班、300餘人,1940年秋增辦高中班。到1943年,有國中班 6個,高中班4個,共400多名學生。
1938年春私立葆靈女子中學遷入縣城東門台上顏家村,初級中學,學生170多人,校長周藍青,在永新辦理一年後部分遷往贛南寧都縣,部分併入禾川中學。
1938年秋,江西省立南昌第二中學遷入縣內東鄉夏陽、環滸兩村,完全中學,校長車駒,每個年級3班,共18個班,學生700多人。1940年暑假,部分遷往泰和縣爵譽村,部分併入禾川中學。
1939年4月私立扶園中學(初級中學)從吉安遷入縣城東門塔下村,學生150人左右,名譽校長劉經扶(劉峙),校務主任陳啟昌,1944年秋,部分遷回吉安廟背村,部分併入禾川中學。
1938年秋私立章貢中學從南昌遷澧田聯珠書院。校長龍雲樓。設有國中3個年級,1個年級1個班。學生100餘人。1944年併入禾川中學。
1944年春創辦永新縣立中學,校址設縣城左家祠,招收初一。初二年級共2個班,學生80多人,縣長王斌兼校長,譚家湛為校務主任。是年秋,增招國中3個班、高中3個班,連同附設的師資訓練班、簡易師範班,共10個班,學生近500人,1949年並為永新聯合中學。
1944年,尹敬讓開辦私立四維中學,1945年秋,遷入永新縣城與私立華南中學合併,校長賀維玉;1946年從華南中學分出遷三門前村,開設高、國中6個班,學生約300人,董事長王子玩校長歐陽升;1948年秋,遷西門外社稷壇,校長譚家湛,1949年8月並為永新聯合中學。
1948年由陳宗海開辦私立如心中學,校址在聯珠書院,僅辦初一、初二年級2個班,學生80餘人,1949年夏初併入禾川中學。
1949年8月,縣人民政府以禾川中學為基礎,將永新縣中、四維中學、華南中學合併為永新聯合中學,由縣長馬健兼任校長。校址分設二處:高中在原縣立中學內,國中在原禾川中學內。共有國中12個班,高中8個班,學生828人。
1950年,經省政府批准,定名為“江西省立永新中學”,校長肖家麟,面向江西的永新寧岡安福蓮花四縣和湖南的茶陵攸縣等地招生,一度成為湘贛邊區文化教育中心。
永新中學(永新縣任弼時中學)
任弼時中學
1952年秋,校長陳士斌,學生增至國中18個班,高中5個班,共1008人。高中班招收永新安福蓮花寧岡4縣學生(1960年以後,只招縣內學生)。
1954年。王濟龍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隨新建教學大樓和教職工、學生宿舍的落成,高、國中合辦一處,校址在原禾川中學內,計有國中23個班,高中7個班,學生1403人,教職工115人。
1958年8月,永新縣工農業大學(簡稱永新大學)創辦,校址設在今永新縣委黨校內,是年初辦5個班,分工學、農學2個系;設農業、畜牧、林業、冶金、電機等5個專業,學生200人。1960年9月,調整了專業,設農業、畜牧、電機、機械4個 專業,增招為12個班,學生560人。1961年4月部分併入永新中學。
1959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省重點中學。
1964年10月,縣創辦江西省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永新縣三灣分校;1965年初,遷至蓑衣嶺,改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永新分校(簡稱共大永新分校);1981年11月曾決定撤銷,1982年5月恢復,定名為永新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簡稱永新共大),後併入永新中學。
1967年至1968年,中學為“文革”所衝擊,“停課鬧革命”,連續2年未正式上課,學校未招生,大部分學生在籍未在校,教師大部分下放農村勞動;
1984年8月7日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王震提議,1985年4月3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決定以無產階級革命家任弼時的名字命名,將永新中學更名為任弼時中學。
永新中學(永新縣任弼時中學)
永新中學操場
1986年,任弼時中學被評為吉安地區中等學校體育先進單位。同年任弼時中學教學大樓竣工,鋼混框架結構,5層,建築面積3023平方米。11月1日隆重舉行命名大會,任弼時之女任遠志親臨大會。
2003年被江西省教育廳評為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2017年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縣委縣政府決定在河東新區籌建新校區,2012年形成決議並立項,2013年獲得省發改委批覆,2014年8月動工興建,2018年9月正式交付使用,並恢復“永新中學”校名。
2022年6月30日,為紀念永新中學創始人蕭輝錦先生,學校隆重舉行了蕭輝錦銅像落成儀式。
永新中學(永新縣任弼時中學)
校長郭新和校友蕭喜生先生等人在儀式上

辦學條件

永新中學新校區,占地320畝,耗資5億餘元。建有教學樓2聯8棟,有現代化教室208間,配套實驗室56個;建有學生宿舍樓6棟(現用4棟),有內裝熱水系統的寢室888間;學生食堂、藝體中心、辦公樓各一棟;400米標準跑道,16個標準籃球場,2個室外網球場,24個室外羽毛球場,21個桌球桌。
永新中學(永新縣任弼時中學)
永新中學平面圖
截止2016年12月16日,學校共5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00餘人。全校教職工240人,專任教師205人。其中高級教師82人,本科以上學歷教職工209人;男教職工155人,女教職工85人;中共黨員66人。

辦學成果

師生成績

解放後,為高等學校輸送了5000多名優秀大學生,大多數已成為各條戰線的骨幹力量,其中高科技人員已逾千人,現仍在外留學的有30多人。;在國家、省、市各級教育教學論文比賽和佳課比賽等活動中有100多人次獲獎;在各級報刊上發表教育教學等文章200多篇。在學生中,參加國家、省、市各級各學科競賽有300多人次獲獎,其中國家級獎有30多人次。有4個學生獲陳香梅獎,有兩位同學被評為全國“希望之星”。
截止2016年12月18日,全校共有教職工260人,專任師235人。其中高級教師92人,有特級教師2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省級以上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16人,市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8人,縣級名師、學科帶頭人12名。有陳香梅獎、張果喜獎獲得者。在國家、省、市各級教育教學論文比賽和佳課比賽等活動中有上千人次獲獎,在各級報刊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數千篇。

高考成績

2016屆:一本上線(不含藝體)342人,比2015年淨增96人,二本上線(不含藝體)1030人。其中600分以上48人,比2015年淨增10人。理科狀元劉佩瑤同學669分,全市排名第4,有望錄取北大清華,文科狀元吳霞同學602分。另外,有一個班一本上線100%,5個班二本上線100%,13個班二本上線80%。
2017屆:吳智海同學686分(含加分),後被清華大學明確表示可以錄取;陳立新同學659分、樊清同學656分,均上了國家專項北大清華線;600分以上人數32人,一本上線347人,本科上線980人,成績名列全市前茅。
2018屆:張麗晨656分(文科省排名38),龍嘉674分(理科省排名224),龍禹圻645分(文) ,段佳芳660分(理),以上4人在國家專項中有望被清華、北大錄取。周鴻強空軍招飛上線過關有望進入清華大學就讀。600分以上118人,淨增86人;一本上線409人,淨增61人,本科上線1144人,淨增163人;近100人有望錄取到985名校。
2019屆:600分以上人數97人,一本上線人數543人,較上年淨增134人;本科上線人數1241人,比上年淨增97人;郭燕文同學703分(含清華大學自主招生40分加分),榮獲全縣理科總分第一名,已確認錄取清華大學;汪嶸同學668分,榮獲全縣理科裸分第一名;段宇軒同學660分,顏裕明同學659分。羅佳同學630分,榮獲全縣文科第一名。
2020屆:600分以上149人,比上年淨增52人;一本上線517人,二本上線1197人。錄取清華、北大3人,錄取海軍飛行員1人,錄取國防科技大學1人,錄取“985”大學78人,錄取“211”以上大學214人。

學校榮譽

2007年5月 全縣中國小校“萬名學生紅歌會”活動三等獎;
2007年10月 縣金鼎杯國慶籃球賽縣直男子組第三名;
2007年10月 全縣黨報黨刊發行工作一等獎;
2007年11月 學校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
2007年12月 中考優秀考點;
2007年12月 《好一片美麗的茉莉花》獲吉安市第四屆學校藝術節文藝演出重點中學組舞蹈類二等獎;
2007年12月 《紅旗頌》獲吉安市第四屆學校藝術節文藝演出重點中學組聲樂類二等獎;
2007年12月 《永新兒女鑄風流》獲吉安市第四屆學校藝術節文藝演出重點中學組創作獎;
2008年3月 教育重點工作先進學校高中組第一;榮獲2008年度全縣組織工作先進單位;
2009年 榮獲全省教育系統“規範管理年活動”先進集體;榮獲全縣中小學生英語口語大賽團體總分第一名;
2016年 評為“江西省精神文明單位”、“江西省中國小平安校園示範學校”、“吉安市安全文明校園”、“南京軍區優秀生源基地”、“華中師範大學優秀生源基地”、“南昌大學優秀生源基地”,在全縣教育系統重點工作考評中獲“綜合考評一等獎”、“黨風廉政建設工作一等獎”、“安全工作考評第一名”、“校建工作考評一等獎”。
2017年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辦學特色

將軍書法家李真同志親筆題寫校訓:勤奮向上,求實創新。學校形成了“嚴教愛生、敬業務實”的教風和“尊師守紀、勤學奮進”的學風。學校全面實施“制度化和德情化並舉”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嚴謹而不死板,量化而不繁瑣;分工而又合作,競爭而又和諧”的管理格局,使學校管理更具制度化、系統化、科學化、民主化、人文化。在教育教學上,以培養高 素質的教師隊伍為重點,以課堂教學改革為主陣地,以狠抓集體備課為突破口,形成了“備課—說課—聽課—議課”系統化的集體備課系統,使教學教研更趨自主性、廣泛性、合作性、實效性。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團結拼搏,勤奮向上,勇於創造,與時俱進的良好校風。

現任領導

郭新(校長):主持學校全面工作,主管政教工作。
王清宇(黨支部書記):主持學校黨支部工作,主管黨風廉政工作、教學教研工作。
洪兵先(副校長):分管教學教研工作。
王惠民(副校長):分管財務、後勤、工會及新校區建設和搬遷工作。
劉小雄(副校長):分管辦公室、政教、治保、團委工作。

知名校友

袁文才(1898-1930):1921年考入禾川中學(現永新中學),讀到第四學期父病逝,家計失主,只得輟學在家務農。原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主席,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革命烈士。
李治(1899-1989):原第一野戰軍衛生部副部長、南京軍事學院衛生部部長、中國醫科大學名譽教授。開國少將
唐學詠(1900-1991):著名音樂家。獲里昂音樂學院博士學位和"桂冠樂士"稱號,回國後終身從事音樂教育,將西方音樂體系介紹到新中國,1965年調哈爾濱師範大學音樂系任教授後直至退休。
龍慶忠(1903-1996):著名建築學家,1946年赴廣州任中山大學教授、建築系主任、工學院院長。在古建築學研究方面成績卓著,享有“北梁南龍”(“北梁”指北京梁思成先生)之美譽。
賀敏學(1904-1988):16歲考取禾川中學,與寧岡縣的袁文才同一個班級,兩人關係密切,親如兄弟。賀子珍同志的兄長,與賀子珍、賀怡三人並稱"永新三賀",無產階級革命家。
賀子珍(1909-1984):1923年夏從縣城秀水初級國小畢業後,即入福音堂學校女生部讀書。毛澤東同志的妻子和革命戰友,井岡山第一位女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
賀怡(1911-1949):毛澤東三弟毛澤覃同志之妻,賀子珍胞妹,婦女活動家,無產階級革命家。
王恩茂(1913-2001):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國家政協副主席。開國中將
劉開樹(1923- ):1940年考入禾川中學高中部,1943年畢業。1945年抗戰勝利,投考國立中正大學農學院。現為江西省土壤學科研究的帶頭人,也是我國土壤學界骨幹之一。
陳文修(1927- ):1940年從澧田聯珠國小畢業考入縣城禾川中學,因想家而輟學。次年因貪玩留級。後努力自學考入禾川中學高中。1944年,轉入永新縣中,成績優秀,聞名全校。1946年考取國立中正大學農學院森林系,因對所學專業無興趣,重新報考中正大學化學工程系,被錄取。原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教授。
史震古(1931- ):1946年考入永新縣中,1951年未畢業,以同等學力考入南昌大學水利系(1952年院系調整到武漢大學水利學院)。1973年調到江西理工大學水利系(後江理工與江西大學合併為南昌大學),曾任水工專業教研室主任、土建系副主任。
唐恢一(1932-):父親唐學詠,先後就讀於實驗國小與縣立中學(現永新中學),1988年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任教授。
尹權(1933- ):1946年升入永新縣立中學讀國中。1949年夏永新解放,升入永新聯合中學讀高中。1952年畢業。當時,只在專區設立高校統一招生考點,他步行到吉安參加高考,被錄取到武漢大學化學系。1973年調到武漢大學化學系任教,編著的《分析化學》(第二版),1988年獲得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1989年獲得第一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國家級特等獎。《分析化學》(第三版)1997年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歐陽源(1934-):轉學永新縣立一小後再升入永新縣立中學。1948年考入省立南昌第二中學高中部,新中國成立後轉回永新中學就讀。1951年考入湖南大學機械系(1953年院系調整為華中工學院汽車內燃機系)。設計產品分別獲得省部級和國家級科學進步獎,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劉時藩(1935-2011):著名的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專家,主要參與的項目曾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現永新中學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劉時藩獎學金”,用以獎勵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學生。
王善蘭(1935-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其業績已載入《中國當代音樂界名人大辭曲》。
歐陽自遠(1935- ):1946年夏考入禾川中學。現為中國科學院地質部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我國天體化學學科的開創者。
謝楚發(1935-):建國後考入永新聯合中學,1955年從永新中學畢業並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武漢教育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吳志龍(1935-):1956年考取中南政法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因學校缺乏師資且數理化基礎較好,被抽調到外校進修,1960年畢業於湖北大學法律系。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法律系教授、經濟法專業碩士生導師,兼任湖北省法學會會員、政治學會理事。
劉樹貽(1935- ):中南工業大學礦物加工工程(選礦)專業教授。
唐恢同(1936- ):音樂家唐學詠次子。抗日烽火中就學於永新縣城的省立南昌實驗國小,解放後在永新中學求學。1954年高中畢業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1958年畢業留校任教至今。1993-1994年度,獲得北大優秀教師稱號,他所著《有機化合物的光譜鑑定》一書,1996年獲北大優秀教材獎。
歐陽芳(1936- ):1946年入四維中學學習。1959年春畢業於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原陝西省交通廳航運處處長,航運管理局局長,交通部黃河水系航運規劃辦公室副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劉琳惠(1936- ):1950年考入永新中學,1958年考取江西大學化學系。曾任電子工業部第十八研究所科技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高級工程師。1990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其事跡入編《當代中國科學家與發明家大辭典》。
周永生(1936- ):在永新中學讀完高二上學期隨班轉到吉安一中完成高中學業,1953年考取蘭州大學數學系。現任廣東民族學院數學系主任、教授。兼任廣東省數學學會理事、廣東省工業與套用數學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工業與套用數學學會副理事長。
左秉堅(1937-):自幼勤奮好學,以優異成績考入永新中學。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3年,1952年,靠在外工作的三哥寄錢得以重返校園。1958年考入江西大學化學系。1962年畢業,國家輕工業部點名派左秉堅到天津輕工業學院鹽化系任教,是天津輕工業學院1977年後晉升的第一位教授。在全國鹽行業中有很高的知名度。
羅興中(1937- ):1951年入永新中學國中部學習,1953年跳級考入該校高中部,1956年考入江西醫學院醫療系本科。曾任江西醫學院眼科教授,江西省中西醫結合眼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中西醫結合眼科學會委員,江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
汪木蘭(1937-):1952年畢業於澧田國小,保送入永新中學。1958年,考取江西師範學院中文系。原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江西中國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江西電影評論研究會副會長、江西民俗學會副會長。
劉惠蘭(1937- ):1955年永新中學畢業考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現任天津大學建築學教授、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建築材料教研室主任,1986年後當選為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材料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建築材料學科研究會委員。
劉永厚(1937- ):1952年考入永新中學,1958年考取江西農學院。原江西農業大學國土資源與環境學院土壤農化專業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92年經江西教委審批為江西省中青年土壤學科帶頭人。
周立平(1938- ):1953年考入永新中學,1956年免試保送升入高中,1959年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77年被選調到中共中央毛澤東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先後參與完成了《周恩來選集》上下卷、《劉少奇選集》上卷、《朱德選集》和《鄧小平文選(1975—1982)》等書的注釋工作。1984年又轉調到鄧小平研究小組(處),擔任小組長,並參加了大型文獻記錄電視片《鄧小平》的攝製,任監製。
唐滿先(1938-2000):1952年保送入永新中學,1958年保送升入江西師範學院(現江西師範大學)中文系。1962年畢業留校至終,任江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湯國華(1938- ):1950年起連續兩年進城考中學均榜上有名。但因年小,其父未敢送他進城入學,1952年上永新中學。江西省第一批高級工程師,鋼鐵冶金專家。
周波(1938- ):廣州工業大學教授、研究員、研究生導師,中國計算機領域多種學會的會員或高級會員,理事或副理事長。曾榮獲廣州華南計算公司1984年度萬元重獎和廣州“五一”勞動獎。
劉茂珍(1938- ):1960年在永新中學高中畢業後,考入中央財經學院。1963年大學畢業。高級經濟師,金融專家。
林蘇文(1938- ):1951年考入永新中學,1956年高中畢業後考入南京航空學院,因院校調整於翌年轉入北京航空學院航空發動機系學習。1962年畢業,被分配到原國防科工委總字九三0部隊,後更名為航空部625所。高級工程師,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文子祥(1938- ):1952年由縣立第六國小保送到永新中學上學,1958年7月高中畢業錄取在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經濟地理專業。原中科院蘭州沙漠所研究員,兼任甘肅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蘭州大學西北開發綜合研究所客座教授、蘭州沙漠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導師。
郭蘭忠(1938- ):1952年6月免試保送進了永新中學,1958年高中畢業, 1960年7月,他錄取在江西中醫學院。江西中醫學院醫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醫學教授,世界醫藥研究中心研究員。
劉回年(1939-):1983年4月,中央軍委任命其為解放軍總分社社長。1988年10月,被首評為高級記者,並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7年7月,被授予專業技術少將軍銜。
劉龍芳(1939- ):1953年考入永新中學,1959年考取江西農學院畜牧專業。現任江西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養豬研究室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畜牧獸醫學家畜生態學分會理事。
李報厚(1940-):1953年畢業於花溪國小考入永新中學學習,1959年高中畢業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高級工程師,曾任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高純分析實驗室主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
李年貴(1940- ):1955年9月考入永新中學,1961年考入江西大學新聞系,1965年6月入黨,同年8月畢業後分配到新華社工作。曾任新華社國內新聞編輯部黨委專職書記、國內部工商編輯室副主任等職,現任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所長、中國記者協會新聞學術委員會委員、記者協會新聞學術委員會新聞媒體研究所協作會主任委員。
尹承德(1940- ):1954~1960年在永新中學學習,1960年以江西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大學畢業後被保送到外交學院研究生班深造,1967年分配到國務院外交部工作。曾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國際政治處處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參贊和國家核心刊物《國際問題研究》主編等職。
朱文祥(1941-):1953年秋考入永新中學,1959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北京化學會秘書長、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化學教育》雜誌主編、《大學化學》編委。
徐萬明(1941- ):曾任《星火》文學月刊主編,《風情》雜誌主編、兼任《新潮報》主編、江西省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等。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西省作家協會常務理事、省文聯常委。
尹承國(1944- ):原江西財經學院教授,目前在廣東省江門市五邑大學工作,任該校經濟管理系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王樹林(1948- ):1966年在高中畢業於永新中學,1970年被推薦、選拔上了大學,1973年他從江西師範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98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02年提升為江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1994年4月,王樹林的名字和業績又被載入《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世紀珍藏版)之中。
賀佐智(1949- ):1962年考入永新中學,曾任華中電業聯合職工大學校長,先後兼任能源部電力高校招生計畫管理研究會副主任、湖北省高校招生計畫管理研究會副秘書長、武漢凱迪電力股份公司董事、武漢瑞泰電力科技公司副董事長等職。現永新中學設有"凱迪獎學金"。
劉貽樟(1951.8-):曾任微機計算機系統公司(MP-SI)工程師,通用汽車公司(GM)高級工程師,LUCASVARITY公司技術專家,北方技術公司總裁,前中商社副總裁,中華廣場開發公司副總裁、底特律市中國人協會理事等。
黃俊(1958- ):1975年在永新中學高中畢業。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化學系。1997年應邀赴美國參加國際會議、進行訪問和短期合作研究。在國內外著名雜誌上發表論文30餘篇,是武漢工業大學教學、科研骨幹和學術帶頭人。
劉宜柏(1940- ):1955年秋考入永新中學。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參加了全國秈型雜水稻協作攻關研究,先後選育出“6—38”、“贛晚秈17號”兩個優質稻新品種,在生產上得到大面積推廣。曾任江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將其列為“有成就的學術領導人”。
尹忠海(1972-):畢業於任弼時中學,現任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科研副院長,江西省社會學學科帶頭人。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社會學學會理事,中國中世紀史學會理事。
賀燦飛(1972- ):畢業於任弼時中學,現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北京市第13屆政協委員,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可持續諮詢和建議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第11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王千:飲譽南北的醫學家王子。
賀大行:音樂家。現永新中學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賀大行獎學金",用以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

學校地址

新校區地址:江西省永新縣河東新區(將軍大橋北側)
交通:乘坐9路、10路公交即可到達。
永新中學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