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時藩於1935年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蘆溪鄉,2011年於廣州辭世。他幼年失父,曾因家庭困難而輟學,後在宗族和老師的資助下得以完成學業。他在永新中學成績優秀,積極參加文體活動,曾擔任校學生會宣傳委員。他1961年考入
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後分配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從事古生物研究工作30多年,直至退休,是著名的
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專家。在文革中他曾受到衝擊,但仍堅持科研工作,他主要參與的項目曾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他主編的《史前氣候學》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退休後還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化石》科普雜誌的主編。
設立獎學金
2010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劉時藩從電視中得知全國還有幾萬適齡兒童,因家庭困難而失學。這激起他聯想到故鄉永新的適齡兒童讀書如何?只否也有失學兒童?他曾在故鄉讀國小的炎村母校如何?讀中學時的永新中學怎樣?帶著對家鄉教育事業的思念之情,帶著對故鄉適齡兒童讀書的牽掛之心,他跟愛人歐陽漣商量回家看看!2010年5月18日,他與愛人從廣東乘火車回到老家炎村。
劉時藩回到故鄉第二天,就叫弟弟劉貞龍帶他去炎村母校看看,國小劉付重校長熱情地接待了他,“家裡的教育事業搞得怎么樣?”劉校長認真地介紹:“本著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宗旨,前幾年炎村國小增辦了幼稚園,國小六個年級,共7個班,教師11名。從教育質量說,炎村國小輸送出的學生不少成績優秀,近年來,考取北大1名、復旦大學2名、南昌大學10名、還有省級的正規大學20餘名。然而學校環境比較差,只有五個教室,其它班級擠在老祠堂里了。”劉時藩聽了這些話,對著愛人歐陽漣說:“學校環境一定要好,不要像以前一樣,擠在老祠堂里讀書。過去我讀書時,就靠村民的大力資助,我才有今天。我家應該從自己積蓄中拿出來資助建學校,選個環境好的地方新建校園,讓後代讀好書,讓家鄉的後代多出人才,也好報答父老鄉親過去為我助學之恩!”愛人回答:“可以啊!學校環境很重要,我們去選個好地段,資助家鄉教育事業,為母校建一棟大的教學大樓。”隨後,他們來到那沙坡上看地形。那裡除了能建教學大樓,還能建操場、教師住房、廚房、廁所等用地足夠寬,交通又方便,結果就選這個地段。劉時藩倆夫妻當場表態捐資50萬元,回去後,就及時向炎村國小匯款了人民幣55萬元的建校資金,校長收到這批捐資的當天,就向當地鄉黨委黨書記、村支書和縣教體局作了匯報,並共同商量,寫了一份建校的報告,報送教體局,半月後教體局批覆,劃拔了100萬元建校款項,資金到位建校很順利,到年底已建成一棟四層高的教學大樓(每層二個班級,一間教師住房),不久,一座薪新學校矗立在炎村的村頭,家鄉的父老鄉親子女們歡歡喜喜到新校園上課了。
劉時藩回鄉的第四天,他和愛人歐陽漣來到一起曾經讀書的永新中學(現改為任弼時中學),懷著對家鄉和母校一片感恩之情,與校方領導商量,設立了“劉時藩獎學金”基金會金,拿出巨資要求學校基金會金管好用好這筆錢,每年拿出1—2萬元,力所能及地幫扶10多位品學兼優、家庭貧困的同學,希望他們把握未來,成為國家有用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