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抗戰舊址群

永安抗戰舊址群

永安抗戰遺址群,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是民國二十七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38~1945年)間,福建省政府大量行政機關、司法、學校等單位遷至永安,而形成的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的抗戰舊址群。

永安抗戰舊址群包括吉山村萃園、上新厝、棋盤厝、材排厝、團和厝、燃藜堂、大夫第、渡頭宅、劉氏宗祠、劉氏祖屋,文龍村復興堡及永安文廟。分布在永安市區、吉山村和文龍村三個地方。永永安抗戰舊址群歷史底蘊深厚、意義重大、價值獨特,是寶貴的歷史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2013年3月5日,永安抗戰舊址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安抗戰舊址群
  • 地理位置: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
  • 所處時代:1938~1945年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1755-5-148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福建省立師範學校、福建省政府辦公廳舊址文廟
明景泰六年(1455年),福建省立師範學校、福建省政府辦公廳舊址文廟始建,清代以前的400多年間,始終是祭拜孔子的聖殿,也是全縣唯一的官辦儒學。
民國初期,永安縣第一所新式國民教育學校誕生在這裡。抗戰初期,福建省立師範學校將文廟作為校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5月,永安城內遭日機第3次轟炸,學校搬遷大湖。隨之,福建省國民政府辦公廳、民政廳、福建省政乾團、福建省水利處、三青團福建分團部等省直單位相繼進駐文廟辦公,直至抗戰勝利遷回福州。期間,永安文廟始終作為福建省的政治中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20世紀70年代初,文廟一直是永安專署、永安縣人民政府所在地。
《老百姓報》編輯部舊址劉氏祖屋
《老百姓報》編輯部舊址劉氏祖屋建於明末,抗戰時期曾作為福建省政府教育廳愛國知識分子林浩藩、高時良、卓克淦、陳啟肅、茅樂楠等職員居住地。同時,中共黨員陳培光創辦的《老百姓報》編輯部也在此設立。
福建省教育廳廳長鄭貞文居住舊址燃藜堂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福建省教育廳廳長鄭貞文居住舊址燃藜堂始建。
抗日戰爭時期,福建省教育廳廳長鄭貞文一家在此宅居住。
福建省衛生處舊址萃園
清順治四年(1647年),福建省衛生處舊址萃園由吉山舉人劉奇才所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考中進士的劉元暉曾重修萃園。抗日戰爭時期,福建省會內遷永安,曾作為省衛生處所在地。
福建省教育廳舊址劉氏宗祠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福建省教育廳舊址劉氏宗祠;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毀於大火;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福建省國民政府內遷永安,吉山作為省政府的重要機關所在地,租用大量的空閒民房,福建省教育廳在劉氏宗祠辦公達7年半,廳長鄭貞文,當時的省教育廳設有二科一室。
抗日戰爭期間,福建省教育廳在這裡創辦了省立永安中學、省立音樂專科學校、省立農業大學、省立師範專科學校、省立體育專科學校等5所大中專院校。
福建省高等法院審判庭舊址上新厝
清雍正年間,始建福建省高等法院審判庭舊址上新厝。
民國二十七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38~1945年),這裡曾是福建省高等法院審判庭所在地。
福建省教育廳工作人員居住舊址棋盤厝
清嘉慶年間,建福建省教育廳工作人員居住舊址棋盤厝。
抗日戰爭時期,福建省教育廳工作人員曾在此居住。這裡是省教育廳督導處、《福建教育》《國民教育指導月刊》《中等教育》等編輯部的舊址。
福建省交通驛運管理處舊址大夫第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始建福建省交通驛運管理處舊址大夫第。
抗日戰爭時期,福建省交通驛運管理處副處長、留法博士黃曾樾在此居住。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黃曾樾回到福建省臨時省會永安,次年5月任省交通驛運管理處副處長,負責統籌管理糧、鹽運輸事宜,駐吉山大夫第。
中國國民黨直屬台灣黨部舊址復興堡
清中晚期,建中國國民黨直屬台灣黨部舊址復興堡。
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以台胞為主的“台灣革命同盟會”成立,吸納和聯合多個台胞團體。不久更名為“台灣黨部籌備處”,部址初設香港,後移廣東。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春,為加強工作,國民黨中央直屬台灣黨部正式成立,翁俊明為主任委員,林忠、丘念台、郭天乙、謝東閔等5人為委員,黨部設在福建漳州,另派員駐台灣島內,分負責督導責任,並在東南要港設立交通聯絡站,為島內外工作聯繫之樞紐。同年11月,為了便於進一步開展工作,台灣黨部遷址戰時省會所在地永安文龍村的復興堡內,蕭宜增任主任委員,林忠、丘念台、謝東閔等為委員。直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抗戰勝利,該黨部在復興堡工作、生活整兩年。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2日,中國國民黨直屬台灣黨部全體人員遷台工作。
2017年,復興堡開展保護修繕工程。
2018年、2021年,相關部門爭取資金共339萬元用於復興堡內涉台抗戰時期文物徵集和展示工程。
福建省高等法院檢察署舊址團和厝
清道光年間,建福建省高等法院檢察署舊址團和厝。
永安抗戰舊址群
民國二十七年5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0月(1938~1945年),福建省政府從福州內遷永安,作為戰時省會達七年半。近40個省級機關部門在永安辦公,一批中共黨員、文化名人、愛國進步人士雲集於此,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歷史遺址、革命文物、經典故事。
2005年,中共永安市委、永安市人民政府將吉山挹秀樓開闢成永安抗戰文化名人館,以圖片、文字和實物的形式介紹了在抗戰時期為永安的抗戰事業作出貢獻的45位名人,還整修了22座抗戰遺址及古民居。
2020年,三明市成立了永安抗戰文化公園項目,對永安抗戰舊址群開展修繕,對吉山村1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文物本體修繕、周邊環境整治提升、文物消防等工程的建設,對上吉山村國立音專舊址開展修繕,並建立了新聞巨子羊棗事跡展覽館和國立音專校史館等展覽館,並在國立音專校史館至吉山土堡沿河路段修建休閒步道。

建築格局

永安抗戰舊址群包括吉山村萃園、上新厝、棋盤厝、材排厝、團和厝、燃藜堂、大夫第、渡頭宅、劉氏宗祠、劉氏祖屋,文龍村復興堡及永安文廟。分布在永安市區、吉山村和文龍村三個地方。

主要建築

福建省立師範學校、福建省政府辦公廳舊址文廟
福建省立師範學校、福建省政府辦公廳舊址文廟位於永安市中心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300平方米。文廟內設永安抗戰文化陳列館和永安儒家文化陳列館兩個基本陳列。
永安抗戰舊址群
福建省立師範學校、福建省政府辦公廳舊址——文廟
福建省衛生處舊址萃園
福建省衛生處舊址萃園位於永安市城區西南郊文川溪畔的“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吉山村它背靠何坑山,面臨文川溪。抗戰時期福建省會內遷永安,萃園曾作為省衛生處所在地。全園占地面積約1545平方米,建築面積427.2平方米,坐西向東,整個建築風格頗似蘇州園林的特色,園內由兩廳20餘間房構成的場所,是供劉氏本房子孫讀書之地。
永安抗戰舊址群
福建省衛生處舊址——萃園
福建省教育廳舊址劉氏宗祠
福建省教育廳舊址劉氏宗祠位於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劉氏宗祠是福建省教育廳、《劇教》《良心話報》舊址。劉氏宗祠建築面積約595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軸線上由圍牆、院子、下堂、春亭、上堂組成一進合院。通面闊19.6米,進深28.9米,大門開在左前側,有磚砌門樓;下堂面闊5間,進深5柱,懸山頂、穿斗式結構;上堂面闊5間,進深7柱,懸山頂、抬梁穿斗式結構,明、次間設神龕,堂上掛有歷代十幾塊牌匾,有“貢元”、“文魁”等,梁架、駝峰、雀替等部位均有精美雕刻,上堂檐廊左右兩側各設一門,在春亭上懸掛抗戰時期任福建省主席劉建緒題的“繩其祖武”牌匾。
永安抗戰舊址群
福建省教育廳舊址——劉氏宗祠
福建省交通驛運管理處舊址大夫第
福建省交通驛運管理處舊址大夫第位於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東面後仔坑123~126號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140平方米,坐東朝西,中軸線上由半月池、圍牆、院子、下堂、天井、春亭、上堂組成合院式建築。左右各有一列橫屋。主房屋面闊16.6米,進深27.1米,大門開在左前側與左橫屋相接,面闊一間,進深5柱;下堂面闊5間,進深6柱,上堂面闊5間,進深9柱,均為懸山頂、穿斗式結構,上、下堂梁架、雀替、天井一圈各扇門窗均有雕刻;上堂右側檐廊雙扇門,下堂明間左右隔牆,門頭房左側隔牆均有捷報痕跡。
永安抗戰舊址群
福建省交通驛運管理處舊址——大夫第
福建省高等法院檢察署舊址團和厝
福建省高等法院檢察署舊址團和厝位於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275、276號。建築面積1018.6平方米,坐東朝西,由門樓、圍牆、院子、下堂、天井、春亭、上堂組成合院建築,右側有一列橫屋。主房屋面闊22.6米,進深28.9米,大門開在正前方,有磚雕門樓,正面門額刻有“團和”,背面門額刻有“瑞藹”等字樣。下堂面闊5間,進深7柱;上堂面闊5間,進深9柱,均為懸山頂、穿斗式結構。
永安抗戰舊址群
福建省高等法院檢察署舊址——團和厝
福建省高等法院審判庭舊址上新厝
福建省高等法院審判庭舊址上新厝位於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28號。廳堂兩側的房間在當時就是法官等辦公人員的臥室,開庭則在大廳上。在下堂右側明間的木板牆上有兩個小視窗,是抗戰時期福建省高等法院值班室所用。占地面積約1670平方米,建築面積1311.44平方米,坐東朝西,由牆、院子、天井、春亭、廂房、廳堂、左右各一列橫屋組成的二進三堂建築。
永安抗戰舊址群
福建省高等法院審判庭舊址——上新厝
中國國民黨直屬台灣黨部舊址復興堡
中國國民黨直屬台灣黨部舊址復興堡位於永安市燕西街道文龍村50號復興堡。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1979平方米,建築面積1467.86平方米。堡高約8米,牆厚1.7米,土木結構,內迴廊寬約1米,繞堡一周,中軸線兩側各建有一座一進三路建築。
永安抗戰舊址群
中國國民黨直屬台灣黨部舊址——復興堡
《老百姓報》編輯部舊址劉氏祖屋
《老百姓報》編輯部舊址劉氏祖屋位於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112號。建築面積301.04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面闊21.2米,進深14.2米,由矮牆、院子、廂房、正堂組成單進合院式建築,大門開在左前側;正堂面闊5間,進深7柱,懸山頂穿斗式結構,正堂兩側甬門,明間左右隔牆,正堂左右次間前面隔板有格子花窗,正堂、院子地面均為方磚鋪築;圍牆內外現存4根旗桿,4對夾桿石。
永安抗戰舊址群
《老百姓報》編輯部——劉氏祖屋
羊棗被捕處舊址渡頭宅
羊棗被捕處舊址位於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298、299號(文川溪西岸),原名渡頭宅。與村子隔河相對,在浮橋另一頭。渡頭宅建於晚清,坐西南朝東北,房屋由門、牆、院子、春亭、正堂、左右各一列橫屋組成單進三合院建築,建築占地面積505.7平方米。主房屋面闊17.2米,進深14.7米,大門開在左前側,面闊1間,進深4柱,與左廂房相接,正堂面闊5間,進深8柱,堂前有春亭,正堂懸山頂、穿斗式結構,梁架、雀替均有雕刻,右次間前隔牆有捷報痕跡,主要廂房有格子花窗。
永安抗戰舊址群
羊棗被捕處舊址——渡頭宅
福建省教育廳廳長鄭貞文居住舊址燃藜堂
福建省教育廳廳長鄭貞文居住舊址燃藜堂位於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199號。抗戰時期,福建省教育廳廳長鄭貞文一家在此宅居住,鄭貞文住主屋右次間。燃藜堂建築面積1401.5平方米,坐西南朝東北,一進合院,大門開在正前方,平面分主屋、左右跨院,右側一列橫屋。主屋面闊16.2米,進深30.6米,由院子、下堂、春亭、上堂組成。上、下堂均為面闊5間,進深8柱,上堂為抬梁穿斗式結構,下堂為穿斗式、懸山頂結構。右跨院由院子、下堂、天井、上堂組成。
永安抗戰舊址群
福建省教育廳廳長鄭貞文居住舊址——燃藜堂
最高法院閩浙贛分庭工作人員居住舊居材排厝
最高法院閩浙贛分庭工作人員居住舊址位於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材排厝91~98號。材排厝既是一座有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又是當年國民黨中央政府最高法院派駐閩浙贛三省機構的居住地。材排厝占地面積3460.94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300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平面如同一隻木排,東西寬,南北窄,橫向排列。房屋分為兩個單元,兩單元間有一過道為防火路。中軸對稱,每單元分中間為主屋,左右兩側為側屋,主房由門樓、矮圍牆、院子、春亭、下堂、春亭、上堂組成,上、下堂為通透式無隔牆,而左右側屋是從主屋而過,也由院子、春亭、下堂、春亭、上堂組成,只是上、下堂中間用門相隔,房屋左右側還各有一列橫屋。材排厝均為懸山頂、穿斗式結構。宅的南面1.5米為酒坊。
永安抗戰舊址群
最高法院閩浙贛分庭工作人員居住舊址——材排厝
福建省教育廳工作人員舊居舊址棋盤厝
福建省教育廳工作人員居住舊址棋盤厝位於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160~167號。建築面積1374.48平方米。合院,中間豎向長條形天井,大門開在天井前方,坐東朝西,為面闊一間(有屏門),進深5柱,天井兩側各建上、下堂建築,天井後側設一側廳,整體建築平面結構像“棋盤”。房屋東西長27.6米,南北寬49.8米,下堂面闊5間,進深8柱,上、下堂間設過水廊,上堂面闊5間,進深5柱。北面房屋另加一列橫屋。上、下堂均為懸山頂、穿斗式結構,梁架、雀替、掛落均有雕刻,地面為方磚鋪設,長條形天井地面為鵝卵石。
永安抗戰舊址群
福建省教育廳工作人員居住舊址——棋盤厝

歷史文化

電視欄目
2015年,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國防教育處和廈門廣電集團,聯合主辦了《軍情全球眼》欄目,將製作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系列節目——《福建抗戰記憶》,其中一集為《永安之秋》。在這次拍攝中,攝製組採訪了當年日軍對永安多次轟炸的親歷者和研究者;拍攝講述了抗戰時福建省臨時政府留下的抗戰遺址和吉山、文廟、復興堡以及多個辦刊地點、印刷所,最後講述了中共發起的抗日運動,拍攝了北上抗日宣言發布地石峰紀念館及北上抗日先遣隊留下的標語。
相關人物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初,中國現代作家、翻譯家、教育家黎烈文到達永安,投身永安抗戰洪流,擔任改進出版社社長兼編輯部主任,並任福建省政府參議。他主持出版社先後創辦了《改進》《現代文藝》《現代青年》和《現代兒童》月刊,以及《戰時民眾》《戰時木刻畫報》等。還出版“改進文庫”“現代文藝叢刊”“世界大思想家叢書”“世界名著譯叢”等大視野的叢書,一方面積極宣傳抗戰,一方面積極傳播新的思想。
羊棗,原名楊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5月8日,出生於湖北沔陽縣(今仙桃市),5歲入家塾,14歲考入清華預備學校。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初,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半年後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曾擔任“左聯”宣傳部負責人。抗日戰爭爆發後,曾在上海、桂林、香港、衡陽等地從事文藝和新聞時事工作,為諸多報刊撰寫政治、軍事評論,分析抗戰形勢,宣傳黨的民族統一戰線主張。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6月,經黎澍介紹,羊棗來到戰時福建省會永安,任福建省政府參事、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政治研究組組長,同時兼任美國駐華大使館新聞處東南分處中文部主任,受聘為《民主報》主筆,主編《民主報》,與福建省政府編譯室合辦《國際時事研究》。他在用筆開闢“第二戰場”抨擊日本帝國主義和法西斯的同時,也尖銳抨擊了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國民黨當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7月,羊棗等29位進步文化工作者被捕。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11日晨,羊棗在杭州監獄遇害,英年46歲。

文物價值

永永安抗戰舊址群歷史底蘊深厚、意義重大、價值獨特,是寶貴的歷史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永安抗戰舊址群
遺址碑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永安抗戰舊址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永安抗戰遺址群位於福建省永安市。
復興堡

交通信息

自駕:自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復興堡,路程約4.9千米,用時約9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