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長汀中復村,幾百年前叫:鐘屋村,因為這個村子大多姓鐘(村中90%都姓鐘)。鐘姓村民在這兒建造客家人特有的圍屋而居,慢慢的,村子越來越繁華,成為了周邊的中心,就改為:中屋村。
1929年,紅軍攻入長汀城,改此村名為:紅屋村。1934年,紅軍長征轉移,國名黨攻占此村,改名為:中復村,有光復之意。
松毛嶺戰役
中復村之所以有名,除了作為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外,還有最重要的是松毛嶺戰役。村中,有一個“觀壽公祠”,建於明末清初,是鐘家的祠堂,每年鐘氏家族的祭祀活動還要自這裡舉行。當年松毛嶺戰役指揮部就設在這裡。
1934年9月,第五次反圍剿進入緊要關頭,由於王明“左”傾路線控制了中央領導權,堅持打消耗戰、防禦戰,蘇區全線告急,紅軍傷亡慘重。
為打開中央蘇區的東線大門,直取中央蘇區,蔣介石電令李延年、宋希濂等部十幾萬人,向松毛嶺進逼。
松毛嶺位於長汀與連城交界,群峰連線,地勢險要,是東往龍巖、上杭、連城,西通長汀、瑞金、贛南的要道,也是中央蘇區的一個重要門戶。
當時,留守在松毛嶺的紅九軍團和紅二十四師共五六千人。敵軍逼近,長汀、連城蘇區民眾組織了運輸隊、擔架隊、慰勞隊奔赴前線,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同紅軍一起修工事、抬傷員、運彈藥。
9月23日,敵人向松毛嶺發起猛攻,飛機大炮輪番轟擊,紅軍據險與敵激戰。戰事一直持續了七天七夜,紅軍終因勢單力薄,向後撤退,松毛嶺一線遂告失守。
9月28日,紅九軍團奉中革軍委命令撤出“松毛嶺保衛戰”的戰鬥,進行轉移。
9月30日上午,紅九軍團在鐘屋村“觀壽公”祠堂門前大草坪上,召開告別民眾大會,村赤衛模範連、少先隊及民眾兩千多人和紅九軍團部分指戰員參加了大會。村蘇主席蔡信書主持會議,紅九軍團參謀長郭天民向到會民眾作告別講話。會上,紅九軍團當場向鐘屋村赤衛模範連、少先隊發槍300餘支,還有一箱箱子彈。
當天下午3時,紅九軍團兵分兩路,九團與軍團直屬隊為一路,從鐘屋村出發,經河田前往汀州城;七、八兩團因重新參戰,推遲一天出發成為一路,仍由鐘屋村經河田到汀州城。沿途敵機臨空盤旋,尋覓我主力的行蹤。為避開敵機,採取夜間行軍,白天宿營。
當紅九軍團離開鐘屋村時,鐘屋村赤衛模範連、少先隊也跟著部隊一起轉移,後來全部加入紅九軍團進行長征。其餘全村男女老少向塗坊、河田、濯田、四都等地疏散。國民黨軍隊於10月21日進占鐘屋村時,那裡早已堅壁清野,十室九空,變成個無人村了。可是,國民黨為炫耀“戰績”,以諧音將鐘屋村更名為“中復村”,即中央軍光復之意。
紅軍長征
9月30日,紅九軍團從松毛嶺下的鐘屋村出發,向西疾行,踏上長征征途。紅二十四師繼續擔任東線阻擊任務,與地方游擊隊、赤衛隊一起拖住敵軍。12月底,閩西蘇區全境淪陷。
10月3日,紅九軍團兩路匯合到達汀州城後,在汀城休整了1天。中革軍委發給紅九軍團大批軍用物資,每個紅軍指戰員領到一套斜紋布薄棉衣和夾被、鞋子等物,軍容煥然一新。
10月6日傍晚,紅九軍團從汀州城西移,於7日凌晨4時左右抵長汀古城宿營。入夜,部隊繼續西移,從古城至瑞金走了30里,當晚8時許到達紅都瑞金。8日白天在瑞金休息,黃昏從瑞金夜行軍,於次日拂曉抵武陽。當天,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從中央開會回來,中革軍委已決定將粵贛軍區主力紅二十二師及於都補充的第一團均撥給紅九軍團建制。這時,紅九軍團已擁有第三師、第十四師和紅二十二師等3個師,全軍共有11538人。10日晨,全軍南移會昌朱子壩、獅子壩一線。11日折向會昌西北面的珠蘭埠,在此休整5天后,於10月16日下午4時許,全軍從珠蘭埠出發,是夜,在蒙蒙月色下渡過濂江,向西疾進,從此,離開了中央蘇區根據地。 從實而論,中央紅九軍團長征出發地是長汀,集結地是長汀古城,告別中央蘇區根據地的離開地是會昌。
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勤勞智慧的中復村人繼承紅軍優秀傳統,艱苦奮鬥,自力更生,開荒造田,興修水利、築路建橋,努力發展生產。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復村充分發揮長汀“南大門”、“長汀第一村”的區位優勢,搞好集鎮規劃,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抓好農業產業,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南山鎮最大的集鎮。村農民年人均收入從解放前不到50元到2005年增加至3986元,從貧困老區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取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豐收。2005年全村社會總產值5062萬元。
基礎設施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村人飲水、通訊、電等得到全新的改善,每家每戶自來水代替了人挑水,農網改造後的電燈代替了煤油燈,程控電話替代老式的手搖式電話,農民腰間掛著手機已經是很普遍的事了。有線電視網路覆蓋率達100%,機車步入千家萬戶,小汽車也進入尋常百姓家。
革命遺址
松毛嶺戰鬥遺址
松毛嶺是當時中央蘇區東大門的最後屏障,在這巍巍的松毛嶺,記憶了當年那場慘烈的戰鬥,山上數平方公里範圍內還留存一些較為完整的戰壕、碉堡及當時構築的工事。它教育後代永遠不要忘記長眠於松毛嶺的紅軍英靈,要永遠繼承和發揚光榮革命傳統,弘揚長征精神,樹立理想信念,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紅軍長征出發地——觀壽公祠
觀壽公祠為松毛嶺戰鬥指揮部舊址、紅軍長征出發地。該公祠為鐘姓宗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壽公祠門樓為喜雀巢式結構,古樸莊重,是長汀十大門樓之一。該宗祠始建於明末,有400多年歷史,占地面積500餘平方米,保存完好。松毛嶺保衛戰紅軍總指揮部就設在此,朱德總司令就在這裡親自指揮了戰鬥。觀壽公祠內設有展陳室,展現了“長征從這裡開始”的歷史,當年紅軍為爭取中央蘇區轉移的時間,為了捍衛蘇維埃政權,保護蘇區人民的勝利果實,浴血奮戰,前仆後繼的場面。室內還陳列了朱德、羅炳輝、蔡國藩等人的辦公室,松毛嶺戰鬥的部分遺物、作戰圖。
紅軍戰地醫院——超坊圍龍屋
超坊圍龍屋是長汀縣最大的一座圍龍屋,建於清代,後期占地8000多平方米,共有房間137個,最高峰時生活了70多戶人家,300多人,居住在這裡的都是鐘姓村民,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松毛嶺阻擊戰的時候,作為紅軍戰地醫院。聶榮臻、張鼎丞、林彪都在這邊居住過。客家圍龍屋迥異於永定土樓和培田古民居,具有濃郁客家建築風情。超坊圍龍屋裡流傳下許多引人的客家民俗,如百家果、平安蛋等等。當年紅軍松毛嶺戰鬥大轉移時,這裡的民眾為送別子弟兵,家家戶戶都煮好3個蛋,並在蛋的上面放上月月紅花,給住在這裡的紅軍戰士吃。祝福紅軍戰士三星高照,月月平安。
紅軍徵兵處舊址——接龍橋
傳說該地方是中復村的龍脈所在,因而在此建座狀似龍頭的廊橋。廊橋占地90平方米,分前橋和後橋,前橋中間供奉真武大帝神像。此橋設有木板長凳,橋中有鎮武祖師雕像,左腳踩龜,右腳踩蛇,手持寶劍,稱之為斬妖劈邪之神明保佑人安全之意。廊橋的左上方,木板上用毛筆寫有“救國不分男女老幼”八個大字。當年紅軍徵兵處就設在這裡。當地還流傳這么一首山歌:郎拿槍來妹拿鋤,你打白匪我作田;屋下事事妹來擔,保衛蘇區萬萬年。
紅軍街——老街
為汀州通往永安經過中復村仍保留的一段古官道,系卵石鋪砌而成的,街兩邊土木結構瓦房店面。此街分東西走向及南北走向,東西走向為最長,自紅軍橋起如龍首朝東,街如龍身蜿蜒,一直蜿延至該村水角哩自然村前的龍潭前,全長2.5公里。此街古時為商賈之所,極為繁華,此地當年給過紅軍提供過很多的幫助,因此,這條古街又被稱為“紅軍街”。
紅屋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成立於1929年11月。至1934年10月30日紅軍戰略大轉移,在這五年期間裡,紅屋區政府發揮了重要作用,領導中復人民為支援溫坊戰鬥、松毛嶺戰鬥、擴大紅軍、宣傳抗日、反蔣獨裁、反對內戰的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湧現出一大批英勇的幹部、紅軍家屬。 在該民居內的壁孔上保存著12幅抗日宣傳漫畫,是1939年抗日部隊所畫,其中有十幅保存完整,另有二幅較為模糊,有《看你馱他到那裡去》、《熱血澆灌民族之花》、《建國—抗戰》、《武士道的獻技》、《維持世界和平》等十餘幅抗日宣傳漫畫,不僅畫工精湛,而且蘊含的意義深刻,耐人尋味,激起國人抗日的熱忱,具有極大的感召力,是反映國人抗戰的活化石。
松毛嶺戰鬥烈士紀念碑
為紀念松毛嶺戰鬥中光榮犧牲的紅軍戰士,1953年,長汀縣人民政府和當地老百姓到當時的戰場遺址上收集了數千具烈士遺骨,把它埋藏在松毛嶺道班旁,並在上面建造紀念碑,緬懷革命烈士。1991年新建松毛嶺戰鬥紀念碑,碑文由參加過此次戰鬥的紅軍著名戰將楊成武將軍題寫。
地圖信息
地址:龍巖市長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