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農業,工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基礎設施,歷史文化,方言俚語,名優特產,兩大家族,獲獎榮譽,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清初設立開平縣,赤坎由新會縣分割而來,當時有二十六個自然村,民國時期增加到二百三十多個。在晚清,大約有四萬多人生活在這六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國時期發展到七萬多人。赤坎古鎮的鎮區面積只有三平方公里,民國時期長期在這裡定居生活的人大致有五六千。
那時潭江是通往赤坎的主要通道。赤坎古鎮因地處開平境內的潭江上游而成為與中下游的長沙、水口鎮齊名的水路交通樞紐,定期有航班通往縣外的澳門、廣州、東莞、佛山、江門、新會、台山以及順德的陳村、大良、佳洲,中山的小攬,恩平的君堂等三十九個港口,還與縣內的蒼城、馬岡、樓岡、長沙、水口、赤水、塘口、四九、東山、百合等二十三個鄉鎮碼頭相連,其客貨水運航線之多足同樣作為水運樞紐的長沙鎮和水口鎮不能相比的。在赤坎鎮渡口之下,還有十三個二級渡口(當地叫“橫水渡”)分布在各鄉,形成了區內的水運交通網。據1991年編寫的《開平赤坎鎮志》記載,最早的橫水渡是水龜渡,開渡於康熙十五年(1676),大量的橫水渡開渡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其中有四個橫水渡就在鎮區內。
清朝的水運交通工具是木帆船,民國三年
(1914)以後長途運輸換上電輪船,當地人將這種船稱為“藍煙囪”。每艘電輪船有五六十個座位,當年的新興業、大必業、大廣東、大赤坎、人勝利、大飛騰、新皂後、東利、東發、海利電輪船是其中的名輪。橫水渡一直使用木帆船,至到1950年橫水渡從事客貨上運輸的三噸以上的木帆船仍有一百五十噸。
在清朝,登岸以後的交通工具是轎子,這是從明朝以來就在赤坎占鎮一帶流行的代步工具。赤坎一帶的轎子有四種,一是官轎,一是民用的肩輿,一是八掛轎(兩人抬的小轎),一是過山轎(座位斜平,可以仰臥)。
程達到一百二十五公里,共有客貨車四十二輛。比如在民國三十六年(1947)至三十八年(1949)間,六家運輸公司每天參與營運的車輛共有三十一輛,開出的的班次總計一百二十七班,總行程三千七百多公里,總載客量九千三百餘人。
光緒後期,赤坎古鎮形成一個整體之後,店鋪的興建也隨道路改造和河堤修築而展開。
關族聚居的上埠堤西路沿街開設店鋪,集中在民國二十年以前。回鄉主持家族圖書館奠基,監理施工的關國暖,同時也是堤西路商鋪建設的重要主持者。在赤坎的兩年中,他既完成了在自己出生地——赤坎蝦村的“春如樓”別墅建設,又在鎮上建了洋樓
(堤西路27號),開設了商號。同時,還代同宗兄弟關國瓊、關國鑫、關國均、關紹楨在堤西路買地建起了洋樓。還有的關族華僑委託他轉交款項給家鄉親人,用於在古鎮買地建房。
光緒三年(1877),一個叫趙旭初的教徒跟隨美國長老會牧信文來到赤坎,租借下埠聯興街紹源當鋪東側的一問店鋪,創辦了長老會禮拜堂。這是基督教首次傳入開平。
光緒二十三年(1897),關真人、關茂隆在上埠西隆路(今中華西路136號)租借房屋創辦了基督教循道會禮拜堂。基督教浸信會也在民國時期進入赤坎古鎮,在河南路建立了福音堂。
光緒二十三年(1897),樹溪龍口裡的司徒氏樂潛祖的後裔與樂恆祖的後裔發生內部糾紛,樂潛祖的十八名年輕人被抓進縣城大牢。此時,剛好有一位樂潛祖的天主教徒回村探親,見此情形他便去廣州石室天主堂請魏暢茂神父出面調解。經過魏暢茂神父的周旋,十八名樂潛祖的年輕人獲得釋放。樂潛祖宗支的族人百分之九十加入了教會。
進入民國,僑鄉的交通格局發生變化,開平的公路建設首先在赤坎鎮展開。赤坎鎮是當地最大的圩市,據傳建於康熙、雍正年間,每逢農曆三、八日圩期,除本區鄉民前來,附近鄉民也過來趕集。
民國五年(1916),司徒家族將天主教引進了赤坎古鎮,在塘底街司徒氏一側(28號)建立了天主教招待所,接待前來傳教的神父和教友,後來發展為教堂。
民國十一年(1922),司徒梓瑞利用向教徒和教牧人員募捐所得的款項,以及上級教會的資助,在下埠今牛墟街6號新建了長老會禮拜堂,三層樓樓高十四米,占地面積三百四十多平方米,建築面積六百八十多平方米,三樓禮拜堂可同時容納四百教徒聚會,樓頂鐘樓懸掛的大鐘是由美國舊金山美華長老自理傳道會捐贈。這座基督教堂是開平市規模最大的教堂,也是五邑僑鄉三大長老會教堂之一。司徒文淵、司徒文宗積極發動國內外教友捐款,在龍口裡建成了新的教堂,使赤坎古鎮成為開平僑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傳播中心。除了進行傳教,教會還開展送醫送藥,代人寫信,開辦英語學習班等活動。同年,劫匪仍洗劫了赤坎中學,擄走教師、學生20多人,企圖綁票勒索。
民國十三年(1924),赤坎到今天百合鎮義興墟的百赤茅公路建成通車,進口的第一輛福特牌敞蓬汽車投入營運。這是開平的第一條公路、第一家營運公司、第一輛汽車。
民國十五年(1926),赤坎改建街道,擴建樓房鋪業,修長堤,築騎樓,整飾市鎮,上、下埠住戶自發拆建馬路,全圩都建成有騎樓的商店,歸僑和附近鄉民紛紛投資辦商業,赤坎商業進入全盛時期。這個時候,赤坎鎮上先後開辦了不少國小,僅僅在上埠不長的路段內,就有關姓辦的光裕國小,還有私立的振華國小、天然國小、天才國小,另外還有成人學校以及英文學校、國文、珠算專修班。
民國十六年(1927)三月二十七日,關國鑫致信關國曖,建議由修建關族圖書館的工程師幫助設計,同時希望與關國暖的洋樓式樣尺寸相仿。總造價預算是銀圓九千元,開工時到位的資金是八千元。
民國十七年(1928),下埠的司徒氏這個家族召開了第一次“司徒氏民族大會”,改造舊墟,建設新街鋪,修築河堤是主要提交全族的議決案。會後立即成立“赤勘東埠市政籌備處”,擬定了《組織章程》。還進一步制定了《推舉執行委員細則》、《籌備處辦事細則》,公開《市政進行計畫和程式》。經過改造的舊墟鋪位和新建的街鋪,統一以拈鬮方式公開招標,“投承鋪地系取公開式,當眾逐號編列閹投。即時開鬮,以價高者得之,同價者先開先得。對獲得鋪地的中標人,規定一周內交齊地價銀,一年內務必完成鋪位樓房建築,否則收回鋪地另行投標。河堤的建築,同樣擬定並發布《招股章程》,決定集資十萬元,在赤坎、廣州、香港設立三個接受股銀的辦事處。
民國十七年(1928)、民國十八年(1929),以赤坎鎮為中心又相繼建成了赤九、赤介、駝駙、沙炎白、東滘龍、蜆牛同等六條公路。後來百赤茅公路和沙炎白公路成為廣州到湛汀的省道在開平境內的一段。以赤坎為中心的兒條公路總通車。
民國二十年代末,赤坎古鎮屬於歸僑僑眷或以僑匯為主要資金的商店已占全鎮商店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多。大多數公司都有僑資參股。
抗戰勝利後,赤坎又恢復了繁榮,交通迅速恢復,電訊暢通,僑匯源源而來,華僑紛紛回鄉敘會親人,鎮內各商號相繼復業,洋貨大量湧入,每逢圩期,趁圩的人絡繹不絕,市場空前繁盛,是建鎮以來的“黃金時代”,金銀業尤其活躍,全鎮經營金銀首飾的商鋪有萬寶源、天寶、富恆、裕民等30多間,有大新、華新、開平、華南、巴黎等17間有規模的茶樓酒館,小茶室、粥粉、雲吞店繁多,批發糧油、綢緞布匹店、私人診所、教堂、影相館齊備。赤坎鎮上、下埠外擺滿了豬牛羊肉、油炸魚、豆腐、芽菜等攤檔,每逢圩期或者節日,仍感供不應求。
但這些60年之前赤坎鎮的二度繁華並未持久,隨著內戰全面爆發,當地物價暴升,不少商號歇業倒閉,即使繼續營業也處境困難,短短十數年間,赤坎兩度從極盛轉向衰落。幾年後開平縣城遷出赤坎鎮,古鎮地位更加衰退。
行政區劃
赤坎鎮下轄19個村(截止於2013年1月5日):
紅溪村 | 靈源村 | 蘆陽村 | 南樓村 | 石溪村 | 樹溪村 | 塘聯村 | 五龍村 | 永堅村 | 中股村 |
中廟村 | 護龍村 | 兩堡村 | 沙溪村 | 塘美村 | 五堡村 | 小海村 | 新建村 | 新聯村 | |
(參考資料來源於:)
地理環境
位置
赤坎鎮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經濟開發區內,開平市中部的潭江之濱,毗鄰市區三埠,距開平中心城區12公里,上接恩平、陽江,下通江門,廣州,北連鶴山、高明、新興,南往台山,距國家一級口岸三埠港18公里,距
佛開高速公路出口28公里,325國道和珠江一級支流——潭江橫貫全鎮。從325國道入墟鎮的幹道新擴寬為30米的水泥大道,另有江南、江中兩條水泥公路縱貫全鎮腹地直通市區。水路沿潭江可通航到省、港、澳,並可通航20噸級船隻。市政策建設總面積61.4平方公里,轄23個管理區。
地質
赤坎鎮耕地面積29923畝,成土母質基本是砂貢岩,風化谷底積物、河流沖積物。按其地形環境和成土母質來源,大體可分:水稻土、旱地土、山地、林地三類。潭江兩岸的河流沖積區,主要土壤有泥田,沙質田和赤紅土(旱地占多數)特點是地下水位高、酸性很大。
地貌
赤坎鎮總面積61.4平方公里,其中鎮區面積5平方公里,其平面地形象一片海棠葉。95%屬潭江沖積平原,潭江以南有護龍小海等管理區,小部分土地是山地丘陵。
百足山位於赤坎鎮區西南約1公里處。海拔234米,面積6平方公里。東西走向,形似蜈蚣(又名百足),故名。山體自台山白沙向北延伸至本鎮兩堡和百合兩鎮。山體結構以花崗為主,土壤為黃壤,植被有芒萁、芒草、山松、濕地松等。三圭山,又名護沖山。位於赤坎鎮區東南面約4.5公里處。有三尖峰,故名。由台山白沙入境至兩堡至護龍、小海,東西走向。山南屬台山,山北屬赤坎。
氣候
赤坎鎮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多雨,作物常青。年平均溫度20oc-22oc,月平均溫度28oc,最高溫度37。3oc,最低氣溫13。4oc,極少霜雪但如遇冷空氣侵襲,溫度降至0oc。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和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有過下雪,河水結冰。鎮內最早見霜日是11月下旬,最遲終霜日是2月中旬,歷年平均霜日約為3日,無霜日約為362日。夏天以7月為最熱,平均溫度28。4oc,極端最高為37。3oc,夏季長達200天以上。由於鎮境處於潭江兩岸,鎮內河涌縱橫,水氣充足,有海風調節,一般在21oc-29oc之間。
1、日照時數——每年約2000小時,但全年各月的日照數極不平衡。2月和3月的日照平均只有3小時左右,由於日光不足,常給各種作物的成熟、收穫、春播、春種均帶來不良的影響。7月至10月份的光照時數長,有利於水稻的灌漿成熟和晚稻生長發育。
2、降水——多集中於4-9月。雨前,由於東南靠近南海。海洋蒸發大,氣流急劇上升,雷雨交錯進行。10月-12月,由於地溫減低,北風頻吹,雨量遞減。2--3月,因天空時有冷空氣接觸,故陰雨綿綿。
3、風向——赤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大氣環流隨季節而變化。4-9月多吹偏南風。10月至次年3月多吹偏北風。
水文
赤坎鎮古鎮四周被潭江支流水系包圍,境內有河流潭江、潭江支流、米崗沖、滘口沖、鎮海(塘口河)。其中以潭江主流,以米崗沖、滘口沖、鎮海水為主要的支流,與幹流潭江構成了赤坎鎮一帶的河網,自高向東流入鎮區直至南樓,全長約6公里,經中股、塘聯、南樓、沙溪、新建等鄉村。
潭江通達香港,江面上往來於赤坎與香港、澳門、廣州以及四邑之間的船隻秩序井然,載出當地的大米、土產,運進英國、美國、德國產的印花布、洋火、洋釘、鐘錶、煤油。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石英砂、頁岩、磚瓦粘土等用於化工建材原料的非金屬礦。
植物資源:主要有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植被以崗松、大葉桉、細葉桉、木麻王、果樹、落羽杉、水松、濕地松、馬尾松為主。
動物資源:主要有鳥、魚、蟲、獸,較多的野生動物有石蛤、鱉、蛇、鷓鴣、坑螺等。
人口民族
人口
赤坎鎮有常住人口4.6萬人,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達9萬多人(截止至2013年1月5日)。
經濟概況
綜述
1998年,工農業總產值11.51億元。全鎮有鎮辦企業28家,有汽車及其配件、化工、電子電器、五金機械、電機、塑膠製品、食品醬料、印刷製品、服裝等20個系列100多個品種,其中出口產品10多個。
2008年,赤坎實現社會總產值15.8億元。
2010年,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20萬元,同比增加533萬元,增長26.84%;實現固定資產投資2.6億元,同比增長55%;利用民資4872萬元,同比增長8%;外商直接投資254萬美元,同比增長15.5%,實際契約利用外資項目4個。
2013年1—9月,全鎮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468萬元,同比增長18.37%;固定資產投資28200萬元,同比增長30.55%;外商直接投資205萬美元,完成年度計畫102.5%;外貿出口總值490萬美元,完成年度計畫80.99%。1—12月,赤坎鎮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19萬元。
農業
1998年,赤坎鎮農業產值1.34億元,開發了柑、桔、橙、石榴、青棗、大頭菜及優質禽、畜、魚等品種。
2008年,農業總產值0.73億元,增長2.7%;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33億元,增長30%;農民人均收入6129元,增長6%。
工業
1998年,工業產值10.17億元。
2008年,.工業總產值12.19億元,增長0.04%。
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2.766億元,同比增長26%。
2013年1—9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806萬元,完成年度計畫92.31%。1—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26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赤坎鎮轄區內有國小3所,有鎮幼稚園1所,國中1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另外,國家級示範性高中——開平一中,廣東省一級學校——教倫中學坐落在該鎮。鎮國小有專任教師158人,學歷達標率達100%,大專或以上學歷126人,占教師總人數的79.7%,其中本科率為31%。近三年,小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獎251人次,其中,獲國家級8人次、省級3人次、江門市級7人次、開平市級233人次。教師撰寫的論文獲開平市級以上獎勵51篇(截止於2011年6月10日)。
基礎設施
文化設施
赤坎境內保留有大量的華僑建築,中西合壁,僅碉樓就有200多座,尤其是具有400年歷史的迎龍樓、抗日舊址南樓、關族和司徒氏圖書館和堤西路的騎樓建築群,被省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赤坎境適宜連片開發種植水果、蔬菜、花生、甘蔗等經濟作物和創辦花草基地、水產動物養殖基地。赤坎鎮是珠江三角洲重點工業 。
通信設施
有3.5萬伏和11萬伏電站各1座,鎮自來水廠年供水量超1000萬噸。程控電話交換機裝機容量可達8000門。
城鄉布局規劃
鎮區規劃分新、舊城區,集工業、商業、居住為一體,新城區沿廣湛公路一線已形成“工業走廊”。
歷史文化
方言俚語
赤坎是開平方言的代表地區。
名優特產
豆腐角 豆腐角是嫩豆腐在平底上稍微煎到半嫩半黃,伴著打爛的魚肉糜到一塊,既有豆腐味又有魚肉味。
煲仔飯
“煲仔飯”是廣東“煲仔飯”里最地道的。除了赤坎河邊有幾個百年老店,赤坎國小附近還有很多大排檔,供應著當地的菜式:黃鱔飯、赤坎蒸鵝、鴨粥。
還有赤坎特色:赤坎鴨粥(一般晚上才供應)、赤坎燒鵝、赤坎狗肉、三扣糖水。
馬岡瀨粉
中秋佳節,馬岡、龍勝各家各戶都有吃瀨粉的風俗習慣,因其地方做的瀨粉風味獨特而傳至周邊鄉鎮。馬岡瀨粉呈圓絲狀,潔白,直徑3—4毫米,鮮美可口,口感韌滑、較爽。食法是用冷水浸2—3小時後煮食,可加入各種湯水或醬油、花生油拌勻。
豬仔薯(乾)
主要產於蒼城鎮潭碧,有200多年的種植歷史,攀援莖,塊根肉質嫩白,品質佳。甚有清暑、潤喉、去積滯的功效。切片曬乾,可煮糖水,口感甘涼,亦可配豬骨熬湯佐膳。
赤坎鴨粥
烹製鴨粥要選用上等精米外,在鴨的選用上考究鴨齡、肥瘦均應適中,以保證肉質鮮嫩。烹製時將精米放入水中熬煮,待將熟時再把半熟的鴨肉放入同煮,直至全熟。此粥保持了鴨肉原有的香味,口感清爽,老少皆宜。
兩大家族
赤坎鎮劃分為兩大家族的地盤。河東區是司徒族人,河西則是關族。其聚居區內也有外姓人居住,但他們互相之間絕不混住。
關氏族人來自福建,始祖關景器於五代後晉開寶七年(974年)因官場失意來到廣東,後定居於新會縣石牌都談雅里(今稱司前鎮)。其第六世祖關興義遷入赤坎鎮,年代不詳,估計為北宋的中後期。
司徒族人則來自河北邯鄲。由於北宋末年靖康之變,金兵入侵汴梁,司徒族人的先祖南遷至南粵。定居赤坎的則是其第七世祖司徒新唐(1324年—1392年)。
隨著地區發展,兩家也在各方面開始明爭暗鬥。最初在赤坎設墟的是司徒氏,選定的趕集日期是逢三、八日。後來關族人也將原設於他處的市墟遷至赤坎。兩墟一開始便一東一西,直至如今赤坎鎮仍分上埠下埠。
潭江上有上埠和下埠兩座橋,下埠橋是一道分水嶺,也就是形成堤東堤西路的分界線,堤東一塊全部姓司徒,堤西一塊全部姓關。
獲獎榮譽
赤坎鎮先後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鎮、廣東省中心鎮、廣東省教育強鎮、江門市十大特色鎮街(截止於2013年1月5日)。
風景名勝
南樓
南樓高五層,外面布滿彈孔。司徒氏七烈士於1945年日本投降前25日憑此樓抗擊日軍,堅守7天7夜的英雄事跡,南樓也因而成為僑鄉人民堅貞不屈、為國捐軀的不朽歷史見證,開平民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景輝樓
景輝樓置身在赤坎鎮的歐陸風情街,與赤坎影視樓僅一牆之隔,是了前往參觀了解赤坎古鎮百年歷史的唯一場所,景輝樓是嶺南水鄉的騎樓,以民國時期名醫張景輝而命名。樓高三層,建築長45米,寬5米,樓高三層。每層都有雙客廳、雙寢室、雙開放式樓梯,垂直天窗,橋式天井,屬典型的嶺南古鎮騎樓民居。
歐陸風情街
赤坎鎮的堤西路被譽為歐陸風情街,沿路商鋪建築風格保存良好,充滿1920年代的味道。早年旅美、歐的本地華僑帶回國外建築圖紙再融合本地傳統建築風格,建造出一批中西合璧的樓房。其特色主要體現在樓頂建築。
圖書館
司徒氏圖書館
1920年,司徒族人開設閱覽室。1923年,動工圖書館,1925年,司徒氏圖書館大樓在東堤潭江之濱落成,旅居海外的司徒氏和當地司徒氏共籌得4萬多銀圓,建築風格為歐式,建成後館內藏書逾萬冊,館內陳列本族名人事跡,藏品還包括慈禧太后題字等。1926年,再置美國機械鐘,上鏈一次大鐘可以運轉一周。
關族圖書館
1925年,關族人組成家族圖書館組委會。1927年動工圖書館,1929年建成關族圖書館,矗立在赤坎上埠堤西河畔,與堤東的司徒氏圖書館遙首相望,購買了《
四庫全書》、《
萬有文庫》、《
廿四史》三部作品和選購了德國大鐘。
迎龍樓
坐落在開平市赤坎鎮三門裡村的迎龍樓,東距開平市6千米,是開平市現存最早的碉樓,為關氏家族所建。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關氏家族立村之初,這裡是一片蘆葦叢生,水鳥群集的低洼之地。為防洪澇,關氏十七世祖關聖徒夫婦獻出家庭積蓄,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建起了迎龍樓。它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152m2,磚木結構,樓高11.4m,為全村制高點。樓頂的建築形體沒有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非常傳統,是開平碉樓最原始的模式,代表了開平碉樓的早期形態,保存完好。
影視城
2005年建成了赤坎影視城。該城占地6萬平方米,總投資2000萬人民幣。
加拿大村
加拿大村位於325國道赤坎鎮路段旁,是蝦村下屬的一個村,“加拿大村”具有濃厚的歐陸風情。樓房底層正面飾以羅馬柱,二樓、三樓正面多為3個圓拱,下為圓柱,檔房內的神台也建成圓拱形並飾有羅馬柱。在門楣、窗台、陽台多處都刻有精美的歐陸式雕花,但許多地方仍保留了中國傳統特色,可謂中西合璧。因為全村樓房均為旅居加拿大僑胞所建,故被稱為“加拿大村”。村口還有一座碉樓——四豪樓。有濃郁的南洋風格的“春如”廬,門前兩棵檳榔樹已有80年樹齡。
騎樓建築
騎樓建築是赤坎鎮的一大特色,全鎮共有三公里、約六百座騎樓,當中尤以堤西路一帶最壯觀,構造也極講究,幾乎一樓一頂,各式的西洋屋頂壁面後是傳統中式“金”字型瓦頂,巴洛克風格的屋頂裝飾,鑲嵌了彩玻璃木窗,石雕精美的小台,淡黃、暗紅的外牆。
赤坎鎮的騎樓連綿成一片,在小鎮中夾道林立,堤西路、堤東路、中華路、牛圩路等幾個路段幾乎都由騎樓組成。冊內的騎樓有近600座,即便以每座寬5米計,騎樓街的總長度也接近3公里。騎樓通常有四五十米長、3層樓高。沿堤西路向內,中華路等路段的騎樓樓頂裝飾逐漸簡單,而到了內街牛圩路,騎樓幾乎都降為兩層,樓頂的裝飾也是草草了事。在騎樓街的精華區堤邊街道,偶爾有防守的堡壘——碉樓和西式風格的鐘樓夾雜騎樓群間。
著名人物
司徒美堂(1868—1955),原名司徒羨意,字基贊,旅美僑領,中國致公黨創始人。1882年3月赴美謀生,加入“洪門致公堂”。富蘭克林·羅斯福任總統前,在該堂當法律顧問。1904年,孫中山赴美活動,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其後,司徒美堂多次發動籌款,支持國內的革命。為支持抗日,司徒美堂發起成立“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1948年,司徒美堂公開聲明擁護中國共產黨及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張。1949年10月1日赴北京天安門城樓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1955年,司徒美堂病逝於北京。
沙飛(1912年~1950年),原名司徒傳,廣東開平人,新華社第一任攝影負責人,中國攝影史上首先提出“攝影武器論”的人。抗日戰爭時期經常活躍在第一線,拍下了《聶榮臻與日本小女孩》、《魯迅的最後時刻》、《白求恩在做手術》等許多珍貴歷史照片。
司徒璧如:1911年和
馮如一起設計和製造了中國人製造的第一架飛機。他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擔任飛行隊長。
鄧一飛:廣東開平人,與謝永寬、周天行等成立學生的進步組織“紅黑社”。“一二九”運動爆發後,在中山大學下鄉抗日宣傳隊帶領下,發動全校師生示威遊行,聲援北平愛國學生抗日救亡運動。1942年12月14日,在反“掃蕩”的戰鬥中,所在連隊被日軍重重包圍,為掩護戰友突圍,英勇沖向敵群,拉響手榴彈,與撲來的日軍同歸於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