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志(1986~2007)》是永城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永城市志(1986~2007)
- 作者:永城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指導思想。《永城市志(1986~2007)》的編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實事求是地記述斷限內永城的歷史與現狀,突出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力求做到思想性、資料性、科學性和可讀性相統一。 二、斷限。上限為1986年,部分內容上溯至1978年,個別內容上溯至事物發端;下限為2007年。1986~2007年時間範圍為198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
作品目錄
封面
永城市志
圖片
永城市政區圖
永城市地質礦產示意圖
1994年5月2日,中央軍委副主席、上將張震(左三)到陳官莊淮海戰役烈士陵園憑弔革命烈士
2007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右)到永城市芒碭山文物旅遊區就文化產業和旅遊發展情況進行調研
1991年10月27日,河南省省長李長春到永城縣視察工作。圖為李長春(左二)到陳集鎮深入到農戶調研
2001年11月13日,河南省省長李克強(前排右四)到永城考察工作
2003年6月2日,河南省省長李成玉(左一)考察永城市東城區建設情況
2005年9月20日,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右三)到神戒判籃火鋁業公司考察
人民廣場一角
中央名邸小區一角
雪楓溝綠化帶
歐亞路綠化帶
沱河風景帶
市委市政府辦公樓
人民廣場
發展廣場小區
2005年6月開發建設的上河城小區
2004年開發建設的明珠花園
2007年開發建設的中央名邸
2007年正在擴建中的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陵園
2007年正在建設的永城市體育館
2007年正在建設的永城市圖書館(上)、永城市科技館(中)、永城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下)
2007年正在建設中的永城市檔案館(左上)、永城市老幹部活動中心(右上)、永城市群藝館(左下)、中圖為施工現場
2006年11月18日,由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研究課題組公布的“2006年度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排行榜中,永城名列中西部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第78位。圖為永城市東城區一角
2005年12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等國家學術機構發布了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體系的研究成果,永城市在2005年度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西部中小城市50強排名中,位居第13位。圖為神火工業園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在人民大會堂授予永城市“中國麵粉城”稱號
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根據全國百強縣(市)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量新測算結果,發布2005年度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市)最新排名,永城市繼續保持全國戒熱笑糧食生產百強縣(市)行列
永城市1996年被農業部授予“國家級小麥良種繁育基地”
養羊
養牛
永城辣椒
永城高莊凝漿元酥梨
永城是一座烏金托起的能源之城,城慨拒拘下含煤面積572平方千米,精查儲量31.6億噸,絕大部分為低磷、低硫、低灰份、高發熱量的優質無煙煤,是全國六大無煙煤基地之一
分二期建設的全國七大煤化工基地之一的永城煤化工項目,建成後可年產80萬噸甲醇、30萬噸醋酸、30萬噸二甲醚、1萬噸碳酸二甲酯和3萬噸聚甲醛
2007年,永煤集團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130位,河南省工業企業第1位。圖為永煤集團陳四樓煤礦
2007年,神火集團位列中國企業500強之中。圖為神火集團新莊煤礦
溫州商貿城
聚客隆超市
義烏商貿城開業
芒碭山廟會
2004年11月12日再檔背兆,永煤與巴西CVRD、寶鋼集團在巴西簽訂合作協定
世界旅遊小姐遊覽芒碭山後簽名留念
2007年全球劉氏華人祭祖大典
2006年永城市外來客商投資懇談會
永城職業學院
永城職業學院校區一角
永城市高級中學
芒碭鑄漢魂
劉邦斬蛇碑
西漢王后墓
四神壁畫
2007年,建設中的永城市漢全催文化博物館
2007年中國名人圍棋挑戰賽在永城舉辦
2006年中國作家金秋芒碭筆會在永城召開
2004年1月11日至2月6日,永城市第二宙趨請提屆“新城之春”文化廣場系列活動(中、上圖)
1999年1月9日,紀念淮海戰役勝利50周年大型歌舞晚會《淮海情》
撤縣設市10周年慶典
CCTV-7鄉村大世界走進永城
中部六省曲藝大賽
王培顯 古寨新塔
戴心友 仕女圖
趙德修 江山攬勝
山野奏鳴曲
流金時節
日暉
留名芒碭
豐收的喜悅
芒碭春早
作者 杜啟文
作者 杜強
張永樂書法篆刻作品
作者 賈光
作者 曹仲田
作者 陳繼光
作者 魏東仁
作者 劉山紅
作者 朱新光
作者 張永建
作者 陳國富
作者 張天勛(局部)
作者 朱傳峰
作者 祝瑛璞
作者 李想
作者 母傳勇
2009年10月21日,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懷西(左西)在商丘神火鋁加工園區調研
2008年6月24日,河南省省長郭庚茂(前排左五)在商丘市委書記王保存(前排左三),永城市委書記王建民(前排左二),市長朱明倫(右一)到永煤集團視察
2009年6月26日,原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侯宗斌(右二)在永城市委書記吳孟鐸(左三)、市長朱明倫(右一)的陪同下到茴村鄉中原書法村視察
永城市委書記吳孟鐸(中)在接受媒體採訪
永城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李宗岩(右)在接受媒體採訪
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會場
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
最佳投資環境城市
中國金融生態市——永城市
環境優美的居民小區
人民廣場一角
四城聯創動員大會
寬敞乾淨的東方大道
永煤煤化工生產基地場景
永煤集團辦公樓
2009年6月26日,神火集團600兆瓦機組項目在神火工業園舉行奠基儀式
2009年10月18日,第五屆中國(永城)面品博覽會開幕
200811月29日,永煤集團順和煤礦開工典禮
2008年12月26日,神火集團薛湖煤礦聯合試運轉典禮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錄
總述
芒碭名山 漢興之地
經濟強市 能源之都
農業大市 麵粉之城
綠色環境 生態之市
事業齊興 文化推進
大事記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第一篇 環境·資源
第一章 區位與建置沿革
第一節 區域位置
第二節 建置沿革
第三節 區劃
第四節 撤縣設市
第五節 擴權直管
第二章 地質地貌
第一節 地層
第二節 沉積岩和岩漿岩
第三節 水文地質特徵
第四節 地貌
第三章 氣候物候
第一節 氣候
第二節 物候
第三節 氣象災害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水系
第二節 地表水
第三節 地下水
第四節 水資源總量
第五章 土壤
第一節 土壤類型
第二節 物理性質
第三節 土壤水分
第六章 植物動物
第一節 植物
第二節 動物
第七章 礦產資源
第一節 煤炭資源
第二節 礦石類資源
第三節 磁鐵礦
第四節 黏土類礦產
第五節 其他礦產
第八章 土地資源
第一節 土地利用分區
第二節 土地資源潛力
第三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四節 基本農田保護規劃
第九章 中草藥資源
第一節 中草藥材
第二節 傳統中藥材
第十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環境污染治理
第二節 環境監測
第三節 環境管理
第四節 環保機構
第二篇 居民·風俗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變動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婚姻家庭
第四節 就業人口
第二章 計畫生育
第一節 計畫生育服務
第二節 優生優育
第三節 計畫生育目標考核
第四節 計畫生育醫學鑑定
第五節 獨生子女家庭優惠政策
第六節 “關愛女孩”活動
第七節 計畫生育管理機構
第三章 民族宗教
第一節 民族
第二節 宗教
第四章 居民生活
第一節 農村居民生活
第二節 城市居民生活
第五章 民俗
第一節 生活習俗
第二節 生活用具
第三節 節慶習俗
第四節 人生禮儀
第五節 外來文化對當地習俗的影響
第三篇 城鄉建設與管理
第一章 城市建設
第一節 城市規劃
第二節 主幹道建設
第三節 公共設施建設
第四節 東城區綠化
第五節 城建機構
第二章 鄉(鎮)村建設
第一節 鄉(鎮)建設
第二節 新農村建設
第三章 公用事業管理
第一節 市容市貌管理
第二節 環境衛生管理
第三節 城管執法
第四節 公用事業管理機構
第四章 房地產管理
第一節 房地產交易
第二節 房地產證件辦理
第三節 房地產開發
第四節 房地產管理機構
第四篇 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章 交通
第一節 公路
第二節 鐵路
第三節 公路養護
第四節 公路運輸管理
第五節 公路場站建設
第六節 鐵路運輸管理
第七節 汽車運輸企業選介
第八節 交通機構
第二章 水利
第一節 溝河治理
第二節 橋涵閘建設
第三節 水利工程管理
第四節 水資源管理
第五節 防汛抗旱
第六節 水產
第七節 紅旗渠精神杯競賽活動
第八節 水利機構
第三章 供電
第一節 輸電線路建設
第二節 變電站建設
第三節 供電量
第四節 電力調度
第五節 農網和城網改造
第六節 供電機構
第四章 郵電
第一節 郵政
第二節 網通
第三節 移動通信
第四節 電信
第五篇 改革開放
第一章 政治體制改革
第一節 民主法制建設
第二節 機關事業單位機構改革
第三節 鄉鎮體制改革
第四節 人事制度改革
第二章 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節 農村土地延包
第二節 國有工業企業改革
第三節 國有流通企業改革
第四節 稅制改革
第三章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第一節 企業職工養老保險
第二節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
第三節 失業保險
第四節 醫療保險
第五節 工傷保險
第六節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七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第四章 社會事業體制改革
第一節 勞動用工制度改革
第二節 工資制度改革
第三節 教育體制改革
第四節 科技體制改革
第五節 文化體制改革
第六節 住房制度改革
第五章 對外開放
第一節 對外交往
第二節 合資合作
第三節 招商引資
第四節 駐外機構
第六篇 經濟綜述
第一章 經濟發展速度
第一節 農業發展速度
第二節 工業發展速度
第三節 商貿服務業發展速度
第二章 經濟實力
第一節 工業經濟實力
第二節 農業經濟實力
第三節 綜合經濟實力
第三章 經濟結構
第一節 三大產業結構
第二節 農業經濟結構
第三節 工業經濟結構
第四章 投資結構
第五章 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
第一節 最佳化環境宣傳
第二節 “四亂”案件查處
第三節 企業周邊環境治理
第四節 三項清理工作
第七篇 農業
第一章 種植業
第一節 小麥種植
第二節 玉米種植
第三節 大豆種植
第四節 經濟作物種植
第五節 小麥良種繁育基地
第六節 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建設
第七節 名優蔬菜瓜果
第八節 農作物良種供應
第九節 植物保護
第十節 種植業科研項目
第十一節 農業機構
第二章 林業
第一節 林木資源
第二節 平原綠化
第三節 育苗與苗圃
第四節 古樹名木
第五節 國有林場
第六節 林政
第七節 林木病蟲害防治
第八節 林業機構
第三章 畜牧
第一節 規模養殖
第二節 畜禽改良
第三節 動物疫病防控
第四節 動物檢疫
第五節 獸藥飼料管理
第六節 畜牧機構
第四章 農業綜合開發
第一節 旱澇保收田片工程
第二節 糧食基地片工程
第三節 黃淮海開發片工程
第四節 井灌除澇工程
第五節 以工代賑工程
第六節 除澇工程
第七節 農業綜合開發機構
第五章 農業機械化
第一節 農機銷售
第二節 新機具推廣
第三節 農機管理
第四節 農機購置補貼
第五節 農機機構
第六章 扶貧
第一節 扶貧“五結合”
第二節 重點幫扶
第三節 整村推進
第四節 扶貧機構
第八篇 中國麵粉城
第一章 基地建設
第一節 優質小麥基地
第二節 麵粉加工基地
第三節 中國(永城)麵粉城命名
第二章 麵粉產業鏈
第一節 麵粉企業
第二節 飼料企業
第三節 養殖企業
第四節 塑膠包裝
第三章 政策措施
第一節 黑白經濟發展戰略
第二節 政策扶植
第三節 科技助推
第四節 打造品牌
第四章 中國麵粉食品行業經貿洽談會
第一節 第一屆中國麵粉食品行業經貿洽談會
第二節 第二屆中國麵粉食品行業經貿洽談會
第三節 第三屆中國麵粉食品行業經貿洽談會
第九篇 煤炭基地
第一章 煤炭開採
第一節 葛店煤礦
第二節 新莊煤礦
第三節 陳四樓煤礦
第四節 車集煤礦
第五節 城郊煤礦
第六節 新橋煤礦
第七節 劉河煤礦
第八節 薛湖煤礦
第九節 礦井建設施工方法
第二章 煤炭洗選
第一節 新莊選煤廠
第二節 陳四樓選煤廠
第三節 車集選煤廠
第四節 城郊選煤廠
第五節 新橋選煤廠
第三章 煤礦安全
第一節 安全制度
第二節 安全教育
第三節 安全監測
第四節 安全管理
第五節 礦山救護
第四章 產業鏈建設
第一節 永煤集團產業鏈建設
第二節 神火集團產業鏈建設
第五章 企業集團
第一節 永煤集團
第二節 神火集團
第十篇 工業·建築業
第一章 發電
第一節 裕東電廠
第二節 永煤集團熱電廠
第三節 神火鋁業公司發電一廠
第四節 神火鋁業公司發電二廠
第五節 神火電力公司
第二章 冶金
第一節 電解鋁項目籌建
第二節 電解鋁一廠建設
第三節 電解鋁二廠建設
第四節 電解鋁產量及質量
第五節 鋁產品加工
第三章 煤化工
第一節 龍宇煤化工有限公司成立
第二節 煤化工基地一期工程
第三節 二甲醚廠和循環發電廠項目簽約
第四章 釀酒
第一節 酒廠
第二節 系列白酒
第三節 包裝行銷
第五章 其他工業
第一節 機械製造
第二節 紡織
第三節 化工
第四節 皮革
第五節 印刷
第六節 木材加工
第七節 建築材料
第八節 市屬工業管理機構
第六章 建築業
第一節 工程建設管理
第二節 工程質量管理
第三節 建築企業選介
第四節 建築工程管理機構
第十一篇 商貿服務業
第一章 市場建設
第一節 農村集貿市場
第二節 專業市場
第三節 超市與商場
第四節 創建文明市場活動
第五節 專業市場選介
第六節 市場建設與管理機構
第二章 商業
第一節 對外貿易
第二節 商務管理
第三節 商業網點
第四節 商業機構
第三章 鹽業
第一節 鹽業經營
第二節 碘鹽推廣
第三節 鹽業執法
第四節 鹽業專營機構
第四章 糧食經營
第一節 糧食收購
第二節 植物油收購
第三節 糧食銷售
第四節 軍供和糧食出口
第五節 糧食儲備庫建設
第六節 糧食企業盈虧情況
第七節 糧食經營機構
第五章 供銷
第一節 農產品收購
第二節 農資供應
第三節 “二社一場”建設
第四節 市(縣)供銷社及所屬基層單位
第六章 物資流通
第一節 計畫內物資分配
第二節 物資供應
第三節 “雙軌制”時期的物資企業
第四節 物資供應市場化
第五節 物流管理機構
第七章 菸草
第一節 菸葉購銷
第二節 捲菸購銷
第三節 菸草專賣
第四節 菸草專賣機構
第八章 餐飲與美容美髮
第一節 餐飲
第二節 風味名吃
第三節 美容美髮
第九章 醫藥銷售
第一節 萬全醫藥連鎖有限公司
第二節 萬全堂藥店
第三節 醫藥機構
第十章 旅遊
第一節 旅遊景點建設
第二節 服務設施
第三節 旅遊區規劃
第四節 文物旅遊機構
第十一章 金融
第一節 信貸
第二節 貨幣投放與回籠
第三節 化解站南城市信用社支付風險
第四節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第五節 金融機構
第十二章 保險
第一節 人保壽險
第二節 人保財險
第三節 中華保險
第十二篇 經濟管理
第一章 計畫
第一節 五年計畫編制
第二節 五年計畫完成情況
第三節 “十五”期間城市重點項目
第四節 計畫管理機構
第二章 統計
第一節 全國人口普查
第二節 產業普查與調查
第三節 城市社會經濟調查
第四節 農村經濟調查
第五節 統計機構
第三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政收入
第二節 財政支出
第三節 財政預決算
第四節 預算外資金(非稅收入)
第五節 國債發行
第六節 世界銀行貸款項目財務管理
第七節 國有資產管理
第八節 財政監督
第九節 農業稅收減免
第十節 “兩免一補”
第十一節 良種與農機補貼
第十二節 政府採購
第十三節 財政管理機構
第四章 稅務
第一節 征管範圍
第二節 稅務征管
第三節 稅收收入
第四節 稅務機構
第五章 審計
第一節 內部審計
第二節 社會審計
第三節 經貿審計
第四節 財政審計
第五節 經濟責任審計
第六節 投資審計
第七節 專項資金審計
第八節 審計機構
第六章 物價
第一節 通貨膨脹及治理
第二節 價格管理
第三節 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
第四節 物價監督檢查
第五節 價格評估認證
第六節 物價管理機構
第七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土地利用現狀
第二節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第三節 城鎮地籍調查
第四節 專項治理
第五節 土地管理機構
第八章 礦產資源管理
第一節 煤炭回採率檢查
第二節 探礦權年度檢查
第三節 地質環境治理
第四節 礦產資源保護
第五節 礦產資源管理機構
第九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企業登記
第二節 專項管理
第三節 市場監管
第四節 經紀人隊伍
第五節 消費者協會
第六節 工商管理機構
第十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質量管理和質量監督
第二節 標準化與計量工作
第三節 特種設備安全監管
第四節 檢驗測試中心
第五節 質量技術監督機構
第十一章 食品藥品監督
第一節 藥品監督管理
第二節 食品安全監管
第三節 食品藥品監督機構
第十三篇 中國共產黨
第一章 黨員代表大會
第一節 中共永城市(縣)歷次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中共永城市(縣)委委員、候補委員
第三節 出席中共商丘市黨代會代表
第二章 重要舉措
第一節 制定發展經濟政策
第二節 農村黨建“三級聯創”活動
第三節 “三講”教育活動
第四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活動
第五節 農民減負增收
第六節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
第三章 機構設定
第一節 中共永城市(縣)委員會
第二節 市(縣)委組成部門
第三節 其他機構
第四章 紀檢監察
第一節 領導幹部廉潔自律
第二節 糾正不正之風
第三節 專項檢查整頓
第四節 制止奢侈浪費
第五節 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
第六節 紀檢監察機構
第五章 組織建設
第一節 幹部管理
第二節 組織發展
第三節 幹部培訓
第四節 老幹部工作
第五節 黨員電化教育
第六節 知識分子工作
第六章 宣傳教育
第一節 宣傳活動
第二節 思想教育
第三節 宣傳與理論研究
第四節 文化產業建設
第七章 統一戰線
第一節 推薦黨外人士任職
第二節 民族宗教事務
第三節 對台工作
第四節 僑務工作
第五節 工商聯工作
第六節 服務黨的中心工作
第七節 統戰宣傳和調研工作
第八章 政法協調
第一節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第二節 社會穩定工作
第三節 政法系統作風整頓
第四節 創優爭先活動
第五節 政法協調機構
第九章 信訪政研及其他工作
第一節 信訪
第二節 政研
第三節 市(縣)直機關工委工作
第四節 黨校工作
第十四篇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章 代表與代表大會
第一節 人大代表
第二節 歷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章 機構設定
第三章 履行職能
第一節 人事任免
第二節 人大代表議案
第三節 依法監督
第四節 人大代表視察
第十五篇 人民政府
第一章 政府組成
第一節 市(縣)政府領導更迭
第二節 市(縣)政府機構設定
第二章 施政方式
第一節 會議制度
第二節 分工負責制
第三節 目標管理
第四節 依法施政
第五節 政務督查
第三章 施政紀略
第一節 發展鄉鎮企業
第二節 發展民營經濟
第三節 放寬政策搞活經濟
第四節 國有企業改革
第五節 農村服務體系建設
第十六篇 人民政協
第一章 政協全會與政協委員
第一節 市(縣)政協全會
第二節 政協委員
第二章 機構設定
第三章 履行職能
第一節 政治協商
第二節 參政議政
第三節 文史資料徵集與編選
第四節 委員提案與辦理
第五節 政協委員視察與調研
第十七篇 社會團體
第一章 工會
第一節 工會會員代表大會
第二節 工會組織建設
第三節 工會主要工作
第四節 組織機構
第二章 青年團
第一節 市團代會
第二節 市青年聯合會
第三節 主要工作
第三章 婦聯
第一節 市(縣)婦女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主要工作
第四章 工商聯
第一節 會員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主要工作
第五章 科協
第一節 科協會員代表大會
第二節 專業學會
第三節 主要工作
第六章 文聯
第一節 文藝活動
第二節 文學藝術家專業協會
第七章 殘聯
第一節 殘疾人代表大會
第二節 殘疾人分類情況
第三節 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
第四節 殘疾人就業
第五節 殘疾人政策
第六節 殘聯工作機構
第八章 計生協
第一節 “兩為兩爭”活動
第二節 “生育關懷行動”
第九章 僑聯
第一節 招商引資
第二節 參政議政
第三節 依法維護僑眷權益
第十八篇 武裝·政法
第一章 人民武裝
第一節 國防教育
第二節 徵兵
第三節 民兵、預備役
第四節 軍事演練與比武
第五節 武裝警察
第六節 擁政愛民
第七節 軍事組織
第二章 人民防空
第一節 人防法律法規宣傳與檢查
第二節 人防工程建設
第三節 防空警報
第四節 人防機構
第三章 公安
第一節 國家安全保衛
第二節 打擊刑事犯罪
第三節 社會治安
第四節 經濟犯罪案件偵查
第五節 公路交通管理
第六節 防暴處警
第七節 消防管理
第八節 網監通訊
第九節 勞動教養工作
第十節 公安機構
第四章 檢察
第一節 經濟檢察
第二節 審查批捕
第三節 法紀檢察
第四節 民事行政檢察
第五節 控告申訴檢察
第六節 監所檢察
第七節 刑事技術工作
第八節 檢察機構
第五章 審判
第一節 刑事審判
第二節 民事審判
第三節 經濟審判
第四節 行政審判
第五節 審判監督
第六節 判決案件執行
第七節 人民陪審制度
第八節 審判機構
第六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公證工作
第二節 律師工作
第三節 司法鑑定
第四節 法律援助與法律服務
第五節 民事糾紛調解
第六節 “兩勞”人員安置幫教
第七節 司法行政機構
第十九篇 人事·勞動
第一章 人事工作
第一節 實施公務員法
第二節 分配與安置
第三節 招聘錄用幹部
第四節 國家工作人員年終考核
第五節 幹部培訓
第六節 幹部獎懲、任免與考核
第七節 技術工人等級考核考試
第八節 職稱改革
第九節 人才市場
第十節 機構編制管理
第十一節 人事工作機構
第二章 勞動和社會保障
第一節 就業與再就業
第二節 勞務輸出
第三節 勞動工資
第四節 勞動爭議仲裁
第五節 勞動保障監察
第六節 勞動安全監察
第七節 勞動與社會保障機構
第二十篇 民政·征遷·安全
第一章 民政
第一節 民政管理
第二節 擁軍優屬
第三節 復員退伍軍人安置
第四節 災害救濟
第五節 社會福利
第六節 社會救助
第七節 勘界工作
第八節 烈士陵園
第九節 民政工作機構
第二章 淮海戰役與永城
第一節 淮海戰役簡況
第二節 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陵園布局
第三節 淮海戰役遺蹟
第四節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三章 征遷
第一節 村莊搬遷
第二節 採煤沉陷區補償
第三節 征遷機構
第四章 安全生產管理
第一節 專項整治
第二節 事故預防
第三節 安全生產管理機構
第二十一篇 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章 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第一節 文明單位創建
第二節 文明村鎮創建
第三節 城市“三優杯”創建
第四節 衛生城創建
第二章 思想道德建設
第一節 “道德規範進萬家”活動
第二節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第三節 市民教育
第四節 文明風尚
第二十二篇 科技·教育·體育
第一章 科學技術
第一節 “科技興永”戰略
第二節 科技示範工程
第三節 科技計畫管理
第四節 科技成果與技術專利
第五節 民營科技組織
第六節 科技機構
第二章 氣象服務
第一節 氣象要素觀測
第二節 天氣預報
第三節 “興農網”建設
第四節 氣象監測網
第五節 人工影響天氣
第六節 防雷
第七節 氣象機構
第三章 教育
第一節 幼兒教育
第二節 國小教育
第三節 普通國中教育
第四節 普通高中教育
第五節 特殊教育
第六節 招生與考試
第七節 高等教育
第八節 業餘教育
第九節 職業教育
第十節 教師隊伍
第十一節 教師進修學校
第十二節 教學研究
第十三節 語言文字工作
第十四節 電教儀器
第十五節 教育經費
第十六節 教育行政機構
第四章 體育
第一節 學校體育
第二節 民眾體育
第三節 老年人體育
第四節 體育設施
第五節 武術
第六節 體育競賽
第二十三篇 漢興之地
第一章 文獻依據
第一節 陳勝起義與永城
第二節 劉邦在永城斬蛇起義
第三節 劉邦早期根據地
第二章 漢梁文化
第一節 漢梁文化的發源地
第二節 漢梁文化的集中體現
第三節 芒碭詩文傳說
第三章 文物考古
第一節 漢梁王墓群
第二節 斬蛇碑 歌風台 陳勝墓 張飛寨
第二十四篇 文化
第一章 文化設施建設與文化市場管理
第一節 文化設施建設
第二節 文化市場管理
第三節 廣場文化與節日文化
第四節 文化管理機構
第二章 文物
第一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三節 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四節 館藏珍貴文物選介
第五節 金縷玉衣
第六節 文物維修
第三章 廣播電視
第一節 廣播
第二節 電視
第三節 有線電視
第四節 發射塔與綜合樓
第五節 廣電節目獲獎情況
第六節 廣播電視機構
第四章 戲劇
第一節 地方戲曲
第二節 演出團體
第三節 演員
第四節 戲劇學校
第五章 文藝創作
第一節 文學
第二節 美術
第三節 書法
第四節 音樂舞蹈
第五節 老年詩詞
第六節 工藝美術
第七節 國際標準舞和交誼舞
第八節 永城當代詩詞選輯
第六章 民間文藝
第一節 民間曲藝
第二節 永城嗩吶
第三節 民間舞蹈
第四節 民間傳說
第七章 黨史編研
第一節 黨史資料庫建設
第二節 魯雨亭殉國60周年紀念大會
第三節 市(縣)黨史辦公室
第八章 地方志編纂
第一節 新編《永城縣誌》出版
第二節 舊志整理
第三節 地情書編纂
第四節 神火集團史志編纂
第九章 檔案
第一節 檔案館建設
第二節 館藏檔案及開發利用
第十章 圖書 報刊
第一節 圖書
第二節 報紙
第三節 刊物
第二十五篇 衛生·醫療
第一章 衛生
第一節 傳染病控制
第二節 地方病
第三節 愛國衛生運動
第四節 衛生監督
第五節 抗擊“非典”
第六節 衛生機構
第二章 醫療
第一節 中醫
第二節 西醫
第三節 婦幼保健
第四節 醫院
第五節 衛生醫療管理機構
第二十六篇 人物
人物傳
侯鏡如
陳建平
呂武備
邵先華
陳華亭
蔣漢卿
劉曉華
丁希凌
郭文甫
霍大儒
賀瀛洞
劉傑
夏洪岐
丁永年
趙先順
張鳳德
喬正德
李景星
劉繼修
趙永來
人物簡介之一(黨政軍領導)
魯禹道
種來朋
洪凱
閻濟民
朱修道
劉超
張楓
吳言德
朱嘉美
湯紹武
吳長春
李繼隆
徐顯祥
陳翠英
李子傑
李建華
蔣美蘭
馬恆心
宋效軍
魏傑
陳中亞
人物簡介之二(市正職領導)
李德明
劉家才
宋孝思
任啟禮
劉太禮
朱瑞祥
韓德安
李金德
胡家印
歐陽明
蘇永新
朱明倫
丁巍
朱傳峰
歐繼中
王建民
人物簡介之三(勞模先進)
侯伯宇
楊永華
齊宗賢
張雲業
楊慧卿
李志經
丁大鵬
李炬
趙培忠
王永連
張家玉
司鐵賢
耿長明
練鳳芹
張光建
汪曉東
高全友
李成德
張本彥
程樂團
楊金社
黃宗傑
崔建友
李愛啟
李崇
張鳳旺
周廣彥
洪木銀
劉軍
劉煜潔
張飛
人物簡介之四(專家學者)
魯如坤
魯如陵
王玉潔
吳瑞浩
王偉
蔣善學
張訓常
劉懷舜
丁汝坤
劉振英
楊世松
趙奇
陳體義
孟浩
王世傑
李孟臻
聶曉麗
人物簡介之五(其他人物)
趙德修
鄧舒仁
曾召龍
卞明坤
於鴻周
王傳新
董法先
侯永之
陳家昌
杜起文
李作敏
曹仲田
王聯
曹長春
王永岐
王培順
常春貴
陳玉嶺
王保生
陳華光
佘清華
陳學海
姚文亭
李厚健
劉全
趙世文
高永瀾
趙先立
張永樂
王百木
孫寧
李詩聖
杜強
人物表
第二十七篇 鄉鎮簡介
芒山鎮
薛湖鎮
陳集鎮
太丘鎮
蔣口鎮
城關鎮
十八里鎮
高莊鎮
演集鎮
酇城鎮
馬橋鎮
裴橋鎮
條河鄉
劉河鄉
陳官莊鄉
茴村鄉
順和鄉
城廂鄉
苗橋鄉
侯嶺鄉
黃口鄉
新橋鄉
酇陽鄉
馬牧鄉
大王集鄉
龍崗鄉
臥龍鄉
雙橋鄉
李寨鄉
附錄
一、限外輯要
2008年大事記
2009年大事記
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節選)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節選)
二、文獻輯存
國家計委關於河南和江蘇兩省聯合開發河南永城煤田的報告批覆
河南省、江蘇省人民政府關於聯合開發河南永城煤田新莊礦井技術經濟協定
永城撤縣設市批文
有關領導為永城撤縣設市題詞
2007年進駐行政服務中心的視窗單位及服務項目
《永城縣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暫行辦法》對若干問題的處理規定
“十五”城鎮化重點項目籌融資方案
三、歷史考證
華佗故里在龍崗鄉華佗廟村
孔子祖籍在永城
索引
《永城市志》(1986~2007)編纂始末
永城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成員
《永城市志》(1986~2007)主審、編輯人員
《永城市志》提供資料人員
著作權頁
永城市1996年被農業部授予“國家級小麥良種繁育基地”
養羊
養牛
永城辣椒
永城高莊酥梨
永城是一座烏金托起的能源之城,城下含煤面積572平方千米,精查儲量31.6億噸,絕大部分為低磷、低硫、低灰份、高發熱量的優質無煙煤,是全國六大無煙煤基地之一
分二期建設的全國七大煤化工基地之一的永城煤化工項目,建成後可年產80萬噸甲醇、30萬噸醋酸、30萬噸二甲醚、1萬噸碳酸二甲酯和3萬噸聚甲醛
2007年,永煤集團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130位,河南省工業企業第1位。圖為永煤集團陳四樓煤礦
2007年,神火集團位列中國企業500強之中。圖為神火集團新莊煤礦
溫州商貿城
聚客隆超市
義烏商貿城開業
芒碭山廟會
2004年11月12日,永煤與巴西CVRD、寶鋼集團在巴西簽訂合作協定
世界旅遊小姐遊覽芒碭山後簽名留念
2007年全球劉氏華人祭祖大典
2006年永城市外來客商投資懇談會
永城職業學院
永城職業學院校區一角
永城市高級中學
芒碭鑄漢魂
劉邦斬蛇碑
西漢王后墓
四神壁畫
2007年,建設中的永城市漢文化博物館
2007年中國名人圍棋挑戰賽在永城舉辦
2006年中國作家金秋芒碭筆會在永城召開
2004年1月11日至2月6日,永城市第二屆“新城之春”文化廣場系列活動(中、上圖)
1999年1月9日,紀念淮海戰役勝利50周年大型歌舞晚會《淮海情》
撤縣設市10周年慶典
CCTV-7鄉村大世界走進永城
中部六省曲藝大賽
王培顯 古寨新塔
戴心友 仕女圖
趙德修 江山攬勝
山野奏鳴曲
流金時節
日暉
留名芒碭
豐收的喜悅
芒碭春早
作者 杜啟文
作者 杜強
張永樂書法篆刻作品
作者 賈光
作者 曹仲田
作者 陳繼光
作者 魏東仁
作者 劉山紅
作者 朱新光
作者 張永建
作者 陳國富
作者 張天勛(局部)
作者 朱傳峰
作者 祝瑛璞
作者 李想
作者 母傳勇
2009年10月21日,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懷西(左西)在商丘神火鋁加工園區調研
2008年6月24日,河南省省長郭庚茂(前排左五)在商丘市委書記王保存(前排左三),永城市委書記王建民(前排左二),市長朱明倫(右一)到永煤集團視察
2009年6月26日,原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侯宗斌(右二)在永城市委書記吳孟鐸(左三)、市長朱明倫(右一)的陪同下到茴村鄉中原書法村視察
永城市委書記吳孟鐸(中)在接受媒體採訪
永城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李宗岩(右)在接受媒體採訪
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會場
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
最佳投資環境城市
中國金融生態市——永城市
環境優美的居民小區
人民廣場一角
四城聯創動員大會
寬敞乾淨的東方大道
永煤煤化工生產基地場景
永煤集團辦公樓
2009年6月26日,神火集團600兆瓦機組項目在神火工業園舉行奠基儀式
2009年10月18日,第五屆中國(永城)面品博覽會開幕
200811月29日,永煤集團順和煤礦開工典禮
2008年12月26日,神火集團薛湖煤礦聯合試運轉典禮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錄
總述
芒碭名山 漢興之地
經濟強市 能源之都
農業大市 麵粉之城
綠色環境 生態之市
事業齊興 文化推進
大事記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第一篇 環境·資源
第一章 區位與建置沿革
第一節 區域位置
第二節 建置沿革
第三節 區劃
第四節 撤縣設市
第五節 擴權直管
第二章 地質地貌
第一節 地層
第二節 沉積岩和岩漿岩
第三節 水文地質特徵
第四節 地貌
第三章 氣候物候
第一節 氣候
第二節 物候
第三節 氣象災害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水系
第二節 地表水
第三節 地下水
第四節 水資源總量
第五章 土壤
第一節 土壤類型
第二節 物理性質
第三節 土壤水分
第六章 植物動物
第一節 植物
第二節 動物
第七章 礦產資源
第一節 煤炭資源
第二節 礦石類資源
第三節 磁鐵礦
第四節 黏土類礦產
第五節 其他礦產
第八章 土地資源
第一節 土地利用分區
第二節 土地資源潛力
第三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四節 基本農田保護規劃
第九章 中草藥資源
第一節 中草藥材
第二節 傳統中藥材
第十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環境污染治理
第二節 環境監測
第三節 環境管理
第四節 環保機構
第二篇 居民·風俗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變動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婚姻家庭
第四節 就業人口
第二章 計畫生育
第一節 計畫生育服務
第二節 優生優育
第三節 計畫生育目標考核
第四節 計畫生育醫學鑑定
第五節 獨生子女家庭優惠政策
第六節 “關愛女孩”活動
第七節 計畫生育管理機構
第三章 民族宗教
第一節 民族
第二節 宗教
第四章 居民生活
第一節 農村居民生活
第二節 城市居民生活
第五章 民俗
第一節 生活習俗
第二節 生活用具
第三節 節慶習俗
第四節 人生禮儀
第五節 外來文化對當地習俗的影響
第三篇 城鄉建設與管理
第一章 城市建設
第一節 城市規劃
第二節 主幹道建設
第三節 公共設施建設
第四節 東城區綠化
第五節 城建機構
第二章 鄉(鎮)村建設
第一節 鄉(鎮)建設
第二節 新農村建設
第三章 公用事業管理
第一節 市容市貌管理
第二節 環境衛生管理
第三節 城管執法
第四節 公用事業管理機構
第四章 房地產管理
第一節 房地產交易
第二節 房地產證件辦理
第三節 房地產開發
第四節 房地產管理機構
第四篇 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章 交通
第一節 公路
第二節 鐵路
第三節 公路養護
第四節 公路運輸管理
第五節 公路場站建設
第六節 鐵路運輸管理
第七節 汽車運輸企業選介
第八節 交通機構
第二章 水利
第一節 溝河治理
第二節 橋涵閘建設
第三節 水利工程管理
第四節 水資源管理
第五節 防汛抗旱
第六節 水產
第七節 紅旗渠精神杯競賽活動
第八節 水利機構
第三章 供電
第一節 輸電線路建設
第二節 變電站建設
第三節 供電量
第四節 電力調度
第五節 農網和城網改造
第六節 供電機構
第四章 郵電
第一節 郵政
第二節 網通
第三節 移動通信
第四節 電信
第五篇 改革開放
第一章 政治體制改革
第一節 民主法制建設
第二節 機關事業單位機構改革
第三節 鄉鎮體制改革
第四節 人事制度改革
第二章 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節 農村土地延包
第二節 國有工業企業改革
第三節 國有流通企業改革
第四節 稅制改革
第三章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第一節 企業職工養老保險
第二節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
第三節 失業保險
第四節 醫療保險
第五節 工傷保險
第六節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七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第四章 社會事業體制改革
第一節 勞動用工制度改革
第二節 工資制度改革
第三節 教育體制改革
第四節 科技體制改革
第五節 文化體制改革
第六節 住房制度改革
第五章 對外開放
第一節 對外交往
第二節 合資合作
第三節 招商引資
第四節 駐外機構
第六篇 經濟綜述
第一章 經濟發展速度
第一節 農業發展速度
第二節 工業發展速度
第三節 商貿服務業發展速度
第二章 經濟實力
第一節 工業經濟實力
第二節 農業經濟實力
第三節 綜合經濟實力
第三章 經濟結構
第一節 三大產業結構
第二節 農業經濟結構
第三節 工業經濟結構
第四章 投資結構
第五章 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
第一節 最佳化環境宣傳
第二節 “四亂”案件查處
第三節 企業周邊環境治理
第四節 三項清理工作
第七篇 農業
第一章 種植業
第一節 小麥種植
第二節 玉米種植
第三節 大豆種植
第四節 經濟作物種植
第五節 小麥良種繁育基地
第六節 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建設
第七節 名優蔬菜瓜果
第八節 農作物良種供應
第九節 植物保護
第十節 種植業科研項目
第十一節 農業機構
第二章 林業
第一節 林木資源
第二節 平原綠化
第三節 育苗與苗圃
第四節 古樹名木
第五節 國有林場
第六節 林政
第七節 林木病蟲害防治
第八節 林業機構
第三章 畜牧
第一節 規模養殖
第二節 畜禽改良
第三節 動物疫病防控
第四節 動物檢疫
第五節 獸藥飼料管理
第六節 畜牧機構
第四章 農業綜合開發
第一節 旱澇保收田片工程
第二節 糧食基地片工程
第三節 黃淮海開發片工程
第四節 井灌除澇工程
第五節 以工代賑工程
第六節 除澇工程
第七節 農業綜合開發機構
第五章 農業機械化
第一節 農機銷售
第二節 新機具推廣
第三節 農機管理
第四節 農機購置補貼
第五節 農機機構
第六章 扶貧
第一節 扶貧“五結合”
第二節 重點幫扶
第三節 整村推進
第四節 扶貧機構
第八篇 中國麵粉城
第一章 基地建設
第一節 優質小麥基地
第二節 麵粉加工基地
第三節 中國(永城)麵粉城命名
第二章 麵粉產業鏈
第一節 麵粉企業
第二節 飼料企業
第三節 養殖企業
第四節 塑膠包裝
第三章 政策措施
第一節 黑白經濟發展戰略
第二節 政策扶植
第三節 科技助推
第四節 打造品牌
第四章 中國麵粉食品行業經貿洽談會
第一節 第一屆中國麵粉食品行業經貿洽談會
第二節 第二屆中國麵粉食品行業經貿洽談會
第三節 第三屆中國麵粉食品行業經貿洽談會
第九篇 煤炭基地
第一章 煤炭開採
第一節 葛店煤礦
第二節 新莊煤礦
第三節 陳四樓煤礦
第四節 車集煤礦
第五節 城郊煤礦
第六節 新橋煤礦
第七節 劉河煤礦
第八節 薛湖煤礦
第九節 礦井建設施工方法
第二章 煤炭洗選
第一節 新莊選煤廠
第二節 陳四樓選煤廠
第三節 車集選煤廠
第四節 城郊選煤廠
第五節 新橋選煤廠
第三章 煤礦安全
第一節 安全制度
第二節 安全教育
第三節 安全監測
第四節 安全管理
第五節 礦山救護
第四章 產業鏈建設
第一節 永煤集團產業鏈建設
第二節 神火集團產業鏈建設
第五章 企業集團
第一節 永煤集團
第二節 神火集團
第十篇 工業·建築業
第一章 發電
第一節 裕東電廠
第二節 永煤集團熱電廠
第三節 神火鋁業公司發電一廠
第四節 神火鋁業公司發電二廠
第五節 神火電力公司
第二章 冶金
第一節 電解鋁項目籌建
第二節 電解鋁一廠建設
第三節 電解鋁二廠建設
第四節 電解鋁產量及質量
第五節 鋁產品加工
第三章 煤化工
第一節 龍宇煤化工有限公司成立
第二節 煤化工基地一期工程
第三節 二甲醚廠和循環發電廠項目簽約
第四章 釀酒
第一節 酒廠
第二節 系列白酒
第三節 包裝行銷
第五章 其他工業
第一節 機械製造
第二節 紡織
第三節 化工
第四節 皮革
第五節 印刷
第六節 木材加工
第七節 建築材料
第八節 市屬工業管理機構
第六章 建築業
第一節 工程建設管理
第二節 工程質量管理
第三節 建築企業選介
第四節 建築工程管理機構
第十一篇 商貿服務業
第一章 市場建設
第一節 農村集貿市場
第二節 專業市場
第三節 超市與商場
第四節 創建文明市場活動
第五節 專業市場選介
第六節 市場建設與管理機構
第二章 商業
第一節 對外貿易
第二節 商務管理
第三節 商業網點
第四節 商業機構
第三章 鹽業
第一節 鹽業經營
第二節 碘鹽推廣
第三節 鹽業執法
第四節 鹽業專營機構
第四章 糧食經營
第一節 糧食收購
第二節 植物油收購
第三節 糧食銷售
第四節 軍供和糧食出口
第五節 糧食儲備庫建設
第六節 糧食企業盈虧情況
第七節 糧食經營機構
第五章 供銷
第一節 農產品收購
第二節 農資供應
第三節 “二社一場”建設
第四節 市(縣)供銷社及所屬基層單位
第六章 物資流通
第一節 計畫內物資分配
第二節 物資供應
第三節 “雙軌制”時期的物資企業
第四節 物資供應市場化
第五節 物流管理機構
第七章 菸草
第一節 菸葉購銷
第二節 捲菸購銷
第三節 菸草專賣
第四節 菸草專賣機構
第八章 餐飲與美容美髮
第一節 餐飲
第二節 風味名吃
第三節 美容美髮
第九章 醫藥銷售
第一節 萬全醫藥連鎖有限公司
第二節 萬全堂藥店
第三節 醫藥機構
第十章 旅遊
第一節 旅遊景點建設
第二節 服務設施
第三節 旅遊區規劃
第四節 文物旅遊機構
第十一章 金融
第一節 信貸
第二節 貨幣投放與回籠
第三節 化解站南城市信用社支付風險
第四節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第五節 金融機構
第十二章 保險
第一節 人保壽險
第二節 人保財險
第三節 中華保險
第十二篇 經濟管理
第一章 計畫
第一節 五年計畫編制
第二節 五年計畫完成情況
第三節 “十五”期間城市重點項目
第四節 計畫管理機構
第二章 統計
第一節 全國人口普查
第二節 產業普查與調查
第三節 城市社會經濟調查
第四節 農村經濟調查
第五節 統計機構
第三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政收入
第二節 財政支出
第三節 財政預決算
第四節 預算外資金(非稅收入)
第五節 國債發行
第六節 世界銀行貸款項目財務管理
第七節 國有資產管理
第八節 財政監督
第九節 農業稅收減免
第十節 “兩免一補”
第十一節 良種與農機補貼
第十二節 政府採購
第十三節 財政管理機構
第四章 稅務
第一節 征管範圍
第二節 稅務征管
第三節 稅收收入
第四節 稅務機構
第五章 審計
第一節 內部審計
第二節 社會審計
第三節 經貿審計
第四節 財政審計
第五節 經濟責任審計
第六節 投資審計
第七節 專項資金審計
第八節 審計機構
第六章 物價
第一節 通貨膨脹及治理
第二節 價格管理
第三節 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
第四節 物價監督檢查
第五節 價格評估認證
第六節 物價管理機構
第七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土地利用現狀
第二節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第三節 城鎮地籍調查
第四節 專項治理
第五節 土地管理機構
第八章 礦產資源管理
第一節 煤炭回採率檢查
第二節 探礦權年度檢查
第三節 地質環境治理
第四節 礦產資源保護
第五節 礦產資源管理機構
第九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企業登記
第二節 專項管理
第三節 市場監管
第四節 經紀人隊伍
第五節 消費者協會
第六節 工商管理機構
第十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質量管理和質量監督
第二節 標準化與計量工作
第三節 特種設備安全監管
第四節 檢驗測試中心
第五節 質量技術監督機構
第十一章 食品藥品監督
第一節 藥品監督管理
第二節 食品安全監管
第三節 食品藥品監督機構
第十三篇 中國共產黨
第一章 黨員代表大會
第一節 中共永城市(縣)歷次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中共永城市(縣)委委員、候補委員
第三節 出席中共商丘市黨代會代表
第二章 重要舉措
第一節 制定發展經濟政策
第二節 農村黨建“三級聯創”活動
第三節 “三講”教育活動
第四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活動
第五節 農民減負增收
第六節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
第三章 機構設定
第一節 中共永城市(縣)委員會
第二節 市(縣)委組成部門
第三節 其他機構
第四章 紀檢監察
第一節 領導幹部廉潔自律
第二節 糾正不正之風
第三節 專項檢查整頓
第四節 制止奢侈浪費
第五節 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
第六節 紀檢監察機構
第五章 組織建設
第一節 幹部管理
第二節 組織發展
第三節 幹部培訓
第四節 老幹部工作
第五節 黨員電化教育
第六節 知識分子工作
第六章 宣傳教育
第一節 宣傳活動
第二節 思想教育
第三節 宣傳與理論研究
第四節 文化產業建設
第七章 統一戰線
第一節 推薦黨外人士任職
第二節 民族宗教事務
第三節 對台工作
第四節 僑務工作
第五節 工商聯工作
第六節 服務黨的中心工作
第七節 統戰宣傳和調研工作
第八章 政法協調
第一節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第二節 社會穩定工作
第三節 政法系統作風整頓
第四節 創優爭先活動
第五節 政法協調機構
第九章 信訪政研及其他工作
第一節 信訪
第二節 政研
第三節 市(縣)直機關工委工作
第四節 黨校工作
第十四篇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章 代表與代表大會
第一節 人大代表
第二節 歷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章 機構設定
第三章 履行職能
第一節 人事任免
第二節 人大代表議案
第三節 依法監督
第四節 人大代表視察
第十五篇 人民政府
第一章 政府組成
第一節 市(縣)政府領導更迭
第二節 市(縣)政府機構設定
第二章 施政方式
第一節 會議制度
第二節 分工負責制
第三節 目標管理
第四節 依法施政
第五節 政務督查
第三章 施政紀略
第一節 發展鄉鎮企業
第二節 發展民營經濟
第三節 放寬政策搞活經濟
第四節 國有企業改革
第五節 農村服務體系建設
第十六篇 人民政協
第一章 政協全會與政協委員
第一節 市(縣)政協全會
第二節 政協委員
第二章 機構設定
第三章 履行職能
第一節 政治協商
第二節 參政議政
第三節 文史資料徵集與編選
第四節 委員提案與辦理
第五節 政協委員視察與調研
第十七篇 社會團體
第一章 工會
第一節 工會會員代表大會
第二節 工會組織建設
第三節 工會主要工作
第四節 組織機構
第二章 青年團
第一節 市團代會
第二節 市青年聯合會
第三節 主要工作
第三章 婦聯
第一節 市(縣)婦女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主要工作
第四章 工商聯
第一節 會員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主要工作
第五章 科協
第一節 科協會員代表大會
第二節 專業學會
第三節 主要工作
第六章 文聯
第一節 文藝活動
第二節 文學藝術家專業協會
第七章 殘聯
第一節 殘疾人代表大會
第二節 殘疾人分類情況
第三節 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
第四節 殘疾人就業
第五節 殘疾人政策
第六節 殘聯工作機構
第八章 計生協
第一節 “兩為兩爭”活動
第二節 “生育關懷行動”
第九章 僑聯
第一節 招商引資
第二節 參政議政
第三節 依法維護僑眷權益
第十八篇 武裝·政法
第一章 人民武裝
第一節 國防教育
第二節 徵兵
第三節 民兵、預備役
第四節 軍事演練與比武
第五節 武裝警察
第六節 擁政愛民
第七節 軍事組織
第二章 人民防空
第一節 人防法律法規宣傳與檢查
第二節 人防工程建設
第三節 防空警報
第四節 人防機構
第三章 公安
第一節 國家安全保衛
第二節 打擊刑事犯罪
第三節 社會治安
第四節 經濟犯罪案件偵查
第五節 公路交通管理
第六節 防暴處警
第七節 消防管理
第八節 網監通訊
第九節 勞動教養工作
第十節 公安機構
第四章 檢察
第一節 經濟檢察
第二節 審查批捕
第三節 法紀檢察
第四節 民事行政檢察
第五節 控告申訴檢察
第六節 監所檢察
第七節 刑事技術工作
第八節 檢察機構
第五章 審判
第一節 刑事審判
第二節 民事審判
第三節 經濟審判
第四節 行政審判
第五節 審判監督
第六節 判決案件執行
第七節 人民陪審制度
第八節 審判機構
第六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公證工作
第二節 律師工作
第三節 司法鑑定
第四節 法律援助與法律服務
第五節 民事糾紛調解
第六節 “兩勞”人員安置幫教
第七節 司法行政機構
第十九篇 人事·勞動
第一章 人事工作
第一節 實施公務員法
第二節 分配與安置
第三節 招聘錄用幹部
第四節 國家工作人員年終考核
第五節 幹部培訓
第六節 幹部獎懲、任免與考核
第七節 技術工人等級考核考試
第八節 職稱改革
第九節 人才市場
第十節 機構編制管理
第十一節 人事工作機構
第二章 勞動和社會保障
第一節 就業與再就業
第二節 勞務輸出
第三節 勞動工資
第四節 勞動爭議仲裁
第五節 勞動保障監察
第六節 勞動安全監察
第七節 勞動與社會保障機構
第二十篇 民政·征遷·安全
第一章 民政
第一節 民政管理
第二節 擁軍優屬
第三節 復員退伍軍人安置
第四節 災害救濟
第五節 社會福利
第六節 社會救助
第七節 勘界工作
第八節 烈士陵園
第九節 民政工作機構
第二章 淮海戰役與永城
第一節 淮海戰役簡況
第二節 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陵園布局
第三節 淮海戰役遺蹟
第四節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三章 征遷
第一節 村莊搬遷
第二節 採煤沉陷區補償
第三節 征遷機構
第四章 安全生產管理
第一節 專項整治
第二節 事故預防
第三節 安全生產管理機構
第二十一篇 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章 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第一節 文明單位創建
第二節 文明村鎮創建
第三節 城市“三優杯”創建
第四節 衛生城創建
第二章 思想道德建設
第一節 “道德規範進萬家”活動
第二節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第三節 市民教育
第四節 文明風尚
第二十二篇 科技·教育·體育
第一章 科學技術
第一節 “科技興永”戰略
第二節 科技示範工程
第三節 科技計畫管理
第四節 科技成果與技術專利
第五節 民營科技組織
第六節 科技機構
第二章 氣象服務
第一節 氣象要素觀測
第二節 天氣預報
第三節 “興農網”建設
第四節 氣象監測網
第五節 人工影響天氣
第六節 防雷
第七節 氣象機構
第三章 教育
第一節 幼兒教育
第二節 國小教育
第三節 普通國中教育
第四節 普通高中教育
第五節 特殊教育
第六節 招生與考試
第七節 高等教育
第八節 業餘教育
第九節 職業教育
第十節 教師隊伍
第十一節 教師進修學校
第十二節 教學研究
第十三節 語言文字工作
第十四節 電教儀器
第十五節 教育經費
第十六節 教育行政機構
第四章 體育
第一節 學校體育
第二節 民眾體育
第三節 老年人體育
第四節 體育設施
第五節 武術
第六節 體育競賽
第二十三篇 漢興之地
第一章 文獻依據
第一節 陳勝起義與永城
第二節 劉邦在永城斬蛇起義
第三節 劉邦早期根據地
第二章 漢梁文化
第一節 漢梁文化的發源地
第二節 漢梁文化的集中體現
第三節 芒碭詩文傳說
第三章 文物考古
第一節 漢梁王墓群
第二節 斬蛇碑 歌風台 陳勝墓 張飛寨
第二十四篇 文化
第一章 文化設施建設與文化市場管理
第一節 文化設施建設
第二節 文化市場管理
第三節 廣場文化與節日文化
第四節 文化管理機構
第二章 文物
第一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三節 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四節 館藏珍貴文物選介
第五節 金縷玉衣
第六節 文物維修
第三章 廣播電視
第一節 廣播
第二節 電視
第三節 有線電視
第四節 發射塔與綜合樓
第五節 廣電節目獲獎情況
第六節 廣播電視機構
第四章 戲劇
第一節 地方戲曲
第二節 演出團體
第三節 演員
第四節 戲劇學校
第五章 文藝創作
第一節 文學
第二節 美術
第三節 書法
第四節 音樂舞蹈
第五節 老年詩詞
第六節 工藝美術
第七節 國際標準舞和交誼舞
第八節 永城當代詩詞選輯
第六章 民間文藝
第一節 民間曲藝
第二節 永城嗩吶
第三節 民間舞蹈
第四節 民間傳說
第七章 黨史編研
第一節 黨史資料庫建設
第二節 魯雨亭殉國60周年紀念大會
第三節 市(縣)黨史辦公室
第八章 地方志編纂
第一節 新編《永城縣誌》出版
第二節 舊志整理
第三節 地情書編纂
第四節 神火集團史志編纂
第九章 檔案
第一節 檔案館建設
第二節 館藏檔案及開發利用
第十章 圖書 報刊
第一節 圖書
第二節 報紙
第三節 刊物
第二十五篇 衛生·醫療
第一章 衛生
第一節 傳染病控制
第二節 地方病
第三節 愛國衛生運動
第四節 衛生監督
第五節 抗擊“非典”
第六節 衛生機構
第二章 醫療
第一節 中醫
第二節 西醫
第三節 婦幼保健
第四節 醫院
第五節 衛生醫療管理機構
第二十六篇 人物
人物傳
侯鏡如
陳建平
呂武備
邵先華
陳華亭
蔣漢卿
劉曉華
丁希凌
郭文甫
霍大儒
賀瀛洞
劉傑
夏洪岐
丁永年
趙先順
張鳳德
喬正德
李景星
劉繼修
趙永來
人物簡介之一(黨政軍領導)
魯禹道
種來朋
洪凱
閻濟民
朱修道
劉超
張楓
吳言德
朱嘉美
湯紹武
吳長春
李繼隆
徐顯祥
陳翠英
李子傑
李建華
蔣美蘭
馬恆心
宋效軍
魏傑
陳中亞
人物簡介之二(市正職領導)
李德明
劉家才
宋孝思
任啟禮
劉太禮
朱瑞祥
韓德安
李金德
胡家印
歐陽明
蘇永新
朱明倫
丁巍
朱傳峰
歐繼中
王建民
人物簡介之三(勞模先進)
侯伯宇
楊永華
齊宗賢
張雲業
楊慧卿
李志經
丁大鵬
李炬
趙培忠
王永連
張家玉
司鐵賢
耿長明
練鳳芹
張光建
汪曉東
高全友
李成德
張本彥
程樂團
楊金社
黃宗傑
崔建友
李愛啟
李崇
張鳳旺
周廣彥
洪木銀
劉軍
劉煜潔
張飛
人物簡介之四(專家學者)
魯如坤
魯如陵
王玉潔
吳瑞浩
王偉
蔣善學
張訓常
劉懷舜
丁汝坤
劉振英
楊世松
趙奇
陳體義
孟浩
王世傑
李孟臻
聶曉麗
人物簡介之五(其他人物)
趙德修
鄧舒仁
曾召龍
卞明坤
於鴻周
王傳新
董法先
侯永之
陳家昌
杜起文
李作敏
曹仲田
王聯
曹長春
王永岐
王培順
常春貴
陳玉嶺
王保生
陳華光
佘清華
陳學海
姚文亭
李厚健
劉全
趙世文
高永瀾
趙先立
張永樂
王百木
孫寧
李詩聖
杜強
人物表
第二十七篇 鄉鎮簡介
芒山鎮
薛湖鎮
陳集鎮
太丘鎮
蔣口鎮
城關鎮
十八里鎮
高莊鎮
演集鎮
酇城鎮
馬橋鎮
裴橋鎮
條河鄉
劉河鄉
陳官莊鄉
茴村鄉
順和鄉
城廂鄉
苗橋鄉
侯嶺鄉
黃口鄉
新橋鄉
酇陽鄉
馬牧鄉
大王集鄉
龍崗鄉
臥龍鄉
雙橋鄉
李寨鄉
附錄
一、限外輯要
2008年大事記
2009年大事記
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節選)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節選)
二、文獻輯存
國家計委關於河南和江蘇兩省聯合開發河南永城煤田的報告批覆
河南省、江蘇省人民政府關於聯合開發河南永城煤田新莊礦井技術經濟協定
永城撤縣設市批文
有關領導為永城撤縣設市題詞
2007年進駐行政服務中心的視窗單位及服務項目
《永城縣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暫行辦法》對若干問題的處理規定
“十五”城鎮化重點項目籌融資方案
三、歷史考證
華佗故里在龍崗鄉華佗廟村
孔子祖籍在永城
索引
《永城市志》(1986~2007)編纂始末
永城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成員
《永城市志》(1986~2007)主審、編輯人員
《永城市志》提供資料人員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