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66–98毫米,雌蛙體長87–121毫米,體重可達250克左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尖,吻長為眼徑的1.5-2倍,吻棱鈍,頰部向外傾斜鼻孔略近吻端或於吻眼之間鼻間距大於眼間距,而小於上眼瞼寬鼓膜明顯,約為眼徑的3/4上頜齒銳利犁骨齒極強,自內鼻孔內側前緣向中線集中,後端不相遇舌後端缺刻深下頜前側方有兩個骨質齒狀突,恰與上頜的兩個凹陷相吻合。
前肢短指短,第一、第三指幾乎等長,第四指短於第一、第三指而長於第二指指端鈍尖第二、第三指指側具緣膜關節下瘤明顯指間無蹼,內掌突略顯,無外掌突。後肢較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鼓膜,左、右跟部相遇,少數略重疊,脛長不及體長之半有內跗褶趾末端鈍尖,關節下瘤小趾間全蹼,第一、第五趾游離側緣膜發達,外側蹠間蹼達蹠基部內蹠突窄長,具游離刃,無外蹠突。
背面
皮膚粗糙,無背側褶背部有長短不一、分布不很規則的縱行膚棱,多者可達10多行上眼瞼也有膚棱,順眼瞼作弧形排列膚棱間及體側散有小疣粒脛部疣粒常排成縱行,跗外側及蹠底部有細顆粒顳褶明顯頭側、口緣及腹面的皮膚光滑。
生活時背面黃綠色或灰棕色,背部、頭側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的斑紋四肢背面有深色橫紋腹面白色,咽喉、胸部有灰黑色或棕色斑紋,少數斑紋達腹部。液浸標本灰棕色,深色斑紋明顯。
雄蛙前肢粗壯第一指內側有肥厚的灰色婚墊,墊上密布細小的顆粒具-對咽側下外聲囊,聲囊內壁黑色有雄性線。變異:少數成體背脊中線有-條淺色縱行脊紋。
卵粒連成小片狀,漂浮於水面,每片有卵十餘粒至數十粒。卵徑1.8毫米左右,動物極深棕色或灰棕色,植物極乳白色卵外包以3層膠膜。
第30-32期蝌蚪全長平均44.8毫米,頭體長15.0毫米,尾長為頭體長的198.7%。頭體較寬扁生活時,頭體背綠褐色雜有黑色小點,眼下及口角兩側有金黃色的斑點,尾肌及上尾鰭有細黑斑腹面灰白色。-個後肢長2毫米者,頭體長13毫米,尾長26毫米,尾長約為頭體長之兩倍尾肌發達,鰭褶較高,尾末端細尖。吻鈍圓鼻孔略近於眼,眼大,位於頭背側出水管開口於體左側肛管開口於尾基腹面右側口位於吻腹面,結構較為特殊:口之周圍有波浪狀的唇乳突,下唇的比上唇的明顯唇齒每行由兩列小齒組成,唇齒式為Ⅱ:2+2/3+3:Ⅱ或Ⅱ:3+3/4+4:Ⅱ。角質頜極發達,上頜中央有-鋸齒狀的尖銳突起,恰與下頜中央的凹陷相吻合,下頜兩側內上方各有-個角質錐狀突起。-個前肢剛伸出的變態期蝌蚪,頭體長20毫米,尾長39毫米唇齒和角質頜均已脫落,唇乳突尚存。-個剛完成變態的幼蛙,體長23毫米,已出現成體的主要特徵。
蝌蚪口腔頂部結構:鼻前場中部有-具色素的角質突起無鼻前嵴內鼻孔橫置略斜,其前壁緣上各有鼻前乳突2枚,後壁緣上各有鼻瓣突2枚,弱小。鼻後場中央有1扁平乳突場前部兩側各有1枚粗長乳突,伸向前中部中嵴呈三角形,邊緣是細小皰粒側嵴乳突細長口腔頂場“U”形,無頂場乳突,有分散稀疏的小皰粒場後側嵴長,皰粒排列稀疏頂側無乳突。腺體頻寬厚,其寬約為20個窩寬背齶帆連續,有密集的腺窩,有中缺刻。
蝌蚪口腔底部結構:舌前乳突3對,呈錐狀無舌前嵴舌原基圓形,其後部有舌乳突2枚無口腔底場嵴口腔底場兩側各有短小乳突7-8枚場內布滿小皰粒口腔囊橫置,向後彎曲,囊前有小皰粒,腹齶帆窄厚,連續,略成波浪狀,具中缺刻,後緣無突起,有骨針支持。口腔底場後端和腹齶帆有分泌窩左、右鰓籃斜置,寬遠大於長,每側籃內各有3個鰓室,中室的長度約為底場長度的2/5。
近種區別
虎紋蛙 | 虎紋蛙屬(Hoplobatrachus)其他種 |
---|
| 分布於非洲(南撒哈拉地區),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越南,泰國。中國無分布。 |
| |
生活習性
虎紋蛙常生活于海拔900米以下稻田、溝渠、池塘、水庫、沼澤地等有水的地方,其棲息地隨覓食、繁殖、越冬等不同生活時期而改變。繁殖季節主要在稻田等靜水、淺水區活動,當年幼蛙,大多生活於石塊砌成的田埂、石縫等洞穴中,僅將頭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動則迅速捕食之,若遇敵害便隱入洞穴中,在黃昏後的幾個小時,虎紋蛙活動最為頻繁,尤其是在傍晚,顯得異常興奮。
虎紋蛙是肉食性動物,在自然界中以捕食蝗蟲、蝶蛾、蜻蜓、甲蟲等昆蟲為主,虎紋蛙蝌蚪則靠攝食水中的原生動物、藻類及有機碎屑等天然餌料為食。虎紋蛙與一般蛙類不同,它不僅能捕食活動的食物,而且無需馴化便可直接發現和攝食靜止的食物。對靜止的食物有選擇性,一般偏愛有泥腥味的食物,如魚肉、螺肉、蚯蚓等。虎紋蛙的捕食時間主要在晚上,白天捕食較少。虎紋蛙蝌蚪變態快,因此,蛙的生長期比較長。其生長速度比較快,經4-5個月的飼養,便可達到一級商品蛙規格。虎紋蛙從卵子產出到變態成蛙一般只需1個月左右時間,變態後的蛙,在氣溫30℃左右、飼料充足、管理適當的情況下,增重很快,每天的增重量可達其體重的6%,經過3個月左右的飼養,一般平均個體可達100克以上,大者可達150克。
分布範圍
原產於高棉、中國、寮國、緬甸、泰國、越南。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最北達江蘇鹽城;包括河南(固始、商城、桐柏、羅山、新縣大別山)、陝西(嵐皋大巴山)、安徽(宿松、宣城、青陽、寧國、九華山以及淮河以南各地)、江蘇(鹽城、南京、蘇州、溧陽、江都)、上海、浙江(溫州、杭州、寧波、龍泉、縉雲、天台、金華、鎮海、臨安、餘杭、奉化、溫嶺、洞頭島)、江西(九江、萍鄉、廣豐、鉛山、全南九連山)、湖南(長沙、衡山、宜章、岳陽、瀏陽、寧鄉、大庸、沅陵、城步、新寧、炎陵、江永、平江、新田)、福建(永泰、詔安、廈門、南靖、莆田、福州、南平、順昌、邵武、武夷山、長汀、沙縣、福鼎、漳州)、四川、雲南、貴州、湖北、台灣、澳門、廣東、海南、廣西和香港等地。馬來西亞、菲律賓有引種。
繁殖方式
虎紋蛙繁殖期為5-9月。其生殖、發育和變態都在水中進行,蛙沒有交配器,產卵前在稻田、池塘或水溝里先行交配,然後才開始產卵。雌蛙產卵的同時,雄蛙排精,在水中進行受精(體外受精)。根據其性腺發育情況,虎紋蛙為多次產卵類型,虎紋蛙卵為多黃卵,動物極黑色,植物極乳白色或淡黃色。產出的卵粒黏連成小片浮於水面,每片有卵十餘粒至數十粒,卵多產於永久性的池塘或水坑內。
養殖技術
環境條件
虎紋蛙養殖場應選擇在交通便利,環境安靜,冬暖夏涼,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無污染影響的山區稻田。建場時要注重通風向陽,安裝好電力保障。
蛙池可一池多用,長方形,一條邊長為3米為宜,面積10-60平方米(產卵池面積宜小些),池高度1米,用水泥空心磚切成,池壁的內底邊高出池底25-30厘米,寬20-25厘米,形似田埂。池底一端略高10-15厘米,形成坡度,用尼龍薄膜鋪好,保持最大水深15-30厘米。蛙池為平面布置,兩邊池,中間路,蛙池外搭建大棚,用於越冬保溫和避暑降溫。蛙池安裝獨立的進排水系統進行水位調控,確保水位按需調控,管口用20-30目聚乙烯網封住。
養殖方法
種蛙一般選擇1-4齡,性成熟,雌雄種蛙血緣關係要較遠,體格健壯,無傷無病,體重150-400克雌蛙和100-300克的雄蛙為種蛙。
性成熟前的雌雄性難於從外形上區別,性成熟後雄蛙第1指基部有明顯的婚墊,較粗大,咽部有鳴夾,鳴聲大而洪亮。雌蛙第1指基部無婚墊,不粗大,無鳴夾,鳴聲小,體型一般較雄蛙大。
種蛙池在投入使用10-15天宜清污消毒除害處理,放養密度為20-30隻/平方米。種蛙池經常換注新水,調節池中水位,適量投放生石灰等藥物,保持適宜水質。
種蛙雌雄分開投入培育池,經2-3天適應後開始攝食,堅持“四定”原則投放膨化顆粒飼料,日投量為種蛙體重的5-10%,每天1-2次。產卵前15天搭配鮮活飼料餵養,蚯蚓、黃粉蟲、魚塊等鮮活飼料占日投量40-50%,並搭配適量維生素與微量元素,以提高體質與產卵率、孵化率。
4月中旬左右,待水溫穩定在23℃左右,產卵池提前用高錳酸鉀消毒,3-5天后,用60目網過濾進水,調節好水質,保持水位20-25厘米,布入經消毒的石松草束或棕片為卵巢。16:00-17:00將性成熟較好的種蛙放入池中,雌雄比1:1,放養密度為0.5隻/平方米,一般在第2天4:00-10:00產卵。翌日10小時左右將種蛙與卵塊分離,避免受精卵損失。
池內受精卵密度為4000-7000粒/平方米,採用微流水孵化方式或靜水孵化,防止陽光直射和暴雨沖刷,一般在2-3天內孵出,孵化率為90%左右。
培育池在剛孵化或投入蝌蚪10天前停止換水,潑灑適量發過酵的尿液等有機肥,培育浮游生物。蝌蚪放養密度前期為800尾/平方米,中期400尾/平方米,後期150尾/平方米。剛孵化出蝌蚪一般在3-4天后開始吃飼,開始時投餵全價粉料,用量為蝌蚪體重的5-8%,早、中、晚各1次。水溫穩定在23-30℃時,25天左右蝌蚪接近變態,此時在池中移植少量水葫蘆等水生植物,種植面積控制在1/3左右。當長出後肢,尾部被吸收萎縮時,投飼量要根據吃飼情況逐步減少至蝌蚪體重的1-3%。
蝌蚪培育期間,一般10天左右換水1次,每次加進新水10厘米,保持水深25-30厘米。15-20天用強氯精或生石灰全池潑酒預防,並定期在飼料中摻雜中藥、維生素與微量元素配套預防。蝌蚪要進行定期大小分級,稀疏密度,分池飼養。蝌蚪培育期一般需要1-2次分級,20-40天培育。
規格4-5克/只的幼蛙放養密度80-120隻/平方米,新換養殖池在投放前要做好池塘消毒除害和幼蛙體表消毒工作。養殖期間,投專用蛙類顆料飼料,投飼量占蛙體重的4%-6%,每天早、中、晚各1次,並搭配適量鮮活飼料、維生素與微量元素。隨著個體生長,全價顆粒飼料逐步加大直徑,規格達到50克/只左右,改為早晚各一次。
平時加強水質管理和巡查,定期換水,及時清除糞便與殘料,保持水質清新穩定,做好防病害防逃管理,同時在高溫季節做好降溫防暑。一般每2-3天加灌注新水10-15厘米,每星期清除糞便3-4次,及時清除殘料。高溫季節,每15天左右用強氯精或生石灰全池潑酒,在飼料中加大蒜等中草藥預防。
幼蛙飼養期間按幼蛙大小定期進行調整,分級飼養。一般養殖10天左右,需分級1次,往後酌情分級飼養1-2次。一般從幼蛙到100克商品蛙需要2個月左右飼養,一批次產量1200-1600千克/667平方米。
越冬管理
越冬池外採用保溫塑膠薄膜大棚,棚內建設越冬池,池四周與底蓋均用隔熱泡沫板鋪蓋,高度0.8-1.0米,面積為5-30平方米,保持池水深10-15厘米。用鍋爐等設備加熱池水與室溫,穩定水溫20-25℃。
越冬放養前要做好池塘消毒除害和蛙體表消毒,放養密度一般為50-100隻/平方米。越冬期間午後3小時左右投飼1次,投料量隨溫度的升高以及蛙的生長和吃食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日投飼量為蛙體重的2%-3%。平時要經常巡查越冬池,嚴防敵害的侵襲,做好消毒預防,定期更換池水,清除糞便、殘料,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和水質清新。
病害防治
虎紋蛙病害防治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中西藥結合原則。首先,對池水定期更換與消毒;其次,適時在飼料中攙雜中藥預防,添加維生素與微量營養元素,保持營養平衡。再次,加強巡邏檢查,杜絕病原體入侵,並能及時發現,消除隱患。虎紋蛙常見病及防治方法如下。
主要症狀:常年可見,夏季易發,幼蛙發生較多,主要症狀有:敗血型,發病前病蛙行動遲緩,體背皮膚因色素加深變黑,體內各器官出血、充血。浮腫型,病蛙身體水腫,腹部膨大,後肢紅腫。隱性型,症狀不明顯,精神差,食慾下降,四肢無力,不願活動。病因主要為密度過高,水質污染,細菌感染所致。
治療方法:改良水質,調整密度,用0.5×10強氯精全池潑灑消毒,同時在每千克飼料中拌入0.025克蛙必康和適量蛙用多維素與微量元素。
主要症狀:4-5月,9-10月易發生,主要症狀:蚪蝌、幼蛙或成蛙活動異常,少攝食,少活動,肛門紅腫充血,身體消瘦。病因主要為水質污染,食物不潔,細菌感染。
治療方法:改良水質,用0.5×10強氯精全池潑灑消毒,同時在每千克飼料中拌入50克大蒜頭(或0.2克大蒜素)和適量蛙用多維素。
主要症狀:常年可見,夏季易暴發,幼蛙發生較多,主要症狀:病蛙雙眼有一層白膜,呈“白內障”狀,解剖可見肝呈紫黑或紫紅腫大,膽汁呈淡綠色。病因主要為水質污染,營養不平衡,細菌感染所致。
治療方法:改良水質,0.5×10強氯精全池潑灑消毒,在每千克飼料中拌入40000IU慶大黴素,並在平時經常在飼料中添加魚肝油或維生素E等。
保護現狀
1989年,列為《中國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同時也是唯一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蛙類。
1996年,列入《中國紅皮書》。
1997年,列入《
華盛頓公約》(CITES)瀕危等級。
2015年5月20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爬行類)——瀕危(EN)。
2021年12月,被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三批《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
主要價值
虎紋蛙個體較大,經濟價值高。虎紋蛙和其他蛙類一樣,都以農業害蟲為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