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國第一大食糧作物,但是目前在全國各稻區生產中普遍存在秧苗品質差的難題,主要表現為病秧、弱秧。尤其是近年來旱育秧立枯病成為旱育稀植技巧的最大障礙,正常條件發病率15%左右,因為氣候、管理等方面的起因,毀滅性發病也履見不鮮。該病害是由於受多種不利環境的因素影響,導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從而被鐮刀菌、立枯茲核菌和稻蠕泡菌等乘虛侵入所至的苗期病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稻立枯病
- 主要危害作物:水稻,番茄,辣椒,草莓
- 主要為害部位:根莖部
- 英文名:seeding blight of rice
簡介,發病時期,危害症狀,芽腐,針腐,黃枯、青枯,發病原因,氣候條件,侵染循環,秧苗素質,綜合防治,
簡介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發病的主要原因是氣溫過低、溫差過大、土壤偏鹼、光照不足秧苗細弱、種量過大等因素,田間症狀主要表現為出苗後秧苗枯萎,容易拔斷,莖基部腐爛,有爛梨味,發病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長有赤色霉狀物。
發病時期
危害症狀
芽腐
針腐
多發生於幼苗立針期到2葉期,病苗心葉枯黃,葉片不展開,基部變褐,有時葉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漸變為黃褐色。種子與幼苗基部交界處生有霉層,莖基軟弱,易折斷,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發生與死亡。
黃枯、青枯
多發生於幼苗2.5葉期前後,病苗葉尖不吐水,葉色枯黃、萎蔫,成穴狀迅速向外擴展,秧苗基部與根部極易拉斷,葉片打綹。在天氣驟晴時,幼苗迅速表現青枯,心葉及上部葉片“打綹”。幼苗葉色青綠,最後整株萎蔫。在插秧後本田出現成片青綠枯死。
發病原因
氣候條件
低溫、陰雨、光照不足是誘發立枯病的重要條件,其中以低溫影響最大。在低溫條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於病害發生。氣溫過低,對病原菌發育和侵染影響小,但對幼苗生長不利,根系發育不良,吸收營養能力下降,更有助於病害發展。如天氣持續低溫或陰雨後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調,病害發生加重。
侵染循環
水稻立枯病屬於土傳病害。是由多種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亞門瘤座菌目鐮孢菌屬Fusarium oxysporium Schelcht(尖孢鐮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禾穀鐮孢菌)、Fusarium equiseti Sacc.(木賊鐮孢菌)、Fusarium solani (Mart.) App. Et Wr.(茄腐鐮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cheld(串珠鐮孢菌)及無孢目、絲核菌屬的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立枯絲核菌)等,還有鞭毛菌亞門霜霉目腐黴菌屬的Pythium spp. (腐黴菌) 等真菌。鐮孢菌一般以菌絲和後垣孢子在多種寄主的病殘體及土壤中越冬,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侵染為害。絲核菌則以菌絲和菌核在寄主病殘體中和土壤中越冬,靠菌絲蔓延於幼苗間傳播,進行侵染為害。
秧苗素質
絲核菌和鐮刀菌等水稻立枯病病源菌廣泛存在於土壤中,均為弱寄生菌,一般能在水中或土壤內營腐生生活。這類病菌致病性不強,它們一般不宜侵染健壯的幼苗,只有當天氣不良和管理不當,致使秧苗生長弱、抗性降低後,各種弱寄生菌才得以乘虛而入並傳播蔓延。因此,秧苗素質差、生長弱、抗病抗逆力差是發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綜合防治
防治立枯病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1、精心選種與曬種。提高催芽技術,防止種子受傷,提高種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2、適期播種,播種密度不要過大。應在氣溫穩定通過6℃ 時播種,不要盲目搶早。從理論上講,播種密度以300 g/m2為宜。然而在實際生產中,農民為了節省農膜等生產成本,以及考慮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機等原因,往往會加大播量,即便如此,播種量也絕對不能超過500 g/m 。
4、加強田間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溫、通風、煉苗環節,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溫)、中控(出苗後至3葉期控溫)、後煉(3葉期至插秧前調溫),提倡稀插早育苗,控制溫濕度不徒長。一葉一心期保持溫度25~30~C儘量少澆水,第2葉期後必須使其逐漸適應寒冷條件,三葉一心期溫度不超過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過濕。3葉期後白天應揭膜通風鍛鍊,夜間如果無霜凍最好也要揭膜使之經受低溫,這樣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強的壯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