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水產展覽館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海濱公園內,其基礎設施較完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海市水產展覽館
-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海濱公園內
- 開放時間:1978年
- 標本:754種
- 展品:3000多件
簡介,展品,珊瑚,儒艮,中華白海豚,概述,生活習性,雙髻鯊,長吻原海豚,
簡介
北海市水產展覽館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市區北面海濱公園內,與青島水產館 並列為中國最大的水產展覽館。建築面積1600平方,分7個展覽室和水族箱、海龜池、海豹池。展出北部灣的海洋生物標本670多種,展品2800多件。其中以稀世動物儒艮(俗稱美人魚)最吸引人。還有1萬多斤重的鯨魚骨骼、數公斤重的大龍蝦標本,馳名中外的“南珠”以及重達100多公斤、百餘歲的活海龜。還養殖有北部灣海區數十種亞熱帶魚類。遊覽此館,如漫遊于海洋世界之中,令你大開眼界,增長海洋知陵享棵匙識。
展品
該館展出標本754種,展品3000多件。展品以南海的海洋動植物為主,以生 物的進化為線索布置陳設。海洋植物室展出馬尾藻、江蘺、總狀蕨藻、香蕉菜、團扇藻等。無脊椎動物標本中有各種珊瑚、海貝、南珠、龍蝦、烏賊、鱟、海葵、海蜇、關公蟹以及海參、魷魚、光裸星蟲、鮑魚、日月貝等。還有環紋蜒螺、鱗突擬蟬蝦、刀指蟬蝦、圓尾鱟等中國新紀錄種類。脊索動物室展出北部灣產的海洋魚類400多種,有雙髻鯊、居氏鼬鯊、鯨鯊、珊瑚礁魚類、 5種海龜及各永龍勸種海蛇標本。海獸廳里陳列著體長近2米的儒艮、11米長的 鯨骨骼及江豚、中華白海豚、國內新紀錄的鉛色海豚、長吻原海豚等珍稀海獸。海龜池飼養著從北部灣深海中捕來的4種海龜。其中最大的一隻重達150多千克。水族廳展箱中飼養著種類繁多的活水族。其中有許多色彩不同、形態各異的珊瑚礁魚。
珊瑚
珊瑚通常包括軟珊瑚、柳珊瑚、紅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蒼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誤把體軟的海鰓類(Pennatulacea)和群體海葵(Zoantharian)也誤稱為“珊 瑚”。刺胞動物門(Cnidaria)珊瑚蟲綱(Anthozoa)海生無脊椎動物。特點為具有石灰質、角質或革質的內骨骼或外骨骼。珊瑚一詞也指這些動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質者。
石珊瑚(石珊瑚目〔Madreporaria或Scleractinia〕)約有1,000種;黑珊瑚和刺珊瑚(角珊瑚目〔Antipatharia〕)約100種;柳珊瑚(或角珊瑚,柳珊瑚目〔Gorgonacea〕)約1,200種;而藍珊瑚(藍珊瑚目〔Coenothecalia〕)僅存一種。珊瑚蟲只有水螅型的個體,成中空的圓柱形,下端附著在物體的表面上,頂端有口,圍以一圈或多圈觸手。觸手用以收集食物,可做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細胞(刺細胞),刺細胞受刺激時翻出刺絲囊,以刺絲麻痹獵物。
珊瑚的身體由2個胚層組成:位於外面的細胞層稱外胚層;裡面的細胞層稱內胚層。內外兩胚層之間有很薄的、沒有細胞結構灑拜匙的中膠層。這類動物無頭與軀幹之分,沒有神經中樞,只有彌散神經系統。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整個動物體都有反應。其生活方式為自由漂浮或固著底層棲息地。現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儒艮
儒艮為海生(偶爾會進入淡水流域)哺乳動物,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特別是有豐富海草生長的地區。雖然它們被認為棲息於淺海,但有時也會移動至較深的海域,約23公尺深。它們的分布範圍並不連續,這可能與棲息地的合適度和人類活動有關。在中國主要分布於 北部灣的廣西沿海。廣東和台灣南部沿海以及海南島西部沿海如八所港亦有蹤跡。
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籃棗獄,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後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住溫暖海洋,海水溫度多在20℃以上。其分布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關係。
行動緩慢,性情溫順,視力差,聽覺靈敏,平日呈昏睡狀。飽食後除不時出水換氣外,愛潛入30—40m深的海底,伏於岩礁等處靜候,從不遠離海岸到大洋深海去。對海溫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對冷敏感,水溫低於15℃,易染肺炎死去;水質差也易罹皮膚潰瘍、內寄生蟲等。
儒艮僅攝食海床底部生長的植物,深度約在1到5公尺左右,以多種踏設晚遙海生植物的根、莖、葉,與部分藻類等為食,常會吃掉整株植物。它們不會使用門牙來咬斷海草,而是以其大而可抓握的吻來攝食。有時它們會留下一條啃食過的痕跡,當退潮時海草林露出水面即可見到。儒艮一般白天或晚上皆會進食,但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則多半在晚上覓食。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有很大一故牛部分時間用在攝食上。覓食海藻的動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擺動著頭部,所以又有“海牛”一名。
中華白海豚
概述
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鯨目,海豚科,白海豚屬,俗稱白忌、白牛、白海豚,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粵、閩、港、台、澳的漁民以海上女神媽祖婆的名,譽稱它為“媽祖魚”。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瀕危野生動物。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確定中華白海豚作為香港回歸祖國的吉祥物。中華白海豚不是魚類,而是水生哺乳動物,與陸地上的哺乳動物一樣是用肺進行呼吸的,呼吸孔在頭頂端,呼吸時露出水面,常發出“Chi-chi-”的噴氣聲。
生活習性
中華白海豚喜歡棲息在亞熱帶海區的河口鹹淡水交匯水域,在澳大利亞北部,非洲印度洋沿岸,東南亞太平洋沿岸均有分布。中華白海豚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東南部沿海,據文獻記載,最北可達長江口,向南延伸至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沿岸河口水域,有時也會進入江河。中華白海豚喜歡棲息在亞熱帶海區的河口鹹淡水交匯水域。
雙髻鯊
鯊綱(Selachii)雙髻鯊科(Sphyrnidae)魚類的統稱。廣布於熱、溫帶海洋。頭寬而平扁,呈錘或鏟形。兩眼及兩鼻孔均各分別位於頭側突出部分的兩端。頭部形狀特殊,據認為有 方向舵的作用,可加大機動性;兩個鼻孔遠遠分開,可更容易辨認氣味。快速、兇猛,可見於海上、近岸或半鹹水中。以魟、鰩、其他鯊類及其他魚類為食。一些雙髻鯊可用於製革和煉油。長久以來,雙髻鯊被認為是可怕的吃人鯊類。三種特別危險的是大錘頭鯊(Sphyrna mokarran,即無溝雙髻鯊),最大的可達4.5公尺(15呎)以上;盧周氏雙髻鯊(S.lewini),長約3公尺;平滑錘頭鯊(S.zygaena),可長達4.25公尺左右。三種均為淡灰色,分布遍及所有熱帶。平滑錘頭鯊為有價值的游釣魚,也分布到較冷水域。三者的區別在於頭前緣的形狀︰前緣平直而中間凹入的是大錘頭鯊;前緣外曲而中間凹入的是盧周氏雙髻鯊;前緣凸出而中間不凹入的是平滑錘頭鯊。
長吻原海豚
背鰭位體背中部,前緣微後傾,後緣稍凹進。尾鰭缺刻深。背部藍黑色,體側淡,腹面白色,眼至吻突前基與眼至鰭肢各有一條黑色帶,上頜黑灰色,下頜腹面白色,成年體側有稀疏灰白色斑點,背鰭、鰭肢及尾鰭上下方皆黑色。上下頜每側有小型齒45~50枚。成體體長雄性可達2.4米,雌性2米,體重可達77公斤。
儒艮
儒艮為海生(偶爾會進入淡水流域)哺乳動物,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特別是有豐富海草生長的地區。雖然它們被認為棲息於淺海,但有時也會移動至較深的海域,約23公尺深。它們的分布範圍並不連續,這可能與棲息地的合適度和人類活動有關。在中國主要分布於 北部灣的廣西沿海。廣東和台灣南部沿海以及海南島西部沿海如八所港亦有蹤跡。
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後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住溫暖海洋,海水溫度多在20℃以上。其分布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關係。
行動緩慢,性情溫順,視力差,聽覺靈敏,平日呈昏睡狀。飽食後除不時出水換氣外,愛潛入30—40m深的海底,伏於岩礁等處靜候,從不遠離海岸到大洋深海去。對海溫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對冷敏感,水溫低於15℃,易染肺炎死去;水質差也易罹皮膚潰瘍、內寄生蟲等。
儒艮僅攝食海床底部生長的植物,深度約在1到5公尺左右,以多種海生植物的根、莖、葉,與部分藻類等為食,常會吃掉整株植物。它們不會使用門牙來咬斷海草,而是以其大而可抓握的吻來攝食。有時它們會留下一條啃食過的痕跡,當退潮時海草林露出水面即可見到。儒艮一般白天或晚上皆會進食,但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則多半在晚上覓食。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有很大一部分時間用在攝食上。覓食海藻的動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擺動著頭部,所以又有“海牛”一名。
中華白海豚
概述
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鯨目,海豚科,白海豚屬,俗稱白忌、白牛、白海豚,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粵、閩、港、台、澳的漁民以海上女神媽祖婆的名,譽稱它為“媽祖魚”。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瀕危野生動物。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確定中華白海豚作為香港回歸祖國的吉祥物。中華白海豚不是魚類,而是水生哺乳動物,與陸地上的哺乳動物一樣是用肺進行呼吸的,呼吸孔在頭頂端,呼吸時露出水面,常發出“Chi-chi-”的噴氣聲。
生活習性
中華白海豚喜歡棲息在亞熱帶海區的河口鹹淡水交匯水域,在澳大利亞北部,非洲印度洋沿岸,東南亞太平洋沿岸均有分布。中華白海豚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東南部沿海,據文獻記載,最北可達長江口,向南延伸至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沿岸河口水域,有時也會進入江河。中華白海豚喜歡棲息在亞熱帶海區的河口鹹淡水交匯水域。
雙髻鯊
鯊綱(Selachii)雙髻鯊科(Sphyrnidae)魚類的統稱。廣布於熱、溫帶海洋。頭寬而平扁,呈錘或鏟形。兩眼及兩鼻孔均各分別位於頭側突出部分的兩端。頭部形狀特殊,據認為有 方向舵的作用,可加大機動性;兩個鼻孔遠遠分開,可更容易辨認氣味。快速、兇猛,可見於海上、近岸或半鹹水中。以魟、鰩、其他鯊類及其他魚類為食。一些雙髻鯊可用於製革和煉油。長久以來,雙髻鯊被認為是可怕的吃人鯊類。三種特別危險的是大錘頭鯊(Sphyrna mokarran,即無溝雙髻鯊),最大的可達4.5公尺(15呎)以上;盧周氏雙髻鯊(S.lewini),長約3公尺;平滑錘頭鯊(S.zygaena),可長達4.25公尺左右。三種均為淡灰色,分布遍及所有熱帶。平滑錘頭鯊為有價值的游釣魚,也分布到較冷水域。三者的區別在於頭前緣的形狀︰前緣平直而中間凹入的是大錘頭鯊;前緣外曲而中間凹入的是盧周氏雙髻鯊;前緣凸出而中間不凹入的是平滑錘頭鯊。
長吻原海豚
背鰭位體背中部,前緣微後傾,後緣稍凹進。尾鰭缺刻深。背部藍黑色,體側淡,腹面白色,眼至吻突前基與眼至鰭肢各有一條黑色帶,上頜黑灰色,下頜腹面白色,成年體側有稀疏灰白色斑點,背鰭、鰭肢及尾鰭上下方皆黑色。上下頜每側有小型齒45~50枚。成體體長雄性可達2.4米,雌性2米,體重可達77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