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調味料

水產調味料是以水產品為原料,採用抽出、分解、加熱,有時也採用發酵、濃縮、乾燥及造粒等手段來製造的調味料。它含有胺基酸、多肽、糖、有機酸及核酸關聯物等,這些物質都是存在於肉類、天然魚貝類或蔬菜等天然食品中的呈味成分。

隨著人們對食品的要求由鮮味型向風味型、香味型發展,不僅要求色、香、味俱佳。還要求調味品具有營養、保健、天然和多樣等功效。即“人們傾向於喜歡天然原物風味”,對天然調味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伴隨著以方便食品為代表的加工食品發展和現代化生活所要求的新食品品種的開發,天然調味料更顯示了它的重要性。

原料,分類,風味與營養,

原料

用於生產水產調味料的原料很多,例如軟體動物扇貝、牡蠣、蛤仔、烏賊等。其中牡蠣煮汁調製品“蚝油”是我國傳統水產天然調味料,名揚海內外。我國水產加工廠的副產品典型的如各種貝類煮汁,已有部分被利用製成調味汁用於生產模擬蟹肉等產品的調味。甲殼類也是一種重要的原料,蝦、蟹類煮汁經濃縮製成的天然調味料,在家庭、食品加工等方面有著廣泛套用。此外,海水硬骨魚類的加工中,尤其是罐頭製品生產中的煮汁,也是一個重要資源。海藻類煮汁、棘皮類如海膽及鱉均是生產水產天然調味料的良好來源。

分類

水產調味料根據其加工方法的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抽出型和分解型兩大類。
抽出型:主要用於生產天然調味料,是以水產品或水產類的加工副產品等為原料,經煮汁、分離、混合、濃縮等工序製成的富有特色香氣的調味品。
分解型:使用富含蛋白質的水產動植物原料,加酸(鹽酸、硫酸、磷酸)、鹼(氫氧化鈉等)或蛋白酶進行分解,形成富含胺基酸、肽類、無機鹽的調味液。

風味與營養

根據傳統的食品風味理論,味有甜、酸、鹹、苦四種原味,任何其他的味道都可以由這四味調出。多年來,普遍盛行一種除了四原味之外的味道,它就是鮮味。鮮味在我國和日本尤為盛行,通常用於評價食品味道的好壞。鮮味物質在一些肉禽類、蛋類、蔬菜、水產品中含量豐富,特別是在水產品中,具有很多獨特的鮮味物質。各種呈鮮物質以不同的組分組合,使各種水產品具有鮮美的風味。
水產品中共有的幾種主要呈味物質有谷氨酸鈉、次黃嘌呤核苷酸、琥珀酸、鳥苷酸、1-羥脯氨酸。水產品的鮮美味道不僅取決於以上幾種主要呈味物質,並以此為核心,還有許多增強副成分,如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甜菜鹼等,無機的有硫化氫、甲硫醇、氧化三甲胺等。因其副成分組成不同,所引起的味道變化也不相同,這才有了豐富多彩的鮮味:鮮味的副成分,在水產品的味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谷氨酸與肌苷酸、鳥苷酸複合使用,其鮮味有相乘的效果,這已被人們所熟知。鮮味中的副成分與主要成分的共同存在也起到了同樣的效果。因而,水產天然調味料獨特風味正源於此。
水產調味料的營養價值和呈風味的含氮營養物質密不可分,例如胺基酸、肽和核苷酸等營養物質。水產調味料都含有游離胺基酸而無一例外,它是最重要的呈味成分,胺基酸各自具有特有的味道。在調味料中呈什麼樣的味道,由各種胺基酸的閾值、含量或者其他成分相互作用來決定。與原料有關的主要胺基酸有以下幾種: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組氨酸、精氨酸、蛋氨酸、纈氨酸、脯氨酸。其中一些是人體必需胺基酸,這些胺基酸對人體有重要的營養價值。
肽類也是水產調味料中的呈味成分之一,人類攝食蛋白質經消化酶作用後,不像以前認為的那樣僅以胺基酸的形式吸收,更多的是以低肽(如二肽、三肽)形式吸收。某些低肽不僅能提供人體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且同時具有防病治病、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的功效。水產調味料中核苷系,如核苷酸、肌苷酸、鳥苷酸是天然的鮮味成分。核苷酸的呈味作用在於和谷氨酸鈉之間的相乘效果。谷氨酸鈉和核苷酸相乘效果產生的鮮味,成為魚貝類風味的核心。使人感興趣的是本身幾乎無味的磷酸腺苷單核苷酸也能增加谷氨酸鈉的鮮味。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參與機體所有細胞的生命活動過程。機體對外源性核苷酸的需要視個體所處的生長發育階段和特定的生理條件不同而異。外源性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可能是通過進入體核心苷酸池中供白細胞利用以增強免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