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鼠蛇(水律蛇)

滑鼠蛇

水律蛇一般指本詞條

滑鼠蛇(學名:Ptyas mucosus),俗名:烏肉蛇、草錦蛇、長標蛇、水律蛇、山蛇,是一種無毒蛇。背面黃褐色,體後部有不規則的黑色橫紋。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南方地區,生活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平原地帶。蛇性情較兇猛,攻擊速度快,捕食鼠類、蟾蜍、蛙、蜥蜴和其它蛇等。11月至次年3月冬眠,5~7月產卵,卵數7~15枚,每條成年母蛇每年產卵12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滑鼠蛇
  • 拉丁學名:Ptyas mucosus
  • 別稱:草錦蛇、長柱蛇、山蛇、水律蛇、烏肉蛇、水南蛇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蛇目
  • 亞目:新蛇亞目
  • :游蛇科
  • :鼠蛇屬
  • 分布區域:長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
  • 英文名稱::Oriental rat-snake
  • 物種命名人::Linnaeus,1758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使用價值,藥用,經濟,保護級別,營養分析,

外形特徵

滑鼠蛇,在我國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水綠蛇、烏肉蛇、草錦蛇、長標蛇、水律蛇(廣東)、山蛇(福建泉州、晉江)、烏歪(德宏)、水南蛇、長柱蛇、黃閨蛇、錦蛇南蛇、黃土蛇、黃緞蛇。
滑鼠蛇是中國所產無毒蛇中的較大者,成蛇體長而粗大,一般在1500mm以上,有的可達2000mm左右。蛇身背面黃褐色,體後部有不規則的黑色橫紋,橫斑至尾部形成網紋;腹面前段紅棕色,後部淡黃色。頭部黑褐色,唇鱗淡灰色,腹面黃白色,腹鱗後緣色黑,身體前段、後段及尾部的腹鱗黑色,後緣更為明顯。頰鱗一般3片,背鱗一般19一17一14行,腹鱗185以上。頭較長,眼大而圓,瞳孔圓形;狹部略內凹;狹鱗一般3枚;半陰莖不分叉,圓柱形。頰鱗3或4、眼少2或5,與其他蛇易於區別。背鱗頸部19行,體中部17行,肛前14行;腹鱗189~193行,尾下鱗100~118對。背面黃褐色,在體後有黑色網紋或橫條紋;腹面黃白色,腹鱗及尾下鱗的後緣為黑色,有時呈黃白色。
滑鼠蛇滑鼠蛇

分布範圍

在中國分布於: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其它分布於:印度阿富汗、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

生活習性

生活於平原及山地或丘陵地區, 亦可分布於海拔2000多米的山地。
滑鼠蛇性情較兇猛,但和其它蛇類一樣懼怕人類。行動迅速,晝夜活動,捕食蟾蜍、蛙、蜥蜴、鼠類和其它蛇等,其中以鼠為最嗜好。在發現鼠時即快速追捕,鼠若逃入洞,也跟蹤入洞捕捉,洞口比蛇體小時,便在洞口等待,及鼠再現於洞口,便閃電式似地將其捉住。
滑鼠蛇實拍滑鼠蛇實拍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冬眠,冬眠情況與灰鼠蛇相同。此蛇雖會吞食其它蛇類,但也常是眼鏡王蛇的食物。此蛇性情較兇猛,攻擊速度快,和其它蛇類一樣懼怕人類。在福建城市邊緣的個體要比山區裡的大,顏色斑紋各異,和灰鼠蛇的最大區別是其腹部的顏色不是像灰鼠蛇那樣黃。
滑鼠蛇5~7月產卵,其時雌蛇於灌木叢中的落葉下面作盆狀凹,將卵產於其中,隨後雌蛇盤於其上保護之。卵數7~15枚,卵徑45~50 mm×25~30 mm,50~70天孵化。根據統計滑鼠蛇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1.9%,受精卵占產卵數的92%,孵化率占受精卵數的65.2%,自然成活率可達30%,每條成年母蛇每年產卵12枚。
滑鼠蛇(近)滑鼠蛇(近)

使用價值

藥用

滑鼠蛇是入選三蛇酒和五蛇酒的首選代表蛇之一。其肉有藥用價值。
滑鼠蛇頭部滑鼠蛇頭部
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無名疼痛等症。

經濟

滑鼠蛇是中國廣東、廣西、福建的主要食用蛇之一。
據報導,在廣州,每天僅在蛇類交易市場成交的滑鼠蛇可達1噸,有時仍供不應求。

保護級別

滑鼠蛇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已經被列為中國動物紅皮書中的瀕危物種,同時也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動物。

營養分析

研究人員對養殖與野生滑鼠蛇蛇肉的營養成分進行檢測(如蛋白質、脂肪、胺基酸、糖、微量元素的含量),並對兩者的各項檢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養殖滑鼠蛇蛇肉的蛋白質、脂肪、胺基酸、糖以及礦物質元素硒、鉻、鎂、銅、鐵、鋅含量與野生滑鼠蛇相比無顯著差異;養殖蛇肉的部分指標如胺基酸、絲氨酸、亮氨酸、甘氨酸、賴氨酸、丙氨酸、組氨酸、精氨酸、結氨酸含量比野生蛇含量偏高。結論養殖滑鼠蛇蛇肉與野生滑鼠蛇蛇肉的營養價值大致相同。養殖滑鼠蛇蛇肉不但嫩、香、醇,而且無致病菌及寄生蟲感染,是理想的綠色營養食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