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1885-1962),在盧瑟福模型的基礎上,他提出了電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軌道,解決了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描繪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結構學說。bohr氫原子結構理論成功的闡述了原子的穩定性,氫原子光譜的產生和不連續性。
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1885-1962),在盧瑟福模型的基礎上,他提出了電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軌道,解決了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描繪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結構學說。bohr氫原子結構理論成功的闡述了原子的穩定性,氫原子光譜的產生和不連續性。
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1885-1962),在盧瑟福模型的基礎上,他提出了電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軌道,解決了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描繪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結構學說。bohr氫原子結構理論成功的闡述了原子的穩...
波爾模型的能級圖和對氫原子光譜的條件 hv=Eₙ-E₂,即hc/λ=-E₁(1/2ⁿ-1/n²)故里德伯常數R=-E₁/hc 實驗驗證 1897年,美國天文學家皮克林在恆星弧矢增二十二的光譜中發現了一組獨特的線系,稱為皮克林線系。皮...
玻爾半徑(Bohr radius)是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於1913年提出的原子構造玻爾模型,其中電子環繞著原子核運轉。模型中提及電子只會在特定的幾個距離(視能量而定)環繞原子核運轉。而最簡單的原子──氫原子──只有一個電子軌道,該...
玻爾理論是指一種關於原子結構的理論。1913年由玻爾提出。是在盧瑟福原子模型基礎上加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後建立的。理論基礎 玻爾理論的基礎是普朗克(M. Planck) 的量子論和愛因斯坦的光子學說。1900年 ,普 朗克在研究黑體輻射問題時,...
利用此原理可以利用不同大小的能量堆層構造出各種各樣比較穩定的原子核。詞條詳細介紹了中性原子模型、實心 帶電球模型、棗糕模型、土星模型、太陽系模型、波爾模型、有核模型以及查德威克模型。發現史 從英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J....
尼爾斯·玻爾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1912年,尼爾斯·玻爾考察了金屬中的電子運動,並明確意識到經典理論在闡明微觀現象方面的嚴重缺陷,創造性地把普朗克的量子說和...
玻爾原子模型 盧瑟福的含核原子模型雖然簡單易懂,但是用該模型無法解釋隨後不久發現的線狀氫光譜,我們們知道,當日光通過一個稜鏡時,會得到如同彩虹一樣的色帶。隨著透射光的顏色依紅、橙、黃、綠、青、藍、紫的次序變化,其波長是...
目次:原子的質量和大小;同位素;原子核;光子;電子;物質波的基本特性;氫原子的波爾模型;量子理論的數學基礎;氫原子的量子力學;強鹼原子光譜中的軌道簡併提升;軌道磁性和自旋磁性;磁場中原子的實驗及其半經典描述;磁場中原子的量子...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玻爾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他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他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玻爾為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哥本哈根大學科學碩士和哲學博士(PhD),丹麥皇家科學院...
能級躍遷的概念來自於Niels Bohr的氫原子模型。在Bohr-Sommerfeld模型中,氫原子的軌道能級是分立的,電子的能量只能取13.6eV的 倍,其中n為正整數。電子可以在各個能級間躍遷並放出(或吸收)特定頻率的光子,但不能處在兩個能級間...
兩個量子數k、l共同決定了能量。設定主量子數n:n=k+l。由於k是非負整數, l的容許值必須小於或等於n。除了某些小地方以外,這結果與玻爾模型的能級結果完全相同。前述關於氫原子的半經典理論稱為索末菲模型。其軌道是各種不同尺寸...
④一群氫原子處於量子數為n的激發態時,可能輻射出的光譜線條數為:N=n(n-1)/2 輻射出的光的頻率v由hν=E-E決定,其中h為普朗克常量。新理論 丹麥物理學家尼·玻爾於1913年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認為圍繞原子核運動的...
軌道量子化是波爾在盧瑟福模型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提出的。是一個物理學術語。氫原子中電子軌道量子最佳化條件:氫原子中,電子運動軌道的圓半徑r和運動初速率v需滿足下述關係:mvr=nh/2π,n=1、2……其中m為電子質量,h為普朗克常量,...
噬菌體在分子生物學中的地位,猶如氫原子在玻爾量子力學模型中的地位,氫原子只有一個核外電子和一個核內質子。用噬菌體作生物學研究材料有著極大的優越性:它易於繁殖,在半小時內,就能依賴一個細菌細胞繁殖出數百個子代噬菌體;在...
1908年,德國物理學家弗里德里希·帕邢(Friedrich Paschen)發現了氫原子光譜的帕邢系。玻爾的推導 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運用自己創立的原子模型和普朗克的量子學說第一次試圖計算推導出里德伯常量的精確值:e是元電荷,h是...
波爾模型 1913年,尼爾斯·玻爾提出關於氫原子結構的波爾模型,成功解釋氫原子線譜,他又試圖將這理論套用於其它種原子與分子,但獲得很有限的結果。經過漫長九年的研究,1922年,玻爾才又完成關於周期表內各個元素怎樣排列的論述,並且建立了遞...
這個理論不僅在盧瑟福模型的基礎上解決了原子的穩定性問題,而且用於氫原子時與光譜分析所得的實驗結果完全符合,因此引起了物理學界的震動。玻爾指導了20世紀20年代的物理學家理解量子理論聽起來自相矛盾的基本結構,他實際上既是這種理論...
氫原子的能級可以由它的光譜顯示出來 能級躍遷 能級躍遷首先由波爾(Niels Bohr)提出,但是波爾將巨觀規律用到其中,所以除了氫原子的能級躍遷之外,在對其他複雜的原子的躍遷規律的探究中,波爾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組成物質的原子中,有...
主量子數只能取正整數的值。當主量子數增加時,原子軌道變大,原子的外層電子將處於更高的能量值(能量值只能取確定的、分離的值,這些能量值稱為能級),因此受到原子核的束縛更小。這是波爾模型引入的唯一一個量子數。主量子數n是...
他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玻爾為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哥本哈根大學科學碩士和哲學博士(PhD),丹麥皇家科學院...
丹麥原子能委員會主席,1939—1962年任丹麥皇家科學院院長。1922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普朗克量子假說和盧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礎上,於1913年提出了氫原子結構和氫光譜的初步理論。 1918年提出 “對應原理”。1921年在玻爾的倡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