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瑟福的理論吸引了一位來自丹麥的年輕人,他的名字叫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1885-1962),在盧瑟福模型的基礎上,他提出了電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軌道,解決了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描繪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結構學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玻爾模型
- 外文名:Bohr model
- 提出者:尼爾斯 波爾
- 提出時間:1912年3-7月
- 基礎:盧瑟福模型 量子理論
盧瑟福的理論吸引了一位來自丹麥的年輕人,他的名字叫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1885-1962),在盧瑟福模型的基礎上,他提出了電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軌道,解決了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描繪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結構學說。
盧瑟福的理論吸引了一位來自丹麥的年輕人,他的名字叫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1885-1962),在盧瑟福模型的基礎上,他提出了電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軌道,解決了原子結構...
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1885-1962),在盧瑟福模型的基礎上,他提出了電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軌道,解決了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描繪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結構學說...
玻爾模型引入了量子化的條件,但它仍然是一個“半經典半量子”的模型。完全解決原子光譜的問題必須徹底拋棄經典的軌道概念。儘管玻爾模型遇到了諸多困難,然而它顯示出...
玻爾理論是指一種關於原子結構的理論。1913年由玻爾提出。是在盧瑟福原子模型基礎上加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後建立的。...
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1885-1962),在盧瑟福模型的基礎上,他提出了電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軌道,解決了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描繪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結構學說...
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丹麥文: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大學碩士/博士,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曾獲丹麥...
玻爾-愛因斯坦論戰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尼爾斯·玻爾之間關於量子物理的一系列著名的爭論。他們之間的爭論也因為他們對於物理學的重要性而被載入史冊。...
原子結構模型發展是指從1803年道爾頓提出的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開始,經過一代代科學家不斷地發現和提出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的過程。...
玻爾磁子或稱玻爾磁元,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為名,是根據量子力學理論所得,與電子相關的磁矩基本單位,是一項常數。其用在電子軌域角動量及自旋角動量相關磁性的...
盧瑟福模型,或行星模型、太陽系模型,是物理大師歐尼斯特·盧瑟福創立的原子模型。1909年,盧瑟福領導設計與發展成功的盧瑟福散射,證實了原子核存在於原子中心處[1]。...
原子模型是人們對物質世界微觀結構的認識而建立的模型。目前人們普遍接受的原子模型為由原子核(質子和中子)和電子構成,電子繞核做不規則運動,形成的電子云模型。原子...
本書是《尼耳斯·玻爾集》的第二卷《關於原子物理學的著作(1912-1917)》,U·霍伊爾編,收錄作者1912年至1917年關於原子物理學的論文、筆記、通信,分“帶電粒子的...
尼爾斯·玻爾於1913年提出了原子構造的玻爾模型,其中電子環繞著原子核運轉。模型中提及電子只會在特定的幾個距離(視能量而定)環繞原子核運轉。而最簡單的原子──...
原子結構(也可稱為原子模型)是指原子的構成組成以及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原子非常小,以碳(C)原子為例, 其直徑約為140pm(皮米),但通常以半徑記錄,在以毫米(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