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結構模型發展是指從1803年道爾頓提出的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開始,經過一代代科學家不斷地發現和提出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的過程。
基本介紹
道爾頓實心球,葡萄乾蛋糕,盧瑟福行星,玻爾量子化,現代電子云,
道爾頓實心球
道爾頓模型(1803年) 原子是一個堅硬的實心小球
英國自然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原子。
理論
①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種元素的原子的各種性質和質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
雖然,經過後人證實,這是一個失敗的理論模型,但道爾頓第一次將原子從哲學帶入化學研究中,明確了今後化學家們努力的方向,化學真正從古老的鍊金術中擺脫出來,道爾頓也因此被後人譽為“近代化學之父”
葡萄乾蛋糕
1904年約瑟夫·約翰·湯姆遜(J.J.Thompson)模型 原子是一個帶正電荷的球,電子鑲嵌在裡面,原子好似一塊“葡萄乾布丁”(Plum pudding)故名“棗糕模型”或“葡萄乾蛋糕模型”;或是像西瓜子分部在西瓜瓤中,所以也叫“西瓜模型”。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在1897年發現電子,否定了道爾頓的“實心球模型”。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生在發現電子的基礎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乾蛋糕模型(棗糕模型/西瓜模型)。
原理
①電子是平均的分布在整個原子上的,就如同散布在一個均勻的正電荷的海洋之中,它們的負電荷與那些正電荷相互抵消。②在受到激發時,電子會離開原子,產生陰極射線。
盧瑟福行星
1911年盧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體積是空的,電子按照一定軌道圍繞著一個帶正電荷的很小的原子核運轉。
行星模型由盧瑟福在提出,以經典電磁學為理論基礎,主要內容有:
①原子的大部分體積是空的 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原子核 ③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在原子核內,且幾乎全部質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內部。帶負電的電子在核空間進行繞核運動。
玻爾量子化
玻爾原子結構模型的基本觀點是:
①原子中的電子在具有確定半徑的圓周軌道(orbit)上繞原子核運動,不輻射能量。②在不同軌道上運動的電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且能量是量子化的,軌道能量值以n(1,2,3,...)的增大而升高,n稱為量子數。而不同的軌道則分別被命名為K(n=1)、L(n=2)、M(n=3)、N(n=4)、O(n=5)、P(n=6)。③若且唯若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時,才會輻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輻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現並被記錄下來,就形成了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