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垂曲線

氧垂曲線

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機物污染時,由於微生物對有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水體溶解氧發生變化,隨著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離內,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來溶解氧水平,可繪製成一條溶解氧變化曲線,稱之為氧垂曲線。水體受到污染後,水體中的溶解氧逐漸被消耗,到臨界點後又逐步回升的變化過程。需氧污染物排入水體後即發生生物化學分解作用,在分解過程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溶解氧的變化狀況反映了水體中有機污染物淨化的過程,因而可把溶解氧作為水體自淨的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氧垂曲線
  • 外文名:  oxygen sag curve
  • 性質:曲線
  • 屬性:氧垂
  • 可以用:S-P(Streeter-Phelps)公式模擬
圖線分析,復氧與耗氧,

圖線分析

如果以河流流程作為橫坐標,溶解氧飽和率作為縱坐標,在坐標紙上標繪曲線,將得一下垂形曲線,常稱氧垂曲線,最低點稱臨界點在一維河流和不考慮擴散的情況下,河流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機物和溶解氧的變化可以用S-P(Streeter-Phelps)公式模擬。
該圖反應了耗氧和復氧的協同作用。圖中a為有機物分解的耗氧曲線,b為水體復氧曲線,c為氧垂曲線,最低點Cp為最大缺氧點。若Cp點的溶解氧量大於有關規定的量,從溶解氧的角度看,說明污水的排放未超過水體的自淨能力。若排入有機污染物過多,超過水體的自淨能力,則 Cp點低於規定的最低溶解氧含量,甚至在排放點下的某一段會出現無氧狀態,此時氧垂曲線中斷,說明水體已經污染。在無氧情況下,水中有機物因厭氧微生物作用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甲烷等,水質變壞,腐化發臭。
氧垂曲線上,[DO]變化規律反映河段對有機污染的自淨過程。這一問題的研究,對評價水污染程度,了解污染物對水產資源的危害和利用水體自淨能力,都有重要意義。

復氧與耗氧

有機物進行生物淨化的過程中,復氧與耗氧同時進行,水中溶解氧含量即為耗氧與復氧兩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氧垂曲線反映了DO的變化:
在未污染前,河水中的氧一般是飽和的。污染之後,先是河水的耗氧速率大於復氧速率,溶解氧不斷下降。隨著有機物的減少,耗氧速率逐漸下降;而隨著氧飽和不足量的增大,復氧速率逐漸上升。當兩個速率相等時,溶解氧到達最低值。隨後,復氧速率大於耗氧速率,溶解氧不斷回升,最後又出現飽和狀態,污染河段完成自淨過程。可表示如下:
當耗氧速率 > 復氧速率時,溶解氧曲線呈下降趨勢;
當耗氧速率 = 復氧速率時,為溶解氧曲線最低點,即最缺氧點;
當耗氧速率 < 復氧速率時,溶解氧曲線呈上升趨勢
發生以上變化的原因來自水體復氧和耗氧兩方面:
耗氧原因:
①有機物的生物氧化
硝化作用:水中存在氨,硝化作用會消耗溶解氧。
③水底沉泥的分解。
④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
⑤無機還原性物質的影響。
復氧原因:
①空氣中的氧通過河流水面不斷地溶入水中;
②水體中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