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水與排水計算手冊

給水與排水計算手冊

《給水與排水計算手冊》是2009年6月1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Lin,S。

基本介紹

  • 書名:給水與排水計算手冊
  • 作者:(美)Lin,S
  • 頁數:519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6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作 者:(美)Lin,S著 周律,邢麗貞譯
叢 書 名: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2191667
出版時間:2009年6月1日
版 次:1
頁 數:519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建築 > 城鄉建設、市政工程、環境工程

內容簡介

《給水與排水計算手冊》介紹了水源及取水、供水、給水處理、污水收集、排水管道系統和污水處理的工程計算方法,書中穿插了大量案例,內容全面系統。《給水與排水計算手冊》的特點是不僅有比較深入的理論介紹,在各章詳細介紹了相關計算方法和使用,而且提供了大量計算題,使讀者易於理解和學習書中介紹的計算方法。

目錄

第1章河流
1.1概述
1.2點源擴散稀釋
1.3流量測量
1.4河流流行時間
1.5溶解氧與水溫
1.5.1飽和溶解氧
1.5.2河流中溶解氧
1.6生化需氧量分析
1.7StreeterPhelps氧垂曲線方程
1.8BOD模型與K1的計算
1.8.1一級反應
1.8.2耗氧速率和最終BOD的確定
1.8.3溫度對K1的影響
1.8.4二級反應
1.9復氧速率常數K2的確定
1.9.1基本守恆關係
1.9.2BOD和氧垂曲線常數
1.9.3經驗公式
1.9.4靜態的現場監測方法
1.10沉積物耗氧量
1.10.1沉積物性質和SOD的關係
1.10.2SOD和DO的函式關係
1.11有機污泥沉積物
1.1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13河流自淨
1.13.1氧垂曲線
1.13.2kr的確定
1.13.3氧垂曲線臨界點
1.13.4氧垂曲線的簡化計算方法
1.14SOD
1.15河流用戶分配
1.15.1方法1
1.15.2方法2
1.15.3方法3
1.16Velz復氧曲線(實用方法)
1.16.1消耗的溶解氧
1.16.2復氧
1.17河流DO模型(一種實用方法)
1.17.1水壩的影響
1.17.2支流的影響
1.17.3DO的消耗
1.17.4實用法步驟
1.18生物因子
1.18.1藻類
1.18.2細菌學指標
1.18.3大型無脊椎動物生物指數
參考文獻
第2章湖泊與水庫
2.1湖泊和水庫功能惡化
2.2湖泊形態測量學
2.3水質模型
2.4蒸發
2.4.1水量平衡法
2.4.2能量守恆法
2.5湖泊淨化規劃
2.5.1基金類型
2.5.2獲得財政資助的條件
2.5.3湖泊分類調查
2.5.4第1階段: 診斷/可行性研究
2.5.5第2階段: 計畫實施
2.5.6第3階段: 修復後監測
2.5.7流域保護方案
2.5.8湖泊監測
2.5.9營養狀態指數
2.5.10湖泊功能的支持分析
2.5.11湖泊平衡
參考文獻
第3章地下水
3.1基本概念
3.1.1地下水和含水層
3.1.2影響區域
3.1.3水井
3.2水文地質參數
3.2.1孔隙率
3.2.2儲水係數
3.2.3導水係數
3.2.4流網
3.2.5達西定律
3.2.6滲透率
3.2.7單位出水量
3.3含水層中的穩定流
3.4各向異性含水層
3.5非穩定流(非均勻流)
3.5.1Theis方法
3.5.2CooperJacob方法
3.5.3距離水位降深方法
3.5.4微水試驗
3.6地下水污染
3.6.1污染源
3.6.2污染物的傳質過程
3.6.3地下儲罐
3.6.4地下水處理
3.7保護區域
3.7.1影響範圍
3.7.2影響半徑的確定
參考文獻
第4章水力學基本原理與處理設施水力學
4.1基本概念和流體特性
4.1.1重量和質量
4.1.2比重
4.1.3壓強
4.1.4水的粘度
4.1.5理想氣體
4.2管道流
4.2.1液體壓強
4.2.2水頭
4.2.3管道系統
4.2.4給排水管網
4.2.5污泥流動
4.2.6分流支管和多出口分流管
4.3水泵
4.3.1水泵的類型
4.3.2水泵工作原理
4.3.3水泵提升費用
4.4明渠流
4.4.1Chezy(謝才)公式
4.4.2Manning(曼寧)公式
4.4.3非滿流管道
4.4.4自淨流速
4.4.5比能
4.4.6臨界水深
4.4.7水躍
4.5流量測定
4.5.1明渠流量測定
4.5.2管道流中流速測定
4.5.3管道流量測定
4.5.4渠道流量測定
參考文獻
第5章公共給水
5.1水源和水質
5.2人口估算
5.2.1算術平均法
5.2.2固定百分比增長法
5.2.3衰減增長法
5.2.4對數曲線法
5.3用水量
5.3.1消防用水量
5.3.2嚴密性試驗
5.4水質規程
5.4.1聯邦飲用水水質標準
5.4.2阿特拉津
5.5水處理工藝
5.6曝氣和吹脫
5.6.1氣體轉移模型
5.6.2擴散曝氣
5.6.3填料塔
5.6.4噴嘴
5.7溶解平衡
5.8混凝
5.8.1燒杯試驗
5.8.2混合
5.9絮凝
5.10沉澱
5.10.1表面負荷率
5.10.2斜管沉澱池
5.11濾池
5.11.1濾料粒度
5.11.2混合濾料
5.11.3過濾水力學
5.11.4沖洗排水槽
5.11.5過濾效率
5.12水的軟化
5.13離子交換
5.13.1泄漏
5.13.2硝酸鹽去除
5.14鐵和錳的去除
5.14.1氧化
5.15活性炭吸附
5.15.1吸附等溫線公式
5.15.2接觸時間
5.16膜工藝
5.16.1反滲透
5.16.2污泥密度指數
5.17水廠中的污泥
5.17.1污泥產量和密度
5.18消毒
5.18.1氯化
5.18.2臭氧
5.18.3消毒動力學
5.18.4CT值
5.19加氟
5.19.1氟化物化學藥品
5.19.2氟化物最佳濃度
5.19.3氟化物投加速率(乾粉狀)
5.19.4飽和器的氟化物投加速率
5.19.5氟的劑量
參考文獻
第6章污水工程
6.1什麼是污水
6.2污水的特性
6.2.1污水的物理性質
6.2.2污水的化學成分
6.2.3污水的生物學特性
6.3污水排放系統
6.3.1分流制排水系統
6.3.2合流制排水系統
6.4污水量
6.4.1設計流量
6.5城市雨水管理
6.5.1城市雨水排水系統
6.6雨水排水系統設計
6.7降水和徑流
6.7.1降雨強度
6.7.2集水時間
6.7.3徑流量估算
6.8降雨水質
6.8.1國家城市徑流計畫
6.8.2樣本平均值(EMC)
6.8.3街道和路面負荷率
6.8.4徑流模型
6.9排水管網水力學
6.10排水系統附屬構築物
6.10.1街道雨水口
6.10.2檢查井
6.10.3倒虹吸管
6.11泵站
6.12排水管結構
6.13污水處理系統
6.13.1預處理系統
6.13.2一級處理系統
6.13.3二級處理系統
6.13.4深度處理系統
6.13.5排放標準
6.14篩濾設備
6.14.1粗格柵和細格柵
6.14.2細篩網
6.15粉碎機
6.16沉砂池
6.17流量調節
6.18沉澱
6.18.1自由沉澱(第Ⅰ類型沉澱)
6.18.2沖刷作用
6.18.3沉澱池
6.18.4絮凝沉澱(第Ⅱ類型沉澱)
6.18.5擁擠沉澱(第Ⅲ類型沉澱)
6.18.6壓縮沉澱(第Ⅳ類型沉澱)
6.19初次沉澱池
6.19.1矩形平流式沉澱池設計
6.19.2輻流式沉澱池設計
6.20生物(二級)處理系統
6.20.1細胞生長
6.21活性污泥工藝
6.21.1曝氣周期和BOD負荷
6.21.2F/M比率
6.21.3生物化學反應
6.21.4工藝設計概念
6.21.5工藝的數學模型
6.21.6活性污泥處理系統的設計和運行
6.21.7改進的活性污泥工藝
6.21.8曝氣與混合系統
6.22滴濾池
6.22.1工藝介紹
6.22.2濾池的分類
6.22.3濾池的回流
6.22.4設計公式
6.23生物轉盤
6.23.1構造
6.23.2工藝簡述
6.23.3工藝優點
6.23.4工藝缺點
6.23.5溶解性BOD5
6.23.6生物轉盤的工藝設計
6.24複式生物處理系統
6.25穩定塘
6.25.1兼性塘
6.25.2好氧塘
6.25.3厭氧塘
6.26二沉池
6.26.1生物膜工藝出水二沉池設計
6.26.2活性污泥工藝出水的二沉池設計
6.27出水消毒
6.27.1加氯量
6.27.2脫氯
6.27.3工藝設計
6.28深度處理
6.28.1懸浮固體的去除
6.28.2磷的去除
6.28.3氮的控制
6.29剩餘污泥處理和處置
6.29.1污泥量與污泥特性
6.29.2污泥處理方案的選擇
6.29.3污泥生物固體
6.29.4污泥生物固體的利用和處置
6.29.5規範要求
參考文獻
附錄A伊利諾伊環保局大型無脊椎動物耐受等級表
附錄B承壓含水層的井函式
附錄C室溫或接近室溫時溶液的溶度積常數
附錄D有毒有機化合物的Freundlich等溫吸附常數
附錄E換算係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