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義捧檄

毛義,字少節,東漢末廬江人。自幼喪父,母子相依為命。家境貧寒,年少便為他人放牧為生,簞食瓢飲,奉養其母。母病伺候湯藥,曾割股療疾。遂以孝行稱著鄉里,舉為賢良。

基本介紹

  • 本名:毛義
  • 所處時代:東漢
  • 出生地:末廬江
  • :少節
出處 ∶ 《後漢書·劉平等傳序》:“東漢毛義家貧,以孝出名,府檄召義為守令。義捧檄色喜。後其母死,辭職不乾。”
釋義 ∶指孝子為母出仕的典故
朝庭得知,送檄文賞封他為安陽縣令,為了安慰母親,毛義迎至“臨仙橋”喜接檄文。然時隔不久母親病逝,朝庭派人專車前來看望,豈知毛義卻跪拜於“臨仙橋”上,將原賞封安陽縣令的檄文雙手捧還,“躬履遜讓”,不願為官。葬母后隱居山野。(《後漢書·劉平傳序》)毛義孝行且不貪利祿,世人稱道,便改“臨仙橋”為“捧檄橋”,並刻碑石記之。明萬曆年間,邑人又在“捧檄橋”西南地建“毛公祠”(晚清又將該祠移建於縣城北門,遺址尚存),春秋奉祀。當時,廬江縣城如有誰家子女不孝,其街坊鄰居便將他們帶到“毛公祠”前,先講上一段“毛義捧檄”的故事,再將他們領到“捧檄橋”下,令他們喝一口橋下河裡的水,使他們洗淨靈魂,改非悟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