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漢語漢字)

比(漢語漢字)

比,漢語常用字,讀作bǐ,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夫婦並肩匹合,引申為並列、親近、挨近、相連線、勾結等義。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比
  • 拼音:bǐ
  • 注音:ㄅㄧˇ
  • 異體字:庀夶𣬅篪
  • 五筆:XXN
  • 部首:比
  • 筆畫:4
  • 筆順:一フノフ
  • 字碼1:U:6BD4;鄭碼:RRRR
  • 字碼2:GBK:B1C8;倉頡:PP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0105) 
  • 平水韻:上聲四紙 
詳細釋義,古籍釋義,說文解字,康熙字典,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動詞
並列;並排。
be nextor near to
史記·天官書》:危東六星,兩兩相比曰司空。
比綴;比肩
連線,接近。
be close to
史記·汲黯列傳》:家人失火,屋比延燒。
比戶;比屋
比較;考校;核對。
compare;contrast
楚辭·涉江》: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比迸;比量
及,等到。
arrive
史記·項羽本紀》:比至定陶,再破秦軍。
比擬。
draw an analogy
比象;比傅
勾結;偏愛。
collude with
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朋比為奸;比周
等同。
be equal to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刑餘之人,無所比數。
比伍;比伉
通“庀”。具備。
possess;have
周禮·大胥》:比樂官,展樂器。
官府限期辦好公事。
set a time limit for
聊齋志異·促織》:宰嚴限追比。(追征。縣令嚴定期限,催促交納。)
比捕;比卯
形容詞
接近,親近。
intimate
周禮·夏官》: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
比近;比昵
密(與“稀”、“疏”相對)。
dense
《詩·周頌·良耜》:其比如櫛。
比甲
和諧。
harmonous
班固《漢書》:聲比則應。
名詞
比喻,比方。
metaphor
比似;比興
比較兩個同類數量的倍數關係,其中一數是一另一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
ratio
三與五之比,等於五分之三。
百分比;比率
《詩經》六藝之一。
賦比興
古代的基層行政單位。令五家為比。
姓。
副詞
皆,都,同等地。
all
戰國策·齊策》:再戰比勝。
比隆;比行
連續,頻頻。
frequently
漢書·文帝紀》:間者數年比不登。
近來。
lately;recently
呂氏春秋·先織》:臣比在晉,不敢直言。
介詞
比起。
than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
相比
為;替。
for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
及,等到。
till
史記·陳涉世家》: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比部】比
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凡比之屬皆從比。夶,古文比。毗至切。

康熙字典

古文:夶、𣬅
《廣韻》:卑履切,《集韻》、《韻會》:補履切,《正韻》:補委切,並音匕。校也,𠀤也。《周禮·天官》: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註:比,校次之,使知善惡足否也。《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註:比,校也。《齊語》:比校民之有道者。
又類也,方也。《禮·學記》:比物醜類。疏: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學乃易成。《韓詩外傳》: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挾行也。比於善,自進之階。比於惡,自退之原。
又《詩》:有比體。《毛詩序》: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鄭司農云: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詞也。比之與興,同附托外物,比顯而興隱。
又比例。《禮·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鄭註:已行故事曰比。比,例也。《後漢·陳忠傳》: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於甫刑者。未施行,寵免,後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為決事比。註:比,例也。
又綴輯書史曰比。《前漢·儒林傳》:公孫弘比輯其義。《唐藝文志》:玄宗命馬懷素為修圖書使,與褚無量整比。
又諡法之一。《左傳·昭二十八年》:擇善而從之曰比。《詩·大雅》: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註:比,必里反。正義引服䖍云:比方損益古今之宜而從之也。
又比部,官名。取校勘亭平之義。即今刑部。《正韻》:音皮,誤。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南陽郡有比陽縣。應劭曰:比水所出,東入蔡。
又《集韻》、《正韻》並普弭切,音諀。與庀同。治也,具也。《周禮·春官》:大胥比樂官。註:錄具樂官也。與庀通。
又《廣韻》、《韻會》:毗至切,《集韻》:毗義切,《正韻》:毗意切,並音避。《爾雅·釋詁》:比,俌也。郭註:俌,猶輔。《易·比卦·彖辭》:比,輔也,下順從也。《卜氏傳》:地得水而柔,故曰比。
又親也,近也。《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註:比,猶親也。
又和也。《周禮·春官》:𥰫人辨九𥰫之名,六曰巫比。註:巫讀為筮,比謂筮與民和比也。
又近鄰之稱。《周禮·地官》: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
又案比。《周禮·地官》:小司徒掌九比之數,乃頒比法於六鄕之大夫,及三年,則大比。又:鄕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疏:三年一閏,天道有成,故每至三年則大案比。
又及也。《詩·大雅》:比於文王,其德靡悔。註:比於,至於也。《前漢·高帝紀》:自度比至皆亡之。
又頻也。《禮·王制》:比年一小聘。《漢志》:比年,猶頻年也。
又比比,猶言頻頻。《前漢·成帝紀》:郡國比比地動。
又並也。《書·牧誓》:比爾乾。《正義》:楯則並以扞敵,故言比。《史記·蘇秦傳》:騎不得比行。
又齊也。《詩·小雅》:比物四驪。註:比物,齊其力也。
又偏也,黨也。《書·洪範》:人無有比德。《正義》:人無阿比之德,言天下眾民盡得中也。《論語》:君子周而不比。鄭註:忠信為周,阿黨為比。
又從也。《論語》:義之與比。朱註:比,從也。《晉語》:事君者比而不黨。註:比謂比義。
又合也。《禮·射儀》: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于樂。註:比,親合也。漢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比意同力,冀得廢遺。師古註:訓合。
又密也。《詩·周頌》:其比如櫛。
又比余,櫛發具。《史記·匈奴傳》:漢文帝遺單于比余。《漢書》:作比疎。《廣雅》:比,櫛也。《蒼頡篇》:靡者為比,麤者為疏。今亦謂之梳。《顏師古·急就篇注》:櫛之大而麤,所以理鬢者,謂之疏,言其齒稀疏也。小而細,所以去蟣蝨者,謂之比,言其齒密比也。皆因其體以立名。
又矢括曰比。《周禮·考工記》:矢人為矢,夾其陰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鄭司農註:比,謂括也。
又《揚子·方言》:比。代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並必至切,音畀。近也。倂也,密也。義同。
又《正韻》:兵媚切,音祕。先也。《禮·祭義》: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鄭註:比時,猶先時也。比,必利反,又甫至反。
又《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正韻》:蒲麋切,並音毗。和也。一曰次也,並也。比鄰,猶並鄰。《杜甫詩》:不敎鵝鴨惱比鄰。
又比蒲,地名。《春秋·昭十一年》:大蒐於比蒲。
又臯比,虎皮也。《左傳·莊十年》:蒙臯比而先犯之,後人以為講席。《戴叔倫詩》:臯比喜接連。朱子《張載銘》:勇撤臯比。
又師比,胡革帶鉤也。《戰國策》:胡服黃金師比。通作毗紕。
又《唐韻》:毗必切,《集韻》、《韻會》:簿必切,《正韻》:簿密切,並音邲。比次也。《增韻》:比比,猶總總也。《張九齡荔枝賦》:皮龍鱗而騈比。顧況《持斧章》:榱之斯密,如鱗櫛比。皆讀如邲。
又莊子《齊物論》:人籟則比竹是矣。李軌讀。《說文》:二人為從,反從為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