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核出血(putamen hemorrhage)是1997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殼核出血
- 外文名:putamen hemorrhage
- 所屬學科:醫學
- 公布時間:1997年
- 審定機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殼核出血(putamen hemorrhage)是1997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殼核出血(putamen hemorrhage)是1997年公布的醫學名詞。公布時間1997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醫學名詞 第六分冊》第一版。1...
殼核出血是高血壓性腦出血最常見的部位。Mizukami根據殼核出血在CT掃描所見,作了如下有利於手術入路選擇的分類:Ⅰ型為限局型,血腫累及殼核及外囊;Ⅱ型為進展型,可分為兩種:殼核錐體束型,血腫僅破壞部分錐體束;殼核錐體束腦室...
①殼核出血:主要是豆紋動脈外側支破裂,通常引起對側肢體運動功能缺損,持續性同向性偏盲,可出現雙眼向病灶對側凝視不能,主側半球可有失語;②丘腦出血:由丘腦膝狀體動脈和丘腦穿通動脈破裂所致,產生較明顯感覺障礙,短暫的同向性...
高血壓性腦出血好發生在基底節區,而該區又以殼核出血為最常見,其系豆紋動脈破裂所致。臨床上常稱之為內囊出血。主要表現為:(1)對側肢體偏癱該側肢體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甚至引不出病理反射。數天或數周后,癱瘓...
是腦出血最常見的出血部位,包含基底節出血和丘腦出血。其中基底節出血包括殼核出血和尾狀核頭出血,殼核出血發生率約占50%~60%,症狀與血腫的部位和血腫量相關。出血量少,可能僅表現為單純的運動和感覺障礙,出血量大時患者很快昏迷...
臨床報導病灶多位於內囊、殼核、丘腦和橋腦等部位,呈小灶性高密度影。出血性腔隙綜合徵的發病原因,主要由高血壓引起。由於長期高血壓使腦深部的小動脈壁硬化,脂肪透明樣變、破裂、滲出而發病。出血性腔隙綜合徵預後良好,經過1個月...
丘腦出血-綜述 丘腦出血多無典型症狀,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且較殼核出血為重,僅靠症狀、體徵難以判斷出血部位,頭部CT檢查可明確丘腦出血的部位、量及是否破入腦室、侵入內囊等,對治療及判斷預後意義重大,尤其是老年人,突然出現意識...
按出血部位及血腫量) ①殼核出血:是外科手術治療的主要對象,按多田提出的血腫量計算公式(T=π/6×L(長軸)×S(短軸)×Slice(層面厚度)],血腫>50ml者積極手術,30~50ml者可選擇手術,30ml以內者非手術治療;②丘腦出血:...
putamina,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名詞,作名詞時譯為“核,殼;(鳥蛋的)膜殼”。短語搭配 putamina hematoma 殼核出血 almond putamina 杏仁殼 chestnut putamina 板栗殼 Pinus koraiensis seed putamina 紅松種殼 雙語例句 In sagittal ...
混合性卒中是指既有出血灶又有梗塞灶(兩者可先後或同時發生)的腦卒中。其主要病因和病理機制為高血壓小動脈硬化。卒中灶來自兩個動脈系統,其中以基底節區(殼核)最多見,次為橋腦基底部。有多次卒中發作史。臨床上可表現出血灶(大灶...
第三節 腦出血 一、診斷 (一)一般性診斷 1、臨床特點 2、輔助檢查 (1)血液檢查 (2)影像學檢查:① 頭顱CT掃描。② 頭顱MRI檢查。③ 腦血管造影(DSA)。 (3)腰穿檢查 (二)各部位腦出血的臨床診斷要點 殼核出血;丘...
《高血壓腦殼核出血的顯微外科治療》《顱咽管瘤切除術後的併發症及處理》《高血壓小腦出血的外科治療》《顱內前循環多發動脈瘤的顯微手術治療》《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第三腦室造瘺術治療梗阻性腦積水療效分析》《第四腦室腫瘤...
顳、頂葉出血可有偏盲或象限盲。額葉出血主要表現與精神障礙,如淡漠、無欲、健忘、呆滯等,可有摸索反射和強握反射陽性。CAA並發腦出血很少發生在非腦葉部位故一般不發生在殼核、丘腦、腦橋等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常見部位,但小腦可有不同...
出生診斷:中老年高血壓患者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突然發病迅速出現偏癱失語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症狀以及嚴重頭痛嘔吐及意識障礙等常高度提示腦出血可能CT無檢查可以確診 鑑別診斷中青:()高血壓性殼核丘腦及腦葉出血須與腦梗死特別醫療是腦...
外囊出血:1、概述:腦內新鮮血腫在CT上一般呈均勻一致的高密度,CT值為60~80HU,在出血後3~4小時,血腫密度最高可達90HU,以後隨著血腫內血紅蛋白分解,其密度逐漸降低。小的血腫密度下降較快,直徑≤2cm的血腫一般在19日或更早就...
本病應與小量腦出血、脫髓鞘病、腦囊蟲病及轉移瘤等引起的腔隙性軟化灶鑑別。治療 有效控制高血壓和各種類型的腦動脈硬化可減少腔隙性卒中的可能性,是預防本病的關鍵。與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的治療類似,一般不用脫水治療。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