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義軍節度使(歸義(唐末五代時割據政權))

歸義軍節度使(唐末五代時割據政權)

歸義(唐末五代時割據政權)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歸義軍是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至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的沙州地方政權武裝。由唐朝名將張議潮建立,並推翻了當時吐蕃貴族對沙州長達六十年的統治。後因內亂,幾經周折,最終被沙州回鶻所取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歸義軍
  • 外文名:Gui Yijun
  • 成立時間:公元851
  • 屬性:地方政權武裝
  • 創建人張議潮
  • 地點沙州
簡介,歷史,沙州陷落,張議潮起義,內亂,復興,衰亡,世系,

簡介

歸義軍(在曹議金登基前稱為金山國)是中國唐朝末年、五代十國直到宋朝初年,以河西地區敦煌為中心的一個政權。
歸義軍由張議潮反抗吐蕃起兵後所建,一度統治了河西地區十一個州,後來收縮後則主要割據瓜州(今甘肅瓜州東南)、沙州兩州,歷經張氏、曹氏兩個氏族統治時期。840年,回鶻汗國滅亡,有大批回鶻流落河西走廊。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收復瓜沙二州,三年收復甘肅二州,四年收復伊州鹹通二年(861年)收復涼州,“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歸”。節度押衙是歸義軍政權的中堅支柱和核心力量。節度使通過押衙,將各個階層的官員都納入歸義軍府的系統中,擴大了歸義軍政權的統治基礎。鹹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鶻入侵,於西桐海(今敦煌西南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蘇乾湖)為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所敗,鹹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又為張淮深所敗。唐末,歸義軍節度使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鹹平五年(1002),歸義軍再度與甘州回鶻發生戰爭,歸義軍內部發生兵變,曹延祿與其弟曹延瑞其族子曹宗壽脅迫自殺。曹宗壽掌握了歸義軍政權。宋朝以羈縻對待,依然以曹宗壽為歸義軍節度使。歸義軍也和遼朝開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于闐王國,寺院僧人聞訊,十分恐懼,將文物藏在隱蔽的洞窟中,這就是日後的敦煌遺書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壽卒,其子曹賢順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聖元年(1023),曹賢順曾兩次向宋廷進貢物品。景祐三年(1036年),歸義軍政權為李元昊所滅,第八任曹氏歸義軍節度使曹賢順以千騎投降西夏。
歸義軍節度使

歷史

沙州陷落

沙州即自漢至隋的敦煌郡,唐初改名為沙州,下轄敦煌﹑壽昌二縣,郡治敦煌(今甘肅敦煌市城西)。沙州地處河西走廊西端,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站口。
唐在沙州城內常駐有豆盧軍四千三百人,隸屬於河西節度使(駐涼州)。安史之亂時,唐朝徵調隴右﹑河西諸軍入援內地,吐蕃乘虛進攻隴右﹑河西,約在廣德二年(764)或稍後攻陷涼州(今甘肅武威),大曆元年(766)又陷甘州(今甘肅張掖)﹑肅州(今甘肅酒泉),唐移河西節度使治沙州。沙州和內地的交通被阻絕,但沙州人民仍堅守其地,直到德宗貞元三年(787)才投降。從此沙州被吐蕃貴族統治六十餘年。
瓜沙甘肅涼伊諸州瓜沙甘肅涼伊諸州

張議潮起義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沙州漢族人民趁吐蕃勢力衰弱時,在張議潮的領導下舉行起義,趕走吐蕃鎮將,並遣使取道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梁素海東南緣)上表唐朝,報告沙州的歸復。接著,張議潮又遣兄張議潭攜瓜﹑沙﹑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的地圖﹑戶籍奉獻給朝廷,這表明河西地區又重為唐有。大中五年朝廷才得到表奏,決定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鹹通初議潮又收復涼州,八年(867),議潮入朝長安( 據推測,很有可能是到長安為質),行前命其侄張淮深主持歸義軍軍政事務。
張議潮出行圖張議潮出行圖

內亂

張淮深繼續抗擊回鶻的騷擾。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保持了歸義軍轄區的安定。但大順元年(890)至乾寧三年(896),歸義軍內部接連發生政變。先是(890)張淮深及其妻、子為其弟張淮鼎(張議潮之子)所殺,繼而是(892)索勛篡權,兩年後(894)嫁給李明振的張議潮第十四女又與諸子合力除掉了索勛,除掉索勛後,張議潮之孫張承奉方掌控實權。歸義軍的內亂給活動在其周邊和轄區內的少數民族提供了可乘之機,甘州被回鶻攻占,占據肅州的龍家也不再聽從歸義軍的號令。涼州因有甘、肅二州相隔,實際上亦脫離了歸義軍的控制。
唐宣宗唐宣宗
至九世紀末十世紀初時,歸義軍實際控制的已僅有瓜沙二州了。張承奉不甘坐守瓜沙,想用武力恢復歸義軍興盛時的舊疆,並於開平四年(910)建立了"西漢金山國",自稱至文神武天子。連年的戰爭使瓜沙地區經濟凋零,不少百姓家破人亡,境內"號哭之聲不止,怨恨之氣沖天"。失去人民支持的張承奉政權終於在開平五年被甘州回鶻擊敗,被迫認回鶻可汗為父,成為甘州回鶻政權的附庸。

復興

乾化四年(914),沙州的另一個大族曹氏家族中的曹仁貴(後更名曹議金)取代了張承奉,恢復了歸義軍稱號,瓜沙地區社會日趨安定,經濟繁榮。議金之後,其子孫相繼,這一時期先後有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祿等為節度使,凡七代,至公元1002年,將近90年時間,敦煌地區經歷了從動盪不安到繁榮穩定的歷史過程。曹氏歸義軍政權吸取了張承奉失敗的教訓,他們努力改善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關係,通過聯姻等辦法與甘州回鶻西州回鶻于闐等少數民族政權建立了在平等基礎上友好往來的新關係,以圖共存。同時積極恢復與中原王朝的統屬關係,接受中原王朝的封號,奉中原正朔,利用舊日唐朝在各族人民心目中的聲威,以求在西北各民族中樹立自己的正統地位。對內則繼續吸收瓜沙望族和少數民族頭面人物參加歸義軍政權,以擴大政治基礎。這些措施使曹氏歸義軍政權既得到了中原王朝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承認,也得到了境內兵民的支持,使其能在五代、宋初複雜的民族關係中得以生存、發展。而且,河西西部與西域各綠洲王國間的友好往來及由此帶來的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還為密切中原王朝與這些地區的聯繫和中西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衰亡

曹延祿執政晚期,歸義軍再度與甘州回鶻發生戰爭,引起瓜沙民眾的不滿。鹹平五年(1002),歸義軍內部發生兵變,曹延祿與其弟曹延瑞被迫自殺。延祿的族子曹宗壽在眾人推舉下掌握了歸義軍政權,宋廷遂任命曹宗壽為歸義軍節度使。戰爭和內亂使曹氏歸義軍政權迅速衰落,而沙州地區的回鶻勢力在這一時期卻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與歸義軍政權抗衡的重要力量。此時,歸義軍政權已不堪一擊,任何外來的攻擊和內部的騷亂都足以使其傾覆。這使得在歸義軍政權庇護下的沙州佛教勢力感到極度恐慌。天禧四年(1020)和天聖元年(1023),曹賢順曾兩次向宋廷進貢物品。景祐三年(1036)李元昊滅亡歸義軍政權,曹賢順向西夏投降。

世系

歸義軍(851-1036),906年歸義軍始定國號為西漢金山國,911年改稱敦煌國,914年復稱歸義軍。
(16)
辛未
851
(23)
己丑
867
(2)
辛亥
890
(2)
壬子
892
(20)
甲寅
894
(21)
甲戌
914
(4)
乙未
935
(5)
己亥
939
(30)
乙巳
944
(2)
乙亥
974
(26)
丙子
976
(12)
壬寅
1002
(22)
甲寅
1014
參考:灰松鼠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