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州回鶻
- 活躍時期:唐代
- 類別:回鶻的一個分支
- 性質:唐代活躍在我國西北的少數民族
形成研究,理論依據,深入考證,
形成研究
西夏雖攻占了河西走廊的西部,但無任何跡象表明西夏曾在這裡建立過有效的統治,而相反的例證卻很多。有鑒於此,筆者於1989年入敦煌研究院工作伊始便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探討。1989年11月,在院內召開的一次小型學術討論會上,我作了《沙州回鶻王國及其政權組織》的報告,當時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第二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在敦煌召開,我以此文提交會議,同時,李正宇先生也提交了《悄然湮沒的王國——沙州回鶻國》一文。他以更豐富的資料和更富條理性和邏輯性的論述進一步證實了沙州回鶻國的存在。沙州回鶻國的問題由此而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我們之所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進行了研究而最終卻得出相同的結論,其主要依據有如下述。
理論依據
首先,我們看到,自1037年至1052年,沙州多次(至少有11次)向西夏的對手宋朝朝貢,其中多次是回鶻人所為。不管是回鶻人還是漢人,都說明沙州是處於相對獨立地位的,而且是親宋的。換言之,與宋對立的西夏很自然地便被視為回鶻的對手了。
其次,在西夏攻取瓜、沙後,回鶻勢力並未消亡。如康定元年(1040),宋大理寺丞石延年建言要聯絡瓜、沙回鶻,“使犄角興師以分賊(指西夏)勢”。第二年,沙州回鶻的“鎮國王子”曾上表宋朝,要合力進攻西夏。既有王子,就應有可汗(持反對意見者甚至有人否定可汗與政權間的必然關係,這又另當別論)。類似的例證還有不少,故我們所謂沙州此時存在回鶻政權之說當非空谷來風。
再次,在沙州向宋朝貢的記錄中,慶曆元年(1041)十月和翌年二月的遣使人是“沙州北亭可汗”。此號的出現,更有力地證明了回鶻政權的存在。但持反對意見者卻將此人歸為高昌回鶻或龜茲回鶻的可汗,使人油然而生弔詭之慨。
複次,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有不少沙州回鶻洞窟,而且在多處洞窟中都可以見到回鶻可汗的畫像,亦應為沙州回鶻政權存在之一旁證。對此,持反對意見者卻予以猛烈抨擊,他們或推定其為高昌的外來戶,或猜測為來自甘州的回鶻可汗,而獨不推論其為沙州本地的回鶻統治者。
深入考證
由於歷史的複雜性和歷史記載的諸多矛盾,加上我們水平所限,對沙州回鶻國的探討不管在資料的運用上還是在理論分析上都肯定還存在著缺陷,尚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論證,況且,一種新的學術觀點的提出也需要有一定時間讓人們去思考,去驗證,不管是接受它還是否定它,都應有這么一個過程。我們期待著更多的高論,自己也會進一步努力,最終得出一個更令人滿意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