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州,古代行政區劃,初始範圍較大,轄敦煌、晉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營,後來只有今甘肅省敦煌市。
敦煌四周皆為沙漠戈壁包圍,位處塔克拉瑪乾沙漠東端邊緣。沙漠地帶氣候乾燥,氣溫變化大,地面缺少經常性流水,植物稀少矮小,為風沙地貌。沙漠多集中在鳴沙山地帶和黨河兩岸及其下游地帶。地面物質主要由沙粒構成,地表覆蓋大片流沙,廣布沙丘,在風力推動下沙丘移動,往往造成嚴重危害。全市有沙漠765萬多畝,占總面積的16.36%,所以敦煌又有“沙漠綠洲”之稱。
敦煌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羅布泊荒原,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屬暖溫帶氣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400毫米。日照充分,無霜期長。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樹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州
- 轄境:敦煌、晉昌、高昌三郡等
歷史沿革,敦煌市,史料記載,
歷史沿革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武德五年(622年)改置西沙州。貞觀七年(633年)改為沙州。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沙州陷吐蕃。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起義歸唐,大中五年(851年)建歸義軍節度於沙州。後張氏宗族內亂。其孫張承奉嗣節度使,叛唐自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此時回鶻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區,“金山國”為打通東西交通,與回鵑交戰,結果一敗塗地。後回鶻攻打沙州,張承奉難以抵擋,只好投降。後梁乾化三年(914年)金山國亡,張氏絕嗣,沙州長史曹議金取代節度使地位,統領瓜、沙二州。宋景佑年間沙州為西夏占據。
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元至元十二年(1277年)立沙州,旋升沙州路,後升為沙州總管府。隸屬甘肅行中書省。明永樂三年(1405年)置沙州衛。正德十一年(1516年)敦煌被吐魯番占領。嘉靖三年(1524年)明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後二百年敦煌曠無建置。
民國初敦煌縣屬甘肅省邊關道、安肅道,後隸甘肅省第7行政區。
1949年解放後屬酒泉專區,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立敦煌市。
敦煌市
敦煌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隸屬甘肅省酒泉市管轄。東經92°13′-95°30′,北緯39°53′-41°35′。東西分別與瓜州縣、肅北蒙古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相接。全市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1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3萬人。敦煌市轄5個鎮、4個鄉:沙州鎮、肅州鎮、莫高鎮、轉渠口鎮、七里鎮、楊家橋鄉、郭家堡鄉、黃渠鄉、陽關鎮;國營敦煌農場、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市政府駐沙州鎮,
史料記載
沙州,燉煌。中府。開元戶六千四百六十六。鄉十三。
禹貢雍州之域。古戎地也,左傳所謂“充姓之戎,居於瓜州”,注云“在今敦煌”,是也。漢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其地也。前涼張駿於此置沙州,蓋因鳴沙山為名。流沙即居延澤也。以西胡校楊宣為刺史,後三年宣讓州,復改為敦煌郡。涼武昭王初都於此,後又遷於酒泉。後魏太武帝於郡置敦煌鎮,明帝罷鎮立瓜州,以地為名也,尋又改為義州,莊帝又改為瓜州。隋大業三年,又罷州為敦煌郡。隋末喪亂,陷於寇賊,武德二年西土平定,置瓜州,五年改為沙州,建中二年陷於西蕃。皇朝以敦煌為燉煌。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東南至上都三千七百里。東南至東都四千五百六十里。東至瓜州三百里。西至石城鎮一千五百里。西至吐蕃界三百里。北至伊州七百里。
貢、賦:開元貢:野馬皮,石膏,棋子石,?孛羊角。
管縣二:燉煌,壽昌。
鳴沙山,一名神沙山,在縣南七里。今按其山積沙為之,峰巒危峭,逾于山石。四面皆為沙壠,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鳴,隋足頹落,經宿風吹,輒復如舊。
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綿歷古今,沙填不滿,水極甘美。
縣泉水,在縣東一百三十里。出龍勒山腹,漢將李廣得伐大宛還,士眾渴乏,引佩刀刺山,飛泉湧出,即此也。水有靈,車馬大至即出多,小至即出少。
鹽池,在縣東四十七里。池中鹽常自生,百姓仰給焉。
龍勒水,在縣南一百八十里龍勒山上。李陵發兵至遮虜障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虜,所見即此水。
陽關,在縣西六里。以居玉門蘭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謂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當於此置陽關縣,周廢。
玉門故關,在縣西北一百一十七里。謂之北道,西趣車師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門戶也,班超在西域上疏曰:“臣幸得護西域,如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恐後代謂臣沒西域,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域!臣不敢望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即此是也。
豆盧軍,神龍元年置,在州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