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發(武王發)

姬發(中國西周王朝開國君主)

武王發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武王姬發(?―前1043年),姬姓,名發(西周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周文王姬昌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陝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在位19年。

約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發繼位,號為武王,沿用“受命”年號。武王繼位後,繼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周國日益強盛。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進攻商紂行在朝歌,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是為牧野之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台,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

武王克殷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葬於周陵,為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概述圖片資料來源於網易

基本介紹

  • 本名:姬發
  • 別稱:周武王
  • 所處時代:商末周初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地:岐周(今陝西岐山)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前1043年
  • 主要成就:滅商建周
  • 諡號:武王
人物生平,先周崛起,孟津觀兵,武王伐紂,滅商建周,為政舉措,封邦建國,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禮樂天下,人物評價,總評,名人評價,家族成員,父母,兄弟,妻子,子女,後世紀念,軼事典故,武王封貔貅,武王與臊子麵,巨橋發粟,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先周崛起

周文王十五歲時生武王。周文王姬昌時期,國力逐漸強大,“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為滅商奠定了基礎。姬昌崩逝後,其子姬發繼位,史稱周武王。
姬發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即姜尚)為軍師,並用弟弟周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政治蒸蒸日上。對外爭取聯合更多諸侯國,壯大力量。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周武王在灃水東岸建立新都鎬京(今西安)。

孟津觀兵

周武王即位後的第二年,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省長安區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八百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向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因時機還未完全成熟,還是班師回朝了。這次滅商預演,史稱“孟津之會”或“孟津觀兵”。

武王伐紂

孟津觀兵後,武王一面加緊練兵,一面派人去探聽殷商的動向。他們聽到探子的3次匯報後得知,殷商已是“讒惡進用、忠良遠黜”:王子比干被剖胸挖心;箕子裝瘋,被罰為奴;微子感覺無望,已經出走,隱居起來;百姓們不敢口出怨言了。武王覺得殷商已是分崩離析,眾叛親離了,征伐紂王的時機已經成熟。
武王即位後第四年春天,發動了空前的滅商戰爭。拜姜尚為帥,發兵五萬渡過黃河東進。大軍到了盟津,八百諸侯也率兵前來助戰,武王便在盟津舉行了誓師大會。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姬發左手執掌象徵軍隊指揮權的黃鉞,右手握著用以發號施令的氂尾杖,在呂尚和叔旦的左右護衛下登上土壇,向全體將士發表了被後人稱為《牧誓》的著名誓詞:
商朝形勢圖商朝形勢圖
諸位友邦君長和將士們,殷紂荒廢國政,不敬神道,離棄同胞,肆暴百姓,天怒人怨。現在,上天命令我向殷國行使懲罰。眾將士們,舉起你們的戈,拿起你們的盾,要像虎那樣威武、如熊一般雄壯地去戰鬥。努力啊,將士們!
誓師典禮結束後,盟誓後,武王便率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奔商都朝歌,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離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雙方軍隊就在牧野附近擺開了陣勢進行決戰。
紂王認為自己有軍馬70萬,可周軍只有5萬,這簡直是以卵擊石、飛蛾撲火。可他哪知武王的軍隊是經過嚴格訓練的精銳之師,作戰勇敢頑強,而他那70萬大軍中,一多半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從東夷捉來的俘虜,他們平日受盡了紂王的壓迫和虐待,對紂王恨之入骨,又有誰肯為他賣命。所以兩軍剛一交鋒,奴隸們就掉轉矛頭,紛紛倒戈投降,配合周軍攻打商軍,紂王所謂的70萬大軍頃刻間土崩瓦解。姜尚便指揮周軍,乘勝追去,一直追到朝歌。
牧野戰敗之後,紂王逃回朝歌,感到已沒有回天之力,就命人將宮裡珍寶都搬到鹿台,然後放起火來,自焚而亡。朝歌的百姓聞聽紂王已死,便列隊歡迎周軍入城。武王入城來到鹿台,看到紂王的屍體便連射三箭,並砍下紂王與妲己的腦袋,懸掛在宮廷外的白旗下示眾。紂王的兩個寵臣惡來、費仲也被斬首。群凶斬除,人心大快。從此延續了600多年的殷商王朝,隨著惡貫滿盈的紂王的自焚而徹底滅亡,史稱武王克殷
關於武王伐商的史實,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的利簋可以證明。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為周武王時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是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利簋腹內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 , 大意為: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歲星正當其位,宜於徵伐;戰勝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當地的軍隊駐地賞“有司”利以銅,利覺得很榮耀,就用銅來鑄造寶器以紀念這件事。利簋記載的史實證實了《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等文獻的記載。
詩經》中對牧野之役歌詠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牧野之役,以武王為統帥,太公望為總指揮,可能是持著繪有鷹徽的軍旗,隨風飄揚,士氣高昂,故曰“牧野鷹揚”。

滅商建周

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親姬昌為文王,並分封諸侯。
由於過度的辛勞,姬發在滅商後的第二年就病倒了。當時,天下尚未安寧,周室大臣們都擔心姬發的逝世將會帶來動亂。姬發的病情一度稍有好轉之後,很快又惡化了。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尚未安寧的天下,他擔心自己的兒子姬誦年紀尚幼,缺乏政治經驗,不足以擔起管理天下的重任,便把輔政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了叔旦。
姬發在位十九年崩,諡號“武王”。

為政舉措

封邦建國

牧野之戰後,武王進入商都,分商的畿內為邶、鄘、衛三國,以邶封紂子祿父(即武庚),鄘、衛則由武王之弟管叔鮮、蔡叔度分別管理,合稱三監(一說管叔監衛、蔡叔監鄘、霍叔監邶,以監視武庚)。隨後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諸侯,據記載征服者有99國,臣服652國。
武王四年(約前1046年),武王滅商後,還師西歸,在他新遷的都邑鎬京(即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北灃水東)舉行盛大典禮,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王朝建立後,所面臨的政治形勢相當嚴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統治如此大的區域,擔心諸侯叛亂。為了項固政權,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武王決定按功行賞,調整統治集團的內部關係,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先後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為了控制廣闊的新征服區,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先後分封的有魯、齊、燕、衛、宋、晉、虢等71個諸侯國。
周武王這種封建其主要的目的有三:
一、安撫殷民:封紂子武庚於殷,並在殷的周邊,設邶、墉、衛三國,封給霍叔、管叔、蔡叔,用來監視武庚,此舉明告天下,滅紂是弔民伐罪,無滅殷絕祀之意,以安撫東方的殷人。
二、興廢繼絕:把焦、祝、薊、陳、杞這些封國,封給有功德於人民的古代帝王的後裔,表示崇德報功之意,鼓舞民心。
三、移民實邊:齊、魯、燕三國,為周在東方新的領域,這些封國為移民實邊攻策,而寓有區域的開發,足食足兵的用意,同時在政策的運用上,也可以說在殷民族的後方,建立了牽制的力量。

宗法制度

宗法制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維繫貴族間關係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則是西周時期。周武王滅商,統一天下後,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管理體系。
宗法制是一種按照血統遠近區別親疏的權利繼承制度,源於父系氏族家長制,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主要用於區分嫡庶、親疏關係,目的是在家族內部確立地位、財產的繼承權,完善和鞏固分封制,防止貴族之間因為權力的繼承問題發生紛爭。大宗在家族內部因有財產的繼承權,所以受到庶宗的敬奉,即所謂的“尊祖敬宗”。

井田制度

配合政治組織中的分封制,社會組織中的宗法制,文化思想中的禮樂制,周武王在經濟方面實施了井田制。西周時期,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周王把土地層層分封給諸侯,諸侯將受封土地分賜給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賜其子弟和臣屬。周王對所封土地有予奪之權,各級受封的貴族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轉讓與買賣,受封者還要向國王承擔義務,就是要向國王交納貢賦,以此,周王有效的控制著廣大的國土,並將人民約束在封建制度下的小農經濟中。
中國古代的井田制與西方的莊園不同,伴隨著相應的政治制度不同。西方的莊園制度,大塊的耕地由農民合作公耕,農民附屬於土地,所以是農奴,也就是奴隸制。土地擁有者即是貴族。中國的井田制是把土地劃分為井字形,農民並不附屬於土地;土地所有權雖是貴族的,但農民並非農奴,所以中國和西方的政治制度自然也不同。所以嚴格意義上講,中國古代並無嚴格意義上的奴隸社會,也沒有原始共產主義社會,而是擁有短暫的封建社會。從商鞅廢除井田制度之後,中國實行的政治制度實際上是建立在郡縣制基礎上的中央集權制。

禮樂天下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開創了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偉大措施,其核心思想為“敬天保民”,從此陝西姬周成為中華文明的奠基者——政治組織中的分封制,社會組織中的宗法制,經濟組織中的井田制,文化思想中的禮樂制,影響中國長達三千多年。
周代禮制完整地講應稱之為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礎和前提,後者是制度運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禮嚴格區分和限定了社會中每一個個體所處的地位,從國家制度和宗法層面對國民予以強制性約束,建立了等級森嚴的差異化社會,為了在這樣的社會裡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統治者採用音樂,用精神和文化的感召力來作為溝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化解因為禮的等級化、秩序化引起的種種對立和矛盾。

人物評價

總評

周武王有著廣闊的心胸和長遠的眼光,同時有著果斷地處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無道,他打出了為民請命,替天行道的旗號來獲得廣大人民民眾的擁護,從而大大的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在伐紂的過程中,他以大無畏的精神親自帶領兵馬直搗朝歌,打了紂王一個措手不及。同時周武王有著很傑出的個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們的愛戴,這也是他獲得人們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名人評價

詩經·雅·文王之什·大明》:時維鷹揚,涼彼武王。
《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尚書·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議兵》:“故湯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武王之誅紂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後勝之也,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謂仁義之兵也。”
商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
孟子:曾聞武王誅獨夫紂,未聞弒君者也。

家族成員

父母

母親:太姒

兄弟

長兄:伯邑考(姬考),母為太姒。早卒
三弟:管叔鮮(姬鮮),母為太姒。與蔡叔度、霍叔處並稱周初三監,監護殷商的頑軍遺民,後發動三監之亂,聲討周公。兵敗被殺。封國被廢
四弟:周文公旦(姬旦),母為太姒,也稱周公周公旦
五弟:蔡叔度姬度),母為太姒。與管叔鮮、霍叔處、武庚發動了著名的三監之亂,聲討周公。兵敗後被流放於郭鄰,卒於遷所。周公命蔡叔度子仲繼位於蔡
六弟:曹叔振鐸(姬振鐸)
七弟:郕叔武(姬武),母為太姒
八弟:霍叔處(姬處),母為太姒。與管叔鮮、蔡叔度、武庚發動了著名的三監之亂,聲討周公。兵敗後被貶為庶人,周公旦命霍叔處的兒子繼任霍國君主
九弟:衛康叔姬封),母為太姒。平定三監之亂後,於前商朝故墟朝歌建立衛國,徙封康叔於衛
十弟:冉季載(姬載),母為太姒。由四兄封季載在聃國,在今河南省潁州西,為周司空以輔佐周成王
十一弟:郜叔
十二弟:雍伯
十三弟:毛叔鄭(姬鄭)
十四弟:錯叔繡(姬繡)
十五弟:畢公高(姬高)
十六弟:原伯
十七弟:酆侯
十八弟:郇伯

妻子

王后:邑姜,姜姓,齊太公呂尚之女

子女


周成王姬誦
邘叔
應侯
韓侯

長女:大姬(大音太),陳國君主陳胡公之妻

後世紀念

周武王陵
姬發(武王發)
周武王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北郊五陵原,行政區劃歸渭城區周陵街道,距鹹陽市區5千米。
由於周武王陵在周文王陵之北,周文王陵西南方向約1.3千米陵照村北有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陵,周文王陵東南方向約1.6千米新莊村西有周成王之子周康王陵,周成王陵西南約1.8千米還有周康王重孫、西周第六代國王周共王陵。因此民間用“背兒抱孫”形象總結這一帶周陵分布形式。
周武王陵位於周文王陵北,陵前有新修水泥台階,平台上是高大的碑樓,上書“周武王陵”4個大字,為清陝西巡撫畢沅所立。

軼事典故

武王封貔貅

姜子牙助武王伐紂時,一次行軍途中偶遇一隻貔貅,但當時卻無人認識,姜子牙覺得它長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設法將它收服並當做自己的坐騎,帶著它打仗屢戰屢勝。周武王見貔貅如此驍勇神奇,就給他封了一個官,官號為“雲”。

武王與臊子麵

臊子麵起源於周朝。相傳周武王伐商時在岐山遇到像“龍”的怪獸。殺了怪獸,為了鼓舞士氣,決定每人分吃怪獸肉。但是人太多,不夠分,就煮湯每人分喝一碗,感到很好喝。這也是岐山臊子麵的雛形。

巨橋發粟

巨橋,古橋名,位於今河北省廣宗縣張葛集村。周武王滅紂後,遣南宮括散發巨橋倉的糧食,賑濟饑民,史稱巨橋發粟。巨橋發粟表明了周王朝與殷商王朝截然不同的施政方式,即由“敬神賤民”變為“敬天保民”,是周武王實施仁政的具體體現,為周初穩定民心起到了表率作用。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明代著名作家許仲琳的代表作《封神演義》中的人物,在姜子牙的輔佐之下推翻商紂王的統治,開啟周代八百年江山。多版電視劇《封神榜》和卡通片《哪吒傳奇》中的武王形象都與《封神演義》相關。

影視形象

張曉林飾姬發(藍天野版《封神榜》)
張迪飾姬發(陳鍵鋒版《封神英雄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