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江岸區

武漢江岸區一般指本詞條

江岸區,隸屬於湖北省武漢市,位於長江北岸、武漢市的東北部,東鄰黃陂區,南隔長江武昌區洪山區相望,西沿江漢路、三眼橋路與江漢區接壤,北接東西湖區,是武漢中心城區之一,中共武漢市委、武漢市人民政府、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和武漢市政協委員會所在地,總面積80.2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江岸區常住人口105.11萬人。

江岸區是漢口的組成部分之一,曾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是中共中央武漢舊址武漢國民政府舊址所在地。位於江岸區沿江地帶的漢口租界是規模僅次於天津和上海的列強在華第三大租界區。自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漢口開埠起,先後有英、俄、法、美、德、日等20國在此設立領事館。江岸還是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發源地,擁有許多“紅色文化”舊址,境內漢口江灘為亞洲最大的濱江公園。

2022年,江岸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28.94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287.4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41.52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岸區
  • 外文名:Jiang'an District
  • 行政區劃代碼:420102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湖北省武漢市
  • 地理位置:長江北岸,武漢市東北部
  • 面積:80.28 km
  • 下轄地區:16個街道、1個社區
  • 政府駐地:塔子湖街道興業路145號
  • 電話區號:027
  • 郵政編碼:430000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105.11 萬(2022年常住人口)
  • 車牌代碼:鄂A、鄂W
  • 地區生產總值:1528.94 億元(2022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土壤,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自然災害,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經濟功能區,著名人物,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基礎建設,水利事業,環境保護,歷史文化,文物保護單位,非遺傳承,民俗風情,飲食文化,風景名勝,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鹹豐十一年(1861年)以前,今江岸是漢口鎮下游的一片空曠地。
鹹豐十一年(1861年),江岸開埠通商,、德、、日等國先後在轄區內開闢租界,轄區上自江漢路沿中山大道、下至劉家祺路,再由江漢關到劉家祺路江邊,沿江長3600米、面積約2.2平方千米的範圍成為租界區。之後,各租界還陸續擴界和越界,租界不斷擴大。先後有十七個國家到江岸經商、設廠、傳教、辦學,建有眾多的洋行、銀行、工廠和碼頭,代表中國官僚資本利益的銀行及錢莊也設在租界內外。江岸成為武漢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租界時期,電燈電報等近代公用市政設施首先在江岸區開始出現,江岸區成為武漢城市近代化的起點。
江岸區
解放大道
同治三年(1864年),今江岸始設大智坊。
20世紀初,京漢鐵路、長江航運在北岸設江岸車站和江岸碼頭,今江岸通稱江岸地區。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廷急令北洋軍南下“剿辦”。為捍衛首義成果,1911年10月18日,江岸地區劉家廟車站(即江岸車站)爆發了慘烈的陽夏之戰。此役雖以失敗告終,然而將清軍主力死死拖在湖北長達四十日之久,為各省獨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長江以南地區全部被革命軍占據,與清政府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清政府在華統治呈現土崩瓦解的狀態。
民國十二年(1923年)2月4號,京漢鐵路總工會宣布實行全路大罷工,京漢鐵路全線2萬名工人相繼罷工,全國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二七”大罷工開始。罷工持續了三天,慘遭軍閥吳佩孚的武力鎮壓,35名工人犧牲,200多名工人受傷,釀成著名的“二七慘案”。
民國十六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江岸召開了中共黨史上著名的“八七會議”。糾正和結束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中國革命進入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裡出政權”的著名思想,給正處於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江岸區
江灘夜景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各租界被全部收回,先後改為特別區。
1949年武漢解放以後,在原中山、大智、漢景、和平四區部分轄區基礎上成立江岸行政區。
1953年,江岸區人民委員會成立。黃陂部分區域劃入。
1968年,江岸改設為二七區。
1980年,江岸區復立,屬武漢市轄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江岸區下轄16個街道、1個社區。江岸區人民政府駐塔子湖街道興業路145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420102002000
420102003000
420102004000
420102005000
420102006000
420102007000
420102008000
420102009000
420102010000
420102011000
420102012000
420102014000
420102015000
420102016000
420102017000
420102018000
420102400000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江岸區位於長江北岸、湖北武漢三鎮漢口一方的東部,東鄰黃陂區武湖街道,西沿江漢路、三眼橋路與江漢區接壤,南瀕長江與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天興鄉隔江相望,北接東西湖區;東西最大距離13.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4千米。區境總面積80.28平方千米,中心位置位於北緯30°36′8.05″,東經114°18′14.98″。
江岸區人民政府

地質

江岸區境內地層屬新生代地層第四系全新統,大河漫灘一級階地。第四紀鬆散物質覆蓋厚度約百餘米。上部為黃褐色黏土、亞黏土透鏡體,厚度10米~25米,局部夾湖積、湖沖積黑色淤泥。中部為黃色砂層,粒徑由上至下逐漸變粗,厚度15米~40米,間夾深灰色淤泥質與砂互層。下部由灰白色沙礫石層過渡到卵石層,厚度5米~20米,間夾砂或黏土、卵石。
河漫灘沉積物厚度達30米~60米,地面沉積物一般為灰褐色粉砂質黏土,其下層為黑色淤泥和砂層。
境內屬長江中下游地震帶,易受周圍地區地震波及,多為有感地震,烈度5度~6度。

土壤

江岸區境內位於長江、漢水形成的沖積平原(即高河漫灘),主要為河流沖積灰潮土分布,是由江河多次泛濫的沉積物所組成的肥沃土壤。東南部城區以砂土為主,西北部以油砂土為主。
砂土主要分布在長江沿岸一帶。土體構型為砂土與壤土互層。油砂土在砂土的內側,分布在離長江稍遠的高河漫灘處,是近郊區地區的主要土種。油砂土表層厚約20厘米左右,黃褐色,砂壤—輕壤,粒狀結構,鬆散,有中度至強度的石灰反應。PH值7.5~8.2,在地下50厘米處可見到鐵錳膠膜。如根據1976年土壤普查分析資料,後湖幸福村一帶為淺位厚層油砂土。其特點為:表層0厘米~12厘米,棕灰色砂壤土,粒狀結構,疏鬆;12厘米~30厘米為灰棕色砂壤,小塊狀結構疏鬆,30厘米以下為厚達65厘米以上的灰黃色砂土層,鬆散無結構,是典型河漫灘二元結構。

地形地貌

江岸區地處長江中游沖積平原區,地勢平坦開闊,相對低洼,無明顯山丘和高地,全境平均海拔22.9米。

氣候特徵

江岸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富水豐,雨熱同季,冬冷夏熱,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動態變化不大。年平均降水量1224.2毫米,年平均氣溫16.3℃。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江岸區境內地表水資源充足,主要的河流有長江府河朱家河黃孝河,湖泊有後湖、換子湖、塔子湖等。

土地資源

2015年,江岸區耕地總面積0.50千公頃,其中水田0.02千公頃,旱地0.35千公頃。

植物資源

江岸區境內植物區系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的江漢平原植被片,植物種類較多。20世紀80年代以後,因環境布置和城市美化的需要,引進大量植物新品種。
以馬尾松、水杉、法桐、落羽杉、櫟、柿、栗為代表。樹種以殼斗科、樟科、冬青科、山茶科為主要組成成分。殼斗科有鐵櫧、桴櫟(青岡櫟)、苦櫧;樟科有樟、牛筋樹(假死柴);冬青科有冬青;薔薇科有石楠、小葉石楠;木蘭科有洋玉蘭;木樨科有桂花。落葉闊葉樹種常與常綠闊葉針樹形成“雜木林”。主要落葉闊葉樹有榔榆、楓香、梓樹、化香和竹類等。亞熱帶針葉樹有馬尾松、杉木、雪松、柳杉、柏木等。
野生草本植物有蓼類、天葵、野菊、雀麥、狗牙根、稗、白茅、湖北野青茅、黃背草、桔草、栗褐苔草、知風草、狼尾草等。

動物資源

江岸區境內毛皮獸類野生動物較少。哺乳綱有華南黃鼬(又名黃鼠狼)、田鼠、家鼠、褐家鼠、蝙蝠、刺蝟等。爬行綱有烏龜、中華鱉(又名腳龜、團魚)、蹼趾壁虎、蜥蜴、盲蛇、烏梢蛇、烏游蛇、虎斑游蛇等。兩棲綱有大蟾蜍(又名蛤蟆)、沼蛙、田蛙、井蛙、青蛙等。鳥綱有灰雁、野鴨、青頭鴨、黃鴨、雞鴨、夜鶯、鵪鶉、麻雀、雁雀、白頭翁、翠鳥、家燕、灰鴿、白鴿、鸚鵡、八哥、畫眉、四聲杜鵑(又稱布穀鳥)、灰喜鵲、大嘴烏鴉等。
特種經濟水生動物,主要有白鰭豚、江豚、魚、鱉、蟹、蝦、鱔、蚌和螺類等,多見於江河、湖泊、港汊、池塘等水域和郊區稻田。
常見的天然淡水魚類有烏魚(俗稱才魚)、鮁魚(俗稱翹嘴鮁)、戴氏鮊、蒙古紅鮊、紅鰭鮊、桿魚、鱖魚(俗稱桂魚)、鰣魚、回魚、白鱘等。

自然災害

洪水
江岸區歷史洪水主要來自於長江。
自1865年有水文記載以來,武漢長江下游出現重要的洪澇災害有1870、1931、1935、1954、1998年等,尤以1931、1954及1998三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特大成災年。

人口

截至2022年末,江岸區常住人口105.11萬人,比上年增加0.01萬人。戶籍人口82.22萬人,增加0.94萬人。2022年,江岸區出生人口0.56萬人,出生率為6.84‰;死亡人口0.60萬人,死亡率為7.29‰。

政治

職務
姓名
江岸區委副書記、區人民政府區長
余志成
區委常委、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熊俊
副區長
李緒傑
副區長
嚴松毅
副區長
吳  江
副區長
胡彥全
副區長
鄧軍林

經濟

綜述

2022年,江岸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28.94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287.42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1241.52億元,增長2.3%。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8.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81.2%。截至2022年末,江岸區市場主體15.66萬戶,比上年增長18.1%。其中,個體工商戶9.04萬戶,內資企業6.55萬戶,外資企業0.07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8戶。截至2022年末,江岸區共有“四上”企業875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23戶,有資質的建築業92戶,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304戶,規模以上服務業325戶,房地產開發經營業131戶。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江岸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4.5%。按產業分,第二產業投資下降25.0%;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7.1%。2022年,江岸區500萬元以上城鎮投資項目176個,完成投資16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30.9%;房地產開發投資項目97個,完成投資361.27億元,增長30.0%,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69.1%。
財稅收支
2022年,江岸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84.57億元,比上年增長6.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4.38億元,增長6.2%。財政一般預算支出91.04億元,下降10.6%。
人民生活
2022年,江岸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595元/人年,比上年增長6.1%;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3384元/人年,下降7.2%。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48輛,助力車10輛,洗衣機100台,電冰櫃(櫃)102台,彩色電視機116台,空調199套,熱水器93架,行動電話238部,計算機79台。

第一產業

2015年,江岸區農林牧副漁總產值307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速度同比2014年增長-8.6。其中農業2424萬元,漁業597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56萬元。農業投入:農村用電量492萬千瓦時,化肥施用量103噸,塑膠薄膜使用量25噸,農用柴油269噸,農藥使用量8噸。

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江岸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5.74億元,比上年增長0.2%。其中,製造業增加值5.53億元,下降12.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100.21億元,增長1.3%。2022年,江岸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9.68億元,比上年增長24.0%。其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05.9%,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7.0%,橡膠和塑膠製品業增長13.9%,醫藥製造業增長12.7%。2022年,江岸區規模以上高新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4.96億元,比上年下降7.4%。
建築業
2022年,江岸區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950.82億元,比上年增長11.5%。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江岸區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8.81億元,比上年增長2.4%。限額以上批發業完成銷售額1153.83億元,增長24.1%;限額以上零售業完成銷售額150.63億元,下降2.3%;限額以上住宿業完成營業額3.85億元,下降7.6%;限額以上餐飲業完成營業額48.12億元,下降2.5%。
對外經濟
2022年,江岸區外貿出口創匯額136654.94萬美元,增長11.4%。
招商引資
2022年,江岸區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030.90億元,比上年增長37.2%。實際利用外資43964萬美元,下降7.1%。

經濟功能區

漢口數字智谷片
北臨長江新區,東接漢口濱江國際商務區,用地面積約2.52平方公里。
是聯結江岸與長江新區的重要功能節點、江岸區北部門戶。可聯動三陽設計之都、二七濱江商務區等若干功能節點,其中的岱家山科創城、良友紅坊創新園漸趨成熟集聚態勢。
將與二七濱江商務區七期一同形成江岸雙創產業北翼,成為創新生態聚集、數字場景體驗、智慧城市感知的核心科創地標,人工智慧主陣地和數字經濟引力場。
黃浦科技園
依託征原電氣、金凰珠寶、金運雷射、正華設計、安華智慧型等產值過億企業,初步形成了以雷射套用、現代裝備製造、信息技術、設計和文化創意為主導的文化與科技融合類產業群。

著名人物

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清末洋務派代表人物,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張之洞好學善思,學問淵博,除儒家經傳以外,諸子百家皆得其要領。他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一生投入了大量精力興辦教育,創建書院和學堂,倡導經世致用的“實學”,為近代中國教育作出了貢獻。
馬劉成
馬劉成(1919—1999),河北內丘人。1940年1月參加革命工作,194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河北內丘三區馬賽村村長、武委會主任,內丘縣四區基幹連班長、排長,河北省內丘獨立團二營排長,太行一分區34團連長,太行獨立旅75團副營長,二野九縱25旅75團營長,15軍43師營長、團參謀長,輔訓33團團長,29師教導大隊隊長。
抗日戰爭時期,馬劉成多次參加攻堅突擊隊。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參加平漢戰役、正太鐵路戰役、豫西戰役、挺進中原的伏牛山戰鬥、波江戰役、廣東戰役等,多次負傷。
新中國建立後,先後參加西南剿匪及抗美援朝戰爭,後任15軍29師85團副團長。1955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部援予少將軍銜。1957年6月由成都軍區頒發“獨立自由獎章”、“三級解放勳章”。1958年轉業到地方工作。先後任武漢市江岸區工業局副局長、中共江岸區機電局黨委副書記、江岸區建設局局長、中共江岸區交通局黨委副書記、中共武漢市直機關黨委武裝部部長、武漢市牛奶公司經理、江岸區大智街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中共江岸區工交局黨委書記等職。1980年,任江岸區政協副主席。1983年離休。
趙恆斌
趙恆斌(1933—2001),曾用名趙仁盛。武漢市江岸區人。1958年12月入黨。1944年10月—1951年2月在漢口私營福生百貨商店當學徒、店員。1951—1978年在武漢市店員工會文教部、江岸區工會、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江岸區團委、區革命委員會幹部小組、中共江岸區委組織部工作。1978年9月—1983年12月任中共江岸區委組織部副部長、部長;1983年12月任中共江岸區委副書記。1990年2月—1993年2月任江岸區第九屆人大常委會主任。
茅永紅
茅永紅,男,1950年出生,漢族。高級經濟師,中共黨員,現任湖北省工商聯副主席,百步亭集團董事局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執委。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十佳人物、首屆湖北經濟十大風雲人物、首屆武漢市十大新聞人物、武漢市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百步亭集團董事局主席和百步亭社區黨委書記。

交通運輸

江岸區境內武漢捷運1號線武漢捷運2號線武漢捷運3號線武漢捷運6號線武漢捷運7號線武漢捷運8號線武漢捷運陽邏線、武孝城際鐵路開通運行,在區內設定站點24個。建成微循環道路80條,總里程33千米。
江岸區水陸空運輸便捷,緊鄰長江,長江二橋、二七長江大橋、天興洲長江大橋、長江隧道等“三橋一隧”溝通大江兩岸,亞洲第一大內河武漢客運港、漢口火車站、武漢國際機場、陽邏深水港、京珠——滬蓉高速公路交匯點毗鄰周邊,天興洲長江四橋、武漢中環路、金橋大道不日興起。沿江、中山、解放、建設及發展等五條主幹道與沿江平行;江漢步行街、南京路、大智路、一元路、三陽路、黃浦大街與沿江垂直,武漢迎賓大道——天梨路暢達便捷,新榮客運中心將建成為武漢長江北岸最大的交通樞紐。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沿江大道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截至2022年末,江岸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58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523家,技術契約成交額27.02億元,年度專利授權量3708件,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2家、省級4家、市級2家,眾創空間國家級3家、省級14家、市級3家,科技創新平台國家級2家、省級20家、市級36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省級4家、市級2家,中試平台(基地)備案省級2家、市級2家。

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江岸區共有幼稚園147所,在園幼兒28772人,專任教師2489人;國小41所,在校學生67724人,專任教師3788人;中學31所,在校學生37942人,專任教師3654人;職業中專5所,在校學生8286人,專任教師618人;輔讀學校1所,在校學生147人,專任教師16人。全區教育基本建設資金總投入2456.51萬元,新建(在建)中國小2個,擴建中國小1個,新、擴建竣工面積42281.56平方米,新、擴建投入金額2406.51萬元;中國小危房改造930平方米,投入金額50萬元。

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江岸區共有文化(站)室142個,圖書館1所,網咖62家,電子遊戲(藝)室3家,歌舞廳、卡拉OK廳17家。

體育事業

2022年,江岸區開展大型民眾性體育活動13次,參與人數1萬餘人次,橫渡長江人數91人次,社區體育健身路徑430套,社區體育健身路徑完好率98%,業餘體校1所。游泳池36家,健身場館126家。

衛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江岸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8個,床位數1264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998人,其中,執業醫師283人,執業助理醫師35人,執業護士507人,藥劑人員59人,檢驗人員41人,其他衛計人員73人。2022年,江岸區門診人數43.49萬人,急診人數4.30萬人,入院人數1.90人,出院人數1.87萬人。

社會保障

2022年,江岸區城鎮累計新就業26732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692人,其中困難群體再就業2909人,就業再就業培訓71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0%。
2022年,江岸區民政事業支出44848.8萬元,城市最低保障金7488.3萬元;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314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770人,享受困難救濟戶(臨救)717戶。

基礎建設

2022年,江岸區進行背街小巷道路改造22個社區,改造面積39638平方米,投入資金2400萬元;新、改、擴建市政道路及排水項目12條,面積158428平方米,投入資金37822.6萬元。

水利事業

轄區現有堤防40.926km,其中城區乾堤22.330km(漢口沿江堤11.830km,張公堤10.500km),諶家磯街圍堤12.428km(其中不受水老西堤1km),民垸堤6.168km(幸福垸堤3.168km,帥倫紙業堤3.000km)。沿江堤、張公堤是保護江岸主城區的屏障,諶家磯街圍堤是保護諶家磯地區的屏障。

環境保護

2022年,江岸區環境空氣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值分別為35微克/立方米和54微克/立方米。2022年,江岸區植樹1.038萬株,新增綠地面積10.63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15平方米/人,綠地率42.16%,綠化覆蓋率46.64%。

歷史文化

文物保護單位

江岸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序號
名稱
時代
公布時間
地點
1
八七會議會址
1927年
1982年
江岸區鄱陽街139號
2
大智門火車站
1903年
2001年
江岸區京漢大道1232號
3
詹天佑故居
1912-1919年
2001年
江岸區洞庭街65號
4
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1926-1927年
2006年
江岸區友益街16號
5
漢口近代建築群(共9處)
清至民國
2006年
江岸區、江漢區
6
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
1923年
2013年
江岸區解放大道2185號
7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
1938年
2013年
江岸區長春街57號
8
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
1938年
2013年
江岸區勝利街332-352號
9
古德寺
2013年
江岸區工農兵路
10
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
1927年
2013年
江岸區勝利街
11
中共中央領導人漢口住地舊址
1927年
2013年
江岸區天津路22號(天津路與勝利街交匯處)
12
漢口中共中央宣傳部舊址
1927年
2013年
江岸區吉慶街輔義里
13
蘇聯空軍志願隊烈士墓
1938年
2019年
江岸區解放公園內

非遺傳承

截至2021年,江岸區共有1個國家級非遺項目、7個省級非遺項目、17個市級非遺項目,各級傳承人逾百人。
江岸區設立了省級項目中藥炮製基地、中醫藥博物館、木雕非遺文創工作室,市級項目武漢玉雕大師工作室、“榮寶齋”書畫裝裱等非遺展示傳承傳習所、傳習基地、工作室15個,非遺進校園亮點學校20餘所。同時,江岸區認真研究確定各級重點項目保護清單,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狠抓搶救性記錄和數位化保護工作,從口述史、田野調查、實地影像拍攝、實物蒐集等方面,對武漢木雕、武漢麵塑、彭銀亭中藥炮製技藝等項目開展了搶救性記錄工作,現已形成文字、影像、圖像等成果。
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稱
級別
項目分類
批次
中藥炮製技藝(漢派彭銀亭中藥炮製技藝)
國家級
傳統醫藥
第五批
老通城豆皮製作技藝
省級
傳統技藝
第二批
張介安中醫兒科診療法
省級
傳統醫藥
第三批
中醫診法(林氏中醫瘰癧瘡瘍診療法)
省級
傳統醫藥
第四批
中醫診法(章真如診療法)
省級
傳統醫藥
第四批
木雕(武漢木雕)
省級
傳統美術
第五批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省級
傳統技藝
第六批
玉雕(武漢玉雕)
省級
傳統美術
第六批

民俗風情

農曆臘月二十四是南方地區的小年。從2000年開始,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每年要在過小年當天,舉辦“萬家宴”活動。百步亭社區10萬多名居民,端出傳家菜、健康菜、家風菜,邀請社區空巢老人、貧困家庭一起,“一家一道菜,萬家聚一堂”歡樂過節。

飲食文化

江岸區特色美食有熱乾麵、豆皮、牛肉粉面、糊湯粉、湯包。

風景名勝

江岸區是歷史上集聚五國租界的商貿商務城區,老租界歷史風貌、歷史文化、娛樂休閒資源豐富。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大道觀
武漢著名道教宮觀,歷史上曾與武漢長春觀、玄妙觀、武當宮合稱為“武漢四大叢林”。原位於漢口利濟路,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後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擴建為十方叢林,為武漢道教四大叢林之一,以道教音樂聞名道教界。2004年冬,遷址至武漢東湖生態旅遊區磨山。大道觀主要建築有郊天壇和武聖廟,武聖廟為紀念劉備、關羽、張飛而建,古色古香,道教氛圍濃厚,是東湖十大景點之一“天壇晨曦”的重要人文景觀和旅遊景點。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古德寺
創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文革”前古德寺與歸元寺、寶通寺、蓮溪寺並稱為武漢地區四大佛教叢林。古德寺建築風格獨具一格,依照緬甸阿蘭陀寺的藝術形式建造的,融匯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於一身,並具有多元化建築風格,在漢傳佛寺廟建築中獨一無二,在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有較大影響。古德寺坐東朝西,規模最大時占地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多平方米。古德寺在“文革”中遭到嚴重破壞,佛教文物和宗教設施全部被毀。古德寺作為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全面的修復,恢復其古樸莊嚴的原貌。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吉慶街
“過早戶部巷,宵夜吉慶街”,武漢人素有此說。吉慶街位於漢口著名的老字號“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樓附近。東起大智路,西至江漢路。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吉慶街燈火輝煌,人聲鼎沸,各類美味佳肴應有盡有,漢味民間表演各具韻味,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這裡交匯,成為領略武漢都市風情的視窗。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江漢路步行街
江漢路是中國最長的步行街,有“天下第一步行街”的美譽,位於漢口中心地帶,是武漢著名的百年商業老街。江漢路最耐看的是一字排開各種建築,有歐陸風格、羅馬風格、拜占庭風格、文藝復興式、古典主義、現代派等,被譽為武漢二十世紀建築博物館。2000年,江漢路改建為步行街,被改造成一條集精品購物、休閒旅遊於一體的新型商業步行街,成為漢口最繁華的區域之一。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漢口江灘
位於武漢市區北岸,是集旅遊、休閒、健身、綠化、娛樂為一體的大型文化公園,面積160萬平方米,與沿江大道景觀相鄰,與“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景區相望。有著“金外灘”的美名的漢口江灘,自開放以來,每年接待中外遊客數千萬人,是武漢市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2008年8月30日至31日召開的國家水利風景區評審會上,武漢江灘被列入第八批國家水利風景區。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八七會議舊址
位於江岸區漢口鄱陽街135—139號(原俄租界三教街41號),為一幢西式三層樓房,民國十六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此召開緊急會議,由瞿秋白主持,李維漢為執行主席,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強調政權是由槍桿子取得的。這次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主義錯誤,撤銷其領導職務,選出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1978年闢為紀念館對外開放。1980年,鄧小平為紀念館題寫了“八七會議會址”的館名。舊址二樓按當年舉行會議的原樣進行復原陳列。一樓闢為陳列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
位於武漢市漢口解放大道2185號,是一座典型的湖北風格的平房。大門左側漢白玉石牌上鐫刻著:“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1956年11月15日”。舊址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平房,外牆青磚、內牆木板長23.8米,寬12.7米,占地面積302平方米,門檐屋脊、青磚黑瓦,厚重的木門後面是老式的木頭插栓。進門迎面一方天井,左右兩側木雕窗欞的房間。堂屋前方正中長條形香桌、下列八仙桌、太師椅。左廂房便是總工會當年辦公的地方。1956年11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大智門火車站
建於1903年,由比利時貸款,法國工程師設計。按照西方鐵路車站的設施設定,在建築外觀造型上,體現了西式新古典的風格。它誕生時曾是亞洲首屈一指最現代化和最壯觀的火車站。新中國成立後改名為漢口火車站。大智門車站不僅是記載了中國鐵路發展歷史的活文物,也見證了保衛武漢的日日夜夜。1991年10月1日,新的漢口火車站建成後,這座火車站停止使 用,2001年06月25日,大智門火車站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漢口劉少奇故居
在漢口友益街尚德里2號(現為4號)。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21日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上旬,劉少奇在武漢從事革命活動時居住於此。中華全國總工會和湖北省總工會的部分領導同志也在此居住。劉少奇時任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湖北省總工會秘書長,在此編寫了《工會代表會》、《工會經濟問題》、《工會基本知識》三本書,是中國共產黨關於工會建設最早的專門著作。故居是里弄式二層樓民房,坐南朝北,建築面積約120平方米,磚木結構,石框門,進門為天井,過天井是客廳,客廳左右各2間,每間面積20平方米,樓上房間布局與一樓下基本一致。劉少奇住在大門左邊的樓上房間裡。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宋慶齡漢口舊居
位於黎黃陂路口沿江大道161—162號,是一座三層小樓,杏黃色的外表和紀念碑似的塔樓,是座典型的俄羅斯風格建築。塔樓高四層,方形,連線起靠黎黃陂路和沿江大道的兩側主立面,是小樓的亮點。特別是建造在塔樓每層越向上越小的窗戶,在不規則中跳躍,使小樓顯得獨特新穎。宋慶齡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武漢時居住在此。民國十五年(1926年)底,國民黨中執委在廬山召開會議,決定國民政府遷都武漢。12月10日,宋慶齡和國民政府先遣人員到達武漢,隨即住進了這幢小樓,並在此生活、工作了8個月。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二七烈士紀念碑
民國十二年(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爭取成立總工會的自由和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利,進行了反帝反封建的罷工鬥爭。2月7日,吳佩孚對罷工工人進行了血腥鎮壓,江岸分工會委員長林祥謙、總工會法律顧問施洋等五十二人,先後慘遭殺害,數百人受傷,造成歷史上有名的“二七”慘案。
為了紀念“二七”大罷工這一偉大歷史事件,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湖北省、武漢市人民政府在“二七”烈士英勇鬥爭的江岸修建了武漢二七紀念館,1958年毛澤東題寫“二七烈士紀念碑”。1985年遷建新館,1986年胡耀邦為新遷建的“武漢二七紀念館”題寫館名。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漢口向警予故居
有兩處,分別在漢口賢樂巷永福里9號和三德里27號(原96號)。向警予(1895年—1928年),湖南漵浦人,無產階級革命家、婦女運動領導人。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來武漢,先住永福里,後遷三德里,直至1928年3月20日被捕。永福里9號位於民眾樂園左側,為一幢二層磚混結構樓房,坐南朝北,青磚布瓦,石框門,進門一天井,檐高8米,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現為居民住宅,破損嚴重。三德里27號位於車站路,坐南朝北。原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改建時將地板、木柵拆除,換上混凝土樓板。整修後房屋基本保持原結構,現為居民住宅。三德社區有武漢市人民政府1988授予的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向警予故居”,現在成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詹天佑舊居
位於漢口原俄租界鄂哈街9號(今洞庭街65號),是全國唯一完好保存下來的詹氏故居。民國元年至民國八年(1912年至1919年),世界著名鐵路工程專家、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界的先驅詹天佑在此渡過他一生的最後7年。故居系其在武漢任職時購地親自設計建造,全家居住於此。該房坐西朝東,為磚混結構西式兩層樓房,二層右邊前房為其臥室,屋前是一庭院,院內種植葡萄和其他花木。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環境幽靜。房屋保存完好,現為職工宿舍。
江岸區(武漢江岸區)
解放公園
位於武漢市漢口西北隅,南界解放公園路,西鄰市委機關大院,面積38公頃。此園1952年始建,是武漢市大型公園之一。公園東部景區從入口起建有主軸幹道,沿道兩側依次置有瓶形花壇、萬人綠茵廣場、盆景園、荷花池、睡蓮塘、中心花壇、露天劇場、水杉林、朝梅嶺、蘇聯空軍志願軍烈士墓。公園內還有兩座育苗溫室和占地1.5萬平方米的花圃,收集花卉品種較多,僅菊花就有400種;有魚池120個,極盛時養殖金魚150個品種、約12萬尾。

榮譽稱號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當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文化消費百強榜,排名第四位。
2020年 9月10日,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水平百強榜”排名第55位。
2022年7月,入選2022賽迪百強區,排名第80。
2023年8月,入選2023賽迪百強區,排名第7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