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信息
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武漢市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武政〔2022〕9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經研究,現將《武漢市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武漢市人民政府
2022年3月3日
規劃全文
武漢市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十四五”規劃
為推動國家和省關於交通運輸重大戰略落實,加快構建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根據《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湖北省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十四五”規劃》《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檔案精神,特制訂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全市交通運輸發展成效顯著,基本建成中部地區國際交通門戶,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了堅強支撐。到“十三五”期末,全市綜合交通網總里程約18034公里,綜合交通網密度達到2.1公里/平方公里。其中,鐵路營業里程861公里(高速鐵路447公里),公路通車總里程16505公里(高速公路873公里),內河通航里程668公里(高等級航道349公里)。港口貨物吞吐量1.05億噸、貨櫃量196.3萬標箱,較“十二五”末分別增長24.6%、84.8%;民航機場旅客、貨郵吞吐量最高達2715萬人次、24萬噸,較“十二五”末分別增長43.3%、22.6%;郵政業務總量243.42億元,較“十二五”末增長2.1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最高達93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7%,交通運輸業已成為武漢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十三五”時期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含軌道交通)超過4000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近2倍,“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總體實現。
(一)開放合作發展取得新成就。相繼開通杜拜、倫敦、紐約、悉尼、模里西斯等30條國際及地區航線,國際及地區航線最高達63條,覆蓋亞歐美澳非五個大洲。中歐班列(武漢)“五線並行”,形成“一主多輔、多點直達”的跨境物流服務網路,輻射歐亞大陸34個國家、76個城市。“江海直達”“瀘漢台”“東協四國快班”“日韓快班”等航線穩步發展,通達7個國家和地區,“軸輻式軸輻式:部分節點成為樞紐,作為集散節點,它們之間的連結是具有規模運輸經濟效應的軸;而其他節點則與這些樞紐相連,構成輻。”全球性江海直達運輸網路持續完善,中西部最佳出海口地位穩固。航空“客貨雙樞紐”加快布局,長江沿岸鐵路集團總部落戶我市,武漢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協調發展作用進一步增強。
(二)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新格局。武漢天河機場T3航站樓、機場交通中心、第二跑道投用,實現7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成為華中航空樞紐新標桿。漢南通用機場建成,連續舉辦兩屆國際航聯世界飛行者大會。武十高鐵和武孝城際、武仙城際鐵路建成,至此,5條城際鐵路在漢交匯,武漢東站基本建成。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80公里,四環線“四段兩橋”實現“畫圓”,武深高速武漢段、礄孝高速一期建成,武漢至陽新、武漢至大悟、武漢城市圈大通道等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六環二十四射多聯”高快速路網加速形成。軌道交通建設全面提速,建成開通5條線。漢江航道一期、二期整治工程完成,通航條件顯著改善。漢口北綜合客運樞紐、東西湖綜合物流園、陽邏港鐵水聯運示範基地等項目建成,武漢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鞏固。
(三)運輸保障能力達到新高度。運輸量規模持續增長,全市對外年客運量最高達到2.54億人次,鐵路、航空出行占比上升;貨物運輸量6.76億噸,較“十二五”期末增長40.2%;快遞業務量11.3億件,業務收入114.84億元,居中部地區第一。圓滿完成中國2019世界集郵展覽、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交通服務保障工作,保障運輸48.86萬人次,實現5個“零失誤”;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線作戰”,運輸人員290萬人次、物資1000萬噸,為贏得“武漢保衛戰”作出了交通貢獻。運輸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獲批2項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工程,水鐵聯運示範線路、聯運量不斷增加,綜合運輸功能進一步提升。
(四)民生服務水平邁上新台階。軌道交通網路不斷織密,新增軌道交通運營里程285公里,運營里程達到410公里(含有軌電車50.2公里),居全國前十;公交城鄉一體化實現全覆蓋,新開公交線路43條、調整最佳化631條次,市區內500米半徑公交站點覆蓋率從97%提升至100%,“快、乾、支、微”線網架構基本形成,實施公交換乘優惠政策,惠及市民超10億人次。交通精準扶貧攻堅戰勝利完成,新改建農村公路近3000公里,建設美麗農村路800公里,創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範區(縣)2個、示範街道(鄉鎮)4個。出台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惠及廣大物流企業。到2020年,社會物流總額達到3.68萬億元,較“十二五”期末增長31.5%;全市A級物流企業達到201家,位居全國第二,交通民生服務作用進一步增強。
(五)綠色智慧發展增添新動能。共抓長江大保護,實施非法碼頭治理、核心區碼頭整治以及船舶港口污染防治等系列行動,取締非法碼頭386個,騰退岸線30餘公里,補植復綠灘地面積130餘萬平方米,“砂清、場平、躉船離岸、岸線復原”的模式作為“武漢經驗”在全省推廣。加強新能源、清潔能源車輛推廣套用,中心城區公交、出租、物流等新能源、清潔能源車輛超3.64萬輛,其中新能源、清潔能源公車占全部公車輛的69.21%,較“十二五”期末提升近30%。核發全球首張自動駕駛商用牌照,率先建成國內自動駕駛汽車研發、測試和產業集聚區。搭建行業雲平台,基本建成武漢市交通運輸協調指揮中心(TOCC),初步實現行業智慧型調度、智慧決策和智慧服務。
(六)行業治理體系譜寫新篇章。積極穩妥推進武漢交通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改革,形成重心下移、屬地管理、條塊協同、上下聯動的超大城市交通運輸治理體系。頒布實施1部地方性法規、6部政府規章,法治交通建設體系不斷完善。推行安全責任和安全檢查清單化、綜合交通安全監管協同化,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體系不斷完善。交通戰線11家單位榮獲和保持“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武漢交通文化引領力、凝聚力不斷增強。
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全市交通運輸發展依然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是綜合運輸通道輻射能力不足,鐵路“對角聯通”能力相對較弱,武漢天河機場國際及地區航線覆蓋範圍有限,長江、漢江航道整治工程有待加快推進;二是客貨聯運基礎設施銜接不暢,航空與高鐵無法零距離換乘,部分港區存在資源分散以及集疏運通道“最後一公里”問題;三是區域交通一體融合水平不高,部分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存在“瓶頸路”,市域(郊)鐵路尚未開始建設,軌道交通覆蓋不足;四是民生服務精細水平有待提升,旅客聯程運輸、貨物多式聯運模式有待推廣,城市配送網路韌性和應急能力還需增強,行業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有待完善。
二、發展形勢
(一)落實國家戰略部署要求提升國際輻射能力。“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交通強國建設、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戰略機遇疊加,要求武漢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實施航空客貨運門戶“雙樞紐”戰略,構建覆蓋全國、通達全球的航空網路體系;著力推動中部陸海大通道、航空運輸大通道建設,暢通
京津冀—粵港澳主軸、長三角—成渝主軸、福銀通道等國家綜合運輸大通道;不斷強化口岸功能,大力發展鐵路、水路、航空國際及地區運輸線路,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
(二)支撐區域協同發展要求提升互聯互通水平。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明確提出構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要求我市扛起“一主引領”之責,推動武漢城市圈高質量發展,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主引擎。武漢作為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要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加快構建長江經濟帶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推進長江中游綜合交通設施互聯互通,深化與武漢城市圈城市交通一體化發展,拓展運輸網路的通達深度和覆蓋範圍,帶動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和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
(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要求提升交通支撐作用。“十四五”時期,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要錨定加快打造“五個中心”五個中心: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奮力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全面開啟武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總體目標,以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為切入點,強化基礎設施服務能力,提高交通轉換效率,加快構建樞紐型、功能型、立體式、網路化的綜合交通體系,切實發揮交通對促進經濟發展、提升城市能級品質、改善民生服務的支撐作用,為建設更具集聚輻射能力的交通強國示範城市貢獻力量。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和交通強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要求,緊緊圍繞全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堅決錨定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總體定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與安全,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長遠目標,堅持做強腹地、帶活周邊、輻射全國、聯通世界,建設大通道、大樞紐、大體系,推動交通國際化、一體化、生態化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武漢當好先行。
(二)基本原則
1.強化戰略引領。落實國家戰略要求,提升通道輻射能力和樞紐能級,促進區域互聯互通,發揮交通運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支撐和先行引領作用。
2.加快爭先進位。對標一流標桿城市,補齊關鍵領域發展短板,結合城市發展和產業布局,加強項目謀劃,提升設施網路化和運輸一體化水平,全面提升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3.堅持服務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人民滿意交通,實現客運出行便捷安全、貨運服務經濟高效,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4.發展綠色智慧型。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和長江大保護要求,推動交通綠色低碳發展,推進基礎設施數位化、網聯化,全面提高交通運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發展目標
到2035年,圍繞“一城兩圈”一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兩圈:“全國123出行交通圈(武漢都市圈1小時通勤、長江中游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遠景目標,打造“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慧型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建成聯貫長江經濟帶、聯接“一帶一路”、聯通世界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融入“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有力支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十四五”時期,堅持交通引領城市發展,圍繞“兩通道、五樞紐、五體系”發展目標,促進兩條綜合運輸大通道(中部陸海大通道、航空運輸大通道)內暢外聯,推進五大綜合交通樞紐(鐵路客貨運雙樞紐、全國公路路網重要樞紐、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國際航空客貨運門戶雙樞紐、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一體融合,推動五大市域交通運輸體系(公眾出行、城市配送、綠色交通、數字交通、交通治理)便利高效。在經濟運行、設施網路、運輸服務、綠色安全等方面尤其是航空貨運量、港口貨物吞吐量等重點指標爭先進位1—3位,在通道建設、公交優先、應急物流、車路協同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領域突破發展。
(四)投資規模
“十四五”時期,全市綜合交通運輸項目分為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客運樞紐、物流、郵政快遞、城市公共運輸、信息化等9大類,總計372個項目,規劃總投資約11586億元,“十四五”規劃完成投資約6275億元。其中,重大項目(總投資在10億元以上的項目,見附屬檔案)143個,規劃總投資約10817億元,“十四五”規劃完成投資約5659億元。
四、構築內陸開放綜合運輸大通道
做強多向拓展、內暢外聯的中部陸海大通道,構建連結全球、覆蓋廣泛的航空客貨運輸大通道,加快形成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打造內陸開放型綜合運輸大通道。
(一)建設內暢外聯中部陸海大通道
加快提升中歐班列(武漢)跨境通達與集散服務能力,繼續加強西向、北向通道建設,積極探索發展南向通道,發揮水鐵聯運優勢,完善以鐵路直達、近洋直航、江海聯運、鐵海聯運為支撐的國際通道體系,構建形成聯通歐洲、覆蓋中亞、銜接日韓、連線東協的中部陸海國際大通道。
1.穩固歐洲通道線路。鞏固直達德國杜伊斯堡、波蘭馬拉、法國里昂等歐洲樞紐城市的既有國際鐵路幹線,不斷拓展通道輻射範圍。強化線條爭取力度,保障去程線條增加至阿拉山口方向8列/周,二連浩特、滿洲里、霍爾果斯方向各2列/周,形成與班列能力相匹配的線條資源。
2.開闢中亞通道線路。暢通由霍爾果斯口岸出境,經哈薩克斯坦輻射烏茲別克斯坦以及伊朗、土耳其等中亞西亞國家通道。加強與中吉烏、中巴鐵路相連線,開闢至中亞、南亞新通道。
3.強化日韓水鐵聯運。加強近洋直航航線與中歐班列對接,發展國際物流中轉業務,實現中歐班列(武漢)在陽邏國際港站始發終到,培育日韓—武漢—歐洲(中亞)等國際海鐵聯運。
4.謀劃東協戰略通道。強化與雲南、廣西等地交流合作,加緊謀劃開闢中老鐵路通道,加快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連線海上絲綢之路,拓展武漢至中南半島戰略通道。
5.建設境外節點網路。依託省內重點製造企業境外產業布局,支持中歐班列(武漢)與國內外大型物流、貨代公司合作,在德國杜伊斯堡、匈牙利布達佩斯、波蘭馬拉舍維奇等通道沿線主要樞紐城市建設境外分撥集散中心、海外倉和貨櫃還箱點,提高國際物流集散服務能力。
6.創新班列運營機制。推進中歐班列(武漢)常態化、可持續運營,完善價格和運費補貼分擔機制,推進班列市場化運營,增強班列自我造血、自我循環能力。支持鐵路、航運、貨代等領域大型企業參與中歐班列(武漢)運營組織,創新班列與產業、貿易、金融等聯動發展模式,加快形成優勢互補、競爭有序、差異化經營的運作模式。
(二)構建連結全球航空運輸大通道
1.強化通達全球的國際客運航線網路。開闢航線,加密航班,完善通航點布局,恢復至台北、台中等航線,實現港澳台重要航點全覆蓋。以首爾、東京、大阪等樞紐機場為主要通航點,覆蓋東北亞地區。新開至新德里、孟買、科倫坡等航線,拓展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市場。加密歐美航線,新開、恢復至舊金山、紐約航線,擇機拓展巴黎、倫敦、羅馬、莫斯科等航線,提高歐美發達地區經濟體的覆蓋率。恢復至悉尼航線,新開至墨爾本、奧克蘭等澳洲航線。選擇性增加至非洲以及波斯灣沿岸國家新航點。加密與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核心樞紐間的航線航班波,新開至稻城、烏海等省級重點航點,構建輻射中西部地區重要城市的國內支線網路。
2.構建覆蓋廣泛的國際貨運航線網路。大力拓展以全貨機航線為主的國際航空貨運網路,打造服務全球國際貿易的航空貨運大通道。強化與國際貨運樞紐的中轉與聯運協作,提升國際航空貨運能力。鞏固加密歐美貨運航線,加強與亞太地區、東協國家主要貨運樞紐的聯繫,增強與東北亞、東南亞的貨運聯繫,開通至澳洲、中亞等貨運航線,到2025年,國際及地區客貨運航線數達到80條。高效聯通國內主要中心城市的貨運樞紐機場,穩步拓展與國內樞紐機場之間的全貨機航線網路,構建“腹艙+全貨機”協同發展組織模式。
3.提升國際航空運輸專業服務水平。積極引進基地客運、貨運航空公司,培育引進國際航空公司、大型貨運代理企業、國內外大型快遞企業、卡車航班公司等在機場集聚發展,提升航空客貨運服務能力。提高機場通關便利化水平,推廣實現“一次支付、一次值機、一次安檢、行李直掛、無憂中轉”服務,吸引國內外旅客途經武漢停留。完善航空口岸綜合功能,提高貨運航班安檢和通關效率。提升冷鏈物流、航空快件、活體動物、危險品、超規貨物等專業化運輸服務能力。
五、打造一體融合綜合交通大樞紐
推進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和郵政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提升和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進一步提升與城市發展的協同聯動水平,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一)增強鐵路樞紐功能
1.建設“超米字型”高鐵網。建設滬渝蓉高鐵武漢至宜昌段、武漢至合肥段,武漢樞紐直通線、京港(台)高鐵阜陽至黃岡段等,爭取將武漢至貴陽、武漢至南昌高鐵等納入國家規劃,逐步在武漢形成“兩縱(京廣、京九西通道)兩橫(滬渝蓉、滬漢蓉)兩對角(福銀、膠貴)”12方向“超米字型”對外高鐵網路。加強武漢城市圈城際鐵路與鄰近的長株潭、環鄱陽湖、中原等城市群城際鐵路的延伸對接,建設武鹹城際南延線等,規劃研究武漢—紅安連線線、武漢—羅田—英山—安慶高鐵、武漢—黃石—九江高鐵新通道,爭取在武漢東西主軸、南北主軸及長江中游城市群間逐步建成客運雙通道。
2.打造“一環八向”普速鐵路網。續建江北鐵路,新墩至漢西上行、南湖至大花嶺下行聯絡線,提高列車運行效率。按照“客內貨外”原則,積極推進西北、西南、東南貨運環線等項目前期工作,武漢樞紐普速鐵路逐步形成銜接鄭州、合肥、安慶(杭州)、九江、長沙、貴陽、重慶、西安等8個方向的“一環八向”路網結構。
3.完善鐵路客貨運樞紐布局。聚焦鐵路客貨運雙樞紐建設,新建漢陽站、武漢天河站、長江新區站等,形成“五主(武漢站、漢口站、漢陽站、武漢天河站、武昌站)兩輔(武漢東站、長江新區站)多點”客站格局;進一步完善吳家山貨櫃中心站一級物流節點和灄口、大花嶺二級物流節點,預留陽邏、光谷、常福等貨運站場建設條件,形成“1+2+3”三級物流節點網路。構建高鐵物流系統,建設全國高鐵快遞轉運分撥中心。依託吳家山國際鐵路樞紐和場站,推進漢歐國際綜合物流園建設,創建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二)推進公路樞紐建設
1.強化城市圈高速公路直聯直通。建設武漢城市圈大通道和武漢至周邊城市射線,實施京港澳高速武漢段、滬渝高速武漢至黃石段改擴建,新建武漢至天門、武漢至松滋高速,推進武漢經黃州至浠水高速、礄孝高速延長線、岱黃高速改擴建等項目前期工作,謀劃形成以武漢為中心、輻射城市圈的“七環三十射”高快速路網路,實現武漢至周邊城市的直聯直通直達。加密高速出口,實施近城地區高速公路互通、收費站擴能改造,緩解進出城通道常態性擁堵。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綜合功能,向交通、生態、旅遊、消費和物流等複合功能服務區轉型升級。
2.加快普通國省道提質升級。推進國省幹線達標提質,加快待貫通路段建設,推進二級及以下低等級路段改造,實施G107、G318、G106改建項目。結合城市發展和環線布局,謀劃國道外遷形成新的環射格局,加快光谷、車谷等副城新增過江通道前期工作。完善市內公路與城市道路銜接,實施城市對外通道、重要城鎮過境段公路、大型貨運樞紐集疏運通道快速化改造,加強主城區和新城區道路聯通,緩解通行能力不足造成的城市交通擁堵。加強黃陂、新洲區等與大別山革命老區紅色旅遊資源銜接的公路建設,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3.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創建全國“四好農村路”示範市(縣、鄉鎮),推動農村公路逐步實現“由線成網、由窄變寬、由通到暢”,實施鄉鎮雙通道、行政村雙車道工程,因地制宜推動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寬改造,實現農村公路網路延伸聯通和標準提檔升級。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環湖公路建設,促進“四好農村路”與特色產業、資源開發、綠色生態等融合發展,服務鄉村振興發展。加快旅遊風景道、美麗公路經濟帶建設,加強路域環境治理,改善農村公路景觀環境,促進交通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4.推動公路養護管理提質增效。加快公路養護管理站、養護(應急)中心、治超站等公路養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實施區、鄉鎮(街道)、村三級“路長制”,推進農村公路養護市場化改革,建立政府與市場合理分工的養護生產組織模式。大力推廣預防性養護,實施“主動養護”,提高養護專業化、機械化、規模化水平。推動公路基礎設施數位化,實現基礎數據歸集,提升養護檢測、分析、評價和決策效率。深化公路超限超載治理,完善不停車超限檢測系統建設,降低車輛超限率,保護公路橋樑安全。
5.建設公路綜合交通樞紐。統籌城際鐵路、長途客運、旅遊客運等客運樞紐建設,完善樞紐配套公路客運功能,加強樞紐之間通道銜接。加快漢口、武昌客運中心建設,探索站城一體化發展新模式,通過上蓋建築等形式實施綜合商業開發,實現與城市空間、土地利用、產業布局有機融合。建設武漢貨櫃公路中轉中心、漢歐國際物流園等一批公路貨運樞紐、綜合物流園區,發揮公路交通樞紐對港口型、陸港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支撐作用,促進樞紐經濟發展。加快完善全市物流空間格局,打造“四港四軸三集群“四港”:陽邏國際港、吳家山鐵路基地、武漢天河機場、鄂州花湖機場;
“四軸”:武鄂黃黃、漢孝、武鹹、武仙;
“三集群”:車谷、光谷、南部(組群)三大物流集群。”物流空間布局體系。
(三)提升港口樞紐能級
1.最佳化區域航道網路布局。以千噸級航道為骨幹,加快建設橫貫東西、連線南北、通達海港的國家高等級航道,配合實施長江武漢至宜昌段航道整治工程。堅持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保護,提升支流航道和庫湖區航道能力,支持實施漢江武漢至襄陽段航運能力提升工程,配合整治漢江蔡甸至漢川段航道,實現2000噸級船舶全天候通行。
2.完善港口基礎設施建設。聚焦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調整最佳化貨櫃、商品汽車運輸、石油化工品、綜合服務保障類碼頭設施功能布局,打造武漢港“一核心三支撐九港區”“一核心”指陽邏港區,“三支撐”指經開港區、白滸山港區、江夏港區,“九港區”是指武漢港的組成港區,包括陽邏港區、經開港區、白滸山港區、江夏港區、主城港區、青山港區、林四房港區、蔡甸港區、東西湖港區。總體格局,加快陽邏和江夏、白滸山、經開港“1+3”貨櫃港口群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陽邏港三期後續工程等項目,申報水鐵聯運二期工程外貿貨櫃運輸資質,謀划水鐵聯運三期工程。完善陽邏港各作業區聯通道路,實現港區配套及口岸功能提升,打造陽邏港多式聯運示範區。推進金口港區鐵路專用線、新南環線、新洲臨港大道等疏港鐵路、公路建設,謀劃實施新溝至經開港疏港鐵路和陽邏港空軌智慧型貨櫃運輸系統,形成高效對接、互聯互通的港口集疏運體系。
3.建成中部地區樞紐港。持續推進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深化港口資源整合,促進港口布局最佳化和功能協同發展。積極拓展西南、西北、運河流域及東北地區腹地市場,擴大本地及中轉箱源,集並漢江流域箱源,逐步實現“江海直達”航線1140貨櫃主力船型“天天班”,拓展武漢港口貨櫃“水上穿巴”至城市圈,構建“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港城一體”的水運體系,打造以陽邏港為核心的中部地區樞紐港。
(四)打造空港門戶樞紐
1.提升武漢天河機場國際門戶樞紐地位。實施武漢天河機場擴容工程,建設第三跑道、謀劃第四跑道。探索武漢天河機場與中心城區之間快速聯通方式,將其打造成為快速銜接高鐵和城市交通的大型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完善機場內部貨運區道路建設及機場周邊路網配套設施,積極布局建設城市貨站,提高機場地面集散效率和服務質量。加快完善漢南通用航空機場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客運功能。
2.大力建設武漢臨空經濟區。推進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天河航空城)建設,在武漢天河機場周邊布局功能齊全、集約連片的設施集群。提升航空運力及機場地面服務能力,完善區域對外交通網路,打造集空運、科技、醫療健康、商務會展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功能於一體的國際開放門戶和航空都市。
3.打造航空客貨運“雙樞紐”體系。圍繞武漢—鄂州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推動武漢天河機場與鄂州花湖機場聯動發展,完善兩樞紐快速銜接通道,以卡車航班為重點,建設輻射中短程市場的地面物流集疏網路;創新空鐵聯運貨運發展模式,構建輻射全國主要城市群的空高聯運網路。加強兩機場運營合作,協同使用空域資源,實現航線互補、聯動發展,加快形成航空客貨運“雙樞紐”。
(五)建設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
1.完善快遞基礎設施。依託武漢天河機場和鄂州花湖機場,加強國際快遞航空樞紐、口岸國際郵件交換站和快件監管區建設,推動郵政和快件處理中心等基礎設施與交通樞紐同步建設。在武漢臨空經濟區、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等區域,建設一批全國性和地區性快遞分撥集散中心,鞏固和提升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華中快遞物流中心地位。支持企業建設郵政快遞公共配送中心,推進武漢城市圈寄遞同城化發展。
2.建設國內國際運輸郵路。依託武漢發達的公路幹線網、武漢天河機場和鄂州花湖機場航線網、中歐班列(武漢)和高鐵網、長江等運輸通道,做強公路郵路、做精航空郵路、做大鐵路郵路、做實水運郵路,暢通國內國際郵路運輸通道,形成通達廣泛、互聯高效的郵政快遞網。完善城鄉公共寄遞末端網路,持續推進“郵政在鄉”“快遞進村”工程,實現行政村快遞網點全覆蓋。聚焦重點國家,完善日韓、東南亞、俄羅斯等周邊區域國際郵路通道,逐步打通面向西歐、中東、美洲、非洲、大洋洲等遠程區域寄遞郵路通道,推動建設服務穩定的國際網路。
3.提升樞紐開放功能。研究郵政業服務跨境電商支持政策,推動“寄遞+跨境電商”。鼓勵郵政快遞企業探索建立海外倉,聯合境內外上下游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協同布局。大力發展郵政快遞專線及包機運輸,主動服務高科技企業“走出去”。支持寄遞企業開展國際小包業務和國際航空快件中轉集拼業務,擴大國際快件通達範圍。最佳化郵件快件在通關、結匯、退稅等方面流程,協助推進“單一視窗”建設,推動實現郵關、商關、跨境電商一體化。
(六)促進交通樞紐一體融合
1.推動客運樞紐“零距離換乘”。新建綜合客運樞紐要實現各種運輸方式集中布局,實現立體或同台換乘;整合既有綜合客運樞紐各類交通設施,共享服務功能空間。持續推進高鐵進機場,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實現武漢天河機場國際航空樞紐兩條以上軌道交通銜接。以軌道交通站點為核心,進一步完善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的換乘接駁。積極開展鐵路無軌站、城市候機樓、行李直掛運輸、跨運輸方式安檢互認等專業化服務。探索空鐵聯運、公空聯運、公鐵聯運模式,大力發展“行李直掛”“徒手旅行”等服務。大力推廣電子客票,加快推進“一站式”票務服務和“一票制”出行服務。
2.推動貨運樞紐“無縫化銜接”。加快綜合貨運樞紐多式聯運換裝設施與集疏運體系建設,統籌轉運、口岸、保稅、郵政快遞等功能,提高聯運效率。結合武漢港岸線布局調整,新建貨櫃、大宗乾散貨作業區原則上同步規劃建設進港鐵路,推動鐵水、公鐵、空陸等聯運發展,構建陸地、水上、空中融合協同的多式聯運網路。依託花山港、大花嶺鐵路物流基地、金口港、經開港等,加緊謀劃南部及西南地區多式聯運走廊。
3.大力發展交通樞紐經濟。推動漢口客運中心等綜合客運樞紐向城市綜合體轉型,統籌樞紐地上地下空間複合利用,適度拓展車輛租賃、旅遊集散、商務會展、貿易金融、文化休閒、購物餐飲等功能,促進交通與關聯消費產業集聚發展。推進漢陽站高鐵樞紐及周邊區域聯動開發建設,加強鐵路樞紐與城市主城區、城市組團便捷交通聯繫和功能合理分工,因地制宜發展辦公、商業、會展、教育等業態,實現交通、產業和城市有機融合。依託“五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優勢,推動物流樞紐與高端製造、現代服務、農業等產業深度融合,建設現代航空都市、促進港產城一體化發展,將交通區位優勢加快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連結優勢。
六、健全便民利民市域交通運輸體系
構建高品質公眾出行體系、高效率城市配送體系、高效能綠色交通體系、高層次數字交通體系、高水平交通治理體系等五大體系,推動運輸服務便利化、多元化、品質化發展,逐步實現城市能級和城市品質雙提升。
(一)健全高品質公眾出行體系
1.打造“軌道上的武漢”。加快多層次軌道交通建設,實施第四期和四期調整、啟動第五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打造主城聯網、新城通達的快速通勤走廊,形成總長約700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網路。加快建設7號線北延線、12號線、19號線等一批軌道交通項目,推進在建、已批市域快線項目實施。規劃建設武漢站—武漢天河機場、桃橋湖—邾城及武漢至孝感、鄂州等周邊地區市域(郊)鐵路,探索市域(郊)列車公交化運營,促進城市軌道交通與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四網融合”。
2.提升城鄉公交服務水平。深入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打造“公交都市”升級版。推進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城市土地開發模式(TOD),大力支持公交場站建設,加強公交專用道建設與管理。持續最佳化“快、乾、支、微”公交網路,實施“城區減復、區間最佳化、空白拓展、服務提升”發展舉措,加強公交微循環線路與軌道交通接駁,實現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站點100米範圍內公交網路全覆蓋。探索中低運量公交、定製公交、城市旅遊觀光巴士等模式,開通區際、城際公交,促進城鄉公交網路融合和一體化發展。推進城市圈內公交一卡通用,建立多層次、差別化的票價體系,修訂完善公交企業成本規制實施辦法。
3.完善多樣化出行服務。加強城市交通擁堵綜合治理,強化交通需求管理,引導小汽車合理使用。推進人性化、精細化道路空間和交通、景觀一體化設計,消除慢行斷點,完善軌道、常規公交站點與周邊建築物出口的風雨連廊建設,完善慢行網路。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便利特殊人群出行,打造全齡友好、四季友好的慢行網路。積極引導公眾選擇綠色低碳交通方式,提升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爭創國家綠色出行城市。結合城市承載力和居民需求,加強政企聯動,堅持總量約束和精細管理,規範健康發展共享腳踏車。推進出租汽車行業轉型升級,規範汽車租賃和網際網路租賃腳踏車健康發展。合理管控出租汽車運力規模,規範網約車經營行為,實行錯位發展和差異化經營,為社會公眾提供品質化、多樣化運輸服務。
(二)健全高效率城市配送體系
1.構建三級城市配送網路。按照“一級節點重輻射、二級節點重接駁、三級節點重覆蓋”原則,完善以“分撥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網點”為支撐的三級城市配送網路。建設以國內大型物流企業為主體的區域分撥中心,構築骨幹物流節點體系,促進物流集群發展。鼓勵本地商貿流通企業整合存量設施資源,加快改造建設一批公共配送中心,推動設施對外開放、共享共用。整合末端物流配送資源,設立共同配送站點或者智慧型公共快遞櫃,統一形象、統一標準,實施共同配送。
2.完善城鄉物流體系建設。推進城鄉物流便利化,統籌交通、商務、供銷、郵政、快遞等物流資源,促進城鄉客貨郵融合發展,增強城鄉物流服務經濟發展能力。探索“種植基地+生產加工+商貿流通+物流運輸+郵政服務”一體化供應鏈服務,積極推廣“寄遞+電商+農特產品+金融”產業模式,暢通農產品產銷銜接機制,支撐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3.加強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多方協同的應急物流指揮平台,加強與政府職能部門、企業物流信息平台互聯互通。建立應急物資儲備設施系統、應急物流運力保障系統、應急物流指揮調度系統,實現應急物流資源充足供給與快速調用。建立應急物流分級回響機制、應急運力徵用補償機制、應急物流社會動員機制,科學制訂應對性較強的突發事件應急物流保障預案。
(三)健全高效能綠色交通體系
1.持續推進運輸結構最佳化。大力推進“公轉鐵、公轉水”,促進大宗貨物及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向鐵路和水運有序轉移。大力發展內河貨櫃運輸、江海直達運輸,提高航運樞紐水水中轉比例。推動水路、鐵路運輸企業簽訂量價互保合作協定,深化鐵路運輸價格市場化改革,提升鐵路對港口貨物價格吸引力。推進長江、漢江砂石集並中心建設,最佳化港口集疏運方式,促進水路大宗貨物運量顯著提高。
2.提升運輸裝備清潔水平。加快更新改造和淘汰老舊、高耗能車輛和船舶,支持發展長江千箱級標準化船隊。積極推廣靠港船舶使用岸電、碼頭綠色照明,鼓勵投放液化氣船和電動船。最佳化公交和城市配送車輛車型,加大清潔能源公車和新能源貨車、城市配送車輛的推廣套用力度,完善充電樁布局。推進機場廊橋電能替代,打造“綠色機場”。持續推進郵件快件包裝綠色化和輕量化發展。
3.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施長江大保護,推動長江、漢江碼頭整治工程,最佳化碼頭岸線規劃,完善LNG加注、水上綠色服務區、船舶污染物收集處置功能,深入推進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推進綠色公路、綠色港口、綠色航道及綠色機場設計建設,推廣採用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術,加強施工期、運營期污染物治理。強化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推動形成與自然保護區、永久基本農田等生態敏感區相適應的交通網路體系。
(四)健全高層次數字交通體系
1.拓展信息技術套用場景。強化大數據、雲計算、北斗、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套用,推動基礎設施全要素、全周期數位化,促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智慧公路,實施國家公路網智慧型運行監測網路工程。建設智慧機場,打造智慧航站樓,提升旅客出行全流程便利化水平。打造智慧特色港口,逐步實現集卡調度、港機遠程操控等智慧型場景套用。建設智慧公交、智慧捷運,推動智慧型公交站牌向次幹路和支路延伸,進一步擴大手機APP或者電子站牌等方式信息服務覆蓋面,提供出行即服務(MaaS)體驗。
2.提升智慧交通服務能力。續建交通運行協調指揮中心,拓展實時監測、智慧型評判與決策分析等功能,針對決策支持、安全應急、指揮調度、監管執法、節能環保等領域運用大數據實施精細化管理。推進區級智慧交通平台項目建設,實現數據歸集和運行監測。促進城市智慧交通車路協同創新套用,依託武漢國家智慧型網聯汽車示範區建設,形成累計500公里新能源智慧型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建設城市級車城網平台,發展車城融合的智慧交通。
3.推動交通與信息產業融合發展。依託龍頭企業、在漢高校、科研機構技術力量,積極探索“智慧交通+”產業發展新模式。充分發揮東風、中車、中鐵科工等行業龍頭企業集聚優勢,大力推進智慧型網聯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技術船舶、航空航天等產業發展,積極拓展產業鏈條,推動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運輸裝備製造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五)健全高水平交通治理體系
1.完善綜合交通協同管理機制。統籌協調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郵政等多種運輸方式發展,加快形成“大交通”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交通運輸、發改、自然資源規劃、城鄉建設、公安、城管執法等部門常態化聯繫協同工作機制,積極探索推廣區域交通與城市交通一體化管理模式;探索跨方式、跨行業、跨區域的交通運輸規劃協同機制,完善武漢城市圈交通一體化工作機制,推動交通高頻事項審批跨城通辦,實現由單一方式向綜合交通、對外為主向城市內外聯動、分地域向武漢城市圈一體轉變,逐步建立健全規劃同圖、建設同步、運輸一體、管理協同的綜合交通協同管理機制。
2.最佳化交通信用體系。完善交通運輸市場信用管理制度,提升信用管理信息化水平。以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行業信用評價結果等為依據,根據信用等級高低採取差異化的監管措施。完善信用平台功能,促進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等信用數據的互聯共享和開發套用。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模式,推動建立交通運輸行業信用信息採集、信用評價、信用披露、信用懲戒“四位一體”的誠信體系。
3.加強交通安全生產管理。全面實施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提檔升級,促進全員責任制和差異化監管落地落實。加強交通工程安全設施建設投入和運營安全監管,夯實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兩客一危”重點車輛動態視頻監控等成果,全面消除公路現有危橋安全隱患。強化地質災害治理、交通安全黑點整治,提升交通基礎設施防災抗災能力,增強網路韌性和安全性。加強水運安全保障建設,提高船舶安全航行能力。深化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明確監管職責、執法領域和執法重點,暢通運行機制。
七、保障措施
(一)強化黨的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示範城市、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領導帶頭作用,全面調動各級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構建黨建引領與企業發展相融合的發展格局,推動全市交通和物流行業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兩個覆蓋”有效落實,為實現本規劃目標任務提供根本保證。
(二)強化組織協調。充分發揮交通行業主管部門職能作用,推動各類交通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建設和管理,對重大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等程式進行把關審查。強化部門協調和上下聯動,對跨領域、跨部門、跨地區事項,建立高效、穩定工作對接機制,及時跟蹤進展情況、困難問題和成效經驗,完善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強規劃的約束性和指導性。
(三)強化要素保障。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力爭重大項目納入國家、省等有關規劃,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性預算資金和政府性專項建設資金、債券等,加大對重大交通項目的支持力度。深化交通運輸投融資體制改革,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交通投資建設,在繼續完善BOT、EPC、政府收費還貸模式基礎上,靈活運用金融工具盤活存量優質資產,鼓勵利用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拓寬項目建設資金來源。做好與自然資源規劃部門的溝通協調,積極爭取規劃用地指標,重點保障公益性交通基礎設施用地需求。
(四)強化實施管理。落實交通強國建設和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建設要求,統籌抓好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等各項改革任務,落實重大項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力爭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成果。規劃實施過程中要加強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國土空間、區域發展等相關規劃的銜接,與城鄉建設發展相統籌。加強規劃實施的跟蹤和評估,適時開展中期評估,督促指導規劃落實,必要時動態調整,確保規劃落地見效。附屬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