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門舊址

武昌起義門舊址

武昌起義門舊址原名中和門,最初修建於明代洪武年間,其前面是一條寬近40米的護城河,中和門在上世紀20年代被當時的國民政府完全拆除,現在的起義門是1981年重建的。起義門是否帶有瓮城,史料上沒有明確記載;但老人們均稱,該城門前築有一座長40米,寬20米,牆體與主城牆等高的瓮城,瓮城城門正對著護城河,設有吊橋。矮牆是武昌起義門瓮城遺址。起義門確實帶有瓮城;牆磚上的孔洞是當年瓮城經受攻城方槍擊炮轟的見證。瓮城也稱月城,是古代城市攻防體系中依附主城牆而築,用來保護主城門的建築物,瓮城中往往設有藏兵洞。當敵人攻入瓮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瓮城門同時關閉,守軍即可對被困瓮城的敵人形成“瓮中捉鱉”之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昌起義門舊址
  • 類別:革命歷史遺址
  • 地點: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起義街特1號
  • 竣工時間:建於明代洪武年間
  • 館藏精品:明代建築遺存
  • 占地面積:占地11242平方米
  • 遺址隸屬:武漢市文物管理辦公室
  • 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置,管轄,簡介,

位置

武昌起義門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起義街特1號。郵編:430060
武昌起​義門舊址

管轄

1981年10月,成立武昌起義門管理所現隸屬於武漢市文物管理辦公室,由武昌農講所代管。
武昌起義門舊址

簡介

武昌起義門舊址,位於武昌首義南路。起義門原名“中和門”,它是武昌城十大古城門之一。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爆發後革命黨占領並打開中和門,迎接城外部隊入城,在城樓布定大炮轟擊總督府。武昌首義勝利後,中和門被譽為“首義勝利的開端”。1912年,改名“起義門”。但1913年,段祺瑞任湖廣總督時,又恢復了“中和門”原名。1926年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後,為拓展市區,決定拆除武昌城牆和城樓,“中和門”因在辛亥首義中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下來,但“中和門”城樓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被毀,城門在解放前也瀕於倒塌,僅存門洞。新中國成立後,“起義門”的名稱得以恢復。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起義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起義門高7.1米,寬5米。城樓分為上下兩層,建築面積約為280平方米。城樓為重檐歇山頂式仿木結構。樓額上刻有“起義門”三字,是葉劍英元帥1981年在80多歲高齡時所題。
武昌起義門原為武昌古城中和門。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發難後首先控制此門,向清湖廣總督發起進攻,被譽為首義勝利的開端。1912年改名為起義門。
城門為明代建築遺存,現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起義70周年,對遺址進行了維修,當年10月10日竣工開放。
維修後的城門高7.1米,寬5米。城樓為二層重檐歇山頂式。武昌起義門管理所占地11242平方米,建築面積841平方米。
對外開放的有城門城樓以及城樓內舉辦反映武昌起義的輔助陳列展出大炮、歷史照片、文獻資料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