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兵法

武侯兵法

相傳為諸葛亮所撰寫的兵法。主要分為《將苑》和《便宜十六策》,最早見於宋朝。明代編的諸葛亮文集中也予以收錄。清姚際恆《古今偽書考》和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是後人偽托之作。從書中內容大多采自兵、史諸書和隋、唐不同著錄來推斷,不大可能是諸葛亮親著,但其中許多思想與諸葛亮的軍事思想相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侯兵法
  • 作者:諸葛亮
  • 朝代:三國
  • 性質:兵法
作者簡介,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兵權:,逐惡:,知人性:,將才:,將器:,將弊:,將志:,將善:,將剛:,將驕:,將強:,出師:,擇才:,智用:,不陳:,將誠:,戒備:,習練:,軍蠹:,腹心:,謹候:,機形:,重刑:,善將:,審因:,兵勢:,勝敗:,假權:,哀死:,三賓:,後應:,便利:,應機:,揣能:,輕戰:,地勢:,情勢:,擊勢:,整師:,厲士:,自勉:,戰道:,和人:,察情:,將情:,威令:,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點評鑑賞,諸葛亮軍事才能,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後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詩人杜甫也有讚揚諸葛亮的《蜀相》名篇傳世。
武侯兵法
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等。

章節目錄

卷一·《將苑》
第一篇 兵權
第二篇 逐惡
第三篇 知人性
第四篇 將材
第五篇 將器
第六篇 將弊
第七篇 將志
第八篇 將善
第九篇 將剛
第十篇 將驕吝
第十一篇 將強
第十二篇 出師
第十三篇 擇材
第十四篇 智用
第十五篇 不陳
第十六篇 將誡
第十七篇 戒備
第十八篇 習練
第十九篇 軍蠹
第二十篇 腹心
第二十一篇 謹候
第二十二篇 機形
第二十三篇 重刑
第二十四篇 善將
第二十五篇 審因
第二十六篇 兵勢
第二十七篇 勝敗
第二十八篇 假權
第二十九篇 哀死
第三十篇 三賓
第三十一篇 後應
第三十二篇 便利
第三十三篇 應機
第三十四篇 揣能
第三十五篇 輕戰
第三十六篇 地勢
第三十七篇 情勢
……
卷二·便宜十六策
卷三·諸葛武侯文集(諸葛亮關於治軍、用兵、陣法的言論)

內容簡介

兵權:

所謂兵權,就是將帥統率三軍的權力,它是將帥建立自己的威信的關鍵。將帥掌握 了兵權,就抓住了統領軍隊的要點,好像一隻猛虎,插上了雙翼一般,不僅有威勢而且 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況都能靈活應變,占據主動。反之,將帥如果失去了這個權力, 不能指揮軍隊,就好像魚、龍離開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遊的自由,在浪濤中奔 馳嬉戲,也是不可能的。

逐惡:

不論是治軍還是理國,有五種人需要對之注意,他們是國家、軍隊混亂的禍患。這五種人是:私結朋黨,搞小團體,專愛譏毀、打擊有才德的人;在衣服上奢侈、浪費、 穿戴與眾不同的帽子、服飾、虛榮心重、譁眾取寵的人;不切實際地誇大盅感民眾人, 製造謠言欺詐視聽的人;專門搬弄是非,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興師動眾的人;非常在意自 己的個人得失,暗中與敵人勾結在一起的人。這五種虛偽奸詐、德行敗壞的小人,對他們只能遠離而不可親近。

知人性:

世界上沒有比真正地了解一個人的本性還要困難的事情。每個人的善、惡程度不同, 本性與外表也是不統一的。有的人外貌溫良卻行為奸詐,有的人情態恭謙卻心懷欺騙, 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實際上卻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盡全力但實際上卻另有圖謀。 然而,了解一個人的本性還是有七條辦法的:用離間的辦法詢問他對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場;用激烈的言辭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氣度、應變的能力;就某個計畫向他諮詢,徵求他的意見,以考察他的學識;告訴他大禍臨頭,以考察他的膽識、 勇氣;利用喝酒的機會,使他大醉,以觀察他的本性、修養;用利益對他進行引誘,以考察他是否清廉;把某件事情交付給他去辦,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

將才:

根據不同的將帥不同的才幹,可以把將帥分為九種類型:一是用自己的德行教育部下,用禮法規範部下的行動,對部下關懷備至,問寒問暖,與部下同甘共苦,這種將帥是仁將。二是做事能不只圖眼前消災去難,還有長遠打算,一絲不苟,不被利益所誘惑,寧願為榮譽獻身,也不屈辱求生,這樣的將帥是義將。三是身居高位但不盛氣凌人,功績卓著又不驕傲自大,賢德而不清高,謙讓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個性剛直又能包客他人,這樣的將帥是禮將。四是運用戰術高深莫測,足智多謀,身處逆境能轉禍為福,面臨危 險又知逢凶化吉,這樣的將帥是智將。五是忠誠信實,對有功之人以重賞,以有過之人 以重罰,賞罰分明,獎賞時不拖延,懲罰時不管對方的地位高下,這樣的將帥是信將。 六是身手矯捷,衝鋒陷陣時快如戰馬,氣概豪壯,鬥志昂揚能勝千夫,善於保衛國家,又擅長劍戟,這樣的將帥是步將。七是能攀高山,走險地,馳馬如風,身先士卒,銳不 可擋,撤退時在隊伍後面抵擋敵兵掩護他人,這樣的將帥是騎將。八是氣蓋三軍,所向 無敵,對小的戰役小心謹慎不馬虎,面對強大的敵人則愈戰愈勇,這樣的將帥是猛將。九是遇見賢者虛心請教,對別人的意見從諫如流,能廣開言路,待人寬厚又不失剛直, 勇敢果斷又富於計謀,這樣的將帥是大將。

將器:

將帥的氣質、氣度有不同,其本領、作用有大小之分。如果能察覺他人的奸詐,看到事物潛伏的危害、禍端,被部下所信服,這種將領為十夫之將,可以統領十人的隊伍.如果早起晚睡,整日為公事操勞,言辭謹慎小心,能傾聽部下的心聲,這種將領為百夫 之將,可以統領百人的隊伍。為人耿直又深謀遠慮,勇猛善戰,這樣的將領是千夫之將, 可以統領千人的隊伍。外表威武,內心蘊藏著豐富的感情,個性光明磊落,能了解別人 的努力和辛苦,又能關心他人的饑寒情況,這種將領為萬夫之將,可以統領萬人的部隊。 能舉賢能之人,進德修業不斷充實自己,連續不斷,為人忠誠、可信、寬容、大度,善 於治理亂世,這樣的將領為十萬人之將,可以統領十萬人的部隊。能以仁愛之心待部下, 又能使領國信服,曉天文,善處人際關係,知識地理,放眼四海之內,治家如同治國, 治國如同治家,和諧圓滿,這樣的將領是天下之將,可以治理整個天下。

將弊:

身為將帥有八種弊病,是將帥用兵的大忌:一是對財、物的需求永遠不滿足,貪得無厭;二是對賢德有才能的人妒嫉強烈;三是聽信讒信,親近能說會道、巧言諂媚的小 人;四是只能分析敵情,卻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實力;五是遇事猶豫不決;六是沉迷於 酒色而不能自拔;七是為人虛偽奸詐而自己又膽怯懦弱;八是狡猾巧辨而又傲慢無禮, 不按制度辦事。

將志:

兵器是一種兇器,統兵為將是一種重大的責任。兵器剛硬,容易缺損,將領任務重大所以有風險。因此,真正的將帥不以自己的部隊強大有威勢做靠山,當他受到君主的 寵愛時不得意忘形,當他受到別人的誹謗污辱時,也不懼怕、退縮,看到利益時不起貪 念,見到美女時更不心生邪念,只知全心全意,保家衛國,以身殉職。

將善:

對將帥的軍事實踐能力的要求是“五善四欲”。五善是指:擅長察曉敵人的兵力部署,擅長正確地判斷進攻和撤退的時機,擅長了解交戰雙方的國力虛實,擅長利用對自 己一方有利的時機,擅長利用山川地形的崎嶇險阻。四欲是指:作戰時出奇制勝,謀劃 要周密,人多事繁,追求文靜穩重,保持全軍上下團結一心,合力抗戰。

將剛:

好的將帥應該具備的性格是剛強、剛烈,但不固執己見,溫和、柔和但不軟弱無力, 即通常聽說的剛柔相濟。單純一味的柔和、軟弱,就會使自己的力量被削減,以至失敗, 單純一味的剛烈、剛強又會導致剛愎自用也注定要滅亡。所以,不柔不剛,剛柔並濟才 是最理想的性格特點,才是最佳的狀態。

將驕:

做將帥的切勿驕傲自大,如果驕傲自大,待人接物就會有不周道的地方,有失禮之處,一朝失禮就會眾叛親離,人心憤懣相怨。身為將領,也不能小氣吝嗇,如果吝惜吝 嗇必然不願獎賞部下,獎賞不行,部下必定不肯在戰鬥中盡最大努力以拚死作戰,這樣 下去,則在戰爭中不會取得什麼好的成果,國家的實力也就會因此虛弱下去,自己國家 實力下降就是表示敵人正在強大起來。因此孔子說:“一個人儘管具備象周公那樣的德 才,但是卻驕傲吝嗇,那么即使他能做出一定的貢獻,也不值得人們去評價稱道”。

將強:

將帥的品德修養標準是五強八惡。五強是指五種必須的德性:高風亮節可以勉勵世 俗,友愛孝悌可以名揚海內,信義忠誠可以獲得友誼,周到細緻地考慮問題可以容忍他 人,身體力行可以建功立業。八惡是八種在德性上的缺陷:雖然足智多謀但不能明辨是 非,不能禮賢下士,更不能任用賢良之人,施政時有法不依,無法引導社會風俗,不能 慷慨施惠,不肯救濟窮困,不能防患於未然,智慧不足,不能深思遠慮,也不能防微杜 漸,不能在聲譽顯達時推薦自己所熟悉的賢能之士,不能在戰敗時,毫無怨言,負擔全 部責任。

出師:

從古至今,大凡國家遇有危難,國君會選拔賢德之人作將帥以解救國難。出征前, 齋戒三日,進至太廟告祭列祖列宗,國君面南而站,將帥面北而立,太師雙手奉上大斧 (權力的象徵),國君接過大斧,手持斧柄授給將帥說:“從現在開始,部隊由您指 揮。”然後,國君接著說:“作戰時,見敵人勢弱則進擊,見敵人實力強固則以退為主。 不能因為自己身居高位而看輕別人,也不要因為自己意見獨特而聽不進部下的意見,不 可以憑藉自己功績顯赫就失去人忠信本分的品質。部下還沒有坐下來休息時,身為將帥 不能自己先坐下來休息,部下還沒有吃飯時,身為將帥也不要首先進餐,應該與部下同寒暑,等勞逸,齊甘苦,均危患,做到了這一切,手下的將士必會竭盡全力,敵人也一 定會被打敗”。將帥聽完國君的訓命後,宣誓效忠,然後親自打開凶門,率軍出征。國 君把出征的軍隊送到北門,向將帥乘用的車馬跪拜同時又說:“將在外,不受君命。從 今天起,軍隊中的一切行動都由您來決策”。這樣,將帥就具有了絕對的權威,也可以使智謀之人為之獻策,使勇犯之人為之效命沙場。由此,可以百戰百勝,立下汗馬功勞, 也能揚名於後世,福澤恩及子孫。

擇才:

將帥在編排軍隊時,應該注意:有的士兵武藝高強,喜歡對敵廝殺,願意獨立地與 強勁對手較量,應把他們編在一個行列里,這些人可以算的上是報國之士;有的士兵氣 冠三軍,精力充沛,身手狡捷,應把他們編在一個行列里,這些人可以算作是突擊隊; 有的士兵行走快速而敏捷,象飛馳的馬一樣有威勢,應把他們編在一起,這此人可以組 成前鋒隊;有的士兵善騎善射,箭術高超,百發百中,應把他們編在一起,這些人可以 組成奇襲隊;有的士兵專門擅長射箭,是一流的射手,也應把他們編在一個行列里,這 些人可以組成射擊隊;有的士兵力大無比可以使用強有力的弓弩,即使射程比較遠也可 以射中目標,應把他們編成一組,組成阻擊隊。可見,不同的士兵,有不同的能力特點, 應該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各盡其才,各盡其用。

智用:

將帥將兵出征想奪取戰鬥的勝利,必須考慮到天候、戰機、人的素質這幾方面的因 素,要順天候、得戰機、具備相應的戰鬥力。所以在順應了天候、也具備了相應的戰鬥 力,但時機卻不成熟的情況下出兵是逆時,在具備了相應的戰鬥力,有了成熟的戰機, 但不具備天候條件下出兵是逆天,在順應了天候、抓住了戰機,但卻不具備士兵相應的 戰鬥力的條件下出兵是逆人。明智的將帥,領兵作戰是決不會逆天、逆時、逆人的。

不陳:

古代善於治理國家懂得治國規律的君主是不依賴軍隊這種國家機器的,具有軍事才 能善於用兵的將帥也不以戰爭,擺開交戰的陣勢為最終目標,善於布陣的將帥根本不用 向對方發起攻擊就能獲勝,不以兵戎相見為樂事,善於指揮戰鬥的人則能永遠立於不敗 之地,善於總結失敗教訓的將帥則不會被敵方所消滅。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主要是讓 老百姓生活安定,勤於工作,人們安居樂業,不發生任何不愉快的糾紛,這就是上面所 說的“善理者不師也”的意思。上古時代,舜修刑典,還讓大臣皋陶作了掌理刑法的官 員,可是老百姓無人冒犯法令,因此也就不用對任何人施加刑法,這就是“善師者不陳” 的意思。大禹征伐的苗族,只派舜手持舞蹈用的乾盾、羽扇就征服了有苗族人,這就是 “善陳者不戰”的意思。齊桓公在南討楚國,北伐山戎的過程中,英勇善戰,所向無敵, 這就是“善戰者不敗”的意思。楚昭王時楚國受到吳國的侵犯,楚昭王立刻逃到秦國求 救,後事又返回了秦國,這就是“善敗者不亡”的意思。

將誠:

《書經》說:“戲辱君子,就無法得到他的真心,蔑視小人,也無法使他們竭盡全力為自己服務”。所以,將帥領兵的要訣是:廣泛籠絡部下的人心,嚴格有關賞罰的規 章和紀律,要具備文、武兩方面的能力,剛柔並濟,精通禮、樂、詩、書,使自己在修身方面達到仁義、智勇的內涵;領兵作戰時,命令士兵休息就應讓士兵象游魚潛水一樣不出聲響,命令士兵出擊時就應讓士兵象奔跑中的獺一樣突躍飛奔,又快又猛,打亂敵人的陣營,切斷敵人的聯繫,削弱敵人的勢力,揮動旌旗以顯示自己的威力並且讓士兵服從指揮,聽從調動,撤兵時部隊應象大山移動一樣穩重,整齊,進兵時則要疾如風雨, 徹底地摧毀敗軍敗將,與敵交手則拿出虎一樣的猛勢;對待敵人,還要採取一些計謀: 面對緊急情況應該想辦法從容不迫,用小恩小惠誘敵進入設定好的圈套之中,想盡辦法 打亂敵軍穩固整齊的陣勢,然後亂中取勝,對小心謹慎的敵軍要用計使他盲目驕傲起來,上下不一,用離間術打亂敵軍的內部團結,對異常強大的敵人想方設法地削弱他的力量, 要使處境危險的敵人感到安寧以麻痹敵人,讓憂懼的敵人感到喜悅,使敵人疏忽起來; 對投到我軍的戰俘要以懷柔的政策來對待,要使部下的冤屈有地方伸訴,扶持弱者,抑 制氣勢凌人的部下,對有智謀的部下要盡全力親近他,用他做參謀,對巧言令色的小人 要堅決打擊,獲得了戰利品要首先分給部下;另外,還要注意這樣幾點:如果敵人勢弱, 就不必用全力去攻擊他,也不能因為自己軍隊力量強大就忽視了敵人,更不能以自己能 力高強就驕傲自大,不能因為自己受寵就到部下那裡作威作福;對於整個戰事的進行, 要先制定詳實的計畫,要有萬全的把握才能領兵出征,不獨自享受戰場上繳獲的財物、 布帛,俘虜的男女人等也不自己獨自役使。身為將帥作到了這些要求,嚴格號令,將士 一定會積極作戰,在戰鬥中效命疆場。

戒備:

國家最重要的事務是國防,在國防的問題上稍有偏差,就會導致國家的滅亡,使全國覆沒,無可挽回,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啊!所以,一旦國家出現了危難,君臣應齊心一致,廢寢忘食,共同謀策,挑選有本領的人擔任將帥,指揮三軍應敵。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就是敵人已打到了家裡也不能警覺,如同燕子的窩巢搭築在門帘上,魚兒遊戲在旱鍋里,滅亡的日子已經不遠了。《左傳》說:對事物沒有計畫,不準備到毫無差錯的地步,不能出兵!”居安思危,妥善安排,防止可能出現的災難,這是古代推崇的善政”“蜜蜂和蠍子一類的小昆蟲都以毒刺作為防禦的工具,更何況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呢?”如果一個國家忽視了國防建設,即使有百萬之眾也不可怕,所以說有備無患,就是這個意思。可見,三軍將士在出征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

習練:

如果軍隊士兵得不到應有的教育和訓練,那么一百名士兵也抵不上敵人的一個士兵;如果軍隊士兵受到了應有的教育和訓練,那么一名士兵就可抵擋百名敵人的進攻。所以孔子說:百姓沒有受到教育和訓練就去參加戰鬥,這是讓他們去送死。”“讓賢德的人用七年的時間來教育和訓練百姓,他們馬上可以投入戰鬥,並且個個都勇猛善戰!”這就是說想讓百姓投入戰鬥,在出征之前不能不對他們進行教育和訓練,訓練時,要使百姓明白什麼是禮,什麼是義,要訓練、教誨他們有忠信的思想,要講明賞罰的界限,用賞罰來制約督促他們的行為,使他們自覺上進。然後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列隊與解散,坐下起立,行進立定,前進後退,解散與集合,使他們能整齊劃一、井然有序。象這樣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千教萬,就可以使整個三軍受到訓練,最後再讓將士接受戰術訓練就可以在戰場上打敗敵人了。

軍蠹:

軍隊行動時,有幾種情況可以直接導致全軍崩潰:一是對敵情的偵察不仔細、不準 確,在訊息的反饋上不按規定進行,與實情不相符合;二是不遵守命令,耽誤了集合的 時間,使整個軍事行動受阻,喪失了戰機;三是不服從指揮,不聽候調度,忽前忽後, 七零八亂;四是將官不體貼下級,只知一味地聚斂搜刮;五是營私舞弊,不關心下級將 士的生活;六是迷信誹謗之辭、神鬼怪兆,胡亂猜測吉凶禍福;擾亂了軍心;七是士兵 不守秩序,喧譁吵鬧,擾亂了將帥的決策和執行;八是不遵守命令,擅作主張;九是貪 污現象嚴重,侵占國家財物,無所不為。

腹心:

身為將領,應該有自己的左右親信可以咨商事情,有給自己偵察訊息通風報信的耳 目,有堅決貫徹自己的命令輔佐自己的羽翼。沒有心腹之人,就好比人在黑夜中走路, 手腳不知該邁向何處,沒有耳目之人,就好比盲人安靜地生活在黑暗中,不能做自己想 做的事,更不能為達到某種個人目的進行鑽營活動;沒有爪牙之人,就好似一個人飢不 擇食,吃了有毒的食物,中毒身亡。所以,明智的將帥,一定要選用學識淵博、足智多 謀的人做自己的心腹,要選用機智聰明、謹慎保密、有很強的判斷力的人做自己的耳目, 還要選擇勇敢、彪悍的士兵做自己的爪牙。

謹候:

凡是將領領兵出師不利,都是因為輕視敵軍而產生的後果,所以軍隊在出師時要嚴 格法律、法令,詳細考慮各種細節,按戰爭規律行事,否則的話仍然會招致滅亡。這些 應該注意的問題有十五項:一是慮,要仔細地考慮、謀劃,探明敵人的所有情況;二是 詰,盤問、追查,蒐集敵人情報,並仔細判斷情報的真假;三是勇,見敵人陣勢威武強 大的不退怯;四是廉,不為眼前小利所誘惑,以義為重;五是平,賞罰公正,公平合理; 六是忍,忍辱負重,寄希望於未來更偉大的使命;七是寬,寬厚,寬宏大量,能包容他 人;八是信,忠信、誠實,遵守諾言;九是敬,對有才德的人以禮相待;十是明,明白 是非,不聽信攙言;十一是謹,嚴謹、慎重,不違禮不悖法;十二是仁,仁愛,能無微 不至地關心、體貼下級官兵;十三是忠,忠誠報國,為了國家的利益,就是赴湯蹈火也 在所不辭;十四是分,行為有分寸,守本分,做事情量力而行;十五是謀,足智多謀, 能知己知彼。

機形:

大凡愚笨的人能夠戰勝聰明的人,是違反常理的偶然事件;聰明的人能夠戰勝愚笨 的人,是合乎常理的必然事情;而聰明的人在一起交戰,就全看掌握戰機如何了。掌握 戰機的關鍵有三點:一是事機,二是勢機,三是情機,當事情已經發生,有利於己而不 利於敵時,不能作出相應的反應,不能算是聰明;當形勢發生變化,有利於己而不利於 敵時,去不能拿出克敵制勝的辦法,也不夠賢者的資格;當整個態勢已經很明確對己方 有利時,卻不能斷然採取行動,這也不能算是勇敢。所以,善於指揮軍隊的將領,一定 要根據情況的變化,掌握時機取得勝利,即因機立勝。

重刑:

吳起說:“軍隊中敲擊鼙鼓、金鋒的目的,在於引起士卒在聽覺方面的敏銳注意力, 聽從指揮,揮舞旗幟,在於集中士卒在視覺方面的注意力,而各項法規、禁令及刑罰的 目的在於管理士卒,節制士卒的行動。”在軍隊中,用聲音引起士卒的注意,要求士卒 聽從指揮時,發聲的器具必須音質清脆宏亮;用旗幟來指揮士兵作戰時,旗幟的顏色要 鮮明、醒目;用刑罰、禁令來約束士卒的行動時,執法必須公正、嚴明。如果做不到上 述三點,軍容就會紊亂,士卒就會渙散、懈怠。所以說,在指揮部隊的問題上,應該達 到這樣的程度:只要將帥的指揮旗幟揮舞搖動,部下就會英勇前進,只要將帥的命令一 下,所有的士卒就會同仇敵愾,拚死上前,報效國家。

善將:

從古至今,善於領兵打仗的將領用兵的原則有四點:令出如山,向部下講明什麼是 進,什麼叫退,什麼是不應該做的;用仁、義的思想教育部下,使士卒能知書達禮;告 誡部下明辨是非,使士卒能互相勉勵,規過勸善;嚴格賞罰,使士卒不敢渙散,有信用, 上述四點基本的原則:禁、禮、勸、信是部隊中的重要規範,如果徹底做到了這四點, 就好像主要的支架已經搭好,其它的細微末節也就自然地順展開來,有了法規,具體的 內容也就明晰了,這樣軍隊就能戰必勝,攻伐時得其所需。無能的將領做不到這四點: 沒有規制,一旦下令撤退,士卒不聽指揮,抱頭鼠竄;而下令進攻時,則沒有節制,步 調不一,甚至紛紛逃避,怠慢拖延,全軍也就難逃滅亡的下場;勸戒不明,賞罰無度, 失信於士卒,上下不能一心,賢德之人紛紛遠走,諂媚狡猾的小人得勢,這樣的將領帶 出的部隊,一定會每戰必敗。

審因:

如果能順應百姓的心愿來征伐邪惡勢力,就是黃帝也不能與這樣的行為相比,如果 能藉助百姓的力量,群策群力獲得勝利,那么就是商湯、周武王也不能與這樣的功勞相 比。在此基礎上,審時度勢,以德威服人,則在下的各路英雄都會屈服這樣的將帥之下, 四海之內,各方豪傑則也會甘心受到節制。

兵勢:

大凡將帥領兵出征要注意三種情勢: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戰爭勝利的基本因素 和條件。天時,就是指天氣晴朗、氣候溫和適中,寒暑不烈,不旱不荒,天象正常,沒 有不祥的徵兆,這是有利於我方的自然因素。地利,就是指我方城牆高壘於險峻的地勢 之上,有深溝、大河做天然屏障,地形複雜,深不可測,還有唯一的羊腸小路還曲折迂 回。人和,就是君主聖明將帥賢達,三軍上下守禮守法,整齊統一,士卒個個都能效命 沙場,糧餉充足,武器堅利。卓越超群的將帥如果能憑藉天時,就地利,依人和,就可 以所向無敵,大獲全勝。

勝敗:

軍隊出師必勝的條件是:真正有才德的人擔任著重要職務,沒有才德的人被貶斥到 最低位置,三軍將士情緒高昂,團結統一,上下關係和睦,士卒服從命令,勇敢善戰, 軍容威武雄壯,法紀嚴明。軍隊出師不利,必然伴隨下列徵兆:士兵懶惰、散漫,不遵 守軍紀,全軍將士非常畏懼對敵作戰,兵卒不講信義,不畏懼刑罰,對敵軍實力估計過 高,內部不團結,彼此之間通常的話題是與利益有關的事情,喜歡猜測事情的吉凶禍福, 附會各種無稽之談,軍內流言蜚語盛行,軍心渙散。

假權:

將帥是軍隊中的關鍵。他懸繫著千萬士卒的性命,關係著戰爭的勝敗結局,左右著 國家命運的盛衰興亡。如果君主不把指揮軍隊的權力全部交給將帥,就好像用繩索捆住 猿猴的手足卻斥令它快速地攀爬樹木,跳躍飛奔,又好像用膠帶貼上人的雙眼,卻要求 他辨別各種顏色,這都是不可行的事情。如果賞罰大權被權貴所操縱,主將沒有任何可 以自主的權力,上下必然會被私心、利力所籠罩,人苟且於私利,就沒有人會為國家效 命,更沒有旺盛的鬥志。那么,就是有伊尹、呂不韋那樣出類拔萃的才智,有韓信、白 起那樣的功績,也不能自保。所以,孫武說:“將帥一旦領兵作戰,一概不從君命”。 亞夫也講:“在軍中,只有將帥的命令可聽,沒有聽見君主的詔令”。

哀死:

古代凡是優秀的將領,對待自己的部下就好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當困難來臨時,身先士卒,首當其衝,站在最前面,在功勞榮譽面前,與部下謙讓,把功勞、榮譽推給 部下,對待受傷的士卒,百般安慰和撫恤,當部下為國捐軀時,又能厚葬他們,並妥善 地安排好後事,在糧食不夠吃時,主動地把自己的食物讓給下級,在天氣寒冷的時候, 把自己的衣服讓給士卒穿用,對待有才智的人,以禮相待,並委之以高官,對待英勇擅 戰的部下,他會給予恰當、及時的獎賞並勉勵他再立新功。身為一名將帥,做到了上面 的幾項內容,就會所向披靡,百戰百勝。

三賓:

凡是三軍出征作戰,將帥必須有各類幕僚人員為自己策劃參謀,共同討論利弊得失, 輔佐在將帥左右。有些人口若懸河,能提出奇妙的謀略,見聞廣博,多才多藝,這是萬 里挑一的出色人才,可以成為將帥的高級幕僚,有的人象熊虎一樣勇猛,象猿猴一樣敏 捷,性格則烈如鐵石,作戰如楚地龍泉般銳利無比,這些人是一代豪傑,可以成為將帥 的中級幕僚。有的人喜歡發表言論,但能力一般,只是普通之輩,可以成為將帥的下級幕僚。

後應:

如果能把危險的局面轉換成容易的事情,在事情還沒有轉變成複雜之前就預先做了 準備,在事情還沒有變得不可收拾時就採取了應對措施,在軍中設立了嚴明的刑罰但不 以動用刑為最終目的,這是用兵的上策,這樣的首領是智者。與敵人交戰,將士已布列 陣形,雙方兵馬交錯,短兵相接,這時將帥如果能乘機以種種威勢擴大自己的影響,使 敵軍混亂以致失索,這算得上是用兵的能者。在戰場上,將帥冒著槍林彈雨衝鋒陷陣, 但只是逞一時之能,雙方損失極大但不分勝負,這是用兵中的下策。

便利:

在草木茂密的地區作戰可以採用游擊戰略;有濃密的山林地帶作戰可以用突擊的辦 法,出敵不意;在平原作戰沒有任何隱蔽物的情況下,可以採用壕塹戰術;在敵眾我寡 的情況下,我方應在黃昏時候攻擊敵人;在我眾敵寡的時候,則應在清晨向敵人進攻; 如果武器裝備精良,兵力強盛,則應速戰速決;如果隔岸對峙,又有風沙,視線不清, 就應採取前後夾擊的戰術。

應機:

必勝的要訣及掌握情勢變化以指揮調動部隊的方法是出其不意。如果不是智者,誰 又能把握時機當機立斷呢?掌握時機的秘訣在於出其不意。如果猛獸離開山區,失去了 險峻的山勢做依託,就是個孩子手持長戟也可以嚇退它,而小小的毒蜂只憑藉自己一根 毒刺,就可使強壯的大漢不敢靠近,對敵人來說,讓災禍突然出現,防不勝防,無法預 料,是最好的制勝辦法。

揣能:

古代善於用兵的將領,往往能在掌握了敵我雙方實力的虛實後就對雙方交戰的結果 有了基本的認識。將帥在預料勝負的結果時需要了解的內容有:雙方的君主哪一個比較 聖明?雙方的將領哪一個更為賢明有能力?雙方的官吏哪一方更有能力?雙方哪一方的 糧草更為充足?雙方中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有素?雙方的軍容哪一方更為嚴整?雙方的戰 馬哪一方跑的快?雙方哪一方占據的地勢更為險要?雙方哪一方的幕僚更有計謀?雙方 各有哪些可以畏懼的鄰國?雙方哪一方的國力更富有?雙方哪一方的百姓生活更安定? 通過比較上述幾個方面,雙方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可以比較容易地做出判斷了。

輕戰:

蜜蜂等有毒刺的小蟲子就是憑著令人生畏的毒刺來保護自己,使人不敢輕易地招惹 它,士兵在戰場上能勇敢作戰,是因為他有精良的武器作依靠。所以,只要有了鋒利的 武器,堅實的鎧甲,那么所有的將士都可以勇猛善戰。如果鎧甲不夠堅實,就好像赤身 裸體與敵人拼殺;如果弓箭射不中敵人,就好像沒有弓箭一般;如果射中了目標,但因 為力量不夠沒有射進去,就好像弓箭沒有箭頭一樣;如果戰前的偵察工作做得不仔細, 不周詳,就好像一個盲人在準備作戰;如果將帥不能英勇更不善戰,就好像沒有將帥一 樣。可見,這些都是在戰備建設中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地勢:

好的地勢對軍隊作戰取勝是最好的幫助,身為將帥如果不能準確地把握地勢地形特 點就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高山峻岭、森林險川的地形,適合用步兵作戰。山 勢高陡、蔓草雜生的地形,適合用戰車、騎兵作戰。在依山臨水、狹澗谷深的戰場上, 可以用弓箭手作戰。在平坦寬闊、可以自由活動的戰場上,可以用長戟與敵交戰。在草 木交錯的地帶,又可以充分發揮長槍、長矛的優勢。

情勢:

將帥的性情對作戰有直接的影響。有的將帥勇猛頑強不懼怕死亡,有的將帥性情急 躁沒有耐心一味追求速決,有的將帥貪愛小功、小財,有的將帥過於仁慈失去了威嚴, 有的將帥雖有計謀但常常猶豫不決,有的將帥則謀略有餘而不能身體力行。所以,對待 上述不同性情的將帥要採取不同的策略,對待僅有匹夫之能的將帥要設法使其暴躁起來 然後消滅他;對待性情急躁沒有耐心的將帥,要用持久戰、消耗戰去消滅他;對待貪圖 功利的將帥,要用財、色去賄賂引誘他;對待仁慈有餘威嚴不足的將帥要使用各種辦法 使他整日奔忙;對待智而心怯的將帥,可以用猛烈的進攻使他陷入窘迫的境地;對待謀 而情緩的將帥可以用突然襲擊的辦法使他徹底滅亡。

擊勢:

古代善於用兵的將領,一定會首先打探敵人的情況然後再採取相應的對策。凡是敵 人處於下列情況:軍隊長期征戰失去銳氣,糧食供應不上;百姓對戰爭怨聲不斷;士兵 不熟悉軍中的各項法令;武器裝備不充足;行動作戰沒有任何計畫可言;戰時孤立無援; 將、官對部下刻薄無度又暴斂資財;賞罰不清,士兵懈怠;陣營混亂,沒有秩序;偶爾 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大,這時就可以向敵人發起進攻。凡是敵處於下列情況:能選派 賢良之士輔助將帥,糧餉充足有餘,百姓生活安定,鎧甲、兵器銳利精良,能與周邊國 家保持和睦友善的關係,又有大國作後盾,這時,就應設法避開敵人,不可輕舉妄動。

整師:

部隊作戰以保持整體的戰鬥力為勝利的關鍵。如果將帥對部下賞罰不公,賞罰無度, 將官的命令不能讓部下信服,如果士兵不服從指揮,該進時不進,該止時不止,就是有 百萬大軍,也起不到任何實際的作用。所謂部隊的整體戰鬥力,是指軍隊平時井然有序, 駐留時能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行動起來威武有勢,進攻進銳不可當,後退地則敵人無 縫隙可鑽,部隊能前後呼應,左右一致,服從指揮調度,所以很少出現危險的局面,這 樣的部隊內部團結,士兵有很高的組織紀律性,能經受任何考驗,總是保持旺盛的鬥志。

厲士:

將帥對待自己的部下,要委之以高位,封賞以錢財,這樣就可以吸引有才德的人前 來盡力;要以禮相待,以信、誠來鼓勵部下,這樣部下就會以捨生忘死的決心投入戰鬥; 要經常對部下施恩惠,賞罰時公平嚴明,一視同仁,這樣就會贏得部下的信服、敬佩; 要在作戰中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在撤退時主動掩護他人,這樣部下會英勇善戰;對待 部下的點滴小心都要給與充分的重視,並進行適當的獎勵,這樣部下會積極向上,互相 勸勉,永保昂揚的鬥志。

自勉:

大凡聖人都崇尚天道,賢明之士則推崇自然法則,而有智慧的人則以效法古代的賢 者為根本的立身之道。驕傲自大的人注定要失敗,狂妄荒廖的人則極易招惹禍患,誇誇 其談的人很少有信議可言,只顧自我標榜的人對待他人則薄情寡義,身為將帥獎賞無功 肯定會被部下離棄,懲罰無罪的人則肯定使百姓怨聲載道,喜怒無常的人,難逃滅亡的 厄運。

戰道:

軍隊在森林中作戰的方法是:在白天以旌旗作主要的指揮工具,在夜間用銅鉦、擂 鼓指揮,以短兵為主,可以巧妙地設定埋伏,有時進攻敵人的正面,有時進攻敵人的背 面,有時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在草叢中作戰的方法是:利用刀、劍、盾牌等短型武器, 在與敵人交鋒之前,事先調查好敵人的進軍路線,在敵人的必經之路埋下哨兵,十里一 大哨,五里一小哨,把所有的旗幟收藏好,把銅鉦、鼓包掩好,當敵人過來時,出其不 意,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在兩山之間的谷地作戰,可採用的方法是:利用埋伏,勇猛 出擊,讓身手狡捷的士兵站在高處,讓不怕犧牲的士兵切斷敵人後路,用弓弩向敵人射 擊,接著使用短兵繼續進攻,使敵人瞻前顧後,沒有反擊的機會。在水上作戰的方法是: 利用船隻作戰,訓練士兵掌握各種水上技巧以攻擊敵人,可以在船上多插旗幟以迷惑敵 人,要用弓、弩猛烈地向敵發射,也可用短兵與敵人在近處交手,還要在水上埋設柵欄 防止敵人入侵,這一切都要順水的流向進行。在夜戰作戰,以安靜、隱秘為主,可以秘 密地派部隊偷襲敵人,也可以用火把、戰鼓擾亂視聽,用最快的速度攻擊敵人,以取得 勝利。

和人:

將帥領兵作戰,要注意使部隊內部官兵之間、官官之間、兵兵之間和協、團結、作 到了這一點,部下會主動地竭盡全力衝鋒殺敵。如果上下猜忌,互不信任,有謀略的人 得不到重用,士卒在背後議論紛紛,讒言與惡念滋生迅速,那么就是有商湯、周武王那 樣的智慧,也不能打敗一般的庸人,更何況是人數眾多的敵軍呢?

察情:

將帥領兵打仗需要根據一些現象判斷敵人的真實情況。如果敵人在與我軍爭戰時按 兵不動,一定是憑藉了險要的地勢;如果敵人不斷地向我軍挑戰,一定是想引誘我軍首 先出擊;看到樹木無風而動,一定是敵人的戰車悄悄駛來;看到塵土低飛而且範圍很廣, 肯定是敵人的步兵正在進襲途中;當敵人言辭強硬而且做出向我軍進攻的樣子時,一定 是在準備撤退;當敵人忽而前進,忽而後退時,就是在引誘我軍進擊;發現敵軍扶仗而 行、萎靡不振,敵人肯定已經飢餓難忍;發覺敵人對有利的時機不加以利用,則敵人肯 定已相當疲勞,無力再進;飛鳥在敵軍的陣地群集棲飛,則表示敵軍陣營已開始空虛; 夜間聽到敵軍陣地喧譁吵鬧的聲音,則表示敵人內部對戰爭十分恐懼害怕;敵人的軍隊 渙散,混亂不堪,是因為敵軍主將正失去應有的威勢;敵軍的旗幟混雜紛亂,表示敵軍 內部已經大亂;敵軍的將、官不斷地發怒,則表示戰爭形勢的發展使他們感到無可奈何, 敵人對取勝已失去信心;敵軍獎賞過頻,刑罰過繁,表示敵軍主帥已無力扭轉自己內部 的混亂和士兵不服從將帥命令的局面;當敵人派遣使者低聲下氣地來求敵時,則表示敵 軍想停戰;如果敵人送來貴重的物品,說盡甜言蜜語,則表示敵軍想私下講和。

將情:

身為將帥,在作風上還要注意一些日常的小事:軍營中的水井還沒有打上水來時, 作將帥的就不要先喊口渴;給士卒吃的飯沒有煮好,將帥也不要先喊飢餓;軍營中的火 堆還沒有點燃,將帥也不能先叫寒冷;軍中的帳篷還沒有搭造完畢,將帥也不能先言困 乏;夏天酷熱,將帥不要輕易地拿把扇子取涼;多雨天氣,將帥也不要首先舉傘避雨, 總之,在各種生活細節上要處處與士兵相同。

威令:

將帥領兵能使自己指揮的百萬大軍,恭恭敬敬地接受命令,屏氣凝神,穩而有序, 不敢鬆懈,這是嚴格法令的結果。如果將帥不能刑賞部下,部下不知禮義,就是據有天 下,盡占四海之內的財富,也難逃自我滅亡的命運,比如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但是, 如果將帥在領兵的時候,能以法令為賞罰的依據,部下是不敢違背將帥的命令的,比如 孫武,穰苴這樣善用法制的人。可見,法令是不能輕視的,由法令而生的將帥的威勢也 不可以違抗。

東夷:

東夷這樣不開化的少數民族,不守禮義,勇猛強悍,兇狠善戰,他們依山傍海,憑 借險要的地形,有較強的自我保護、對外防禦的能力。其內部上下和睦,百姓樂業安居, 不可能很快地戰勝他們。如果在他們內部出現了上下不合的兆頭後,用離間的辦法,擴 大他們上層內部的矛盾,使之混亂,使百姓背棄他們,造成尖銳的衝突,然後用仁義、 道德的理論安撫、招撫他們,並配合以強有力的軍事進攻,就可以取得徹底的勝利。

南蠻:

南部有許多小的野蠻民族,他們的性情是無法教化的,這些民族常常結合成不同的 利益團體,遇到大的利害就互相攻伐,他們平時住在山洞水邊,有的民族聚集一處,有 的民族則分散在各處,西到崑崙山、東到大海都是他們活動的範圍,他們那裡海產奇貨, 敵人個個貪婪好戰,春夏兩季常發生瘟疫,所以對南蠻用兵,只能速戰速決,不可以久留。

西戎:

西部的少數民族,性情勇悍貪利,有的結城而住,有的分散居住野外,那裡沒有充 足的糧食,但金銀財寶卻很豐盈,這些人個個都勇猛善戰,很難使他們屈服。他們住在 大漠以西,種族繁衍很快,有廣闊、險峻的形勢,他們習慣於逞強行兇,不願臣服於中 原,所以只有等待時機,當他們外遇他族挑戰,內朋混亂時,才可以向他們進兵,徹底 地擊敗他們。

北狄:

北方地區的遊獵民族,沒有固定的處所,哪裡水草豐富,他們就到哪裡去居住,遇 至有利的形勢,他們就南下入侵中原,反之,如果他們沒有充足的力量就逃避到更遠的北方。他們憑藉險要的陰山和廣闊的沙漠,有較強的自衛能力。餓的時候,他們就捕食野獸,寒冷的時候,他們就用獸皮作成衣被,每日奔走射獵,以捕殺動物為每天必做的事情,這樣的民族,既不能被道德感化,也不會因戰爭所臣服。漢朝不對他們用兵,理由有三點:一是漢朝的士兵一面耕作一面戰鬥,故十分疲憊膽怯,北方的民族以狩獵為生,過的是遊牧生活,安閒而勇敢,以漢軍的疲力對抗北狄的安閒,以漢軍的膽怯對抗北狄的勇敢,是無法取勝的。二是漢軍以步兵為主,每日只能行程百里,而北狄擅長騎馬,每日的行程數倍於漢軍,漢朝士兵追擊北狄蛙要攜帶所有的糧餉和鎧甲,而北狄追擊漢軍時用戰馬就運載了這些軍需品,雙方的運輸形式不同,互相追擊的速度也不相等.三是漢朝士兵徒步作戰,北狄以輕騎作戰,雙方爭奪最好的地勢,總是騎兵快於步兵,速度懸殊很大。所以對付北狄,不能用戰爭的辦法,最好的方式為守衛邊疆。派遣將士戍邊,要選擇賢能的人作將帥,訓練精銳的士兵進行防禦,大規模地運用種糧使倉庫充 實,設定烽火台探望敵情,等到北狄內部虛弱時就乘機而入,乘其勢力衰竭時一舉打敗 他。這樣的話,不必動用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使北狄自取滅亡,也不必興師動眾,因 北狄入侵邊境出現的緊張局勢就會鬆緩下來。

點評鑑賞

該書非常系統的論證了將領在軍隊中的地位、作用、品格和領兵作戰時應該注意的問題,頗受後人重視。
學者普遍認為此書內容大多采自其它的兵書和史書,不可能是諸葛亮所寫,但是其中的某些思想與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是一致的,因此認為是熟悉諸葛亮的軍事思想的後人所偽托。

諸葛亮軍事才能

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卻未必是傑出的軍事家。關於這種論點,好像應該是有定論的,但這一說法並不精確,因為它主要依據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說法“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乾,優於將略”,就是說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優於他的軍事才能,軍事才能當中,治軍又優於用兵。這種評價很偏頗,然而它卻是後世徒起紛爭的源頭。反對派的依據,主要是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司馬懿在巡視諸葛亮軍營時,曾經佩服地說一句“天下奇才也”的話。其實,司馬懿讚嘆的,正是諸葛亮的治軍之才,這種說法雖也說得過去但缺少事實論證,仍然是人云亦云。對於他的用兵瑕疵,則另有評價論據,這個評價記載在《晉書·宣帝紀》中,原文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所以司馬懿說,別看諸葛亮人多勢眾來勢洶洶,消滅他卻是指日可待(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這種說法雖有出處,但仍然是說法且與歷史事實不符(後面有相關論述)。
諸葛亮軍事才能鬼神莫測機變無雙。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這是人們爭論最多的話題。其實,這個問題本用不著爭論,在《辭海》、《大英百科全書》等權威辭書里,提到三國時代的大“家”就只有兩人:一是曹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或詩人),另一個就是諸葛亮——政治家、軍事家。那么,為什麼會出現爭論呢?這是因為,顛覆歷史已經成了當今所謂的歷史學家及其愛好者的本錢,許多歷史人物都已經被評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顛覆歷史,不和傳統的歷史評價唱反調,如何能一鳴驚人。所以,過去評價不好的歷史人物,我一定要為他找出一些好處來(比如對隋煬帝、對秦檜、對李鴻章);對過去評價好的歷史人物,也一定要找點毛病來(比如對岳飛、對諸葛亮)。於是,人文學界也不是清天衙門了,信口雌黃之輩照樣可以無事生非為能事。但是,歷史真的可以隨意顛覆嗎?!
首先,作為軍事理論家,諸葛亮軍事著述之多,在三國時期無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傳運》、《軍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將苑》中“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名言已為歷代軍事指揮人員(包括其它領導)奉為座右銘;有人認為武侯兵法多為後人所作是值得商榷的,武侯兵法之所以不載於陳壽《三國志》,是因為它在當時屬於蜀漢核心機密只托於姜維,後來姜維計敗被亂兵所殺,其幸免於難的後人只能潛逃,陳壽青年時期隨姜維時只是低級文職官員,無從知曉也在情理之中,但陳壽不知道不等於武侯兵法就不存在,武侯死時托後事於姜維,其兵法肯定存在並傳授於姜維是毫無疑義的。
其次,諸葛亮還是三國時期最出色的軍事發明家。他推演確定的八陣圖,使中國傳統軍事陣法達到了最高峰;他發明的木牛流馬,是當時軍隊後勤供給最先進的運輸工具;他“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是當時最具殺傷力的遠程武器,這些發明創造同樣是無人匹敵。
第三,諸葛亮的軍事實踐。處在那樣一個改朝換代的戰亂年代,是否為軍事家,主要還要看他的軍事實踐,即統兵打仗的經歷以及戰績。郭嘉給曹操出了不少的好主意,但並不是曹操的每次勝利都源於郭嘉的計謀:比如,官渡之戰,當與袁紹陷入相持時,曹操有心退兵,是荀彧而不是郭嘉阻止了他。更何況,即使郭嘉在,曹操也不是沒打過敗仗,比如濮陽敗給呂布、宛城敗給張繡、征劉表張繡中賈詡之計等等,賈詡也一樣,曹操征宛城破張繡,賈詡除了獻投降計外,別無良策;張繡叛曹後依附劉表,曹操前往征伐,又大破之,賈詡同樣束手無策。曹操因袁紹襲許都而撤兵,此時的賈詡靈感來了,這便有了“賈文和料敵決勝”(《三國演義》的描寫和《三國志》基本相同)。易中天為什麼只提他後面的“料敵決勝”卻避而不談他前面的無計可施呢?郭嘉也好、賈詡也好,有主意就可向曹操獻計獻策,沒有主意就可以緘口不言,何況曹操本人也是足智多謀。
諸葛亮則不同,劉備大事小情都要問計於諸葛亮,而諸葛亮則須每求必應並且長時間執掌蜀漢軍政要務,要不劉備也不會白帝城病危時召遠在成都留守的諸葛亮託孤。孰優孰劣,還不一目了然嗎?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尚不被稱為軍事家,也沒有人稱其為“軍事奇才”。賈、郭被稱之為“軍事奇才”,實在是“軍事奇談”。陳壽在《三國志*龐統法正傳》中說:“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龐統與荀彧(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並駕齊驅,法正和程昱、郭嘉相當——連龐統、荀彧都在郭嘉之上呢,更別提賈詡了。有些人為了“抗衡”諸葛亮,還抬出周瑜、司馬懿說事兒,然而,周瑜,滿打滿算,就打了“赤壁之戰”這一場硬仗,即便是赤壁之戰,也不是他獨自打的:“權…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諸葛)亮詣先主(劉備),並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三國志*諸葛亮傳》;“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劉)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三國志*周瑜傳》。赤壁之戰周瑜功勞的確大,但不能全都算在他頭上。至於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比,我們看看蜀、魏、晉之外中立方人士吳人張儼怎樣評價的吧——《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吳大鴻臚張儼作默記,其述佐篇論亮與司馬宣王書曰:...魏氏跨中土,劉氏據益州,並稱兵海內,為世霸主。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歷前世以觀近事,二相優劣,可得而詳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今仲達之才,減於孔明”——這才是客觀的評價!
諸葛亮的軍事實踐與戰績:論文韜武略,曹操在三國時期可謂首屈一指,但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後,曹操在和孫、劉勢力的博弈中就沒再得到什麼便宜(赤壁之戰和漢中爭奪戰)。而劉備則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由原來的“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裴松之注*三國志*先主傳》)一變而為不斷壯大。劉備集團在《隆中對》戰略的引導下,硬是在天下已被基本瓜分完畢的形勢下“先取荊州後取川”,實現了《隆中對》中的預言;更以一介書生統領千軍萬馬助東吳赤壁破曹、從荊州直取成都、六次北伐強大的曹魏令其惶惶不可終日。而且,他與之作戰的對手都十分強大,曹魏集團自不必說,就是益州劉璋,那也是久居川蜀,幾代的地頭蛇,又是易守難攻的地形,而諸葛亮仍能助劉備戰而勝之(取川蜀龐統有功,但他過早陣亡,最後解決問題的還是諸葛亮),這豈是“軍事才能平平”所能做到的!三國時期,包括曹操在內,沒有誰能超過諸葛亮帶兵打仗的次數,如果他的軍事才能不行,劉備、劉禪豈能讓他長期主持軍政要務,蜀漢政權也不會在武侯身後還能存續29年(蔣琬、費禕、姜維都是武侯安排的軍政繼承人,在奸雄輩出、權臣不絕的三國大爭過程中吳、魏歷經內亂,只有蜀漢免遭內亂,不能不說是武侯的功勞,至於黃浩後來亂政是因為姜維鉗制無力所致)!
某些人根據陳壽《三國志》里一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便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實在是荒唐的很。稍微動下腦子就能明白,作為西晉臣子的陳壽,如果不這樣說,那末,他將置其主子——宣帝司馬懿於何地?(更不要說由於陳壽其父因馬謖失街亭之事被武侯處以髡刑見《晉書》)即使如此,他也不得不通過司馬懿之口誇讚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亮...卒...。及軍退,宣王(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這難道不是在稱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是在誇獎他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嗎? 有些人總是講這個勝仗是劉備打的,那個勝仗是劉備打的,劉備作為蜀漢帝王這樣說也未嘗不可,但我們拂去厚重的歷史塵埃不難發現,劉備在得到孔明之前近二十餘年裡,東投西靠,如喪家之犬無立錐之地;在得孔明之後,攻無不取戰無不勝,從不足萬人起家終定天下三分,這難道是他在得了孔明之後突然自己腦袋開了竅而與孔明沒有關係嗎?
再比如,火燒博望,有人說是劉備乾的,與諸葛亮無關,因為諸葛亮那時還沒出山呢?果真如此嗎?《裴松之注*三國志》記:“劉備以建安十三年敗,遣亮使吳,亮以建興五年抗表北伐,自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則備始與亮相遇,在敗軍之前一年時也”,也就是說,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而“(建安)十二年,曹公北征烏丸”(同上),夏侯敦、于禁敗於博望應該是在曹操北征烏丸之後,如何能肯定地說火燒博望與諸葛亮無關呢?
讓我們看看世人是如何評價劉備與諸葛亮的:《裴松之注*三國志*先主傳》:“初,劉備襲蜀,丞相掾趙戩曰:‘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徵士傅乾曰:‘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何為不濟也?’”一個“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的人,居然終成鼎立三足之一,沒有諸葛亮的“謀”,哪得如此!
早在《隆中對》時諸葛亮就說過:“...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那末,為什麼後來他未待“天下有變”就急於出擊曹魏呢?有人說,這是諸葛亮自恃才能窮兵黷武。但問題不能這樣看: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天下盡知這是個昏庸的皇帝。有諸葛亮在,劉蜀固然可以自保,但一旦諸葛亮去世,則劉蜀必然成為別人(或曹魏、或孫吳)的口中食、囊中物,這一點也是天下盡知。因此,諸葛亮必須要趕在自己在世時完成統一大業,即使力所不殆也要勉為其難以求一逞。即所謂“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諸葛亮《後出師表》)。明了了這一點,對諸葛亮以最弱小的劉蜀卻頻繁征討最強大的曹魏就不會覺得奇怪了。但弱小蜀漢終究沒能完成統一大業,對此,《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應該說這個看法是比較準確的。然而,有些人卻因此詬病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這種人真是太淺薄了!
諸葛亮完全憑著自己個人的智慧,統帥千軍萬馬東征西討,卻依然能攻城略地斬將奪隘進退自如,怎么就“軍事才能平平”呢?更何況,北伐果真無功嗎?第一次北伐奪得三郡;第二次北伐進退有度,因故退兵時斬敵大將王雙;第三次北伐奪武都、陰平二郡擴展了蜀漢的版圖;第四次曹魏強勢攻蜀,諸葛亮以弱抗強,輕鬆擊退司馬懿入寇;第五次北伐,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壘,獲得“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之戰果。在因糧草不濟而退兵時還順手射殺了名將張郃;第六次北伐兵臨渭水,直指長安,以十萬軍兵對抗二十萬眾,以弱敵強,主動出擊,接連取勝,打得國力最為強大的曹魏及其統帥司馬懿龜縮不敢出戰。正像前面提到的張儼所說的那樣:“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如果不是征戰途中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最後的勝利必將屬於諸葛亮。
《三國志》、《漢晉春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