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色,漢語詞語,
拼音:zhèng sè
基本釋義是態度嚴肅,神態嚴厲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色
- 外文名:正色
- 性質:詞語
- 解釋:態度嚴肅
- 拼音:zhèng sè
拼音
基本解釋
引證詳解
- 指青、赤、黃、白、黑五種純正的顏色。
中國古代把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是指青、赤、黃、白、黑5種純正的顏色。這個說法,當時主要由於迷信,比如說黑色象徵夜晚,黃色象徵著土地。
間色是指紺(紅青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5種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間色一般不太受歡迎,比如綠色,紫色啊。
正色和間色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絲毫不得混用。一國之君的衣服顏色一般都是正色,根據他們的喜歡而不同,比如周朝喜歡“紅色”,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喜歡“黑色”,而滅秦建立的漢朝又喜歡“黃色”。而春秋霸主齊桓公則偏偏喜歡“紫色”,屬於間色。
據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於當時5匹生絹也買不到一匹紫色布。齊桓公看到這種現象十分擔心,於是管仲勸他不要再穿紫衣,“三日,境內莫衣紫也”。然而,齊桓公始創的這個傳統卻流傳了下來,南北朝時期創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緋(深紅色)、綠、青。以唐代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著深緋色,五品著淺緋色,六品著深綠色,七品著淺綠色,八品著深青色,九品著淺青色。武則天當政時期,有一個叫傅遊藝的官員擅長拍馬屁,一年之間自青而綠而朱而紫,時人號為“四時仕宦”。而白居易的著名詩句“江州司馬青衫濕”,被貶官後的詩人只有穿“青衫”的資格。“朱”是正色,“紅”是間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用“紅”取代了“朱”,由“大紅”而“大紫”,比喻官位升遷,“紅得發紫”也是同樣意思。
同為間色“綠色”比“紫色”還要差,屬於特別低賤那種。朝廷內,低微小官穿綠色。民間,只有奴隸、僕從才會穿綠色衣服或者佩戴綠色頭巾。到了元、明時代,綠色則成了娼妓男性家屬穿戴,象徵低賤的身份,讓別人一眼就知道你家有風塵女子。時至今日,綠帽子更成了配偶出軌的意思,綠色成了原諒色。
①《禮記·玉藻》:“衣正色,裳閒色。” 孔穎達 疏引 皇侃 曰:“正謂青、赤、黃、白、黑五方正色也。”
②《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 何晏 集解引 漢 孔安國 曰:“朱,正色;紫,閒色之好者。”
③宋 蘇軾 《五色菊贈朱遜之次韻》:“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
④葉聖陶 《游臨潼》:“反正像作畫一樣,花無正色鳥無名,只要取個意思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