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擺線又稱“長(短)幅旋輪線”,指一個動圓沿著一條定直線作無滑動的滾動時,動圓外或動圓內一定點的軌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次擺線
- 外文名:Trochoid
- 領域:數學
定義,簡介,一般說明,擺線,歷史,方程式,面積,弧長,其它相關聯的曲線,另見,
定義
簡介
次擺線(英語:trochoid),又稱為余擺線、變幅擺線,是指當一個圓沿一條給定直線滾動時,固定在圓所在平面內一定點經過的軌跡。擺線是最常見的一種次擺線。
次擺線的參數方程為:
其中基線所在的為x軸, 為動圓滾過的角度,a為動圓半徑,b為定點與圓心之間的距離。當定點處於圓周上時(b=a)所得到的即為擺線。當定點位於圓外(b>a)或圓內(b<a)時,得到的次擺線又分別稱為長幅擺線(長幅旋輪線)與短幅擺線(短幅旋輪線)。
一般說明
或者一個圓形軌道,
擺線
擺線也是最速降線問題和等時降落問題的解。
歷史
擺線的研究最初開始於庫薩的尼古拉,之後馬蘭·梅森也有針對擺線的研究。1599年伽利略為擺線命名。1634年吉勒斯·德·羅貝瓦勒指出擺線下方的面積是生成它的圓面積的三倍。1658年克里斯多佛·雷恩也向人們指出擺線的長度是生成它的圓直徑的四倍。在這一時期,伴隨著許多發現,也出現了眾多有關發現權的爭議,甚至抹殺他人工作的現象,而因此擺線也被人們稱作“幾何學中的海倫”(The Helen of Geometers)。
方程式
過原點半徑為r的擺線參數方程為:
在這裡實參數t是在弧度制下,圓滾動的角度。對每一個給出的t,圓心的坐標為(rt, r)。 通過替換解出t可以求的笛卡爾坐標方程為:
擺線的第一道拱由參數t在(0, 2π)區間內的點組成。
擺線也滿足下面的微分方程:
面積
一條由半徑為r的圓所生成的拱形面積可以由下面的參數方程界定:
微分:
於是可以求得:
弧長
弧形的長度可以由下面的式子計算出:
其它相關聯的曲線
一些曲線同擺線緊密相關。當我們弱化定點只能固定在圓邊界上時,我們得到了短擺線(curtate cycloid)和長擺線(prolate cycloid),兩者合稱為次擺線(trochoid),前面的情形是定點在圓的內部,後者則是在圓外。次擺線則是上述三種曲線的統稱。更進一步,如果我們讓圓也沿著一個圓滾動而不是直線的話,我們會得到外擺線(epicycloid,沿著圓的外部運動,定點在圓的邊緣),內擺線(hypocycloid,沿著圓內部滾動,定點在圓的邊緣)以及外旋輪線(epitrochoid)和內旋輪線(hypotrochoid,定點可以在圓內的任一點包括邊界。)
另見
- 輪盤(曲線)
- 定期功能列表
- 長短輻圓
- Cyclo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