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古港

樟林古港

樟林,從一個海角荒埔發展成為負有盛名的港口,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她的成長,正似大海起伏的波濤。 清代康、乾年間,樟林是廣東較大港口之一,是潮州紅頭船航泊的基地。北上滬、津、西至雷、瓊,南下可達安南、暹羅、馬來亞諸地。當時,潮州活動貿易的興起,使樟林迅速趨於繁榮,樟林的先輩,移居海外的也日益增多。鴉片戰爭之後,汕頭港逐漸取代樟林港,樟林遂轉為內地埠市。回顧樟林的過去,看看樟林的現在,我們喜見這古老的海濱埠市,正在隨著歷史的腳步不停地前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樟林古港
  • 外文名稱:gugangzhanglin
  • 地理位置: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觀一村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古港
基本信息,歷史上的樟林,別稱,地理概況,著名因由,樟林古港的紅頭船,樟林古港的新興街,分析,地圖信息,

基本信息

樟林,廣東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的一個小村,上世紀初,赫然標入了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樟林古港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方圓2平方公里。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有三個重要起源地,也是三個地標,它們分別是南宋時期的福建泉州港、元明時的漳州月港,以及清朝中葉的樟林港。 歷經兩個世紀的變遷,樟林古港的新興街繁華不再,但遺蹟猶存。樟林古港的新興街是潮人飄洋過海出國謀生的歷史見證,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前來尋根認祖。如今,樟林古港新興街的文化歷史價值目前已引起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將其列入開發建設樟林古港旅遊景區的一部分予以規劃實施。
樟林古港的碑文樟林古港的碑文
經過一年的努力,樟林古港廣場和古港河清淤鋪設排污管道的工程建設已經基本完工,其他配套設施也在完善之中,2017年11月以及2018年南粵古驛道腳踏車定向賽在古港舉行。
樟林古港廣場樟林古港廣場

歷史上的樟林

100多年前,潮州、澄海、饒平、南澳四縣(市)在樟林交匯。這裡,海闊江寬,宋代就已是潮州東部的鹽業中心。明萬曆年間(1573-1619)近海漁業大有發展,這裡迅速成為“漁鮮盈市”的埠頭,樟林開始名播潮州。清開海禁,沿海各省商賈漁船,來往更加頻繁。因廣東商船大桅桿上部及船頭均油紅漆,故有“紅頭船”之稱。當時,紅頭船隊從這裡出發,浩浩蕩蕩,揚帆遠征,成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時至今日,人們提到紅頭船,仍會聯想到當年樟林港碼頭上,千千萬萬華僑先輩漂洋過海,到世界各地謀生的情景。
位於澄海外砂橋旁的紅頭船雕像位於澄海外砂橋旁的紅頭船雕像

別稱

紅頭船事業的發展,使樟林港日益繁榮昌盛,外地客商紛紛前來。一時間,檣櫓如林,商賈似雲。樟林埠,被喻為“通洋總匯之地”。

地理概況

樟林古港位於古代的澄海縣東北部(現屬於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轄區)。北與饒平、潮安接壤;與閩西南、贛東南為咫尺之鄰;東北逕通南海,暢達五洲重洋;其港埠面積約兩平方公里,古時因“遍地樟木,樅灌成林”而得名。
樟林古港在汕頭澄海區的位置樟林古港在汕頭澄海區的位置

著名因由

但人們常常不解,如此“二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何以能夠名貫世界,譽稱南洋群島諸國呢?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從樟林古港那“河海交匯”的優越地理方位——韓江三角洲下游平原的沖積過程——澄海土地與河川成因談起。
樟林古港
原來,澄海地處韓江三角洲下游。遠在 6000 年以前,韓江三角洲是一片被海水淹沒的海灣。據《韓江三角洲》一書記載,人們通常所指的韓江三角洲,其範圍是以潮州為頂點,東北至鹽灶與黃崗河口平原為界,西南隔桑浦山與榕江口為鄰,三面被山丘環繞,東南面向南海敞開,呈喇叭形,總面積為 915.08 平方公里,在我國的河流三角洲平原中居第六位。遠在它還是海灣的那個年代,其境域分布著 44 個島丘,它們自東北向西南平行地排成 4 個行列,其中位於澄海境內的屬於第 3 行列,即由鹽灶的蓮花山麓——樟林象鼻山——溪南、蘇南的南峙山——上華的十八峰山,至桑浦山南麓等 18 個島丘組成。這第 3 列島丘的規模最大,陣勢最強,把整個海灣分割成兩個部分。內海灣由於受到第 3 列島丘的禁止,風平浪靜,在距今 6000 — 2500 年期間,韓江上游帶來的泥沙,逐漸沉積,便率先形成以潮州為頂點的面積為 460 平方公里扇形三角洲平原。位於第二列島內側的澄海隆都至程洋崗一片和溪南的梅州、董坑一片的土地,就在這一時期形成的。但是,此時的外海灣、海流和波浪流勢仍然非常強猛,韓江上游帶來的泥沙,受到強烈的阻擋,沖積力度呈弱勢,故韓江發育緩慢,下遊河床遠不能定型,流向自由擺盪,故地方志書上稱它為“員河”(指尚未形成固定河床),而澄海世代相傳的水利諺語:“雙象把海口,金龜朝北斗”(按:雙象,指樟林象鼻山和上華十八峰的象山;金龜,即上華龜山)指的就是這一時期。
大約距今 2500 年以後,韓江三角洲頂部平原開始向第三列島丘的外側延伸,此時,韓江的河道產生第一級的分叉,即分出古潮州溪、東溪和西溪。古潮州溪原經揭陽的炮台流入牛田洋,大約在唐末湮沒。其時的北溪,只是一條匯集東北部土地的小叉河,尚不能與韓江直接溝通,但東溪和西溪帶來的泥沙,在風浪、沿岸流和潮流的作用與反作用下,逐漸堆積成與海岸一定距離的沙堤,沙堤露出水面,與其海岸之間的窪地,仍被海水淹沒,便叫澤瀉湖。澤瀉湖被泥沙填滿,與海岸相接成陸,這樣反覆進行,三角洲便不斷向外延伸,現在澄海第三列島丘外側,即古外海灣的五大沙隴與四條帶狀的窪地,沖積成為一片肥沃的平原,就是這樣得來的。

樟林古港的紅頭船

當時廣東船塗紅色,叫紅頭船,樟林古港因此被譽為紅頭船之鄉。鎮樟林古港,曾經繁華熱鬧的樟林港口,紅頭船也早已不再飄洋過番,樟林古港開發成為汕頭一處大型的潮俗文化旅遊景點,古老的港口又煥發出年輕的風采。
紅頭船紅頭船
樟林古港舊址,是紅頭船的啟航聖地。目前汕頭市有關部門已將其列為重點保護對象。這裡曾是清代的“海上門戶”,當年北通福建、台灣、杭州、寧波、上海等地,南達越南、暹羅、馬來西亞、婆羅州、印尼等。潮人先民都從這裡飄洋過海到東南亞諸國僑居和通商。早在康熙年間,清廷初弛海禁,商民集資造船出海,第一艘紅頭船出海就從樟林駛出。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代皇帝這100年間,從樟林古港乘坐紅頭船飄泊到暹羅的潮人有150萬人之多。
艱苦奮鬥、誠實守信的紅頭船精神,一直鼓舞著潮汕後輩的子子孫孫。而這裡也成為海外僑胞回汕必到之地。每年都有幾百人次的華僑來到這裡尋根,近三年來展館就接待了一千多人次的海外僑胞。他們有的還訂做了按比例製成的紅頭船模型帶回家,讓紅頭船的故事和精神代代相傳。在東里鎮西洋村,每年的社日,村裡的老人還會用紙糊出一艘紅頭船,義務向鄉親們講述村史和紅頭船精神,外出的鄉親也會回村聽村史。
如今,澄海區正開展樟林古港綜合整治保護,投入3000萬元把樟林古港建設成為汕頭一大僑史文化的旅遊勝地。

樟林古港的新興街

樟林古港的新興街至今已有200歲高齡,歷史上潮人祖先飄洋過海出國謀生必經此地,曾經商賈雲集貨棧成行繁華一時。世事變遷,新興街依然保存完整,獨具特色的清代建設群古韻猶存,其文化歷史價值正日益受到潮汕文化界的關注。
樟林古港的新興街樟林古港的新興街
從喧鬧的都市尋訪至新興街不過數十里路程,卻恍若時光倒流,漫步於寂靜的老街,古色古香的貨棧鋪戶依稀可辨,一楹一柱、一磚一瓦卻因風雨沖洗褪盡顏色,老街難掩滿臉滄桑。有誰知道,100年前這裡卻是一番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新興街建於嘉慶7年(1802年),其時毗鄰韓江出海口的樟林古港正處最鼎盛階段,有清代粵東“通洋總匯”、潮汕“絲綢之路”之稱。早在康熙年間,清廷初弛海禁後,商民集資造船出海,第一艘紅頭船出海就從樟林駛出。此後紅頭船揚帆遠征至國內各大港口甚至東南亞諸國,樟林港貨船日夜穿梭,往來頻繁,沿港的新興街相應建起大型貨棧,因此又名“貨棧街”。
歷經兩個世紀的變遷,新興街繁華不再,但遺蹟猶存。近些年,前來尋蹤訪跡的專家、學者以及僑胞、遊人頻頻出入,老街再度熱鬧起來,街上的一位老人說,經常有人攝像採訪,還有拍電影拍電視劇的前來取景,有的鄉民因此還上了鏡頭。著名漢學家饒宗頤教授就曾說,新興街是潮人飄洋過海出國謀生的歷史見證,將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前來尋根認祖。如今,新興街的文化歷史價值目前已引起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將其列入開發建設樟林古港旅遊景區的一部分予以規劃實施。

分析

為了進一步明確樟林古港優越的地理方位與形成年代,這裡還必須把經地理學家科學測試和考古資料分析得來的,這五大沙隴的形成和韓江的再度分汊以及各代表著不同年代濱線位置的情況作一簡略的說明。據《韓江三角洲》和地質學 家陳訓深 教授《澄海土地的由來》一文及實地踏勘基本可斷:
樟林古港天后聖母廟的彩瓷樟林古港天后聖母廟的彩瓷
第一列沙隴稱為韓江三角洲下游“周代濱線”即起自鹽灶——樟林——內底——上華——庵埠——桑浦——玉井,這一線以貝丘堤為基礎,其年代測定為距今約 4000 —2500 年形成的;第二列沙隴稱為“漢代濱線”。起自南砂——蓮陽——澄城——外砂——鷗汀——歧山,這列沙隴規模特別宏大,長約 28 公里,寬 1.5 —— 2.5 公里,與第一列沙隴相距 4 公里,距今約 2000 年形成;第三列沙隴稱為“唐初濱線”;起自和州—海後—白沙埔—新溪—頭合—陳厝合—金砂,距今約 1400 年形成;第四列沙隴稱為“宋末濱線”,此時韓江三角洲已推至鳳洲、壩頭、九合、龍湖一帶,距今約 700 年,以七合、義合、金興、合昌、福建圍、北港、小萊蕪、珠池一線為第五列沙隴,距今約 150 年。
在韓江三角洲下游五列沙隴依次形成和先後成陸的同時,與其同步進行的就是韓江的第二級分叉,即古潮州溪、西溪東溪和北溪進一步分叉。如古潮州分成南北兩汊;西溪分成外砂河新津河梅溪;東溪出程洋崗龜山後,河流逕直,但至宋代又分出盛州溪、合昌溪、鯉鮕溪、草溝溪等無數小叉,北溪原是一道流量較少,流勢較弱的小溪,但由於“唐初濱線”形成與三角洲平原的不斷浮聚、延伸,至宋代其河床發育基本定型,上游流量銳增,便分出東隴溪、古樟林溪、義豐河和黃厝草溪等多條叉河。此時的韓江三角洲下游,潮來一片汪洋,潮退河海交匯,大小港口,燦若群星,據地方志載,自東北向西南,計有:東隴港、旗嶺港,飛錢港、大洲港、蓬子港、辟望港、大衙港、南港、北港、西港、溪東港、新港、天港等等,還有無數瞬息萬變的小港,難以盡名,其可謂呈現一派河川縱橫,交織成網、星羅棋布,燦若繁星的畫圖。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樟林古港(324國道西13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