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岸流

沿著局部淺海海岸流動的洋叫沿岸流。包括由於風力作用或河流入海作用,形成沿著局部海岸流動的洋流,以及在海岸帶由於波浪作用形成近岸流系。另外,沿著海岸運動的水流也成為沿岸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沿岸流
  • 含義:沿著局部淺海海岸流動的洋
  • 作用:風力作用或河流入海作用
  • 其他來源:沿著海岸運動的水流
沿岸流簡介,沿岸流的成因,中國沿岸流,沿岸流系統,渤海沿岸流,蘇北沿岸流,閩浙沿岸流,南海暖流,南海冷水,粵東沿岸流,珠江沿岸流,粵西沿岸流,

沿岸流簡介

中國近海有黃海沿岸流、東海沿岸流和南海沿岸流,它們是由河水和海水混合形成且具有淡水性質的低鹽水流。

沿岸流的成因

沿岸流是大體與岸線走勢相平行的定向流。它的成因比較複雜,一與盛行風有關,二與風浪的折射有關,三與河流攜入懸浮物質或海水沖淡有關,產生不同密度的水團。中國沿海有冬季向南為主的黃海沿岸流、東海沿岸流、南海東北季風漂流,夏季向北為主的南海西南季風漂流、東海沿岸流,以及仍然向南的黃海沿岸流。西南季風漂流使得流系得以穩定增強。

中國沿岸流

沿岸流系統

沿岸河流入海,大陸淡水在沿岸淺水區域與外海水混合後形成一股明顯的沿岸流。沿岸流系通常具有低溫、低鹽的性質,並與外海進入的暖流系統構成中國海的海洋環流。

渤海沿岸流

起源於渤海灣海河口一帶,黃海暖流自渤海海峽北部進入以後直流渤海灣北部,與這裡入海的淡水匯合後,沿岸南下至黃河口,與黃河水聚合形成一股鹽度極低的海流。自渤海海峽南部水道流出渤海,並繼續沿山東半島北岸東流抵達成山頭。其中一部分繞過成山頭流入南黃海,與黃海暖流轉向蘇北沿岸的分支匯合,通常可到達北緯30度附近,上述沿岸流與黃海暖流構成了東海北部的環流系統。

蘇北沿岸流

起源於海州灣的蘇北沿岸水區,有淮河水流入。黃海暖流的分支在海州灣外海與其混合,約沿30米等深線至長江口淺灘後,就離開海岸,越過長江口淺灘,向東南流去,與北上的黑潮在閩浙外海的分支,台灣暖流相匯合,然後逐漸變性與黃海暖流混合而消失。

閩浙沿岸流

起源於杭州灣,由長江錢塘江的徑流匯集而成,穿過舟山群島,靠近沿岸淺水區域向南流動。由於閩浙沿岸淺水區域狹窄,海底坡度較大,所以沿岸流的範圍較狹窄,通常在離岸30-40海里範圍內。冬季,強勁的冬季季風吹刮,沿岸流的流動勢力較強,可以沿岸出台灣海峽入南海。夏季,這支沿岸流似乎不存在。南海位於熱帶季風區,夏季盛開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季風方向與海區長軸一致,有利於穩定流系的發展。南海表面環流的方向和強度隨季風而變,表現為季風漂流的性質。冬季東北季風的作用,沿岸流自東北向西南流動,與南海暖流構成南海反時針方向的環流。夏季西南季風的作用,南海暖流與沿岸流匯合,自西南向東北流動。

南海暖流

終年存在於外海,強盛時出現在中近海區。冬季,一部分黑潮水經巴士海峽左旋進入南海北部,與沿岸水匯合,由東北向西南流動,並與沙撈越海岸逆風而上的南海暖流,構成南海冬季反時針方向的環流。夏季南海盛行西南季風,有利於南海暖流深入淺海區的流動,連同大部分沿岸流,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北上經台灣海峽流入東海。一部分南海暖流在西南季風的作用下,流經巴士海峽,匯入黑潮主流。

南海冷水

是底層高鹽冷水,在本海區的主要流動形式是沿著海底,向岸延伸,或在中近海區附近作補償式的上升運動。夏季主要作為沿岸海水離岸流失的補償作用。對於廣東省沿岸起重大影響的沿岸流系共有三個:粵東、珠江、粵西沿岸流。

粵東沿岸流

10月開始,在海區東北方向,隨著秋季形成的東北季風海流,向西南流入粵東近海區。冬季開始,和珠江沿岸流匯合,繼續向西流去。是一支緊靠海岸,南北水平範圍狹窄,東西水平範圍較長的流系。它和季風的存在和轉換是密切相關的。秋末形成,冬季勢力最盛。

珠江沿岸流

主要是珠江徑流入海形成,是南海區沿岸流系中勢力最強的流系。珠江沿岸流流動方向有三個:①西支,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原因,徑流入海向西流動。冬季,東北季風盛行,珠江沿岸流全部向西流動,厚度增大,緊貼海岸流動,並與粵西沿岸流匯合;②南支,5~9月,由於徑流強盛,隨著本身的動力向南沖溢,形成向南流動;③東支,主要出現在夏季6-8月,6-7月最為顯著,由於西南季風盛行,相應地引起東向的流動,西南季風過後,東支隨即消失。珠江沿岸流勢力在夏季最盛,冬季最弱,與粵東沿岸流恰好相反。

粵西沿岸流

主要流動方向有兩個:①粵西近海區形成一個三面環陸的內海,徑流向外沖溢,順岸向南流動;②向東流動,主要出現在夏季秋初,此時為西南季風盛行時期及季風轉換初期,在西南季風的作用下向東流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