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由中出

樂由中出

《樂由中出》是一篇出自《禮記·樂論》論述。題目出自其第一句。該論述講了“樂”的重要作用:有了樂,民無怨言,天下揖讓而天下得治;有了禮樂,暴民不再作亂,世上一片和諧和睦。本文誇大了“樂”的作用,後來成為統治者掩蓋專制的工具,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化言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樂由中出(1)
  • 創作年代:戰國時代
  • 作品出處:禮記·樂論
  • 文學體裁:論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讀解,作品出處,

作品原文

樂由中出(1)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2),禮自外作故文(3)。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4),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5),禮樂之謂也。
暴民不作,諸侯賓服(6),兵革不試(7),五刑不用(8),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作品注釋

(1)該文選自《樂記·樂論》。
(2)靜:安靜。這裡指潛移默化的影響。
(3)文:指禮儀制度。
(4)至:通達。
(5)揖讓:禮讓。
(6)賓服:服從,歸順。
(7)試:使用。
(8)五刑:指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

作品譯文

樂由內心產生,禮體現於外表。樂由內心產生所以能夠潛移默化;禮體現於外表,所以形成禮儀制度。最好的樂必定平易,最好的禮必定簡樸。樂通達內心則民眾沒有怨恨,禮儀通行則民眾沒有衝突。以禮治理天下,就是指實行禮樂。
暴民不起來作亂,諸侯都來歸順,不必使用武力,不動用多種刑罰,百姓沒有憂患,天子不動怒,這就表明樂普遍實行了。父子相互親睦,長幼之間次序明確,四海之內的人都相互尊敬,天子如果能做到這樣,就表明禮普遍實行了。

作品讀解

樂被納入了儒家的政治理想之中,成為治國安邦的根本之一,同“禮”相輔相成。這種政治理想是很獨特的:以問代武,以禮樂代兵刑,以感化代專制。
之所以說這是一種理想,是從實際出發的。也就是說,以感化、說服、規勸來代替必要的強制措施,在現實當中是難以行的通的,歷史上大概很少有過不依靠法律、軍隊來維持統治的政權。不以強制手段和強力來維護統治當然是好事,而美好的願望總會受到無情的現實的挑戰。
因此,過分誇大“樂”的作用,只可能造成負面影響,更多的時候,它經常成為統治者用來掩蓋專制和暴力的偽裝,成為蒙蔽人們的煙幕。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有非常現實、非常功利的一面,同時也有非常理想化、非常不切合實際的一面。這兩個方面時常交織在一起,對歷代統治集團和民眾百姓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對次我們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從而決定我們應當來採取的態度。

作品出處

《樂由中出》出自《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