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楚大鼎
- 出土地點:壽縣楚幽王墓(現位於淮南市謝家集區雙廟村)
- 館藏地點:安徽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戰國
- 別稱:鑄客大鼎
出土,壽縣,
出土
1937年春天,眼看抗日戰爭即將爆發,為了不讓這些文物受損,國家下令將這些文物精品全部運往後方———四川重慶一帶。李老說,當時一同運往後方的還有故宮的一批文物。根據路線,故宮的文物走陸路,這批文物走水路。但當這批文物運到江西和安徽交界處時,被這裡為阻止日寇船隻行進而設定的封鎖線———馬當封鎖線擋住去路。沒辦法,為了順利到達目的地,工人們只能將幾十隻裝著文物的箱子抬下船,通過封鎖線後轉運。因為當時人手不夠,笨重的文物箱子根本抬不起來,為趕時間,工人們只有將文物箱子翻著跟頭往前滾。也就是在這次搬運中,很多文物嚴重受損,包括楚大鼎。運到四川後,因擔心日寇會對城市轟炸,所以這批文物一直被藏在重慶的沿江一帶。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這批文物被運到南京,但還沒來得及進城,內戰又爆發了。這時的人們已顧及不到文物。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這批文物還一直靜靜地躺在沿江一個臨時倉庫中。上世紀50年代初期,安徽籌建博物館,第一任館長李責剛親自跑到南京,這批屬於安徽的文物才得以回來。
楚大鼎漫話
壽縣
安徽壽縣是楚文化的故鄉。在楚文化文物遺存中,最具代表意義和影響力的,當數陳列在安徽省博物館的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楚大鼎了。
鼎是一種古人用來蒸煮食物的器物,風行於商周時代。省博物館陳列的楚大鼎,是在楚國中期鑄造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代表了當時我國最先進的青銅器鑄造工藝。當我們站在這座鼎的面前時,一種凝重的文化氣息便會撲面而來,心中油然生出歷史滄桑感來。據說,楚大鼎的沿口處,至今還有兩三處古文字沒人能夠辨識。
上世紀初,一股盜墓風席捲全國。長沙、洛陽、西安、壽縣等“地下博物館”成為盜墓者鯨掠的“寶地”。1933年,長豐縣朱家集(今屬淮南市謝家集區)李三古堆被盜,大量青銅器被文物販子轉手到天津、北京等地,在全國引起轟動。楚大鼎因體積較大、轉運困難才幸免於難。當時的安徽省地方政府趕緊將李三古堆里倖存的青銅器轉移到當時的省會安慶。不久,中日戰爭爆發,安慶成為淪陷區,這批珍貴的青銅器等文物被水運到重慶。上船時,楚大鼎被裝進一個大木箱,民工們抬不動,就採取“滾雪團”的辦法,將這些木箱從岸上滾到船上。楚大鼎總算保住了,但卻傷痕累累。日本 投降後,運到重慶的楚大鼎等一批青銅器被運到了南京。解放後,這些劫後餘生的文物被搬了回來,先放在蕪湖,後運到了合肥。
楚大鼎的體積在全國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是最大的。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參觀這座鼎時感嘆道:好大一口鼎,能煮一頭牛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