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溪會議

楓香溪會議

1934年6月1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在賀龍夏曦關向應等同志的帶領下,被迫從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退出,轉戰千里,挺進楓香溪,在這裡召開了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會議(史稱楓香溪會議)。會議作出了創建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和恢復紅三軍中黨團組織和政治機關重新登記和發展新黨員以及組成紅軍幹部大隊,深入基層,發動民眾,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等農民土地革命的決定。從此,“楓香溪會議”為紅三軍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成為紅三軍從挫折走向勝利的轉折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楓香溪會議
  • 時間:1934年6月19日
  • 地點:楓香溪
  • 相關人物:賀龍、夏曦、關向應
參會人員,會議背景,提出口號,當時形勢,認識統一,會議精神,貢獻作用,精神影響,會址,歷史意義,

參會人員

會議背景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以後,標榜“百分之百布爾什維克”的王明共產國際代表米夫的支持下,開始推行了給中國革命帶來嚴重損失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路線,不僅給中央革命根據地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同時也使其他革命根據地遭受了嚴重的挫折。賀龍周逸群關向應創建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由於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兼紅三軍政治委員夏曦執行“左”傾教條主義錯誤方針,排斥了周逸群同志的正確領導,解散了黨團組織,取消了紅軍中政治工作及政治機關,特別是“肅反”擴大化,使湘鄂區根據地和紅三軍受到嚴重的損失。
1933年9月,紅三軍面對10萬敵軍的“圍剿”,幾經奮戰、傷亡慘重,未能粉碎國民黨對湘鄂西根據地的“圍剿”,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據地,經豫西南、陝南,沿川、鄂邊境南下,轉戰湘、鄂、川邊境地區,數次建立根據地未果。

提出口號

1933年12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鹹豐大村舉行會議,提出“創建湘鄂川黔新蘇區”的口號。會後,向川、黔邊境進發,途中成立了由夏曦關向應賀龍盧冬生組成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鄂川黔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1934年4月進入四川彭水,計畫以酉、秀、潛、彭為中心創建新的根據地,由於夏曦的“左”傾逃跑主義認為,彭水前面是江,後面是山,不利於撤退為由,致使這一根據地未能創建。1934年5月10日,紅三軍在賀龍、關向應等率領下,從四川彭水西渡烏江向統治力量薄弱的黔東進發,6月1日占領沿河縣城。為了建立根據地,紅三軍隨後撤出沿河縣城,繼續向黔東深入,基本控制了沿河、德江、印江、松桃以及酉陽、秀山部分。6月19日,紅三軍由印江的沙子坡進入楓香溪。

當時形勢

從湘鄂西轉戰千里到達楓香溪的紅三軍,此時,戰士疲勞,給養困難,黨員屈指可數,傷員得不到及時治療,廣大指戰員尤其對“左”傾錯誤所造成的嚴重危害強烈不滿,迫切希望建立革命根據地。紅三軍經過分析認為,
一是黔東與川、湘、鄂三省毗鄰,敵軍兵力部署比較薄弱;
二是這一帶地處黔東高原,武陵山脈橫貫其中,西有烏江天險之固,東有梵淨山為屏;
三是黔東這一帶民族繁居,人民深受壓迫剝削,具有強烈的革命要求,特別是神兵(黔東地區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革命性民眾組織)鬥爭如火如荼,紛紛要求參加紅軍,民眾鬥爭情緒非常高漲;
四是楓香溪前後山巒對峙,易守難攻。

認識統一

據此,賀龍同志及時指出:“我們再也不能這樣走了”。並且還生動地比喻“野雞有個山頭,白鶴有個灘頭,一支紅軍隊伍沒有根據地怎么行呢?”同時,賀龍、關向應對如何爭取“神兵”、建立根據地等問題交換了看法,達成了一致意見。
在湘鄂西中央分局對在黔東地區建立根據地的認識 逐漸趨於統一下,1934年6月19日下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楓香溪召開了會議(史稱“楓香溪會議”)。夏曦、賀龍、關向應盧冬生等參加了會議。會議根據“民眾的鬥爭與情緒”、“敵情的薄弱”,“決定了在沿河、德江、印江、松桃發展蘇維埃運動”,“決定調一批幹部把軍委會的機關建立起來,即刻成立軍委會的宣傳隊。”賀龍、關向應、盧冬生等還要求夏曦就根據地和重建紅軍中黨團組織,恢復政治機關等問題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進行研究和布置。

會議精神

當晚,中央分局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關向應傳達了會議精神:
一是決定建立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
二是在紅三軍中恢復黨團組織和政治機關,重新登記黨員。
三是抽調部分紅軍幹部組成幹部大隊,深入基層,發動民眾,建立地方蘇維埃政權,進行打土豪、分田地等農民土地革命工作。
在幹部會議上,賀龍、關向應、盧冬生夏曦執行“左”傾冒險主義造成的嚴重後果進行了初步批判,同時也對夏曦同志進行了耐心的幫助。這次會議提出了紅三軍面臨的主要任務,得到了全軍廣大指戰員的擁護和支持。

貢獻作用

楓香溪會議是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紅三軍歷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
一是促使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創建湘鄂川黔新蘇區決議得以實現,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挽救了紅三軍,是紅三軍從挫折走向勝利的轉折點,為紅三軍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從此,紅三軍走出了“左”傾的陰影,進入創建黔東革命根據地的新時期,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是黔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為紅二·六軍團的木黃會師奠定了基礎。
賀龍同志在回憶創建黔東蘇區時指出:“如果沒有黔東這塊革命根據地,六軍團沒有目標可找,也收不到部隊,結果是不可想像的。” 原東北、華北軍區空軍司令員、軍事科學院政委段書權老將軍也曾經說:黔東特區為紅六軍團和紅三軍會合創造了條件,兩軍會師於木黃,保持和壯大了力量,為開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孕育了紅二方面軍的誕生。
三是有力地戰略策應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勝利轉移。
四是“楓香溪會議”在遵義會議召開前,大膽地提出批評和糾正了王明“左”傾路線所帶來的干擾。
這是“楓香溪會議”所迸發出的,也是了不起的政治觀點、政治見解和政治主張,充分顯示了賀龍關向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家具有的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的胸懷、膽略和氣魄。
五是召開“楓香溪會議”,促使黔東地區成為貴州高原上的第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

精神影響

(一)“實事求是”是楓香溪會議的精髓。“楓香溪會議”之所以說是紅三軍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會議,就是通過紅三軍面對王明“左”傾路線干擾所造成的損失,通過針鋒相對地講實事、擺道理的方式,戰勝了王明“左”傾路線,使“楓香溪會議”得以勝利召開。 ”
(二)堅持黨的領導和加強黨的建設是“楓香溪會議”的核心。紅三軍自撤出湘鄂西根據地以來,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干擾和“肅反”擴大化以及“清左”的影響,使一大批黨員領導幹部遭受迫害,在當時就有“千不怕,萬不怕,就怕保衛幹部找談話”的說法。紅三軍到楓香溪之時,已不足四千人,黨員幹部更是屈指可數。由於楓香溪會議決定了恢復紅三軍中的黨團組織和政治機關,重新登記黨員的工作,此後才使黨在紅三軍中的領導地位提高了,戰鬥力增強了。
(三)堅定信念、樂於奉獻是“楓香溪會議”的優良傳統。由於長期疲勞作戰,部隊得不到休整,傷員得不到及時治療,裝備得不到改善,給養也十分困難。在這樣困難時期,紅三軍指戰員仍然堅定信念,樂於奉獻,堅信共產黨的堅強領導,解放全中國的目的就一定能實現。
(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楓香溪會議”的精神。紅三軍在楓香溪的日日夜夜裡,一邊在為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搞土改,一邊在為老百姓插秧、收割、救濟,可以說真正結下了軍民魚水情。

會址

現在“楓香溪會議”會址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楓香溪是一塊英雄的土地,神奇的土地,美麗的土地,也是一塊充滿希望的土地。楓香溪人民在與紅三軍朝夕相處的日日夜夜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譜寫了許多鮮為為人知的故事;以及留下了“打鐵不怕火烙腳,革命不怕苦和樂,只要人民得解放,死了我也化得著”這樣一些大義凜然的、樸素的就義歌;王幫俊、陳子南、袁風林等一大批烈士為中國革命獻出了他們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可以說楓香溪會議給予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而又豐富的精神食糧。

歷史意義

楓香溪位於貴州省德江縣東南部(原屬沿河縣),與沿河、印江、思南三縣毗鄰,與長堡、潮砥兩鎮交界。由屬原潮砥管轄的袁場、張家灣、楓香溪合併而成。1934年6月,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楓香溪召開中共湘鄂西分局楓香溪會議,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檔案的意義,特把鎮命名為楓香溪。鎮政府建在袁場,距德江縣城約50公里。全鎮總面積10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萬畝;轄21個行政村,179個村民組,5900餘戶,2.6萬人,34個黨支部,439名黨員,行政、事業、企業單位35個,中國小20所。轄區內有較繁榮的兩大集鎮(袁場、楓溪);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初具規模的煤礦共有8個,其中鎮辦煤廠2個,煤炭暢銷印江、德江、江口、銅仁、湖南、甚至到沿海地帶;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農業生產發展較大,烤菸生產榜居全縣前列,現在國內生產總值4172萬元,工農業總產值5118萬元,鄉鎮企業產值4608萬元,人均純收入1430元。全鎮現有一條柏油路過境,全長5公里,社會治安良好,呈現蓬勃向上的發展超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