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黃會師

木黃會師

紅二、六軍團木黃會師,是中國紅軍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來自不同戰略區域的兩支紅軍組成了一股強大的革命力量,為紅二方面軍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木黃會師是兩軍團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轉折點和里程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黃會師
  • 時間:1934年10月24日
  • 人物:賀龍、關向應、夏曦
  • 地點木黃鎮
會師概況,會師簡介,地理概況,會師經過,歷史意義,紀念碑,紅色旅遊,

會師概況

會師簡介

1934年10月24日,賀龍、關向應、夏曦領導的紅三軍與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在印江縣木黃鎮勝利會師。黨中央特致電祝賀,並決定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的番號。10月28日,紅二、六軍團主力向湘西挺進,開闢創立湘鄂川黔新蘇區,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長征。長征途中,紅二、六軍團受命正式組成紅二方面軍,成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在人民軍隊征戰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

地理概況

木黃鎮位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陵主峰梵淨山腳下,地處兩省(市)三縣(印江、松桃、秀山)交界處,距印江縣城41公里,素有印江東大門之稱,是中國工農紅二·六軍團會師聖地,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全鎮轄28個村(居委會),196個村民組6771戶28620人,是土家族集居地。國土面積137.74平方公里。
木黃會師

會師經過

1934年5月,賀龍夏曦關向應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原紅二軍團)進入黔東,收編了活躍在黔東地區的“神兵”,將“神兵”組建為黔東縱隊(後改編為黔東獨立師),並在廣泛發動民眾的基礎上,於7月21日至22日召開了黔東特區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建立了印江、沿河、德江等六縣,縱橫100餘公里的黔東革命根據地。紅三軍在黔東的活動,遭到了國民黨黔、湘、川軍閥部隊的圍剿。就在木黃這塊峽谷地帶,賀龍親率紅三軍主力和黔東遊擊隊,先後兩次擊潰和重創了數倍於己的國民黨反動軍隊,壯大了紅軍力量,鞏固和發展了黔東革命根據地,為兩軍會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4年8月,作為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的紅六軍團,在任弼時、肖克、王震的率領下,奉命離開湘贛革命根據地西征,轉移到湖南中部開展游擊戰爭,並同紅三軍取得聯繫,同年10月,在石阡甘溪,突遭到湘、黔、桂敵軍24各團的包圍,部隊被分成三個部分,這三個部隊各自為戰,突圍後分別朝黔東蘇區方向前進。軍團參謀長李達率領的第四十九團、第五十一團之一部首先從甘溪戰鬥突圍後,與軍團主力失去了聯繫,遂決定“先找到賀龍同志率領的部隊,然後迅速回頭支援紅六軍團主力。”部隊由石阡、江口縣境的崇山峻岭間通過,並沿梵淨山麓西北前進。10月15日,在黔東蘇區的沿河縣水田壩附近與紅三軍一部會合。李達見到了賀龍、關向應,即把紅六軍團在甘溪戰鬥中的情況作了匯報。驍勇善戰的賀龍得知紅六軍團的艱難處境後,萬分焦急,當即研究了接應的辦法,並決定親自率紅三軍主力南下接應紅六軍團。
10月16日,賀龍、關向應率領紅三軍主力南下,從沿河水田壩出發,星夜兼程,以9天急行軍,繞梵淨山東側,經印江、松桃、江口,抵梵淨山南麓,在木根坡與紅六軍團第五十團會合。隨後,兩支部隊又沿梵淨山西側急進,繼續往印江木黃等地尋找紅六軍團主力。
而此時,紅六軍團主力十八師、軍直機關和十七師一部,正轉戰於石阡、鎮遠、餘慶、施秉一帶,與敵周旋。10月10日,紅六軍團主力到達施秉時,已減員1600多人,且傷員極多。這裡山勢險峻,人煙稀少,物資奇缺。部隊因為在懸崖峭壁上行動,被迫“焚燒行李,減少輜重”。許多人沒有鞋,赤腳在荊棘叢生的密林李行走,戰士們餓著肚子堅持戰鬥,不少同志因疾病和飢餓停止了呼吸。10月15日,軍團主力在龍塘又遭敵截擊。10月17日,經與敵拼殺後旋迴甘溪,改走小道,擬通過鎮遠、石阡之封鎖線,又與敵遭遇,經紅軍完全奮戰,擊潰了湘桂之敵,後在一老獵人的帶領下,穿過人跡罕見的澗谷,並於當晚通過鎮遠、石阡封鎖線。至此,紅六軍團戰勝了大於我數十倍之三省敵軍的圍追堵截,於10月19日到達石阡,江口邊界的板山橋,與尾追之敵激戰後進入江口縣城,20日凌晨,進駐德旺,21日,經甘溝、陰家槽越過苗王坡,到達印江纏溪,23日,經永義官寨、慕龍,宿落坳一帶。
10月24日上午11時,紅六軍團主力經新業落坳抵達木黃三甲,與賀龍、關向應領導的紅三軍主力及李達部隊經新業芙蓉壩、鍋廠,到達三甲,兩軍勝利會師。紅六軍團歷時79天,行程5000餘里的西征也至此結束。會師後的兩軍團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在木黃水府宮召開緊急會議後於當天下午,轉移集結到臨近的松桃縣石樑地區,在此休整一天后,於26日到達重慶酉陽南腰界,召開會師大會。會上,任弼時宣讀了中央賀電。1982年8月,原紅六軍團軍團長肖克為木黃會師題詞:“二六軍團,歷盡艱險。木黃會師,三軍歡唱。八千健兒,揮戈東向。沅澧洶湧,狂飆燎原。赤區重建,湘鄂川黔。撫今追昔,懷梵淨山。”《題木黃會師》。
紅二.六軍團木黃會師,是一次勝利的會師,團結的會師,是中國紅軍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來自不同戰略區域的兩支紅軍結成了一個團結戰鬥的整體,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戰略突擊力量,從此以後,兩軍團再也沒有分開過,為完成新的更大的政治、軍事任務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歷史意義

據有關黨史專家介紹,紅二、六軍團會師無論從軍事、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
1982年8月,蕭克將軍為木黃會師紀念館題詞1982年8月,蕭克將軍為木黃會師紀念館題詞
第一、為解決兩軍團建設中各自存在的迫切問題創造了條件。紅六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在近80多天的艱苦轉戰中,行程5000餘里,與優勢敵軍頑強奮戰。因長途跋涉,部隊極度疲勞,減員很大,處境困難,特別是經歷了退出蘇區和搬家式轉移的痛苦教訓,迫切需要休整,木黃會師為紅六軍團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場所。紅二軍團由於夏曦執行“左”傾錯誤方針,導致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丟失,特別是在紅三軍內部進行多次“肅反”,取消了各級政治機關,政治思想工作薄弱,政工幹部缺乏。雖然通過創建黔東革命根據地,使黨和紅軍的工作有了正確轉變,但尚未得到徹底轉變。會師後,紅二軍團與中央中斷兩年的聯繫得到恢復。二、六軍團徹底擺脫了各自困境,開拓出一個嶄新的局面。
第二、木黃會師後兩軍團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戰略突擊力量,為發展湘鄂川黔邊的革命鬥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紅六軍團在甘溪戰鬥受挫、部隊減員十分嚴重的情況下,如果不與紅二軍團會師,而按中革委的電令,單獨地湘西一帶前進,將受到湘敵的猛擊,既無力策應中央紅軍長征,整個部隊的前途也不堪構想。
第三,木黃會師使兩軍團形成一個以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孕育了紅二方面軍的誕生。會師後,兩軍團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六軍團著重從政治上給二軍團以巨大支援,抽調一批政治工作能力較強的幹部到二軍團工作,充實了政治工作力量;二軍團則抽調一批軍事素質較高的幹部到六軍團,使兩軍團的力量得到很好整合。紅二軍團給六軍團籌糧、送鹽、配馬、補充武器彈藥,給予儘可能的保障。此後,兩軍團迅速發展。1936年7月,在長征途中,紅二、六軍團受命正式組成紅二方面軍,成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在人民軍隊征戰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
第四,木黃會師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長征。在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無望的情況下,中央紅軍實施戰略轉移。紅二、六軍團木黃會師,有力地牽制敵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木黃會師後,兩軍團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戰略突擊力量,主動發起了湘西攻勢,打亂敵軍部署,成功地將“追剿”中央紅軍的敵軍重兵吸引到自己身上,並迅速地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初具規模,成為牽制敵人的新的戰略支撐,使中央紅軍在湘江之戰後的危急關頭,得以及時地轉移到敵軍力量比較薄弱的貴州,從而使中國革命揭開新的一頁。

紀念碑

木黃會師紀念碑位於印江自治縣木黃鎮將軍山半腰,它背倚巍峨蔥鬱的將軍山,前俯清澈如鏡的木黃河。碑的正面有王震同志親筆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第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碑”19個斗大題字。整個建築莊嚴雄偉,大方美觀。1982年2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色旅遊

這裡文化內涵豐富。紅色文化有氣勢雄偉的紅軍會師紀念碑、古樸典雅的會師紀念館、高大挺拔的會師柏;人文景觀有土家特色的田氏宗飼、工藝精湛的木雕文化等;佛教文化有神奇久遠的梵淨山四大皇庵之首的“天慶寺”,梵淨山四大腳庵之首的“太平寺”;民族文化有中國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還有富有土家風情的錢桿、花燈、龍燈、 長號等;飲食文化有金豆腐、米豆腐、糯米、窖酒等。 2003年木黃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