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榮

楊靜榮

楊靜榮,男,1948年生於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曾在邯鄲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顏料和傳統色釉的研究實驗工作,1979年調入故宮博物院研究陶瓷史至今。現任北京逸仙專修學院(原中國大學)教授、中古陶藝術品鑑定技術開發中心技術總監、《寶藏》雜誌專家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靜榮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48年
  • 職業:瓷器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歷史系
  • 代表作品:《漫談我國古代的花釉工藝》《顏色釉》《古陶瓷鑑識》等
  • 社會兼職:中央電視台《鑒寶》專家組組長等
簡介,社會兼職,訪談錄,講解瓷器,歷史,鑑定,收藏知識,笑侃淘寶,撿漏,馬未都,論著,

簡介

楊靜榮,男,瓷器專家,1948年生於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1985年於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曾在邯鄲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顏料和傳統色釉的研究實驗工作,1979年調入故宮博物院研究陶瓷史至今。2002年入選《中國文物報》中國文博界百位“學術成就顯著,具有創新精神”的專家學者。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專業教授,博寶藝術網瓷器鑑定專家,中國世家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專家, 中古陶(北京)國際藝術品有限公司鑑定專家。
楊靜榮楊靜榮
作品
1976年在《文物》雜誌發表第一篇論文《漫談我國古代的花釉工藝》,至今發表論文近百篇,與他人合著出版專著《中國的陶瓷》、《中國陶瓷》、《民間陶瓷》、《龍與中國文化》4部。個人獨立專著已出版《顏色釉》、《古陶瓷鑑識》、《顏色釉陶瓷的鑑賞和鑑定》。台灣出版《龍的身世》,為《龍與中國文化》的繁體字版。

社會兼職

■中國世家鑑定收藏網著名鑑定專家
中國文物收藏導航網鑑定委員會委員
■ 中央電視台《鑒寶》專家組組長
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專業教授
■北京逸仙專修學院教授
■ 中陶古藝術品鑑定技術開發中心技術總監
■ 國土資源部主辦《寶藏》雜誌專家委員會委員
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
■ 鑒博藝苑收藏品鑑定委員會委員

訪談錄

問:china.瓷器——中國。從英文單詞上就足以看出瓷器在中國古代的地位。瓷器曾經是我們引以自豪的華夏文明的象徵。從Current來看,人們對陶瓷愛好已經不僅僅是限於藝術上的價值,而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已逐漸占據了人們主導地位。楊老師,您對陶瓷及陶瓷歷史有專業的研究,您認為陶瓷從古至今的繁榮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楊:中國是瓷器發明最早國家,大概從唐代開始外銷,外銷至包括東南亞、西亞後來到歐洲,到歐洲以後最繁盛時候就是明代晚期到清初,那段時期,中國瓷器就像是Now日本電器似的,壟斷整個市場。從元代開始中國瓷器就已經開始走向歐洲了。由於當時荷蘭等地的海盜比較猖獗,所以當時的瓷器就全部經由荷蘭港口再轉向其餘的外銷地。
中國在南宋時比較繁榮,南宋發展的極盛的原因就是跟經濟有關。從政治上就是說北宋戰敗後,遷到了南方,遷到南方後,政府要增加稅收,然後就擴大海外貿易,所以沿海就南宋開始廣東、福建甚至包括廣西,瓷器生產就發展起來了,連廣西的瓷器也都全部屬於外銷,而且,廣西的瓷器有一個很怪的現象,我們在國外根本就找不到廣西窯廠所生產的品種是在哪裡出土的,在國內就更沒有了,那樣的瓷器就是給外國人生產的,它的造型、紋飾都是仿景德鎮的青花瓷、耀州窯青瓷。表面上看以為是為了方便才在那裡生產,實際上是由於政治、地理環境所形成的原因,所以那時候的政治分裂對於當時的經濟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
中國貿易到了清代乾隆以後就開始逐漸衰敗,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挖土太多,消耗原料過多,而迷信說是動了龍脈了,就開始控制製作瓷器原材料,這樣一來,就造成瓷器質量下降;另一個原因就是歐洲開始生產自己瓷器,還有就是日本與韓國,尤其是日本,日本當時就製作很多仿中國的瓷器,就運到歐洲市場上冒充中國瓷器。從元朝開始,從龍泉窯瓷器銷售到西亞、中亞一帶以後,伊朗就仿中國瓷器,Now在國外還可以買的到,因為我們的價格是比較低廉。生產規模較大,因此到後來就說得有點神乎其神了。1997年我去土耳其,在土耳其有個傳說,說是我們中國瓷器可以試出是否有毒,就像是我們銀筷子似的,當時一位土耳其人還問我這是真的嗎?我說沒有那么回事。因為比較新奇東西,所以他們就說得比較神奇,到歐洲發明瓷器後,中國就逐步退出瓷器在當時世界上的統治地位了,後來到清晚期時候,西方工業改革,生產設備機械化程度高,成本低廉,就對我們瓷器市場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在清晚期收藏鑑定時候就可以經常看到英國、德國還有日本瓷器,因為他們的瓷器成本較低,老百姓都接受那樣價格。
中國瓷器真正復興時期是抗日戰爭後,從50年代到中國瓷器就一直在世界出口排名為第三,但也始終沒有以前的輝煌。當今的排名第一是日本,第二是英國。我們在建築陶瓷方面在世界上開始占據了重要位置,在世界出口排名是第一。
像中國的收藏,好像是歷來的個傳統,從明朝時候就開始有瓷器鑑賞,比如五大名窯都是明朝時候所評的,後來到明清的時候,就多了個官窯,因為當時的官窯是個特殊的性質,當時瓷器分三等,一等瓷器就是官窯瓷器,二等瓷器就是貴族使用瓷器,三等瓷器就是出口外銷瓷器,所以到國外淘寶的時候都不知道,當時外銷瓷器總量是6000萬件,在歐洲存世較完整的還有100萬件左右。後來到清晚期之後,國外博物館對中國瓷器認知度較高,好多當時五大名窯名瓷,甚至包括元青花,都被國外博物館高價收購了。另外還有一個中國瓷器熱門原因就是價值方面,只有升值潛力,而不會造成貶值,所以我覺得這也是很重要原因。
問:國內絕大多數的鑑定機構在鑑定古陶瓷時僅憑專家經驗,在鑑定證書上,一般只有結論,不寫依據,對同一物品,不同鑑定單位和專家的結論大相逕庭。您認為這種“鑑定的客觀標準難以統一”的難點在哪裡?
楊:我一直和他們的觀點不一樣,我個人提出來應該傳統鑑定和科技鑑定相結合,我不僅提出來,而且我也開始實踐了,如歷史博物館已經開始這樣鑑定了。象一些作假,它可以將以前的原材料調配出來,如果說化工材料明顯的話,是可以檢測出來的,如果不是很明顯就不太好檢測了,但是我覺得科技檢測的客觀性你是不可否認的,所以我認為應該看怎么認知,包括看鑑定證書都有學問,所以我建議大家最起碼去了解一下科技鑑定的常識。
所說的鑑定標準,比如傳統鑑定它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全看專家的個人經驗和專業知識了。我覺得專家也應該與時俱進,因為作假每天都出現新的品種,如果專家不隨著新的變化而增加自己的經驗與知識的話,那就會被市場所淘汰。我的意思就是說不管是專家,還是收藏的,甚至說句不好聽的包括作假的,那都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否則勢必會被淘汰,我就給你說一個例子,景德鎮曾經有一個做高仿製品的人,後來退出了作假行列,就在親戚的廠子幹活,有一天他的侄子到他的房間去玩,在他的床底下發現了很多的瓷器,就問他“大伯,你買這個乾什麼?”他就回答說“我閒著沒事就當是藏著玩!”他侄子說“您要是玩也弄點真的,這些全是前兩年我們做的高仿製品”。我給你們說的這個例子是真事,我只是想說明的發展很快,如果說你一段時間不去了解社會上的新東西,那么你就會被淘汰,所以說我們專家每隔兩個月就去轉一下古玩市場,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作假品種出現。
所以說專家的標準很難說,我覺得鑑定體制上有一些問題,比如在國外,如果說你當顧問期間有一次打眼了,不管你的名氣或者別的方面有多專業,那么你就會立馬被解聘。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原來在日本號稱陶瓷之父“小山父子夫”,他就給博物館當顧問,當時他的薪金是相當高的,但是他就在給收購作品的時候打眼了,當時的公司什麼都沒有說,第二年就被人家立馬解聘了,不像我們國內你再打多少次眼,你還是專家,沒有一個克制,這就是我們體制問題了。
問:鑑定行業里,監管部門還沒有要求對鑑定經營企業要有鑑定資質,對鑑定人要求有鑑定資質合格證書,不可避免到處都是“專家”,而且有甚者人們看好的專家為了經濟利益把“假”的說成真的。在規範評估鑑定行業方面,您認為管理者應如何去做?
楊:鑑定行業裡面,我個人覺得比較混亂,但是混亂也是市場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如果沒有混亂就達不到天下大治了。因為所有的法製法規都是在有了特定的時間後才衍生出來的,比如有了殺人的事情發生,為了控制和對其的懲罰才有了死刑的誕生,所以我覺得怎么將其納入統一管理條例,使混亂的狀況變得好一些,但是有一些情況還是避免不了的,只能說是可以控制一下,不至於混亂狀況。
問:在14日開幕的第3屆全國陶瓷藝術精品展上,60件1975年景德鎮為毛澤東特製的瓷器集體展出,代號“7501”瓷。在1997年拍賣會上,一隻高白釉雙面畫芙蓉花觀賞碗,拍出了170萬。聽說您專門對7501瓷做過調查研究,您如何看待“7501”瓷的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
楊:“7501”這件事情我確實做過相關調查,“7501”這個代號的意思就是75年研究所的第一個研究項目。這個7501是新加坡人給炒作起來的,因為新加坡人比較崇拜毛澤東,但我調查發現中南海行政處沒有這個瓷器的記錄,要想鑑定7501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開水澆,如果是真的很快就會裂開,如果是假的,就不會破損。
如果喜歡收藏或研究毛澤東瓷器就去韶山紀念館,因為當時毛澤東去世的時候,國務院就將毛澤東所用過的瓷器全部送回了韶山。
問:您入選了2002年中國文博界百位“學術成就顯著,具有創新精神”的專家學者。從您發表的文章來看,許多思想的確不斷有新的發展,您的研究領域也不再局限於陶瓷,開始向陶瓷邊緣行業延伸,比如像您在陶瓷藝術哲學方面有所研究,您能否談談您的治學方法及創新的動力?
楊:陶瓷史是一門綜合的學科,版本目錄學、史學、經濟學、工藝學、藝術哲學等,都是必備的基礎學科。尤其是版本目錄學,如果作學問不查原始文獻,不能甄別版本真偽優劣,勢必會犯張冠李戴,魚目混珠的常識性錯誤,既誤導讀者,又貽笑大方。
我在邯鄲陶瓷研究所四年的實踐工作中,受益匪淺,為後來專門研究陶瓷史打下了得天獨厚的良好基礎。復旦大學系統正規高等教育,使我掌握了成為一個學者必備的學習方法。
許多專家和學者學術成果輝煌,但達到一定高度後,往往不能向更高的層次產生質的飛躍,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美學的理論指導。美學不是玄學,雖然其流派很多,但它的基本研究對象只有三個,一是美的規律,二是人對社會的關係,三是人對自然的關係。只要把握住這三點,將其哲理用於專業研究之中,便會有一種高屋見瓴,遊刃自如的創作自由之感。
我和劉志雄撰寫《龍與中國文化》一書時,便牢牢把握美學三個基本研究對象,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結合新的考古發現,在龍的形成,演變以及龍在中國社會,龍在中國人的宗教觀念諸方面,提出許多新的一家之言。至今,該書已再版4次。高等教育的任務不是傳授知識,而應該是傳授真理的發現方法,只有掌握了發現真理的方法,我們才能舉一反三,在極短的時間內熟悉一門新的學科。
問:古玩收藏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普遍行為,古陶瓷商業價值刺激著古陶瓷收藏群體,引發贗品也應市而生,衝擊著整個古陶瓷交易市場。陶瓷鑑定涉及文化、歷史、藝術、經濟等學科,是一項比較複雜的工作,您能否給我們的用戶簡單介紹一下古陶收藏應注意的事項?
楊:搞陶瓷收藏,如果從升值潛力上講的話,記住:是歷史上值錢的東西就一定會保值或升值。陶瓷主要把握3點:
1.歷史價值;
2.藝術價值;
3.研究價值。
只要具備這幾個條件就會升值或保值。為什麼說古代值錢東西,將來還會值錢?那就是精闢意識。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純粹就是愛好收藏,湖南就有一個人專門收藏延安時期的陶瓷,原來我們也不知道,但是人家就喜歡,而且還形成了新的體系,我倒是很提倡鼓勵這樣的收藏家。
我希望大家都會去關心我們國家的瓷器,那本身就是我們的財富。

講解瓷器

歷史

首先,從瓷器的發展史講起瓷器,是從瓷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箇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是我們引以自豪的華夏文明的象徵。從當前來看,人們對陶瓷的愛好已經不僅僅是限於藝術上的價值,而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已逐漸占據人們主導地位。
中國是瓷器發明最早的國家,大概是從唐代開始外銷,外銷到包括東南亞、西亞後來到歐洲,到歐洲以後最繁盛的時候就是明代晚期到清初,那段時期,中國的瓷器就像是日本的電器似的,壟斷了整個市場。中國貿易到清代乾隆以後就開始逐漸衰敗,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當時挖土太多,消耗原料過多,而當時的迷信說是動了龍脈了,就開始控制製作瓷器的原材料,這樣一來,就造成了瓷器的質量下降;另一個原因就是歐洲開始生產自己的瓷器,還有就是日本和韓國,尤其是日本,日本當時就製作了很多仿中國的瓷器,就運到歐洲市場上冒充中國瓷器。當年,從元朝開始,從龍泉窯的瓷器銷售到西亞、中亞一帶以後,伊朗就仿中國的瓷器,21世紀在國外還可以買到,因為我們的價格比較低廉。生產規模較大,所以到後來就說得有點神乎其神了。到歐洲發明了瓷器後,中國就逐步退出了瓷器在當時世界上的統治地位了,後來到清晚期的時候,西方工業改革,生產設備機械化程度,成本低廉,就對我們的瓷器市場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在清晚期收藏鑑定的時候就可以經常看到英國、德國還有日本的瓷器,因為當時他們的瓷器成本較低,老百姓都接受那樣的價格。中國瓷器真正的復興時期是抗日戰爭後,從50年代到21世紀中國瓷器就一直在世界出口排名是第三,但也始終沒有了以前的輝煌。21世紀的排名第一是日本,第二是英國。我們22世紀在建築陶瓷方面在世界上開始占據了重要位置,在世界出口排名是第一。

鑑定

我們在鑑定陶瓷時,主要使用兩種方法:一是傳統鑑定,即俗稱的眼學,根據專家的經驗,憑藉眼看手摸等手段,確認陶瓷的時代,窯口,真偽和價值。專家的經驗是根據考古發現的文物資料和已經確認無誤的文物,採用對比造型,紋飾,胎釉特徵之後得出結論。這種方法是世界認可通行的,尤其對中檔以下的仿製品,基本不會出現失誤。但是在使用這種方法鑑定高仿作品時,專家的意見可能會出現分歧。遇到這種情況,可以藉助另一種鑑定方法,即科技檢測。21世紀流行的科技檢測方法有3種,一是熱釋光,可以準確的檢測陶瓷的燒成年代,誤差在50年左右,但是這種方法需要取樣,對文物會造成破壞。二是無損檢測陶瓷的胎釉化學成分,如果發現現代化工原料,可以準確斷定其新老。三是無損檢測釉的脫玻化係數,這種科技檢測的原理並不複雜,釉是一層玻璃,而玻璃生成後,隨著歲月的消失,會朝著非玻璃體轉化,使用儀器檢測,並通過計算,即可斷定瓷器的大概燒成年代。用這種方法對付高仿瓷器非常有效。但是它的局限是只能檢測帶釉的瓷器。以上兩種鑑定手段是21世紀世界上通行的鑑定陶瓷的方法,傳統鑑定和科技檢測相結合,可以保證失誤率降到最低點。

收藏知識

像我們中國的收藏,好像是歷來的一個傳統,從明朝的時候就開始有瓷器鑑賞,比如五大名窯都是明朝的時候所評的,後來到明清的時候,就多了一個官窯,因為當時的官窯是一個特殊的性質,當時的瓷器分三等,一等瓷器就是官窯瓷器,二等瓷器就是貴族使用的瓷器,三等瓷器就是出口外銷的瓷器,後來到清晚期以後,國外博物館對中國瓷器的認知度較高,好多當時五大名窯的名瓷,甚至包括元青花,都被國外博物館高價收購。另外還有一個中國瓷器熱門的原因就是價值方面,它只有升值潛力,而不會造成貶值,所以我覺得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最後,楊老師發表了一些個人觀點:如果從升值潛力上講的,記住:是歷史上值錢的東西就一定會保值或者升值。陶瓷主要把握三點:1.歷史價值;2.藝術價值;3.研究價值。只要具備這幾個條件那么就會升值或保值。為什麼說古代值錢的東西,將來還會值錢?那就是“精闢意識”。希望大家都會去關心我們國家的瓷器,那本身就是我們的財富。

笑侃淘寶

撿漏

“這年頭,撿漏的機會越來越少,想撿漏,難;現在淘寶貝,主要還得憑藉歷史、文物知識的積累。”楊老師一語道出了這其中的真諦。
楊靜榮現場展示了一件嘉靖時期的將軍罐圖片,介紹,該文物全世界僅存4件,分別珍藏於首都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件遠在美國博物館,僅有一件流通於市,珍貴程度可見一斑,滿街都是嘉靖將軍罐,這就有些幽默。
據楊老師介紹,由於類似物件在當時的宮廷使用中容易導致蓋子損毀,因此,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那件藏品,蓋子都是後配的,其上面的魚紋都與另外三件有所不同。
2003年,當楊老見到此寶貝拍賣時,便建議其朋友下手,最終以300萬元成交。短短几年時間,這件藏品再度現身拍賣行,以2000多萬元的保守價格成交。
只有對收藏知識和文化歷史足夠地了解,才能在遇“漏”時,準確判斷其價值。

馬未都

提起中國收藏界,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觀復博物館的館長——馬未都先生。
說起馬先生,楊老師可是有一說一,“他是收藏界的佼佼者,是收藏者中比較成功的;特別是他創辦的私人博物館,可以算是非常成功的;
楊老師肯定馬未都先生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在,在馬未都先生錄製的《百家講壇——說家具收藏》中,馬未都認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其中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解釋長期被誤讀,李白說的床不是睡覺的床,而是一個馬扎,古稱“胡床”。
楊老認為,在《辭源》中,“床”一詞的注釋有三種,即:一、支架;二、臥具;三、井上的欄桿。“李白若是坐在馬紮上,哪裡還有什麼詩情畫意可言啊?”,床在這首詩中,應該意為“井上的欄桿”,即“井台”;詩人背井離鄉,在冷落的深秋時分,一個人站在井台上,望著天上明月,看到圍欄處灑落的月光,勾起思鄉之情。顯然,這樣的解釋更為妥當。
“上電視台講話,可以說,但是還是需要嚴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若馬老師有任何高見,我們都可以切磋、交流。藏界說真話難上加難
被圈內稱為“最敢說真話的中國古瓷器專家”,楊靜榮教授毫不避諱地承認,曾發生被堵門叫罵,網上更是不止一人叫罵的情況。面對這樣難以想像的狀況,楊老師卻一笑而過,“只能多向老子學習,學習他的‘無為而治’啊”。這一笑而過背後的滋味,恐怕也不是常人所能承受體會的。
在一次打假中,楊靜榮得罪了人,後來他驚訝地發現自己中文百科詞條上的資料都被人故意改了,從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變成了副研究員,他也一笑而過。
曾在業界引發軒然大波的“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鎮館壺王被指贗品”事件。
“那是中央電視台要求做的一期調查節目。而我就是皇帝新衣裡面那個天真的小男孩,說一句眾人都知曉的實話——皇帝沒有穿衣服。於是,一時間所有的矛頭對準了我。”楊靜榮教授微笑著說起這些過往,卻在不經意間透出一絲無奈與尷尬。
楊老師介紹,關於此事,業界很多人士就知曉此事了,只是無人願意多事。甚至還有人曾“打趣”地說道,“杭州人真有錢啊!幫我們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貢獻。”而來自台灣某瓷器研究專家,見到“文物”時,也不確定地問了楊老一句,“這東西是出土的嗎?”,當獲悉是收購來的,該專家很吃驚。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鎮館壺王被指贗品”事件確實值得國內收藏界和文博界反思。錯就是錯,應該知錯就改。大洋彼岸的美國也發生類似藏品遭質疑的事情,可人家是怎么處理的呢?經專家和高科技儀器鑑定,該物品確實為贗品後,美國博物館就直接將“文物”原有的說明標籤換下,貼上“此物品為贗品”的說明,讓參觀者對比學習,以此警示世人。
此外,楊老師強調瓷器鑑定領域一定要走傳統鑑定和多種科學儀器鑑定相結合的路徑,這種看似自敲眼學派飯碗的做法,也是古瓷收藏界治亂的必由之路。

論著

成功升值的經歷
2002年在香港佳士得曾拍賣過一件嘉靖五彩蓋罐。全世界的同類器只有4件,其中帶蓋的3件,故宮有1件,但蓋子是雍正時期後配的。有一件解放後出土於西郊郝家灣,收藏在首都博物館。還有一件早年流散國外,收藏在美國阿爾波特博物館。這四件基本上一樣,尺寸也差不多。佳士得上拍的這件是唯一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的。我的一個朋友大概花了300萬元人民幣買下。據說後來拍賣行曾找過他,想要以3000萬元購回。注意一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嘉靖五彩蓋罐的後配的蓋,畫面上的魚走向是平行的,原裝的那件蓋上面的魚是立起來的。嘉靖時期道教色彩很濃,上面四條魚,底下八條,寓意四平八穩。加起來12條魚,和道教有關係,很有意思。
再介紹一件今年上半年中國嘉德拍賣的一件國寶級的器物。圖錄上寫得非常清楚,不是絞胎,而是叫做木流紋。如果要是絞胎,就不是國寶級的了。絞胎是使用兩種不同顏色的瓷泥,像擰麻花一樣擰在一起,或直接做胎,或削成片狀,镟下來以後,貼在上面,有的在枕頭上面貼有出花來。絞胎做起來不太複雜。
有人根據現代陶瓷工藝把這個品種叫做“絞釉”,實際上在古代沒有絞釉工藝。絞釉是現代陶瓷工藝發明出來的一種釉。先用白釉放在缸里,然後灑陶瓷顏料,如果要出藍色大理石紋的,就用氧化鈷;如果要出黑色的,就用各種有色金屬氧化物的混合顏料;還有其他顏色,如醬色、綠色等。把陶瓷顏料灑進白釉中,拿棍子攪拌,趁著攪拌時的流動性迅速蘸釉。但蘸了幾個以後,一缸釉不可能老流動,不流動就混合了,這缸釉就報廢了。市場上賣的仿大理石釉,就是這么做出來的。報廢的釉料會增加生產成本,成本一高,大家都不願意做了。市場上很少能夠看到絞釉的產品出現。
化妝土是古代一種特殊的技法,磁州窯系統的陶瓷用的最多。化妝土是一種白色的陶瓷原料,有一定的附著力,可以把它抹在胎的外面,增加胎的白度,但是不能直接做瓷器。過去考古界的陶瓷研究者把它叫做護胎釉,其實在陶瓷工藝學上的標準名稱就是化妝土。大概六朝時期的瓷器上就使用化妝土了。磁州窯的胎體是一種叫做“大青土”的高嶺土,呈灰白色。這種土還有,一般用來做大缸和粗瓷。它的熱穩定性能極好。但是灰白色的胎體需要美化,於是白色化妝土就派上了用場。
絞化妝土的技法是首先將白化妝土製成粥狀泥漿,抹到胎體上面;黑色化妝土滴灑上去以後,用嘴吹出浮雲流水的效果。我從一位藏家拿來的圖錄上看到這件盤子,當時眼睛一亮。我建議他一定要把這件拍品拍下,絕對值。因為絞化妝土工藝的器物,全世界存世大概不到20件,品相好的就3件。這件盤是3件之一,另外2件是在日本發現的一對梅瓶。國內博物館藏有幾件,比如開封博物館藏有一件直頸瓶,但品相不是特別好;山西和陝西博物館各有一件。這件盤子品相完美,是少有的藝術珍品,真正體現了陶瓷本身的藝術美。宋代製作這個盤子的工匠肯定是個技藝超群的大師,可能是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以後,才把瞬間出現的浮雲流水花紋凝固在土和火的載體上,令後人嘆為觀止。古代藝術品只有研究透了,才能發現凝聚在它們身上的古人的汗水和智慧。
這件是鼓釘洗也是出自拍賣行,沒有款,實際上是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的官窯產品,嚴格來講應當是雍正的。為什麼這么說?雍正七年唐英曾經在景德鎮當督陶官,歷史上有過的陶瓷品種都仿出來了,唯獨鈞窯燒不出來。後來唐英想到可能是原料的關係,就派他的助手吳堯圃到河南禹縣神垕窯址一帶調查。吳堯圃在那裡找到了當年燒剩下的原料,都運了回來,燒成後果然和古代鈞窯都一樣。後來這批料基本上都被挖光了,交到皇宮保存。唐英用這批原料做實驗,有的沒有打款,有的有款。故宮藏有不帶款的鈞窯器,原先和宋代鈞窯分不開,老一輩的專家從文獻里查知唐英仿過,和打款的器物進行對比,才把雍正仿的和宋代的區分開來。
這件拍賣的不帶款的鈞窯器,是流傳有緒的,我推測應是從故宮流散出去的。一種可能是當年八國聯軍搶的很多東西,並不是全都拿回國了,而是就地在北京賣了。後來大清國往回收,採取贖買政策,派太監到宮外查找,碰見宮裡的舊物就悄悄買回來。還有一種可能是辛亥革命成功後,清帝遜位,但是直到1924年才被馮玉祥趕出故宮,10餘年間,從末代皇帝、皇親國戚到太監都從皇宮中偷出不少文物,有的太監還在外邊開了古玩店,也有可能是在這段時間流散民間的。因為這類官窯器物控制很嚴,是皇帝當筆洗用的,十分珍愛。我看過一份檔案,乾隆皇帝發給唐英鈞窯的制瓷原料,精確到幾斤幾兩。這也說明這種原料在當時已經枯竭了。
仿鈞窯成功以後,唐英利用其原理,結合景德鎮原料,發明了另外一種釉,叫做窯變。青金藍是窯變的一種,俗名叫做雨淋牆。青金藍花盆都是唐英做督陶官的時候做的。這件三足爐(或者叫洗),底部有“雍正年制”刻款。當時在拍賣預展上看這件藏品的時候,有好幾位掌眼人說是新的。但經過科技檢測,確實是清代中期。
收藏時代,是真正比眼力,靠知識的時代。上述的這幾件藏品,都已經升值了,嘉靖五彩蓋罐3000萬元,絞化妝土盤150萬元,還有幾件也都超出了當時的拍賣價格。
有關高仿
玩收藏要有經濟基礎,但也要看怎么投資。老是抱著撿漏心理就容易上當。在瓷器的真偽問題上,所有的拍賣行都有一個機率,最好的拍賣行大概允許失誤率3%-5%,如果達到百分之百,那就是偽科學。
楊靜榮老師鑑定現場楊靜榮老師鑑定現場
單憑眼學的傳統經驗來鑑定高仿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有一種作偽方法是新器接老底。這種老底如今在景德鎮很值錢,以前賣一二十元,漲到了百八十元,如果是官窯精品,甚至可以賣到上千元。買了乾什麼?無非是做仿古瓷器。我上個月去了景德鎮一趟,一個朋友打開柜子給讓我看,全是接老底的仿古瓷器,接的天衣無縫,有冷接有熱接。冷接是粘上的,熱接是拿釉粘上後再經過一次二次燒制,根本看不出來。這些高仿器基本都發到國外了,所以很難見到。我希望大家在鑑定的時候還是應當採取雙保險。專家誰都不能保證自己不打眼,尤其是憑經驗鑑定,更要跟著時代的發展——基本上兩三個月就能換一個周期。
我在90年代的時候認識的做高仿的人,文化程度都不高。他們是最早發展起來的一批人,做東西專心致志,一絲不苟,靠自己的技藝贏得了客戶。原來景德鎮做高仿的號稱有五大高手,基本上都是組織者,請一批好的拉坯、畫工養著。但90年代的作品一眼就能看出來,21世紀以後新冒出的這代人更厲害,文化程度高,高科技也不外行。高仿的成分怎么過關?很簡單,他們做完了以後,花錢找最好的單位直接檢測,根據測出的數據再做調整,調到完全符合了,才會生產。這是真正的高仿,成本非常高。高仿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必須要拿實物才能做,所以基本都是來樣加工,不可能大批生產。
陶藝作品的升值門道
現代陶藝的的收藏也有門道。
這件粉彩牧羊女紋盤底款寫的是“1955年景德鎮市造”。這是景德鎮陶瓷大師張松茂21歲時在景德鎮陶瓷學校剛畢業實習時做的,後來流散到收藏家手中,價格不菲。如果是大師自己想回購,恐怕更是個天價。
青花瓷板畫《搏》是陶瓷藝術家黃秀乾的成名作品,大概賣了十幾萬元。後來他創作了一幅瓷板畫“雙巡圖”,畫的是兩隻下山猛虎。我在上世紀90年代《人民中國》雜誌上介紹過黃秀乾先生的陶藝作品,日本有一個大企業家看到“雙巡圖”的照片後,打電話問他1000萬日元(約合70萬元人民幣)賣不賣。黃先生對自己的精心力作出價200萬元。這件“雙巡圖”還在他自己手中,已經有人出價800萬元。
這件湖南醴陵釉下彩大瓶是1977年釣魚台國賓館定做的,上面還有“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字樣。當年拿到北京中山公園展覽,還被評為一等政治榮譽獎。流散到收藏家手中,而且存世僅一件,極具收藏價值。
趙惠民繪的粉彩《農家樂》瓷板畫來自拍賣行。趙惠民(1922-1997年)是景德鎮市政府授與的第一批優秀美術家,擅畫傳統仕女、人物。該瓷板畫創作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中央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趙惠民一改古裝仕女的傳統題材,創造了這幅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家樂”場景。所繪人物講究比例、明暗,不同於傳統匠人的古拙風格,可以看出作者受過正統的美術教育和訓練。設色則輕鬆明快,與人物的張張笑臉輝映,烘托出社會主義農民豐衣足食,喜笑顏開,充滿了幸福感的歡快場景。這是趙惠民的經典之作,比起他的古裝仕女作品,更具歷史、藝術和收藏價值。這件作品成交價大約2萬元,但景德鎮從事現代陶藝的商人已經開出高几倍的價格收購,原因是老先生已經去世,而且他的傳世作品中畫現代人物的非常稀少。
陶雕《童趣》是石灣梅文鼎大師的作品。梅文鼎是廣東美術學院畢業的老大學生,屬於學院派,藝術風格是抽象和寫實相結合。這套《童趣》是為了慶祝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選取古代兒童各種體育運動的形象而精心設計的。過去陶雕賣不上好價錢,做出來後一經翻模,數量就無法控制。但現在不同了,大師的作品就做10個,還都編號。大師做的是一個價錢,他的徒弟修模的又是一個價錢。看到的是他當時構思捏出來的小樣,比正式的作品小,但是只有一套。像這種原作,又是草稿,比翻模的還要貴。我的一個朋友才花了一萬多元就買下來了,後來有人出3萬元,他不捨得賣。梅文鼎大師這種既寫實又誇張的現代陶藝,如果沒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就做不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加上文化積澱的深層含義,將有較大的升值空間。
提問環節
提問:收藏界很多人還是看三代為主,習慣了繁縟的紋飾,其實宋元的東西是很簡單的。能否請您結合磁州窯講一下古代人的審美。
楊靜榮
楊靜榮:宋代審美觀,陶瓷首推官窯,文獻記載有3個,一個是北宋官窯,另外兩個是南宋官窯。南宋官窯找到了,北宋官窯還是一個謎。鈞窯有爭議,有的說是明早期的,有的說是元晚期的,但是官窯的性質沒有改變。剩下的就是定、汝、哥。定窯主要是為皇宮燒造日用器皿。從汝窯和官窯能夠看出皇家追求的審美情趣。宋代追求的是理性美。中國原來認為玉是最美的東西,瓷器只有到了宋代的時候,才完成了能夠達到玉的效果。磁州窯是另外一個體系,簡練,說白了是商品,是用最短、最簡單的方法能夠完成並推銷出去的商品。
提問:很多收藏者喜歡收藏高古瓷器,您對這些收藏者有什麼建議?
楊靜榮:越往後發展,高古瓷就越是真正的收藏大家要收藏的。比如已故的故宮老專家陳萬里先生,是中國陶瓷考古創始人,號稱中國陶瓷之父,他捐獻給故宮的全是高古瓷。而且高古瓷無論從升值空間還是研究作用都非常大。
提問:請您談談對科技檢測的看法以及如何規避收藏風險的問題。
楊靜榮:我一直提倡傳統鑑定和科技檢測相結合,兩條腿走路更能把握方向。科技檢測陶瓷有許多方法,比較流行和切實可行的有如下三種:
一種是熱釋光,英文Thermoluminescence,是指固體在受輻射作用後積蓄的能量在加熱過程中以光的形成釋放出來的一種物理現象。這種現象是一次性的,也就是固體在受輻射作用後,只有第一次被加熱時才會有光被釋放出來。在以後的加熱過程中,除非重新再接受輻射作用,否則將不會有發光現象。
對於陶瓷來講,其中含有大量的礦物晶體,如石英長石方解石等,這些晶體長期受到核輻射(如α、β和γ)的作用,積累了相當的能量,因此若把陶瓷加熱,將可觀察熱釋光現象,熱釋光的強度與它所接受的核輻照的多少成正比。由於陶瓷所受的核輻射是來自於自然環境和陶瓷本身所含的微少的放射性雜質(如鈾、釷和鉀40等),其放射性劑量相對恆定,因此熱釋光的強度便和受輻時間的長短成正比。在陶瓷的燒制過程中原始的熱釋光能量都會因高溫而全部釋放掉,此後重新積累能量,所以最後所測量得到的能量信號是與陶瓷的燒制年代成正比的,這就是熱釋光斷代的基本原理。
上個世紀70年代英國發明了這種方法,可以檢測陶瓷的燒成年代,誤差在50年左右。這種方法的最大缺點是需要取樣,對文物會造成傷害。在多年的實踐過程中,科學家發現,外部不確定因素,如機場安全檢查的照射和醫用X光機的照射等等會對年代檢測的準確性造成誤導,另外如果是未經燒成的老底拼接的陶瓷,取樣測試的老底也會造成對整個器物準確年代的誤導。所以在正式檢測機構出示的報告書中,均言明:檢測結果僅對取樣部分負責,而且要保證樣品部分未受到上述外部不確定因素的干擾。要學會讀報告書,最好找相關的負責專家幫助分析,方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上海博物館專門主攻熱釋光技術,據那裡的科學家講,隨著檢測數據的增多,已經能夠分辨出外界干擾因素。
第二種是無損檢測器物的化學成分。最近幾年仿古者也學聰明了,能夠調整胎釉配方,使之完全符合古代配方的理化數據。所以要學會看檢測報告,如果其中有現代化工原料,是現代仿品,就不要再抱任何幻想了。但是如果報告顯示與古代配方符合較好或者沒有發現現代化工原料,並不能說明這件東西就是老的,而是意味著需要研究做進一步的檢測和鑑定。
第三種是無損檢測陶瓷的年代,其原理是通過檢測釉子的老化係數判定該器物的新老。釉是一層玻璃質的物質,燒成後隨著歲月的消失會朝著非玻璃質轉化,通過檢測計算可以判斷出大概的燒成年代。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釉的陶瓷測不了;老胎後掛彩的器物測出的是最後的燒成年代,一律告知是現代的。為了保險起見,我建議做此項檢測時,可以同時做成分的檢測,雙保險更有說服力。
還有其他科技檢測手段,限於時間不能展開講了。社會上搞科技檢測的機構有不少,我提醒大家要貨比三家,避免上當。凡是宣稱百分之百準確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大家關心的規避風險,主要是怕買到贗品。我認為去拍賣信譽好的拍賣行可能風險會小一些。另外有兩點也很重要:一是選擇好的專家,無論是從事專業研究的還是從事古玩生意的或者是收藏家,眼力都有三六九等之分,如何鑑定他們的水平,是收藏者自己要把握的。第二是與時俱進,相信科學,最好是眼學和科技相結合,爭取把失誤率降到最低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