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關村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三鋪村下轄的一個村民組自然村,位於西秀區東北部,屬第八個國家級新區——貴安新區經濟發展規劃區。地處貴陽——安順一線交通幹線上,東北距貴州省省會貴陽73公里,距貴安新區管委會45公里,西南距安順(西秀區)17公里,距安順環城高速6公里。

區域東抵三鋪村三鋪村民組,南達三鋪村白泥村民組,北迄小屯村三個山村民組,西至七眼橋鎮左蔣村。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區,屬於長江水系烏江上游邢江河流域上游。區域面積6平方公里,人口1800餘人(201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家關村
  • 外文名稱:Yangjiaguan Village
  • 別名:上哨 下哨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貴州中西部
  • 下轄地區:上寨 下寨 楊家關小區
  • 政府駐地:距西秀區政府16公里 距大西橋鎮政府5公里
  • 電話區號:0851
  • 郵政區碼:561007
  • 地理位置:東經106°04′ ,北緯26°19′
  • 面積:6平方公里
  • 人口:1000人(2010年)
  • 方言:西南官話(屯堡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高頭廟 雨綠關 柏枝樹 水井山
  • 機場:距離安順黃果樹機場25公里
  • 火車站:距離安順火車站18公里
  • 車牌代碼:貴G
  • 民族:漢
  • 產業:農業 手工業
  • 海拔:1200——1300米
歷史發展,村名來由,行政建制,家族來源,經濟概況,交通概況,產業概況,文化事業,教育,娛樂生活,奇人奇事,

歷史發展

村名來由

楊家關原名楊家嶺,是上哨、下哨的統稱。何謂上哨、下哨,上哨是觀察西部敵情的哨所,下哨是觀察東部敵情的哨所。自古以來出名,古代是古驛道,關隘險峻,是一夫擋關、萬夫莫入之險要也、是上走雲南、下到四川必經之所。原關上有楊姓的人在此地開店,供過往行人食宿,因此而得名楊家關。

行政建制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前的建置
春秋時期隸屬牂牁國,戰國時期牂牁國亡,夜郎國興起,隸屬夜郎國。
置郡縣,牂牁改名為且蘭。有且蘭、夜郎二縣。秦滅,二縣廢,夜郎恢復獨立,隸屬夜郎。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復置夜郎、且蘭二縣,屬犍為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屬牂牁郡夜郎縣。
三國時,蜀漢建興三年(225)分屬談指、且蘭兩縣,隸屬牂牁郡縣。晉太康四年(283)分屬並渠,談指兩縣,隸屬牂牁郡。南朝時,烏蠻爨氏盧鹿部占據夜郎縣,其後,謝氏收復夜郎之地屬謝番。
貞觀四年(630)置望江縣,隸屬剡州。唐中葉後烏蠻羅氏強盛,於唐文宗、開成元年(836)歸附唐中央。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封其別帥為羅殿王,領地羅殿國,封烏蠻普里部別帥為滇王,治所在今楊武大寨。滇王易名為普寧郡王。至時仍屬羅殿國,實為羈糜小州。
憲宗七年(1257)羅氏普里、普東兩部歸附元朝,元朝置其地為普定府,治所在今楊武鄉,隸屬雲南省曲靖司。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 普定府改名為羅甸安撫司,隸屬四川行省,後改隸湖廣行省,第二年又改隸四川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撤羅甸安撫司,復普定府,隸屬雲南省曲靖宣慰司。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改普定府為普定路,仍隸曲靖宣慰司。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置普定縣,同時置安順州,治在今舊州,隸屬普定路。
洪武五年(1372)普定路女總管適爾歸附明朝,明中央置其地為土知府。明洪武十四年 (1381)命安陸候吳復擇地於阿達卜寨建城(今安順城故址),翌年建成,設普定衛,屬四川都司。普定土知府屬雲南布政司,普定縣安順州隸屬普定土知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升普定土知府為普定軍民府,改隸四川布政司。明洪武十八年(1385)撤普定軍民府,普定縣併入安順州,直隸雲南布政司。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安順州改隸普定衛。明正統三年(1438)普定衛改隸貴州都司。明成化年(1465—1487)安順州治遷普定衛。明萬三十年(1602)安順州治遷普定衛。明萬曆三十年(1602)升安順州為安順軍民府。
順治十七年(1660)置雲貴總督,半年駐安順,半年駐曲靖。清康熙十年(1671)改普定衛為普定縣,為府附廓城,縣與府同城而治。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安順軍民府為安順府,其建置一直延續到清末。當時普定縣、安平縣、鎮寧州隸屬安順府。清康熙二十六安順府行政區劃分5起、13枝、606寨,楊家關西部上哨屬東門東附郭;楊家關東部今下哨屬安平縣(今平壩縣)。
民國6年(1917)安順縣(今西秀區)分為個9區,屬第一區所管轄。
民國21年(1932)省政府調整區劃,設10個區,屬二鋪區,區公所設在今七眼橋鎮。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建置
1984年初,實行鎮、社分開,恢復鄉政府建置,將各公社所轄的生產大隊和生產隊改稱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楊家關生產大隊改為楊家關村村民委員會,轄上哨、下哨兩個自然村若干村民組,屬安順地區安順縣二鋪區大西橋鎮。
1990年,安順市縣合併,稱安順市(縣級市);1991年,撤銷二鋪區,屬安順地區安順市大西橋鎮,
2000年6月,安順撤地設市,原安順市改為西秀區,屬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
2013年9月,貴州省撤併村、社區,三鋪、楊家關、白泥及王家院4個行政村合併為新行政村三鋪村,駐原三鋪村,原各村村委會改稱村民組,楊家關村民組屬大西橋鎮三鋪村。

家族來源

楊家關是古驛道必經之路,上楊家關有九十九道坎子,現居民住地為上哨、下哨。舊址楊家關原住楊姓,住所後有火牛洞,楊姓開黑店殺人太多暴露後逃逸,火牛洞口被堵塞。四十多年來,多次尋覓無跡。
黃姓黃占魁於明正德八年(1513 年)入黔並定居平壩黃家龍潭。修有家譜。宗譜(字輩):……天子銘興啟,文榮國泰楨……族人分居於楊家關、黃家龍潭、江河、中所等地。
周姓周姓入黔始祖有三子,名德位、德坐、德洪。德洪定居鎮寧縣境內;德位、德坐始定居二鋪塘坊街,建有傳供練武的周武殿,後因與張、嚴、柴、翁有糾紛,力弱遷入楊家關。宗譜(字輩):……德大明鳳永啟丙國興文……族人現分居於火燒寨、楊家關、鎮寧等地。
杜姓杜子高、子美、子靖於明朝中期入黔。子高居時家屯;子靖定居小水橋;子美始居於安順許衙街,次遷鄭家屯,最後定居楊家關,是楊家關杜姓的入黔始祖。宗譜(字輩):子成司振,方文發士,有天上啟,朝庭永興,國祖萬林。
劉姓劉盛章入黔後始居雲鷲山,次遷婁家莊,最後定居楊家關。宗譜(字輩):……盛王官之(山)慕國金……
謝姓謝秀二是楊家關謝姓的入黔始祖。謝姓從楊昌壩遷入楊家關已十一代。2003年修有家譜。宗譜(字輩):……成安朝興永發祥……

經濟概況

交通概況

境內有S102滇黔公路、貴安大道(G320貴黃公路)、G60滬昆高速,貴昆鐵路(株六複線)、以及在建的滬昆高鐵(境內段預計2016年年初建成)東北——西南方向穿過。境內農村公路實現硬化約5公里,其中三(鋪)楊(家關)公路穿村而過,東西分別抵三鋪村、左蔣村與S102省道相接;上寨(上哨)和下寨(下哨)分別有500米硬化道路與貴安大道(貴安新區“三縱一橫”城市幹道中的“一橫”,為雙向6車道快速幹道加雙向4車道輔道)相接,交通便利。
2015年12月,安順至平壩城際公交開通,途徑境內並設立站台,進一步方便了村民出行。

產業概況

主要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主,以傳統竹編手工藝為輔。
農業種植採用傳統農業種植、輔以現代農業科技。農產品品種豐富,傳統種植多以水稻(一年一熟)、玉米、油菜為主。世紀初引進大批黃花梨,種植於G320國道兩旁,約1000畝,後因G60滬昆國家高速修築,G320國道擴建貴安大道,占地拔掉一部分。2008年村種植協會成立以來,經濟作物種植品種日趨豐富,種植面積逐漸擴大,當前種植面積較廣的有青椒、西紅柿、白菜、金刺梨等。
農業發展的另一個標誌為農業機械化,自2000年微耕機開始使用,2006新型攜帶型微耕機大面積推廣,耕牛從150餘頭逐年大幅下降,於2013年降為零。
傳統竹編手工藝主要為糞箕,其靈活性致使在廣大農村廣泛使用,世紀初大約有40人(戶)從事,產品遠銷鎮寧普定紫雲等地。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大幅增加導致務農人數下降,牲畜餵養數量下降導致農家肥總量減少,農村機耕道建設加快導致農機普及,產品需求量逐年大幅下降,至2012年村內僅4-5人斷斷續續從事,大致70後無在從事該行業。該行業從業人員流向大致為農村民房建設、附近臨時工作崗位以及沿海務工三方面。

文化事業

教育

有國小一所,為三鋪完小楊家關國小(村小)。初建於下寨,為兩層木架結構石板房,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露天活動範圍為一個籃球場約400平方米;後因年久失修,於上寨新建新校舍,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活動操場800平方米。2010年政府重新投入資金在返修上寨校舍。

娛樂生活

村民組娛樂基礎設施日漸完善,當前有公共娛樂場所一個,為一蓋有鋼化玻璃舞台加一個標準尺寸籃球場去組成。逢年過節定期舉辦文化娛樂活動,曾舉辦過“楊家關村春節籃球運動會”兩屆,“楊家關村春節歌舞大賽”一屆。以村民組名義組隊參加各級籃球賽事有10餘年歷史,成績斐然。

奇人奇事

1、火流洞黑店
相傳在古驛道(今三楊公路)下哨對窩山山腳火流洞有楊氏開黑店,因殺人太多暴露後逃逸,火牛洞口被堵塞。四十多年來,多次尋覓無跡。楊家關始名於此。
2、周氏三兄弟
相傳下寨高頭廟原位風水寶地,外村人慾於此地安葬故人。力氣十足的周氏遠祖三兄弟為不讓其遭到破壞,以影響本村運道,於是當晚連夜搬運建材連夜趕工,於次日清晨建成廟宇一座,外村人見此,於是改了地點。高頭廟地名由此而來,今不見廟宇,僅菩薩像一尊立於岩下。周大龍、周大虎、周大象三兄弟美名由此傳開。今周氏家族供奉的祖宗牌位上尚留有三元祖大名。
3、柏枝樹
在今三楊公路楊家關村東出口處路中央,仍立有參天柏枝樹一株。相傳為先人們為辟邪所植於古驛道旁。歷經幾百年無論修路動土均未因其擋道而拔植,每年逢農曆節日均有老人在此燒香供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