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扇尾鶯

棕扇尾鶯

棕扇尾鶯(學名:Cisticola juncidis)小型鳥類,體長9~11厘米。上體栗棕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乾紋和棕白色眉紋,下背、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羽乾紋細弱而不明顯,尤其是繁殖季節,腰和尾上覆羽幾為純棕色而無黑褐色縱紋。尾為凸狀,中央尾羽最長,暗褐色具棕色羽緣、黑色次端斑和灰色端斑,外側尾羽暗褐色具棕色羽緣、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兩翅暗褐色,羽緣栗棕色。下體白色,兩脅沾棕黃色。相似種金頭扇尾鶯頭頂黃色或金黃色,下體皮黃白色,外側尾羽端斑窄而不明顯,呈棕白色。

繁殖期常有的鳴叫聲為單調、規則、重複的尖高音調類似“dzeep~dzeep”或“zit~zit~zit~”,此單音可持續近三分鐘。飛行或停棲小草枝頭時,均會鳴唱,在飛行時每叫一單音正好配合一次振翅的波狀起伏。

常見於海拔1200米以下。棲於開闊草地、稻田及甘蔗地,一般較金頭扇尾鶯更喜濕潤地區。求偶飛行時雄鳥在其配偶上空作振翼停空並盤旋鳴叫。非繁殖期懼生而不易見到。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生長,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學名說明,

形態特徵

雌雄羽毛相似。春羽額栗色或栗棕色、具黑褐色羽乾紋,頭頂和枕黑褐色具寬的皮黃色或栗棕色羽緣,在頭頂和枕形成黑褐色縱紋;眉紋淡棕色或棕白色,有時不甚明顯。眼先棕白色,頰和耳羽淡棕色或栗色,頭側、後頸淡栗棕色,後頸具或微具淡的褐色羽乾紋。上背和肩黑色,上背羽緣栗棕色,肩外翈羽緣灰色,僅內翈羽緣栗棕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栗棕色,尾呈凸狀,中央尾羽最長,往外依次縮短,尾羽顏色基部黑色,逐漸變為淺棕褐色具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中央尾羽具寬的棕色羽緣、黑色次端斑和灰褐色或淡棕色端,外側尾羽具窄的棕色羽緣,在內翈中部具大型棕斑。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黑色,羽緣栗棕色;初級和次級飛羽暗褐色,外翈羽緣栗棕色。下體白色或乳白色,兩脅和覆腿羽棕黃色或淺棕色,腋羽白色,翅下覆羽白色沾棕。冬羽額栗色具黑色斑紋,頭頂和枕黑色,羽緣沙黃色,尾較長較暗,下體白色沾棕黃色,其餘似夏羽
虹膜紅褐色,上嘴紅褐色,下嘴粉紅色,腳肉色或肉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8~10g,♀7~9g;體長♂91~110mm,♀90~115mm;嘴峰♂8~10mm,♀9~10mm;翅♂45~54mm,♀44~52mm;尾長♂34~50mm,♀36~54mm;跗蹠♂18~20mm,♀18~19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腳、丘陵和平原低地灌叢與草叢中,也出入於農田草地、灌叢、沼澤、低矮的蘆葦塘以及地邊灌叢與草叢中。

生活習性

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領域性強,冬季多呈3~5隻或10餘只的鬆散群。性活潑,整天不停地活動或覓食。多在草叢中、灌木或雜草枝葉和植物莖上,有時也棲於灌木上或電線上休息。繁殖期間雄鳥常在領域內做特有的飛行表演,起飛時沖天直上,在高空翱翔和做圈狀飛行,然後兩翅收攏,急速直下,當接近地面時又轉為水平飛行,或鑽入草叢中或棲於突起的草莖上,當沖入高空時同時發出尖銳而連續的“ji~ji~ji”的叫聲,收翅下降時則發出“dza~dza~”聲。飛行時尾常呈扇形散開,並上下擺動。
遷徙:留鳥,部分夏候鳥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蜘蛛螞蟻等其他小的無脊椎動物和雜草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繁殖生長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於草叢中,距地高10~50厘米。巢呈梨形、橢圓形或吊囊狀,開口於上面或上側方,主要由撕裂的草葉植物纖維等編織而成,有的外面還被有蛛網,內墊有絨毛和柔軟植物。巢高7~8厘米,內徑約5厘米,營巢由雌鳥承擔,雄鳥協助搬運巢材。每窩產卵通常4~5枚;偶爾也有少至3枚和多至6枚的情況。卵白色或淡藍白色,被有紅褐色或紫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3.8~16.8mm×10.2~12.3mm。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分布範圍

分布區域廣泛,從歐洲西南部、地中海北岸到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往東經阿拉伯、中東到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紐幾內亞和澳洲北部。
原產地: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阿富汗、澳大利亞、孟加拉、比利時、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高棉、喀麥隆、中非、查德、中國大陸、剛果、象牙海岸、克羅地亞、賽普勒斯、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法國、加彭、甘比亞、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中國香港、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肯亞、朝鮮、韓國、寮國、黎巴嫩、賴索托、利比亞、馬其頓、馬拉威、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賓、葡萄牙、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新加坡、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瑞士、敘利亞、中國台灣、坦尚尼亞、泰國、東帝汶、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干達、越南、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綠:原產地;紫:稀少;紅:可能存在綠:原產地;紫:稀少;紅:可能存在
迷鳥分布地:奧地利、保加利亞、丹麥、愛爾蘭、科威特、列支敦斯登、阿曼、瑞典、英國。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福建、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島和台灣等省。

亞種分化

棕扇尾鶯(18亞種)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01
棕扇尾鶯地中海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cisticola
Temminck,1820
02
棕扇尾鶯指名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juncidis
Rafinesque,1810
03
棕扇尾鶯西亞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neuroticus
R. Meinertzhagen,1920
04
棕扇尾鶯日韓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brunniceps
Temminck & Schlegel,1850
05
棕扇尾鶯印尼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fuscicapilla
Wallace,1864
06
棕扇尾鶯蘇拉威西島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constans
Stresemann,1938
07
棕扇尾鶯滇西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cursitans
Franklin,1831
08
棕扇尾鶯北昆士蘭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laveryi
Schodde & I. J. Mason,1979
09
棕扇尾鶯北澳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leanyeri
Givens & Hitchcock,1953
10
棕扇尾鶯馬來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malaya
Lynes,1930
11
棕扇尾鶯西崑士蘭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normani
Mathews,1914
12
棕扇尾鶯菲律賓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nigrostriatus
Parkes,1971
13
棕扇尾鶯斯里蘭卡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omalurus
Blyth,1851
14
棕扇尾鶯中非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perennius
Lynes,1930
15
棕扇尾鶯南非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terrestris
A. Smith,1842
16
Cisticola juncidis tinnabulans
Swinhoe,1859
17
棕扇尾鶯北非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uropygialis
Fraser,1843
18
棕扇尾鶯印度亞種
Cisticola juncidis salimalii
Whistler,1936
註:表格信息來源參考。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在歐洲估計有230,000~1,100,000繁殖對,成年個體約690,000~3,300,000隻(國際鳥盟,2004)。歐洲種群占全球種群的比例小於5%。該鳥種各地種群估算如下:中國大陸約有10,000-100,000繁殖對;中國台灣約10,000~100,000繁殖對;韓國約10,000~100,000繁殖對;日本約10,000~100,000繁殖對(Brazil 2009)。棕扇尾鶯在中國的種群數量變得相當稀少,不少地方已很難見到。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學名說明

屬名Cisticola的字首為由希臘文Kistos演變成Cistus,是岩茨科植物的一個屬名,Cisti為借用該灌木的屬名 ,Cola是“定居者”的意思,指該屬鳥種喜棲息於灌叢的環境。種名juncidis為由拉丁文iuncus演變而來,是“蘆葦”的意思,指該種喜好高草的棲息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