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雌雄羽毛相似。
春羽額栗色或栗棕色、具黑褐色羽乾紋,
頭頂和枕黑褐色具寬的皮黃色或栗棕色羽緣,在頭頂和枕形成黑褐色縱紋;眉紋淡棕色或棕白色,有時不甚明顯。
眼先棕白色,頰和
耳羽淡棕色或栗色,頭側、後頸淡栗棕色,後頸具或微具淡的褐色羽乾紋。上背和肩黑色,上背羽緣栗棕色,肩外翈羽緣灰色,僅
內翈羽緣栗棕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栗棕色,尾呈凸狀,中央尾羽最長,往外依次縮短,尾羽顏色基部黑色,逐漸變為淺棕褐色具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中央
尾羽具寬的棕色羽緣、黑色次端斑和灰褐色或淡棕色端,外側尾羽具窄的棕色羽緣,在內翈中部具大型棕斑。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黑色,羽緣栗棕色;初級和
次級飛羽暗褐色,外翈羽緣栗棕色。下體白色或乳白色,兩脅和覆腿羽棕黃色或淺棕色,腋羽白色,翅下覆羽白色沾棕。
冬羽額栗色具黑色斑紋,頭頂和枕黑色,羽緣沙黃色,尾較長較暗,下體白色沾棕黃色,其餘似
夏羽。
虹膜紅褐色,上嘴紅褐色,下嘴粉紅色,腳肉色或肉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8~10g,♀7~9g;體長♂91~110mm,♀90~115mm;嘴峰♂8~10mm,♀9~10mm;翅♂45~54mm,♀44~52mm;尾長♂34~50mm,♀36~54mm;
跗蹠♂18~20mm,♀18~19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腳、
丘陵和平原低地
灌叢與草叢中,也出入於
農田、
草地、灌叢、
沼澤、低矮的蘆葦塘以及地邊灌叢與草叢中。
生活習性
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領域性強,冬季多呈3~5隻或10餘只的鬆散群。性活潑,整天不停地活動或覓食。多在
草叢中、
灌木或雜草枝葉和植物莖上,有時也棲於灌木上或電線上休息。繁殖期間雄鳥常在領域內做特有的飛行表演,起飛時沖天直上,在高空翱翔和做圈狀飛行,然後兩翅收攏,急速直下,當接近地面時又轉為水平飛行,或鑽入草叢中或棲於突起的草莖上,當沖入高空時同時發出尖銳而連續的“
ji~ji~ji”的叫聲,收翅下降時則發出“
dza~dza~”聲。飛行時尾常呈扇形散開,並上下擺動。
繁殖生長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於草叢中,距地高10~50厘米。巢呈梨形、橢圓形或吊囊狀,開口於上面或上側方,主要由撕裂的
草葉、
植物纖維等編織而成,有的外面還被有蛛網,內墊有絨毛和柔軟植物。巢高7~8厘米,內徑約5厘米,營巢由雌鳥承擔,雄鳥協助搬運巢材。每窩產卵通常4~5枚;偶爾也有少至3枚和多至6枚的情況。卵白色或淡藍白色,被有紅褐色或紫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3.8~16.8mm×10.2~12.3mm。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分布範圍
分布區域廣泛,從歐洲西南部、地中海北岸到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往東經阿拉伯、中東到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紐幾內亞和澳洲北部。
原產地: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阿富汗、澳大利亞、孟加拉、比利時、貝寧、波札那、
布吉納法索、蒲隆地、高棉、喀麥隆、中非、查德、中國大陸、剛果、象牙海岸、克羅地亞、
賽普勒斯、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法國、加彭、甘比亞、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中國香港、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肯亞、朝鮮、韓國、寮國、黎巴嫩、賴索托、利比亞、馬其頓、馬拉威、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賓、葡萄牙、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
獅子山、新加坡、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瑞士、敘利亞、中國台灣、坦尚尼亞、泰國、東帝汶、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干達、越南、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迷鳥分布地:奧地利、保加利亞、
丹麥、愛爾蘭、科威特、列支敦斯登、
阿曼、瑞典、英國。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福建、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島和台灣等省。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01 | 棕扇尾鶯地中海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cisticola | Temminck,1820 |
02 | 棕扇尾鶯指名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juncidis | Rafinesque,1810 |
03 | 棕扇尾鶯西亞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neuroticus | R. Meinertzhagen,1920 |
04 | 棕扇尾鶯日韓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brunniceps | Temminck & Schlegel,1850 |
05 | 棕扇尾鶯印尼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fuscicapilla | Wallace,1864 |
06 | 棕扇尾鶯蘇拉威西島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constans | Stresemann,1938 |
07 | 棕扇尾鶯滇西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cursitans | Franklin,1831 |
08 | 棕扇尾鶯北昆士蘭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laveryi | Schodde & I. J. Mason,1979 |
09 | 棕扇尾鶯北澳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leanyeri | Givens & Hitchcock,1953 |
10 | 棕扇尾鶯馬來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malaya | Lynes,1930 |
11 | 棕扇尾鶯西崑士蘭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normani | Mathews,1914 |
12 | 棕扇尾鶯菲律賓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nigrostriatus | Parkes,1971 |
13 | 棕扇尾鶯斯里蘭卡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omalurus | Blyth,1851 |
14 | 棕扇尾鶯中非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perennius | Lynes,1930 |
15 | 棕扇尾鶯南非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terrestris | A. Smith,1842 |
16 | | Cisticola juncidis tinnabulans | Swinhoe,1859 |
17 | 棕扇尾鶯北非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uropygialis | Fraser,1843 |
18
| 棕扇尾鶯印度亞種
| Cisticola juncidis salimalii
| Whistler,1936
|
註:表格信息來源參考。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在歐洲估計有230,000~1,100,000繁殖對,成年個體約690,000~3,300,000隻(國際鳥盟,2004)。歐洲種群占全球種群的比例小於5%。該鳥種各地種群估算如下:中國大陸約有10,000-100,000繁殖對;中國台灣約10,000~100,000繁殖對;韓國約10,000~100,000繁殖對;日本約10,000~100,000繁殖對(Brazil 2009)。棕扇尾鶯在中國的種群數量變得相當稀少,不少地方已很難見到。
保護級別
學名說明
屬名
Cisticola的字首為由希臘文Kistos演變成
Cistus,是
岩茨科植物的一個屬名,Cisti為借用該灌木的屬名 ,Cola是“定居者”的意思,指該屬鳥種喜棲息於
灌叢的環境。種名
juncidis為由拉丁文iuncus演變而來,是“
蘆葦”的意思,指該種喜好
高草的棲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