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州客家山歌
- 申報地區:廣東省梅州市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Ⅱ-11
清朝末年,詩人、外交家黃遵憲在《人境廬詩草》《人境廬集外詩輯》中稱讚山歌為“天籟難學”“妙絕古今”等,並為之創作多首詩句、民謠。傳承保護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
客家山歌劇是建國後新興的劇種,用客家方言演唱,流行於梅州、河源、惠州、韶關、賀州等客家方言區。客家山歌劇以客家方言為舞台語。客家山歌劇是地方戲曲劇種,已入編《中國戲曲志·廣東卷》。客家山歌劇由“線吊戲”(提線木偶劇)的“...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內6縣1市1區近500萬人口用客家語演唱的民歌,它流傳於廣東省東北部客家地區並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 梅州客家山歌於宋、明期間伴隨著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傳播繁衍,是中原文化與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產物。它...
2010年,由蕉嶺縣創作的在原版長潭山歌基礎上創新發展的《長潭情歌》參加梅州市第四屆山歌節獲得金獎。由蕉嶺縣培養的青年山歌手和幼苗山歌手演唱原生態長潭山歌雙雙獲得金獎。2009年03月12日,蕉嶺長潭山歌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
豐良山歌是當地人民民眾在長期生產勞動中口頭創作,口頭流傳,又在流行的過程中不斷經過集體加工形成的客家山歌。豐良山歌簡介: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它詞句簡練,且大多押韻,風格樸素清新,是人民民眾用以表達思想,抒發感情...
客家山歌(清溪客家山歌),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傳統音樂,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清溪客家人自梅州、惠陽等地遷入,客家先民的勞作將息之餘即興唱詠的風俗,融匯各地山歌特色,清溪客家山歌逐漸流傳開來。從源流上,清溪客家山歌更多的...
客家山歌(鳳崗客家山歌),流傳於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的傳統音樂,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鳳崗客家山歌的歷史悠久,始於元代,盛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鳳崗客家人從福建經梅州、惠陽等地遷入鳳崗定居,鳳崗客家山歌...
主辦單位:廣東省文化廳 中共梅州市委 梅州市人民政府 舉辦時間:2010年12月中旬 活動概況 活動介紹 本屆山歌文化節以“辦好梅州客家山歌文化節、加快推動梅州綠色的經濟崛起”為主題和基調,全面展示客家文化的魅力、展示世界客都的新貌、...
梅州客家山歌劇萌芽於明、清時期粵東提線木偶戲中的“耍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形成了“山歌演唱劇”“客家方言歌劇”等稱謂的舞台演出形態,1951年正式命名為山歌劇。1958年,主要演出山歌劇的梅縣民間藝術團調往汕頭成立汕頭專區...
”郭沫若先生有詩頌曰:“山歌入夜唱豐收”。經過長期的演變、發展,在當代不但仍然相當完整地繼承和保存了它的民間文學傳統,而且在20世紀50年代孕育形成了山歌劇這一新的劇種,被人們譽為“山茶花”。 梅州客家山歌劇作為新興劇種,其...
無論圍屋,還是田間,都能聽到勤勞的客家人的歌唱,本樂章的音樂主題在變奏中不斷展開,情緒歡快、熱烈,最後推向高潮。生動表現了客家人的勞動生活情景。第七樂章《尾聲-歌傳天下》(重唱、合唱與交響樂隊)梅州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精神...
《客家山歌劇音樂唱腔藝術》由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和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主編、滕冬紅和滕琳著的《客家山歌劇音樂唱腔藝術》正式出版。內容簡介 《客家山歌劇音樂唱腔藝術》一書闡述了客家山歌劇的音樂來源與特徵、客家山歌劇唱腔中...
2022年6月,“建功新時代·同唱幸福歌”——河源·梅州客家山歌擂台邀請賽在市文化館舉行。來自河源、梅州的24位山歌手同台“打擂”,展現客家山歌魅力。同年,河源市客家山歌擂台賽列入廣東省202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重點活動”。
客家山歌劇聯盟於2018年12月18日在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成立。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家山歌劇團負責人和業務骨幹參加了活動。客家山歌劇聯盟由梅州、河源、龍巖、賀州、贛州等五市的九個山歌劇團共同成立,旨在加強兄弟劇團在劇目交流、專業...
梅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那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人們愛唱山歌,素有“山歌之鄉”之美譽。在傳統山歌節的基礎上,於2003年11月舉辦了首屆中國梅州國際山歌節。活動內容 開幕式、客家山歌演唱會、傳統山歌擂台賽、“客家妹”形象...
男,1966年生,江西興國人。文學博士,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授;胡希張,男,客家音樂文化研究專家,曾任梅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梅州市文聯副主席,獲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及市梅花獎諸多獎項,受梅州市人民政府表彰等。
“非遺進校園——客家山歌劇進嘉園”專場演出是為了推進學校美育工作發展,提高學生的審美和藝術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推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客家山歌劇加快振興發展,嘉應學院與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梅州...
五桂山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客家是漢民族的一支民系,原居住在黃河流域。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獨特的群體,並保留著統一的語言和文化。客家歷史上有六過次大規模的遷徙而散布在華南地區乃至世界各地,嘉應州(梅州)客家人分兩次大規模遷徙至...
大型客家山歌劇《血蝴蝶》是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首部紅色題材大型客家山歌劇,以梅南九龍嶂革命根據地為背景進行創排,該劇融合了客家山歌、舞蹈等表演元素於一體,通過演繹十幾位紅軍戰士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依然勇往直前、無畏犧牲的故事...
瀏陽客家民歌是客家人民的一種口頭詠唱文學,極具山區特點。瀏陽客家山歌主要流傳於瀏陽境內張訪,大圍山、官渡、文家市等四個鎮十八個山鄉的客家人當中,是使用客家語言詠唱的山歌。在明朝時候,廣東梅州有一部分客家人相繼遷到了瀏陽這...
《天籟新聲:客家山歌研究與創作》是2016年6月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樹林。內容簡介 梅州客家山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受到中外學者關注。作者多年來從事客家山歌的研究和創作,多首作品獲得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獎勵...
客家山歌音樂劇《林風眠》是在本土藝術土壤上進行的嶄新探索,是對林風眠藝術摸索精神的繼承,也是現代審美意識在舞台實踐的大膽嘗試。這既是“梅州山歌劇”與“世界林風眠”兩張文化名片的疊加,也是客家文化獨特魅力的體現。劇目在故事情節...
越秀公園共同主辦,廣州理工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廣州客家山歌傳唱團、洪橋街客家山歌協會承辦。活動雲集了深圳、河源、梅州等廣東省內,以及廣州越秀、黃埔、天河、花都、從化、白雲等各區的客家山歌傳承人、傳習者和傳唱團隊200多人。
在梅州,上世紀50年代就有文藝工作者收集境內各地流行的山歌腔調(板路)200餘種,編成新劇種——山歌劇,劇目不少,常演不衰。客家山歌是用客家話演唱的、民眾的口頭創作,以七言四句為最常用格式,唱詞多用起興、諧音、雙關、比喻等...
《教化歌》是源流於贛南、閩西、粵北及海外等地客家民間的一種“唱曲”,獨具客家特色,代表客家山歌的“五句板”的前身。教化歌約產生於民末清初的贛南尋烏和粵北梅州一帶,成形、盛行於民國時期,是一種影響較大民間文藝形式。
余耀南(1938年10月—2017年12月13日),男,漢族,廣東大埔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余耀南,1938年生於馬來西亞,後定居大埔。先後任大埔縣文化館副館長、縣僑聯主席、縣文聯副主席,是...
其中湯明哲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州客家山歌的代表性傳承人,在“竹板歌”唱腔方面有特色,有創新,成為一種流派,已經出版竹板歌專著8本,竹板歌音像製品幾十種。2002年中國曲協授予湯明哲“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