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縣區山歌劇團

梅州市梅縣區山歌劇團

梅州市梅縣區山歌劇團是1958年在梅州市梅縣舉辦的歌劇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州市梅縣區山歌劇團
  • 成立時間:1958年
梅州市梅縣區山歌劇團成立於1958年,開創山歌劇劇種並且推動其成型和發展的主要團隊之一,創作的大型山歌劇《挽水西流》、《雪裡梅花》皆久負盛名,為劇種的風格定位夯實了基礎,經典唱段在客家地區及東南亞國家傳唱。2008年,該團推出了一部探索性的大型山歌劇《圍屋舊夢》,深受民眾喜愛,參加了第十屆廣東省藝術節,獲多個獎項。《合家福》是該團發展日臻成熟之際,特邀一批優秀藝術家,合力打造的一部新作。
梅州市梅縣區鬆口山歌,歷史悠久,具有廣泛的人民性,是中國著名民歌客家山歌中的典型代表。民間世代相傳“自古山歌松(“松”在客家方言中與“從”同音)口出,那有山歌船載來”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民間歌手“劉三妹”的美麗傳說,堪與廣西“劉三姐”的故事媲美。鬆口山歌作為勞動人民的一種口頭文學,內容豐富多彩,語言質樸淺白,意境含蓄優美,唱腔多種多樣,具有濃郁的客家文化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為海內外梅州客家人所喜歡,是極為寶貴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毛澤東主席說:“我很愛聽”,葉劍英元帥說:“不僅要繼承傳統,也要努力創新。”郭沫若先生有詩頌曰:“山歌入夜唱豐收”。經過長期的演變、發展,在當代不但仍然相當完整地繼承和保存了它的民間文學傳統,而且在20世紀50年代孕育形成了山歌劇這一新的劇種,被人們譽為“山茶花”。 梅州客家山歌劇作為新興劇種,其創作演出的音樂、唱腔,多採用鬆口山歌作為素材,其代表作《挽水西流》長演不衰,並被移植到印尼華僑僑民中演出。
1996年,國家文化部命名梅縣區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山歌藝術)”,就是因為與鬆口山歌的傳承與傳播有著密切的關係。2006年1月,梅縣區“千人山歌大對唱”——《客家山歌特出名》,參加2006年梅州國際山歌節,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紀錄。1983年起,梅縣區每年舉辦“中秋節山歌節”,至今已連續舉行了24屆。2002年6月,梅州市梅縣區鬆口山歌協會成立,現有會員30多人,該會秉承“繼承發揚傳播家鄉文化精品——鬆口山歌”的宗旨,,經常開展山歌藝術研討和演唱交流,舉辦山歌培訓班,致力于山歌藝術的普及,經常到中、國小校輔導青少年唱山歌。
鬆口山歌曲調豐富多彩,腔板多種多樣,“行腔如串絲、繞繞韌韌,委婉圓潤”,極富感情色彩。充滿鄉土氣息的鬆口山歌成為聯繫鄉情、僑情的精神紐帶。1996年梅縣區第十四屆中秋山歌節、2003年梅縣區第二十一屆中秋山歌節在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舉行,當地歌手踴躍登台獻藝,原生態演唱的鬆口山歌,博得了海內外聽眾的好評。 中央、省、市、區廣播電台、電視台常常有梅州鬆口山歌的演播。
梅州市梅縣區山歌劇團發展迅速,演員隊伍不斷壯大,有在崗人員40人,演員隊伍青春活力,業務上皆屬一專多能,演出節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應邀到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泰國港澳地區演出,所到之處都受到戲迷們的熱烈歡迎和好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