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通常,案例教學要經過事先周密的策劃和準備,要使用特定的案例並指導學生提前閱讀,要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或爭論,形成反覆的互動與交流,並且,案例教學一般要結合一定理論,通過各種信息、知識、經驗、觀點的碰撞來達到啟示理論和啟迪思維的目的。在案例教學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編出來講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寫出來闡明事實的事例,而是為了達成明確的教學目的,基於一定的事實而編寫的故事,它在用於課堂討論和分析之後會使學生有所收穫,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案例教學
  • 外文名:Case Method
  • 類別:教學方式
  • 特色:開放、互動
  • 首創者: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
  • 首創時間:1870
定義,背景,教學計畫,案例選擇,案例教室,特色,

定義

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學、法學等學科,如今也廣泛套用於臨床醫學教學中。教學中既可以通過分析、比較,研究各種各樣的成功的和失敗的管理經驗,從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結論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

背景

案例教學(Case Method)是由美國哈佛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C.C.Langdell)於1870年首創,後經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長鄭漢姆(W.B.Doham)推廣,並從美國迅速傳播到世界許多地方,被認為是代表未來教育方向的一種成功教育方法。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引入我國。
案例教學最早用於醫學教學中,為啟發學生掌握對病症的診斷及治療,醫學院的教授將不同病症的診斷及治療過程記錄下來做成案例,用於課堂分析,以培養學生的診斷推理能力。後來,法學院的教授將各種不同的判例記錄整理成為法學案例,包括其中的辯護和裁決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判案推理能力。20世紀初,哈佛商學院出現了工商管理案例,教授們將包括各種不確定信息、相關意見和實施過程的商業管理及其決策過程記錄下來,編寫成為案例用於課堂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管理推理能力。類似的方法後來在公共管理教學中出現,教授們蒐集整理包含不同背景、問題、選項、相關意見和選擇過程的公共管理和決策記錄,形成公共管理案例並用之於教學過程,基以培養學生的決策推理能力。因此,公共管理案例實際上是借鑑其他領域案例的一種具體套用,它和醫學案例、法學案例、工商管理案例一樣,目的都是通過將實際事件的典型過程再現出來以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計畫

在課程教學中使用案例,首先要有明確的教學計畫。這裡的教學計畫,主要包括特定的教學對象、明確的教學目的、具體追求的教學效果和對教學過程的整體設計及其控制。
通常情況下,案例教學的對象應當是有一定實踐經驗和理論素養的套用型專業碩士研究生,就公共管理學科而言,適用的對象應當是MPA。[1]這是因為案例教學的目的主要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通過動員學生的參與熱情,喚起潛藏在學生身上的豐富的實踐經驗及其能力,從而開展討論,通過針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的互相交鋒和彼此互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判斷能力、分析能力、決策能力、協調能力、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的實踐經驗的多少是和課堂參與程度及其通過案例討論得到的收穫啟發,通常是成正比的;在MPA教學以及在職研究生班的教學中使用案例通常效果最佳;選擇那些和學生的工作及其經驗背景有關的案例則會形成較好的課堂反響。
案例教學要儘量避免以沒有實踐經驗的學生為對象,同時也要注意所選案例的內容與學生實踐經驗的關聯性,要儘量將有著多元背景的學生組合在一起,為案例討論中不同的經驗、信息、知識、觀點的交流和互動奠定基礎。
案例教學的目的不應是傳授知識,也不應是進行理論詮釋或政策解釋,不應將教學目的簡單地放在老師對學生的“教”上,而應該著眼於老師和學生、特別是學生和學生相互之間彼此互動的“學”上。著眼於“學”,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學生的需求和學生的構成,考慮“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及其可能採取的行動,考慮對“學”的過程的整體設計及其控制。不僅要考慮每一次案例課的過程控制,還要考慮整個教學計畫的進度特別是其中案例部分的安排及其效果,要注意案例部分和理論部分、實踐部分的必要的平衡。

案例選擇

在課程教學中使用案例,要選擇適合的案例。所有的案例都是為一定的教學目的編寫的,選擇案例一定要考慮案例編寫者的著眼點。有的案例著眼於方案選擇,有的案例著眼於過程推理,有的案例著眼於人物線索,有的案例著眼於故事情節,不同的著眼點反映了編寫者不同的意圖,服務於不同的教學目的,自然也會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 選案例還要注意所選案例的問題意識、理論背景、寫作風格和篇幅長短。案例教學的目標是啟發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爭論和進一步探索,基於問題和探索問題是這種教學方法的核心特點,而案例中所富涵的鮮明、強烈和錯綜複雜的問題意識則是引發學生爭論與思考的出發點。不同主題的案例強調不同的理論背景,也體現不同的理論方面的要求,有的可能旨在套用某些理論觀點基以決策或判斷,有的則用以闡發某些理論的套用價值,有的要質疑某些理論並引導學生髮散性的反思,有的則重在給學生進行一定理論思考的空間,以激發各種閃光的思想,等等。另外,不同案例的寫作風格迥異,篇幅長短不同,在教學中的適用有很大差別,也是需要注意的。

案例教室

案例教學對教室有特殊的要求。
案例教學的班級不宜過大,學生人數太多會影響討論的效果;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板書、軟板、投影、幻燈機、活動掛布等各種輔助設施;教師和學生最好站在同一個平台且能在教室內自由移動,以消除隔膜。教室的形狀最好是四方形或半圓形,無台階,可容納30-40人左右;可以在教室內的周邊布置板書、軟板、掛布、投影等設施。講台最好擺放在中心位置,課桌圍繞講台呈發散狀分布,注意分組排列。
案例討論有時需要分組。分組的規則是:隨機分組;注意人數和男女比例,通常以6-8人為宜;可定期調整分組以利於溝通;組長應通過組內民主選舉產生,分組討論應由組長協調組織;要充分發揮各個討論組的積極性,討論結束後應及時安排各組展示或報告小組討論的情況,並簡要評述。

特色

鼓勵學員獨立思考
傳統的教學只告訴學員怎么去做,而且其內容在實踐中可能不實用,且非常乏味無趣,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員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但案例教學沒人會告訴你應該怎么辦,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創造,使得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而且案例教學的稍後階段。每位學員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發表見解。通過這種經驗的交流.一是可取長補短、促進人際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種激勵的效果。一兩次技不如人還情有可原,長期落後者,必有奮發向上、超越他人的內動力,從而積極進取、刻苦學習。
引導學員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
如今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識不等於能力,知識應該轉化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實踐重效益的,學員一味的通過學習書本的死知識而忽視實際能力的培養,不僅對自身的發展有著巨大的障礙。其所在的企業也不會直接受益。案例教學正是為此而生,為此而發展的。
重視雙向交流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講、學員聽,聽沒聽、聽懂多少。要到最後的測試時才知道,而且學到的都是死知識。在案例教學種,學員拿到案例後,先要進行消化,然後查閱各種他認為必要的理論知識.這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是主動進行的。捕捉這些理論知識後,他還要經過縝密地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一步應視為能力上的升華。同時他的答案隨時由求教師給以引導,這也促使教師加深思考,根據不同學員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雙向的教學形式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