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分析( Framing Analysis)是由著名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 Goffman)引入社會科學領域的。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經驗組織論》一書中,戈夫,曼將“框架”視為一種“解釋圖式”。他指出,社會事件原本混亂無序,人的認識,能力卻是有限的,正是框架的存在使得人們能夠尋找、感知、確認以及標籤化社會事件與信息。3換而言之,如加姆森和沃菲斯菲爾德( 1993)所理解:“事件不會自己“說話,,而需要從它們本身所嵌入的框架中呈現意義。”④
在實際運用中,“框架”既可作為動詞,被視為某種建構真實的過程;又可視為名詞,如吉特林(Gitlin , 1980)所定義,表示一系列信息篩選、強調與再現的原則。⑤加姆森( 1992)6等人也詮釋,“框架”一詞在英語世界中的用法具有很強的含糊性,其既可作為“圖像的框線”,又可作為“建築的架構”,同時又含有“邊界" ( Boundary)的意味。他們亦強調了進行框架分析需要注意的兩個方面:其一,框架有層次之分,對於特定議題的框架,研究者往往需要通過聚合或者拆解的方式提取合適的層次;其二,框架並非靜態的,而是一個建構意義的過程。換而言之,框架本身是“不斷變化的框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框架分析
- 作者:戈夫曼
- 特點:文本中使其具有顯著性
- 類型:議程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