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包解析框架由武漢郵科院提出並主導制定的“深度包解析的框架”獲得國際電聯批准,正式成為ITU-TY.2771。這是該院繼2012年在全球首次提出網際網路業務感知和內容識別國際標準Y.2770之後又一突破。
研發背景,技術簡介,社會貢獻,
研發背景
全球網際網路用戶數超過27億,中國用戶已突破6億,對於如此龐大的用戶量和網路流量,其自身主要指標和特徵如何感知、診斷和測量是擺在各國面前急需解決的難題。武漢郵科院從2004年開始在ITU-TSG13研究提出網際網路業務感知和內容識別課題立項,2008年提出主體架構文稿,2012年在杜拜世界電信標準大會上Y.2770獲得批准,該標準提出了網際網路感知與內容識別技術的要求。
技術簡介
Y.2771是深度包解析系列國際標準的第二個,其解決了網路體系架構框架、協定體系架構框架、功能模型、通用包轉發、帶內與帶外模型、信息和數據模型、流量模型、DPI引擎擴展、容錯模型、性能框架、性能度量、實體分類和實現方法等一系列問題,近幾年研究團隊中朱國勝、戴錦友、余少華、吉萌、董喜明、丁紅清等先後提出五十多篇文稿,余少華、吉萌、朱國勝先後擔任該專題報告人,余少華、朱國勝、戴錦友擔任過該標準編輯人,德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多位網際網路資深專家提交二十多篇文稿一併研究與討論,經過十幾次SG13會議推進和數百份電子郵件溝通協調,最終經過嚴格的TAP審批流程得到正式批准。
社會貢獻
從網際網路設備角度看,該技術對應的設備是繼網際網路終端(如計算機,網際網路手機等)、伺服器、分組交換機、路由器等之後新出現的網路設備形態——網際網路感測器,包括流量分類與標識、性能參數測量、統計信息上報、本地資源管理、內容過濾和檢測、優先權排隊、業務流量整形、動態規則建立和修改、套用業務感知等功能,適用於從100Mbps到100Gbps乙太網以及從STM-1(155Mbps)到STM-192(40Gbps)網路接口。部署對象包括企業網網關、接入網出口、城域網匯聚層、省網和國家網入口處等,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套用方式。而從寬頻中國和運營商角度看,該技術是智慧型管道的基礎和組成部分,是運營商網路從粗放型“啞管道”向精細化“智慧型管道”演進的關鍵技術之一。據了解,在制定該項標準的同時,該院已經提前啟動了智慧型多業務解析和感知系統項目的開發,並完成了原型產品的研製,相關產品已被科技部授予國家重點新產品,該項目也得到了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重大科技專項、國家下一代網際網路專項等項目的支持,有望實現產品的定型、規模化生產和銷售,為我國網際網路健康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