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型表示方式

框架型表示方式是指藉助於以往經驗對特定場合下的對象或事件序列作出估計的知識表示方式。這一類知識表示方式具有明顯的層次結構,一般將所研究對象或事件序列的關聯知識匯集在一起,而形成較大的知識表示結構(稱為單元)。它力圖解決知識表示中模組性和互動性的矛盾,因而也可看成是一種結構化對象表示方式。框架和劇本都屬於框架型表示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框架型表示方式
  • 性質:表示方式
  • 屬性:框架型
  • 時間:1975年
框架,框架組成,框架設計,

框架

1975年M.明斯基首先提出“框架”的概念,原來的意圖是作為研究機器感知的基礎,如物景分析、自然語言對話,後來廣泛用於表示特定場合下的複雜對象。

框架組成

框架可以理解為具有嵌套結構便於聯想的廣義特性表。簡單框架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即一個框架常有若干條目,每一條目又有若干值。複雜框架有四個以上層次,可分為框架、條目、方面、值等。圖1 秘魯地理知識的示意框架為關於秘魯地理知識的示意框架。SUPERC(屬概念)和SUPERP(整體部分)都是特性條目,其作用與語義網路的特性繼承相似,供框架聯想、推理之用, LOCATION(地理位置)包含內容較多,這個條目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子框架,下有若干子條目,例如子條目鄰接國家還有若干方面,其“北”方面有一個值是一張表(LIST COLOMBBIA ECUADOR),其中LIST是LISP函式,就是列表的意思。智慧型化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 SCHOLAR(學者)的知識庫就是利用這樣的框架系統構成的,而其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則另由一個格語法系統提供。

框架設計

框架設計的核心是條目的設定。典型的條目如下:①特性條目,其作用已在圖1 秘魯地理知識的示意框架中說明。②範圍條目,給出預期值的範圍。③認定條目,在沒有反對意見時即認定條目的值。④過程附屬檔案,表示動態過程的條目,目的在於使框架兼有陳述性和過程性表示功能。過程附屬檔案只在特定條件成立時才被觸發而起作用,因而稱為觸發程式或“守護神”。例如對應於需要某一值、增加某一值、刪除某一值才起作用的觸發程式,分別命名為“如需”(IF-NEEDED)、“如增”(IF-ADDED)和“如刪”(IF-REMOVED)。這種對條款的“如需”、“如刪”的操作比傳統數據檢索處理的智慧型水平為高。
劇本 描述特定場合下事件序列的框架型表示方式,是1971年R.C.香克等人提出的。事件序列中每一事件本身也可表示為一劇本。圖2 在飯店進餐的“劇本”為在飯店進餐的“劇本”。用劇本描述的事件作為輸入,並由計算機進行釋義和推理的技術基礎是概念依存理論,在自然語言處理系統中受到廣泛重視。但無論是框架還是劇本,由於技術複雜,尚處於研究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