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魚(水母名稱)

桃花魚(水母名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桃花水母在我國分布雖廣,記載也多,但經生物學家研究報導正式定名者卻較少。從1880年6月英國倫敦皇家植物園種植的王蓮水槽中發現小型水母,經研究定名為“索氏桃花水母”之後,世界各地才陸續有生物學家對淡水水母進行研究報導。據統計:自1880年至1984年這104年間,世界各地由學者發現的淡水水母僅有75次,1939年2月武漢大學教授高尚蔭、公立華在四川嘉定大渡河邊一水池中發現了幾個直徑約為18毫米的桃花水母,經研究發表,定名為“中華桃花水母”;至此,全世界範圍內,已報導的桃花水母僅有5個種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桃花魚
  • :動物界
  • :刺胞動物門
  • :水螅綱
  • :淡水水母目
  • :笠水母科
  • :桃花水母屬
極危物種,奇特的物種,古老的歷史,生死之謎,眾人情牽桃花魚,淡水水母,家族分類,基本概述,桃花水母,生活習性,有性繁殖,物種起源,保護現狀,參考書目,

極危物種

秭歸人視桃花魚為吉祥物,並把它與屈原王昭君一起作為屈鄉人的驕傲。每年桃花盛開時節,江邊桃花魚像飄落的一簇簇桃花瓣,淡紅的、潔白的、乳白的、棕紫色的……無頭無尾,身體透明,分成四瓣,柔軟如綢,有銅錢那么大,好像一隻只彩色的降落傘,又好似一塊塊漂亮的小手帕,緩緩地一張一縮,悠悠然飄蕩上下,與長江兩岸綻放的千萬朵桃花相輝映,與碧水中五彩斑斕的鵝卵石相映襯,美妙無以言表
關於桃花魚的由來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西漢元帝時和親匈奴的王昭君入宮前路過距歸州不遠的香溪河時,因故土難離,傷心不已,淚流滿面,用來擦拭眼淚的香羅帕當時已被眼淚浸透,於是她就到香溪河邊去洗香羅帕。當她把香羅帕往水中一放,溪水頓時芳香四溢;當她一串串傷心的淚珠落到溪水中後,就又變成了一群群狀如團傘,輕若羅綃,顏色各異的桃花魚。從那以後,當地人就給那條小溪取名“香溪",歸州一帶也就有了桃花魚。直到如今這條小溪仍叫香溪,但香溪河中已沒有桃花魚了,只有距香溪五公里遠的鴨子潭中還存有。

奇特的物種

1826年《忠州直隸州志》記載:“桃花魚淡墨色,形如桃花,桃花開放時,出皇華城折尾灘積水中。”1837年《歸州志》記載:“桃花魚出叱溪河,桃花開時始見,有紅、白二種,花落後即無。”1921年《湖北通志》記載,桃花魚“以桃花為生死,桃花既盡,則是物無有矣。”從以上記載得知,古人之所以叫它桃花魚,是因為它不僅形似桃花,艷如桃花,而且還與桃花開謝同步。
桃花魚真的是“魚”嗎?答案是否定的,如同鱷魚和鯨魚就不是魚一樣。從生物進化史看,現有生物都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逐漸進化而來的。動物學家首先把動物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無脊椎動物較低級,按照從簡單到複雜排列的順序,包括單細胞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脊椎動物的特點是體內有一條由脊椎骨構成的脊椎,由低等到高等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桃花魚屬無脊椎低等多細胞腔腸動物,身體構造僅比原生動物複雜。體內有一條原始消化道———腔腸,其前端為口,可攝取食物,但未消化完的食物殘渣———糞便,仍由口排除,既是嘴巴又是肛門。由此可見其等級之低,與有脊椎的魚相差甚遠;而其資歷之長,又遠遠超過魚類。腔腸動物因其體形有筒狀、傘狀之別又分為水螅(筒狀)、水母(傘狀)兩大類。水母一般形體較大,大多生活于海洋中(如海蜇),僅有少數生活在淡水中,且形體較小,“桃花魚”屬後者,其正確名稱應是桃花水母
人類研究桃花魚的生活習性,掌握其繁殖技術,為自然界保存一個物種基因庫,在發展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水生物學、水環境生態學以及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老的歷史

地球已有50億年歷史,水母這類低等多細胞動物比大熊貓、白鰭豚資歷更老,約出現於15億年前。那時陸地尚無生物,水域中就數它們先進、強大。
歷史上桃花水母曾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據記載:歐、亞、美洲和大洋洲的溫帶地區,都有桃花水母,但隨著工業文明帶來的環境污染而絕跡。在我國,桃花水母分布也很廣。從發現地點看,長江流域與南方各省及港、台等11個省38個市、縣都有報導。淮河流域的河南.信陽在1961年也曾發現,後因修建水庫而消失。目前,全球範圍內,桃花水母僅存於三峽庫區秭歸縣境內和宜昌點軍區橋河的長江江邊。
秭歸桃花水母”正式發表後,美國、日本、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生物學家紛紛寫信給和振武,要求前來秭歸參觀考察。英國皇家科學院已將“秭歸桃花水母”作為新種註冊登記。1988年4月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水螅生物學會會議上,和振武宣讀了關於“秭歸桃花水母”的學術論文。從此,秭歸的桃花水母登上了世界科學殿堂。

生死之謎

人們往往只在桃花盛開時節才能領略桃花魚的倩影,它的“以桃花為生死”之說,給其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想解開這個謎的人實屬不少,然而談何容易。
桃花魚的產生並非民間傳說中所說的昭君涕淚所化。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黃明顯《桃花水母》一文介紹,1924年,美國人潘恩在北美印第安納州波斯湖對桃花水母進行了專門研究,發現桃花水母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現象。當時中國及其他國家尚無人從事此項研究工作。上世紀60年代四川大學生物系馬德和鐘遠輝教授,曾在校內建水母池從事這項研究。文革期間,馬德教授蒙冤自殺,水母池被填平,研究工作中斷。
1985年至1988年,秭歸縣一中高級生物教師黃達茂首先發現了三種形態結構異於“秭歸桃花水母”的新類型;其次是發現了桃花魚的色彩與吞食不同顏色食物積累其色素有關;三是發現了桃花魚的死亡之謎———被它的天敵寄生致死並食屍滅跡;四是發現了桃花魚的繁殖是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交替進行的。桃花魚有雌、雄之分,其後代的產生既要通過有性繁殖,還要經過無性繁殖———產生水母芽,脫落後即為小桃花魚;五是發現了桃花魚並不“以桃花為生死”。一般人認為,桃花魚只在桃花開時才出現,桃花謝了就沒有了,其實不然,水下一年四季都有。因為夏天陽光強烈,水面溫度較高,又有洪水的衝擊,而冬天水面溫度較低,沒有它們所需要的浮游生物,所以它們就在水下和石頭縫裡覓食,只有春暖花開時節,桃花魚才浮到水面來。發現了這一秘密後,黃達茂便特製了一個深入水底捕撈桃花魚的網勺———這就是他家為何常有桃花魚的緣故。中央電視台和省市台關於桃花魚的報導,許多鏡頭都是在他家裡拍攝的。

眾人情牽桃花魚

2003年6月,隨著三峽大壩第二期工程的結束,秭歸境內原適宜桃花魚生存環境的水域水位被抬高,泥沙淤積,嚴重破壞了桃花魚生生不息的這片聖地。桃花魚的命運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許多有識之士先後向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發出了呼籲,秭歸縣民間自發組織召開了全國首屆桃花水母保護研討會,有關專家建議在古歸州長江附近再選擇一處合適地帶,建一個與長江相通的人工水池,用纜車提取長江水,經過反應沉澱後,還原桃花魚的生存環境。縣政府迅速作出反應,編制了《桃花水母異地放養工程建設書》。但據了解,這一構想尚存3個問題無法解決。一是工程建設上存在技術上的困難;二是缺乏對桃花魚研究的專門機構和專門人員;三是資金上的困難。據測算,如果按照此構想來保護桃花魚,整個工程將耗資465萬元,這對於本屬國家級貧困縣秭歸縣來說是無力辦到的。
能不能通過人工繁殖延續“桃花魚”生命呢?早在1992年7月,黃達茂老師經過8年多時間的業餘研究,在家中陽台的小水池中繁育出了芥菜籽般大小的桃花魚,但這些魚只活了一個多月。在這個過程中,黃達茂拍到了一組顯微照片,展示了從有性世代之雌雄水母產生卵細胞,與精子結合的受精卵通過發育,逐步成為無性世代的螅狀的過程。黃達茂說,秭歸桃花魚對當地的生存環境十分依賴,異地人工繁殖、放養均很困難。因為它們對水質要求極高,在別的水池中無法避開天敵的襲擊,存活率幾乎為零。
日前,中科院院士、中國動物學會理事長宋大祥,河南師大教授和振武在專程赴秭歸縣考察桃花魚的生存現狀後,聯名向國務院相關部門呼籲挽救桃花魚。他們介紹說,2003年3月召開的我國物種紅色名錄研討會上,桃花魚被列為瀕危物種的最高級——極危物種,已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假如其滅絕將是我國物種多樣性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古時記載桃花魚這一文化資源的永久損失,如果只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保護動物名錄中留下記載,那將成為一個永久的遺憾。
直到目前,桃花魚的人工繁殖仍是橫亘在國內外生物學家面前的一道難題,迫切需要有關部門拿出切實可行的搶救性方案,給桃花魚找到一個安全、幸福的新家,使這個三峽庫區最古老的“居民”生命延續,世代相傳。

淡水水母

在中國文化中桃花魚和並蒂蓮被看成是愛情的象徵。古人認為此物為桃花花瓣落水而生,“以桃花為生死,桃花既盡,則是物無有矣”,給桃花魚披上了浪漫的愛情色彩。
桃花魚的記載最早見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的《歸州志》中。清雍三年(1726)《古今圖書集成》記載“桃花魚形小,味美、備五色,三月淺水可得”。《湖北通志》(1921)記載桃花魚“身具五彩,鮮艷可愛”。[注一]

家族分類

桃花魚屬於淡水水母家族,在分類上屬:
刺胞動物門(Cnidaria)
水螅綱(Hydrozoa)
淡水水母目(Limnomedusae)
水母科(Olindiidae)
桃花水母屬(Craspedacusta)
提起水母,人們自然想到海月水母海蜇,但它們都是缽水母綱(Scyphozoa,又稱為真水母 truejellyfish)的種類。需要特別指出的,在課本中的腔腸動物門已經不再作為一個分類階元,而提升出刺胞動物門和櫛水母門。[注二]

基本概述

世界範圍內淡水水母可以分為兩個屬[注一]:
淡水水母屬(Limnocnida),目前共發現2種:
L.indica,印度淡水水母,1912
L.tanganyicae,坦噶尼喀淡水水母,1893 [注三]
桃花水母屬(Craspedacusta),也就是我要著重介紹的。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屬(Craspedacusta)
目前我國國內定名的約10種,國外2種,總計12種[注二]。但是由於國內種類遠較國外多,定名的準確性可能還有待進一步的核實。
桃花水母主要的形態鑑別分類依據在於∶
1.觸手 各級觸手,4條主輻觸手
2.平衡囊 形態
3.刺絲囊疣 形態和在觸手上的排布方式
4.生殖腺 顏色、形狀[注一]
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i Lankester, 1880
拍攝: Myriah Richerson 和 Liz McKercher
索氏桃花水母是目前已知桃花水母中分布最廣的,在西歐、北歐、東歐、日本、菲律賓、加拿大、美國、巴拿馬、智利以及澳大利亞均有記錄,我國尚無正式記錄。
1959年,台灣記錄一新種:C.koui,Kramp(1961)認為非新種,是索氏桃花水母,這還有待進一步證實。[注一]

生活習性

桃花水母屬於水螅綱,自然和水螅脫不了干係。最顯然的聯繫就在生活史上。
桃花水母生活史分有性世代無性世代。無性世代是水螅體世代,水螅體通過出芽繁殖。關於水螅體的報導較少見。
由於早年不了解桃花水母的生活史,曾經定名過一種賴氏微水螅,Microhydra ryderi,直到1924年才更正。
桃花水母雌體和雄體分別釋出卵子精子配子在水中結合,受精卵卵裂形成球形的胚胎。球形胚胎隨即緩慢地作小圓圈形的遊動。不久停止遊動,胚體延長而在水底基質上爬動。自遊動和爬動的階段開始,直到在某處固著而變成螅狀體之前,均稱為浮浪幼體(planula)。[注二]

有性繁殖

桃花水母的有性繁殖指的是雌雄水母體分別釋出精子和卵子通過受精卵發育形成螅狀體的繁殖方式。
什麼原因促使水螅體釋出水母體目前還不清楚,很多學者使用了“偶然的”、“不可預測的”等等。
據報導,從世界各地採集的標本表明,在同一時期、同一水體內獲得的標本,其性別是相同的,即全部為雌性或雄性。但Rice(1958)和和振武教授1982-1986年的採集,並非如此[注一]。
在相當大的情況下,雌體和雄體不在同一條件下出現,Payne(1926)認為是由於環境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其水螅型體有產雌和產雄之別。關於桃花水母的性別決定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物種起源

非洲起源說
1939年夏,在香港大學生物系一水盆中發現了本屬的水母,而水盆中有兩株直接來自東非的水蓮,以及一些香港的水生風信子。有人據此認為桃花水母起源非洲。但目前在非洲尚未發現本屬水母,且非洲分布的是淡水水母屬的水母。
南美起源說
1880年,英國倫敦首次發現索氏水母,因為它們生活在種植南美熱帶王蓮的水槽中,隨後又多次在種植王蓮的水槽中發現。淡水水母的廣泛分布與植物攜帶有關的說法是可以肯定的[注一]。但目前發現的淡水水母除一例(南美智利西海岸,1942)分布在熱帶地區外均分布於溫帶。
中國起源說。
基於中國桃花水母種類多、分布廣且記錄早提出。目前國內報導的定名種已有10個,但有些還存有異議。

保護現狀

湖北秭歸桃花水母是中國記錄最早的,也是世界桃花水母非正式記載中最早的,並且在每年的十月到次年的三月出現,為世所罕見。除中華桃花水母外,還發現有秭歸桃花水母。2001年,和振武、許人和等又在此處發表新種短手桃花水母[注五]。
今年六月三峽水庫蓄水後,歸州鎮桃花水母的棲息地沉入水底,這一獨特的自然景觀從此消失。
正當人們為桃花水母的生存憂心忡忡的時候,2003年7月14日,北京昌虎峪自然風景區內虎峪水庫發現大量桃花水母,引起了輿論的轟動…
據說虎峪水庫發現的桃花水母是目前已知中國分布的最北的,關於其種類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形態和分子生物學的鑑定。
自2002年6月到2003年7月14日,國內共發現桃花水母11次,其中江浙一帶居多。[注四]

參考書目

注一]和振武.許人和.中國的淡水水母.動物學專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14-21
[注二]宋大祥.張超.吳岷.桃花水母.生物學通報.2002.37(10):1-3
[注三]和振武.許人和.淡水生活的腔腸動物.生物學通報.1994.29(3):4-7
[注四]北京科技報等
[注五]和振武.許人和.我國淡水水母一新種.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29(3):55-5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