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盧卡奇一生經歷坎坷,他的理論創作始終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在這期間,他的理論曾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培育了一代
新馬克思主義者,由此給他帶來很高的國際性聲譽,但他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受到過嚴厲的批判,他的理論也引起了無窮無盡的爭論;在這期間,他義無反顧地堅持共產主義信念,執著於他所鐘愛的哲學和人類理性事業,但也由於主客觀的原因或壓力,而經常做一些發自內心的或違心的、言不由衷的自我批評。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在這期間以及後來,特別在1912-1917年間,他先後幾次在德國的
柏林、
海德堡等地攻讀德國
古典哲學和
現代西方哲學。這一時期的哲學研究影響了他一生的理論思索,因為在這期間,他直接接觸了
胡塞爾、
李凱爾特、
文德爾班、
狄爾泰等著名哲學家,特別是直接就教於著名生命哲學家
齊美爾和著名社會學家
韋伯,並同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布洛赫成為同學和朋友。盧卡奇後來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關於物化和
物化意識等問題的理解都同這一時期所建立起的哲學理解框架密切相關。
1918年以前,盧卡奇所寫作和發表的著作基本上不屬於
哲學領域,主要集中於
美學和
文學批評,如1910年的《心靈與形式》、1911年的《現代戲劇發展史》、1913年的《審美文化》、1916年的《
小說理論》等。1918年以前的就學時期可以看作盧卡奇理論生涯的準備時期。
維也納時期
1919-1929年的十年是盧卡奇開創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時期,由於這十年盧卡奇主要在
維也納活動,因此也可以稱作“維也納時期”。
十月革命的勝利,鼓舞了各國的
無產階級,
匈牙利也於1918年10月暴發了無產階級的武裝革命,並於1918年11月成立了匈牙利共產黨。盧卡奇於1918年12月加入匈牙利共產黨,並投身革命。1919年3月成立了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盧卡奇出任主管文化和教育的人民委員。同年8月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被推翻,革命宣告失敗,盧卡奇同許多政治流亡者一樣,移居
維也納。在維也納期間,盧卡奇曾主辦和領導左派刊物《共產主義》,但是,對他而言,這一時期最大的事件是他的《
歷史與階級意識》的問世。
1923年,盧卡奇把過去幾年寫成的八篇文章結集,以《歷史與階級意識》為題發表。盧卡奇在此書中以物化、
總體性、
階級意識、主客體的統一等範疇所表述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的理解在國際馬克思主義
理論界產生了
轟動效應,獲得了許多人的贊同與信奉,成為一些理論家反對
正統馬克思主義中的
機械論、宿命論和
經濟決定論等錯誤傾向的重要理論立場。但同時,他也由此遭致了許多批評,特別是受到共產國際的領導人和理論家的嚴厲批判和指責。
而到了1928年,盧卡奇又因為“勃魯姆綱領”而進一步遭到批評。當時,盧卡奇化名“勃魯姆”(Blum)為匈牙利共產黨起草一份新綱領,提出要建立以
資產階級民主為基礎的“無產階級和農民的民主專政”。這一綱領被共產國際執委會斥責為
社會民主黨的“取消主義的綱領”。在1919年到1929年間,盧卡奇的主要理論著述是1923年發表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
蘇聯時期
1930-1945年是盧卡奇相對遠離政治,在
蘇聯莫斯科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潛心研究理論的時期,這一階段盧卡奇總的思想傾向是從《歷史與階級意識》向回退,更接近於共產國際的官方馬克思主義立場,因此往往被稱作盧卡奇的“
史達林主義時期”或“蘇聯時期”。在這十幾年間,盧卡奇除了於1932年前後曾一度到
柏林研究文學與哲學外,其餘時間均在莫斯科,他研讀了馬克思1844年寫成的哲學經濟學手稿,並做了大量理論研究,埋頭著述。
這期間,他對《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的許多觀點做了自我批評,從理論立場上更接近在共產國際中占主導地位、按史達林理解所表述的
正統馬克思主義;他還從這一立場出發,對
存在主義等現代
人本主義或
非理性主義思潮進行了批判。這一時期盧卡奇的理論著述很多,主要有《
青年黑格爾》、《存在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
理性的毀滅》等。
二戰後
從1940年代末就成為盧卡奇學生的一批青年理論家,如A·赫勒、G·馬爾庫什、M·瓦伊達等人,在盧卡奇的精心指導下,到了1960年代形成了東歐
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流派之一——
布達佩斯學派。盧卡奇也在這一時期回顧和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理論研究歷程,一方面,他繼續對《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的一些觀點進行自我批評,但另一方面,他又超越了蘇聯時期的
保守的
史達林主義立場,試圖以社會存在
本體論、日常生活等新的理論範式來闡釋自己的觀點。這一時期的理論著述集中表現為兩部巨著,即1963年的《審美特徵》和1971年的《
社會存在本體論》。
代表作品
《心靈與形式》和《小說理論》是盧卡奇早期的兩部
代表性作品。前者是盧卡奇在格奧爾格·
西美爾的“美學社會學”影響下創作的一本
論文集,它因為深入刻畫了現時代
人的存在的
悲劇性,而被呂西安·戈德曼推崇為現代存在主義的先聲。後者則是盧卡奇在
馬克斯·韋伯的
類型學方法的引導下完成的一部文論著作,它對小說的本質和小說形式的類型進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開創性研究,並因此被同時代人稱為“精神科學運動最重要的出版物”。雖然晚年盧卡奇不斷地號召人們忘卻和批判自己的這兩部早期作品。但它們卻超越了他的主觀意願,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德國思想史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對
布洛赫、
本雅明和
阿多諾等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思想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西方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盧卡奇的一生充滿了波折,並常常為各種政治爭論和理論爭論所環繞。他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以極大的勇氣對馬克思主義學說提出了重新理解,又在後來的理論研究中不斷對這一新理解做出各種修正和自我批評,而無論這一新理解還是後來的修正和自我批評都長時間地引起人們的爭議。然而,儘管盧卡奇對自己
青年時代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不斷做自我批評,儘管一些研究者試圖以盧卡奇晚年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來否定他早期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但是真正確立盧卡奇在20世紀人類理性事業中的重要地位,並對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分化及新馬克思主義(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產生巨大影響的正是《歷史與階級意識》。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盧卡奇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1992年10月
《歷史與階級意識》是199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盧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