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鳳蝶

柑橘鳳蝶

柑橘鳳蝶(學名:Papilio xuthus)是鳳蝶科,鳳蝶屬的蝴蝶。體、翅的顏色隨季節不同而變化,翅上的花紋黃綠色或黃白色。前翅中室基半部有放射狀斑紋4-5條,到端部斷開幾乎相連,端半部有2個橫斑;外緣排列十分整齊而規則。後翅基半部的斑紋都是順脈紋排列,被脈紋分割;在亞外緣區有1列藍色斑,有時不十分明顯;外緣區有1列彎月形斑紋,臀角有1個環形或半環形紅色斑紋。翅反面色稍淡,前、後翅亞外區斑紋明顯,其餘與正面相似。

成蟲有訪花習慣,經常在濕地吸水或花間采蜜。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是完全變態的昆蟲。

主要分布於緬甸、中國、韓國、日本、菲律賓等亞洲的國家地區,棲息於空曠地帶、林地、花園、公園和柑橘種植園。

(概述圖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卵,幼蟲,蛹,成蟲,寄主,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翅展90-110毫米。體側有灰白色或黃白色毛。體、翅的顏色隨季節不同而變化:春型色淡呈黑褐色,夏型色深呈黑色。春型較夏型體型稍小,顏色較深。春型翅展69-75毫米,體長20-24毫米;夏型翅展87-100毫米,體長25-29毫米。
翅上的花紋黃綠色或黃白色,排列春、夏型都是一致的,但夏型雄蝶的後翅前緣多1個黑斑。前翅中室基半部有放射狀斑紋4-5條,到端部斷開幾乎相連,端半部有2個橫斑;外緣區有1列新月形斑紋;中後區有1列縱向斑紋,外緣排列十分整齊而規則,從前緣向後緣逐個遞增,到cu2室有1條從翅基伸出的縱帶,該帶在中間呈角狀彎曲,端部呈折鉤形;沿後緣還有1條細縱紋。後翅基半部的斑紋都是順脈紋排列,被脈紋分割;在亞外緣區有1列藍色斑,有時不十分明顯;外緣區有1列彎月形斑紋,臀角有1個環形或半環形紅色斑紋。翅反面色稍淡,前、後翅亞外區斑紋明顯,其餘與正面相似。
雄性外生殖器上鉤突基部寬,端部窄呈楔形;尾突末端尖銳;抱器瓣橢圓形,抱器腹及抱器背弧形,端部圓而傾斜;內突狹長,與抱器腹緣平行,端部增寬為棒狀,邊緣呈鋸齒狀。陽莖中長,除端部較膨大,其餘等寬。
雌性外生殖器產卵瓣半圓形,具強刺;交配孔圓而大;前陰片兩側各有雙層,內層直,外層有突起,中間帶狀。在前陰片外側有2個角狀突,有的具齒突。囊導管長,膜質;交配囊小;囊突較小,骨化程度差,有橫列刻點和1條中縱脊。

近種區別

該種與黃鳳蝶Papilio machaon)很相似,主要區別是本種前翅中室有放射狀斑紋,後翅基半部的斑紋與中室間距寬;黃鳳蝶前翅中室無放射狀斑紋,後翅各斑與中室間距窄。雌、雄蝶外生殖器的構造區別十分明顯。

棲息環境

柑橘鳳蝶成蟲棲息於空曠地帶、林木稀疏林、郊區的花園,城市公園和柑橘種植園,一般垂直活動海拔高度約為1000米,其台灣亞種的棲息範圍高度可達2500米。

生活習性

成蟲有訪花習慣,經常在濕地吸水或花間采蜜。該種的蜜源植物主要有馬利筋八寶景天貓薄荷馬櫻丹醉蝶花等。柑橘鳳蝶的幼蟲有諸多天敵,如長瓣樹蟋、黑毛蟻和蜘蛛。亦有部分黃蜂會寄生於化蛹後的幼蟲,並將其殺死。
正在采蜜的柑橘鳳蝶正在采蜜的柑橘鳳蝶

分布範圍

柑橘鳳蝶分布於緬甸、中國、韓國、日本、菲律賓、越南、夏威夷群島、烏蘇里江和黑龍江流域。

繁殖方式

柑橘鳳蝶1生會經過4個階段:卵、幼蟲、蛹及成蟲。

成蟲產卵在寄主植物的幼株上的嫩芽嫩葉背面,粒粒產出,每隻雌蝶的產卵量為30-200粒。卵單產、散產,近球形,直徑1.2-1.5毫米。初產時淡黃色,逐漸加深為黃褐色。無明顯棱脊,有的卵殼上布有不明顯的微小皺紋。孵化前顏色呈紫灰至黑色。卵期約6-8天
柑橘鳳蝶的卵柑橘鳳蝶的卵

幼蟲

蟲體似鳥糞。體上肉狀突起較多。孵化後幼蟲即在芽葉上取食,被害狀呈
柑橘鳳蝶的幼蟲將卵殼吃掉柑橘鳳蝶的幼蟲將卵殼吃掉
鋸齒狀,有時也取食主脈。白天伏於主脈上,夜間取食為害。初孵幼蟲就近取食葉片,食量小,隨著蟲齡增加,食量明顯變大,5 齡進入暴食期,為蛹期及成蟲期儲備營養。低齡幼蟲偏向於取食幼嫩葉片,4齡、5齡則取食較老葉片。分散取食,無聚集行為。遇驚時從第1節前側伸出臭丫腺,放出臭氣,藉以拒敵。幼蟲期15-24天。
1齡幼蟲初孵幼蟲淺黃褐色,隨後漸變為褐色;頭部、腹末及第2-4腹節背中部色淺,土黃色;頭胸部寬,腹部窄、圓筒狀;體兩側各著生有3列棘毛,排列規則且具分枝,中間一列最長。
2齡幼蟲體長增加;棘毛較1齡短;頭部淺土黃色、兩側具白色斑塊;第2-4腹節背面淺色部分連成白色“V”形斑;腹末白色;胸足黑褐色,腹足銀色。
3齡幼蟲身體增大明顯,棕褐色,體表濕潤;氣門黑色;體側腹面白色,疣突上棘毛明顯較2齡短,第1、6腹節背面疣突外側各具一黑斑;“Y”型警嗅腺明黃色,受驚時外翻,氣味較淡。
4齡幼蟲墨綠色,胸部膨大明顯,體表濕潤;頭部、腹末疣突呈角狀突起,其他各節疣突扁平狀,亞背線及氣門上線部位具白色小圓斑。
5齡幼蟲綠色,體肥壯;體表光滑、疣突消失;氣門黃色或白色、橢圓形、小;後胸背面兩側各有1枚蛇眼狀斑,前緣紅色,中後部分黑色,中部有一白色縱紋;兩眼斑間為一淺黃綠色橫帶,帶內具開口向後的墨綠色“U”形紋;第1腹節背面後緣淺藍色,靜止時多折於內側;第1腹節基部具一圓形小白斑;第2腹節基部白斑為不規則扁圓形;各腹足基部白斑瓜子狀;第7-10腹節基部白斑連成帶狀;蟲體背面可見4條後側附有藍黑色線的窄白帶,自前至後:第一條環繞於膨大的胸部及第1腹節,第二條起自第4腹節基部的白線斜伸至第5腹節近後緣處相呈“V”形,第三條全部位於第6腹節,起於氣門下線第6腹節前緣位置,背面觀略成前寬後窄開口向前的“U”形,第四條起於氣門下線第7腹節前緣位置,終於第9腹節後緣,“U”形;有些個體背板後緣亞背線、氣門上線位置具黃色小圓斑,如果可見,則後胸第5、6腹節各4枚,第4腹節兩側氣門上線位置各1枚;“Y”形警嗅腺發達,橙黃色,氣味濃烈。

蛹長29-32毫米,有褐點,體色常隨環境而變化。中胸背突起較長而尖銳,頭頂角狀突起中間凹入較深。
老熟幼蟲化蛹前先排盡糞便,吐絲成墊,臀棘附著於絲墊上,然後吐絲,兩端粘連至樹枝或莖稈上,多股絲粘連成較粗的半環狀絲帶,頭由環下方鑽入,扭動至絲帶移至中胸背板附近為止,之後蟲體收縮,胸部下彎呈弓形預蛹,不食不動,預蛹期約為1日。
預蛹蛻皮後形成淡黃綠色的蛹,蛹期9-15日。越冬代老熟幼蟲於9月中旬-10月化蛹進入越冬期,滯育蛹淺灰褐色,次年3月下旬羽化,蛹期140-156日。

成蟲

1年發生3代,主要發生期為3-11月,越冬代成蟲於5、6月出現,第1代7、8月出現,第2代9、10月出現,但羽化時不夠整齊。成蟲多上午羽化,同日齡雄蝶先於雌蝶羽化。脫離蛹殼後先排出液態蛹便,靜止於蛹殼上直至翅完全展開,展翅需要5-10分鐘,羽化2-3小時後完成翅及體壁鞣化。
成蟲期10-12日,羽化當天即可交尾,多在天氣晴朗時進行。正常情況下無垂直高飛的現象。交尾時背面觀雌蟲翅置於雄蟲翅上方,停駐時,雌蟲在上把持住葉片或枝幹,雄蟲在下多懸空,或把持住雌蟲腹部或抓住枝幹葉片。遇到驚擾,雌蝶拖帶雄蝶飛離。雌蝶一生只交尾一次,雄蝶可多次交尾。
交尾後2-3日產卵,雌蝶懷卵量較產卵量高,死亡後腹內仍可能有未產出卵粒。其產卵過程迅速,產下卵後即飛離,野外一般同一葉片只產一枚卵,但會在同一植株的臨近葉片產卵,多產於嫩葉葉緣基部⅓至中部部分。

寄主

柑橘鳳蝶的幼蟲寄主植物包含黃檗屬柑橘屬的植物;芸香科的枸橘樗葉花椒光葉花椒吳茱萸

亞種分化

柑橘鳳蝶(4亞種)
中文名拉丁學名命名者和年代
1
柑橘鳳蝶菲律賓亞種
Papilio xuthus benguetanus
Joicey & Talbot, 1923
2
柑橘鳳蝶台灣亞種
Papilio xuthus koxinga
Fruhstorfer, 1908
3
柑橘鳳蝶西藏亞種
Papilio xuthus neoxuthus
Fruhstorfer, 1908
4
柑橘鳳蝶指名亞種
Papilio xuthus xuthus
Linnaeus, 1767

種群現狀

柑橘鳳蝶的種群分布於自然界中較少,但其種群狀態十分平穩,在日本,該種的總數很少,但從未實質性地減少過。在中國,偶有將其作為園林害蟲的報導,但多數情況下達不到需要防治的經濟閾值,因此多被作為工藝品製作原料及旅遊觀賞用資源昆蟲進行利用。

保護級別

該種尚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柑橘鳳蝶柑橘鳳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